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译本序

《理解人性》一书的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社会教育家。他所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在心理学领域中独树一帜,曾经在西方各国有巨大的影响,并不同程度地对荣格、霍妮、弗洛姆、沙利文、罗洛·梅、罗杰斯等著名心理学家有过启发。直到今天,在心理学领域和精神病领域,仍有不少人沿用阿德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治疗。至于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结、补偿机制、权力追求等概念,更是深深渗透到现代西方文化和一般人的科学常识之中。

阿德勒1870年2月7日出生在维也纳郊区,早年习医,1895年获维也纳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他最初致力于精神病的病理研究,1902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密切合作,但不久两人就在思想理论上发生分歧。1911年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开始创立自己的学派和刊物。他开创的个体心理学学派吸引了众多的学生和追随者,一度在欧洲各地成立了三十四个地方学会。1954年,多个国家(包括奥地利、英国、荷兰、瑞士、美国等国)的个体心理学学会重新组建了个体心理学的国际协会,至此阿德勒的世界性影响已不容忽视。1925年以后,阿德勒经常访问美国,并于1935年定居美国。1937年5月28日,阿德勒在旅行讲学途中死于苏格兰的阿伯丁。

阿德勒毕生关心人的成长和社会教育,并以此作为他工作的动力。1919年,他在维也纳创办了学校系统中第一所儿童指导诊所;不久在他的领导下又有三十多所儿童指导诊所建立。他和他的学生们为此付出很多,他们不要任何报酬地从事儿童的心理指导和实验观测,在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心理治疗的成果。当意识到心理指导和心理教育也应普遍地面向成人后,阿德勒开始在维也纳人民学院的露天讲坛面向公众讲演,并十分温和且耐心地回答人们向他提出的无数问题。这每周一次的讲演持续了整整一年,讲稿汇集起来并经过整理加工,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理解人性》。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是自卑情结、补偿机制和个人对权力感与优越感的追求。他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便会由于器官的缺陷和自身的软弱与不足而产生自卑感;为了对抗这种自卑感,儿童几乎不可避免地要追求自觉优越于他人来获得心理上的补偿,由此便在尔后的生活中发展起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即通过凌驾于他人之上、取得对他人的支配地位来获得个人心理上的满足。

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阿德勒对人的性格进行了剖析。他认为:尽管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是大多数人的基本内在动力,但每个人却是以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这一过程的,由此便产生了人的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来说,个人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在社会中必然会遭到他人的反对,因此这种追求往往会改头换面,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幸而生活为此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程度地接近自己的目标,由此便形成了人的独特个性。阿德勒认为:个性是独特的,一个人的性格结构就是他的生活方式;个性结构既包括个人所要达到的独特目标,又包括他为实现这一目标所采用的独特方式。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概括,在实际生活中,个人的追求都是具体而独特的。举例而言,儿童既可以把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并以此获得父母的偏爱和自觉优越于他人的满足,也可以通过生病和学习上的失败来逃避自己面临的困难,并更多地赢得父母的担忧和关注,或以体弱多病的特权来支配他人。由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前一种目标往往是儿童自觉意识到的目标,而后一种目标往往是儿童未曾自觉意识到的目标。如果说在前一种情形中儿童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表现得较为直接,那么在后一种情形下,这种追求则表现得间接、隐晦、迂回曲折。而由于目标的不同和追求目标的方式不同,这两种儿童的性格结构也就完全不同,前者往往被视为正常性格,而后者通常被视为病态性格。

阿德勒强调人的心理或性格结构是一个目标一致的有机统一体,理解其复杂的性格结构的关键,在于发现其暗藏的目标,而为了发现这一暗藏的目标,则必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这个人的过去和现在。他主张以个人生活中的若干典型事件为坐标点,以连接这些坐标点的曲线作为个人的性格图式,由此揭示出个人潜在的心理指向。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阿德勒不是一个生物决定论者,而是一个社会目的论者。虽然他也承认,人的生物性需要会通过各种方式求得满足,但他同时强调:人是社会存在者,是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并感受到社会生活对他提出的要求和压力的。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格的决定因素是客观生物学因素,特别是性本能、性驱力,而在阿德勒看来,性格的决定因素是统一在生活目的之下的主观心理因素,如世界观、价值观等。

因此,阿德勒十分注重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他看来,病态的、不健全的性格,是在错误的环境影响和教育下,通过确立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而逐渐形成的。某些错误的社会价值,如对权力的追求,对优越于他人的追求,对取得支配地位的追求,通过家庭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在人的童年时代便植根于个人性格之中,成为顽固的主导倾向,由此而发展出虚荣与骄矜、嫉妒与贪婪、仇恨与专横等性格特征。而那些在追求权力和优越感的角逐中遭到挫败的个人,往往变得不求进取、软弱游移、焦虑彷徨、奴性十足……这种人往往玩弄种种性格把戏,一方面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逃避自己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一方面通过成为他人的包袱、累赘和障碍来破坏他人的生活,满足自己的攻击欲。阿德勒认为:上述性格特征,由于违背了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逃避了社会生活向人们提出的要求,因而必然要遭到惩罚和挫折。具有上述性格特征的人不可能从生活中获得幸福与满足:他们的性格是畸形的,他们的成功是暂时的、有限的;在不能与生活和谐一致的情况下,他们的自卑感会不断强化,他们追求权力、追求优越感与补偿的野心会无限膨胀,最终只会遭到更大的挫折和失败。

阿德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与社会感。他认为:人是社会化了的存在物,人的社会性不仅表现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生活、成长,而且表现为人有天生的社会感。社会感表现为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注。它是文明的奠基石,是人类所有伟大成就的基础,也是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的天然纽带。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同情(或移情)的能力,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心情和处境,能够主动地分担他人的痛苦与欢乐;它推动个人去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理性的、人道主义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动力去为社会进步和公共福利做出贡献。阿德勒认为:人对自己的同胞是有责任和义务的,他应该致力于与他人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他认为社会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社会感除表现为对他人的同情、关心和帮助外,还表现为爱与温情。爱与温情发端于幼儿和童年时期的母子关系,它最好地反映出人的天生的社会感,并有可能在尔后的生活中,从家庭成员扩及他人、扩及社会乃至扩及整个宇宙。阿德勒认为,人的社会感是天生的,在良好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影响和学校教育)下是会健康成长的。他反对用强迫、压制和束缚个性的方法来发展人的社会性与社会感,认为这只会造成表面的顺从和潜在的敌意。

在阿德勒看来,一个关心社会的正常人,通过积极投身于社会生活中有益的事业,通过积极为社会进步和公共福利做出贡献,就会得到补偿,就能有效地克服自卑感。而一个有病态倾向的人,由于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因而很容易感受到冷落、挫折和被人忽视,其结果必然是自尊心日益敏感、自卑感不断增加。这种人寻求补偿的倾向必然会恶性膨胀;他们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过分追求必然或多或少地显示出对他人的攻击性;而在遭到他人的抵制或反对时,这种人不是致力于征服他人,便是倾向于毁灭自己。

说到毁灭自己,阿德勒的看法是:每个人虽然都有自己的内在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但多数人却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方式,他们被内在的无意识力量驱使,出于自己尚不明了的心理需要而追求自己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人的性格不仅对他人,而且对自己来说都是不可解的谜,他们的命运掌握在人格中那些盲目的驱动力手中。因此,那些对自己缺乏认识的人,那些不懂得人性科学的人,那些对人性缺乏理解的人,最终往往成为自己命运(实际即自己性格)的牺牲品。因此,阿德勒写作《理解人性》一书的基本动机之一,是要使人们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关于人性的科学,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冯川 /DpcajK+ijmOvyHCvC9KkUWq/kqyOiiL/j59ukuWj6hQfd8VTmuJRW0forLBgL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