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夏弈明
——中国成人硒需要量最新研究成果受国际瞩目

夏弈明,1941年生,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硒元素研究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营养分会主任委员等职。

5

1983年杨光圻等在中国低硒地区和1995年Duffield等在新西兰进行的人体补硒实验是20世纪仅有的两个以探讨人体硒需要量为目的的实验研究。杨光圻的实验结果提出,膳食硒生理需要量是每天41μg,这个量是使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达到饱和的硒摄入量。此数据成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营养学界制定本国“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或“膳食硒参考摄入量”(DRIs)的依据。

但是,1983年在中国开展实验时,人们认识到的硒蛋白只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种。随着硒的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血浆硒蛋白P也是评价硒营养状态的有用指标。为此,夏弈明等于2001年在四川省低硒地区凉山州冕宁县回坪乡进行了20周补硒实验,得到使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达到饱和的硒摄入量,为每天47μg,这个数据与1983年杨光圻等研究的结果相近。但未观察到可使血浆硒蛋白P达到饱和平台的补硒量。为此,2007年夏弈明在冕宁县同一地点再次进行了类似实验,提高了硒的补充剂量,并延长实验周期为40周,期望能得到较为理想的硒需要量值,为膳食硒参考摄入量修订提供新的基础数据。

这一次实验距离2001年实验已过去6年,由于经济发展促使食物得以交流,当地居民可买到含硒食品,膳食硒摄入水平比6年前有所提高。但受试者的全血硒、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指标的测定结果,仍显示其处于硒缺乏状态。特别是受试者的起始硒蛋白P含量仅为美国健康受试者的36%,提示受试者是合适的补硒实验对象。

实验第一次得到以血浆硒蛋白P含量达饱和指标的硒需要量为每天49μg(以受试者体重58kg计),这个数值大于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饱和的指标值。

夏弈明等(2011)又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在血浆中约30%的硒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中、约65%在硒蛋白P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可在多个组织中表达,但主要由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浆中,而这些细胞中硒的供应由特殊受体巨蛋白(megalin)介导,因此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合成对硒的需求不能代表身体其他组织硒蛋白合成的需求。而硒蛋白P也可在许多组织中表达,但主要在肝脏合成并分泌到血浆中。最新研究表明,它除了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一样,在细胞外液起抗氧化作用外,还发挥调节全身硒运输和体内平衡的关键作用。所以,血浆硒蛋白P反映硒状态的组织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多,即血浆硒蛋白P是反映人体硒营养状态的较好指标。这些研究与夏弈明研究组的实验以血浆硒蛋白P含量饱和为指标的硒需要量高于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为指标的结果相吻合。

据此,夏弈明等明确提出,血浆硒蛋白P是反映人体硒营养状态和测定人体硒需要量的最佳指标。满足硒蛋白P合成硒需要量为每天49μg(以受试者体重58kg计),经体重和个体变异等因素适当调节后,可作为今后人体硒营养状态、测定人体硒需要量和修订膳食硒参考摄入量(DRIs)的最佳指标。

夏弈明关于中国成人硒需要量最新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的认可。为此,她在2011年第十四届国际人和动物微量元素大会上获得国际合作大奖(秦俊法,2014)。

夏弈明多年辛勤耕耘在硒元素领域,她向我回忆了她早年从事硒研究的经历。

她说,1969年她有幸参加了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跟随有经验专家工作。当时在克山病病区,家畜常患有白肌病,畜牧兽医界常用硒来防治。受这个启发,她进行了数年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试验,但因数量不足未能得到统计学意义结果。1974—1977年,防治克山病科研小分队到四川凉山地区冕宁县建立工作点,进行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大规模双盲试验,观察服硒人数达36 603人,全部为10岁以下儿童。夏弈明回忆当年情景说:“每天我们要在不同的村子之间跑,把药一片一片地分到孩子们手里,看着他们吃下去。”在4年时间里,服硒区的克山病发病率由服硒前的1.36%,逐年降到0.22%、0.1%、0.03%,直到最后降为零,终于得到了补硒可有效预防克山病的肯定效果(Keshan Disease Research Group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1979)。期间的1974年夏弈明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第一个含硒酶(GPx,1973年国外发现此酶含硒)的测定方法,为低硒是克山病主要发病因素的认识提供了可靠的生物学基础。

夏弈明长期从事微量元素、特别是硒元素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在第六届到第九届连续4届的“生物学和医学中的硒”国际研讨会中担任国际组委会委员,4次代表中国在大会上做学术报告。 2CAzSmgmqrfcse0TuaVFMiyZT5sUy22rVQUZoAITz1FDAucOCMXo2KQCpzmCTC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