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玉,1926年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4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1955年赴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学习,获后补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工作,任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于树玉为探索肿瘤化学预防途径,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微量元素硒的防癌、抗癌作用机制研究,并深入现场实地考察、试验,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是国内外著名的硒元素研究专家。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用硒防治肿瘤的研究。年过半百的于树玉勇挑重任,率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她带领年轻科研人员,不辞辛劳,深入全国8省24个地区现场调查,发现居民血硒水平与中国三大高发肿瘤——胃癌、食管癌、肝癌的发病率都呈负相关性。中国又是世界上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肝癌发病急、恶性度大、病程短,被称为“癌中之王”。于是,于树玉研究员把研究重点放在硒与肝癌的关系上。
她通过流行病学、动物试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了肝癌发生、发展与微量营养素硒的关系。接着,她选择了江苏省某县肝癌高发区两个乡,开展居民服用无机硒盐(亚硒酸钠)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前瞻研究(一个乡20 847人服用硒盐,另一个乡28 175人不服硒盐)。她和她带领的研究团队从1984年至1990年连续跟踪观察6年以后发现:服用硒盐的乡,居民肝癌发病率逐年显著下降,而在没有服用硒盐的乡的居民中,肝癌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
从1986年起,于树玉等又在江苏某县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226人)和肝癌高发家族一级亲属(3849人)等肝癌高危人群做硒预防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详见“9.5.2 补硒有助于防止肝癌的发生、发展”)。
他们对补硒组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持续补硒,4年后患者中没有一人发生肝癌。而未补硒的对照组肝癌累积发生率为1573.3/10万。他们又对肝癌高发家族一级亲属观察2年。补硒组肝癌发生率为219.37/10万,未补硒的对照组为553.15/10万。说明补硒对肝癌高危人群预防肝癌有明显效果。
这项研究还有重要发现,补硒可能推迟肝癌发病年龄段。补硒组肝癌发病年龄段高峰在60岁以上,而未补硒的对照组高峰在50岁左右。
于树玉及其带领的科研团队以江苏某县为现场,在那里含辛茹苦开展对硒与肝炎、肝癌关系的研究16年。他们开创了由动物试验走向有成千上万民众参与的人体现场试验的研究模式,用一项单因子技术证实了补硒确有预防肝炎和肝癌的明显效果,这项研究在中国乃至国际上是首创(李文广,等,1993;陈元明,2014)。
除了肝癌外,于树玉还对硒与肺癌、白血病的关系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研究,为化学预防癌症提供了新的线索。
于树玉长期致力于硒的肝癌预防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1996年,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授予她及其团队“施瓦茨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二次获此国际殊荣(陈元明,2014)。“于树玉传略”被载入印度德里南亚出版社出版的《国际有成就人物传略》、中国出版的《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家大词典》及《中华人物辞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