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課
古代漢語詞的構成

詞的構成可以從詞的形式和內容兩個角度來認識。詞的形式是語音,內容是語義。因此,我們從語音和語義分析漢語詞的構成問題。

從語音結構上來認識詞的構成,詞具有固定的語音形式。根據構成詞的音節多少,可以把詞分爲單音節詞、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

從語義結構上來認識詞的構成,有單純詞和複合詞。

複合詞在音節上主要是雙音節的;單純詞中,主要是單音節的,也有一部分雙音節的單純詞,即聯綿詞。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同時包含少量的雙音詞。雙音詞中,既有複合詞,也有少量的單純詞即聯綿詞。聯綿詞是漢語詞彙中特殊的詞彙現象。

一、單音詞

單音節詞由一個音節構成,簡稱單音詞。

古代漢語特别是上古漢語中,絶大多數是單音節詞。許多在現代漢語中不能單獨使用的語素,在古代漢語中都是能夠獨立運用的單音詞。

(一)單音詞與漢語的字、詞關係

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爲主,它與漢字所記録的語言單位絶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在古代漢語書面語中,一個字基本上記録一個單音詞。因此,在古代語言學家筆下的“字”,相當於單音詞。實際上,字和詞並不是等同的。詞是語言中可以獨立運用的最小表意單位,它以音爲義的載體,音和義在約定俗成的原則下結合起來,便形成口語的詞。字是詞的記録符號,它用字形來記録詞,從詞那裏承受到音與義,因而形成一個形音義的結合體。正因爲字和詞並不等同,因此在古代漢語中,字與詞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

第一,在一般情況下,一個漢字記録一個詞。例如,《史記·陳涉世家》:“若爲庸耕,何富貴也?”這兩句話是八個字,也是八個詞。“朝令夕改”,四個詞構成一個短語,也是四個字。也就是説,在多數情況下,字和詞在單位上是統一的。因此,古人從來都把一個字當作一個詞。古代的注釋書和字書、韻書上所説的“字”,實際上指的就是詞;而他們所説的“詞”,則專指虚詞。這樣,在閲讀文言文時,字和詞常常會不自覺地變成了同一個概念。

第二,雖然漢字是爲了記録詞而産生的,但是,由於語言和文字各有其發展規律,就漢字與單音詞的對應關係來説,字和詞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儘管漢字的造字初期是一詞造一字,字詞的對應關係應當是很整齊的,然而到了後來,由於詞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異詞同字和異字同詞現象漸漸多起來。

異詞同字現象:即一個字記録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

① A.今臣至,大王見臣列 ,禮節甚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B.予 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 A.形貌昳 。(《戰國策·齊策》)

B. 土之毛。(徐光啟《甘藷疏序》)

③ A.逝將去 ,適彼樂土。(《詩經·魏風·碩鼠》)

B.不聞機杼聲,唯聞 歎息。(《木蘭詩》)

以上三例,①A的“觀”指的是宗廟或宫廷大門外兩旁的高建築物。而①B的“觀”則當“觀看”“觀賞”講。兩義同寫“觀”字,顯然並非一詞。②A的“麗”義爲“華美”,②B的“麗”爲“附著”,也是兩個詞。至於③A的“女”其實是第二人稱代詞“汝”,與③B的“女”更是没有什麽關係了。

異詞同字現象的産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詞義引申的結果。詞義經過輾轉引申,一些間接引申出來的遠引申義與本義的關係越來越疏遠,有些甚至語音發生了變化或者有了自己的記録符號,成爲獨立的詞。如“觀”,從見雚聲,本義是觀看,讀guān,動詞;引申出“用來進行觀看活動的建築物”之義,名詞,並且語音發生了變化,讀guàn,已經成爲新詞。第二個原因是字用過程中的同音借用,這是造成異詞同字即一字記多詞現象的主要原因。如“女”,本義指女子,假借爲第二人稱代詞;“麗”,本義是美麗,假借爲“附麗”義。因假借而造成的異詞同字現象很多。

異字同詞現象,即一個詞有不衹一個記録符號,各個符號間多是異體字關係,也有的是分化字關係。例如:

① A.旦辭爺娘去, 宿黄河邊。(《木蘭詩》)

B.至 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絶壁下。(蘇軾《石鐘山記》)

② A.將軍身 堅執鋭。(《史記·陳涉世家》)

B.公受珠, 所著 襖中。(崔銧《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事》)

C.遂開門 衆。(《資治通鑒·唐紀》)

③ A.纍官 不失州郡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B.然則予 不幸而遇張乎,生 幸而遇予乎。(袁枚《黄生借書説》)

以上三例,①A的“暮”與①B的“莫”是同一個詞。“莫”的字形是日在叢草中之狀,《説文》:“莫,日且冥也。”就是“日暮”的“暮”的本字,後來“莫”字用作了否定詞,而標誌時間的字都加“日”字,就把這個本來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個“日”變成“暮”,所以“莫”與“暮”雖寫兩形,却記録同詞,是分化字關係。②A的“被”與②B的“披”、②B的“內”與②C的“納”、③A的“故”和③B的兩個“固”也都反映異字同詞現象。“被”與“披”都當“穿”講,二字古代通用,至於作爲副詞當“本來”講的“固”,更是常常寫成“故”字來代替。

同詞異字和異詞同字現象告訴我們,即使作爲單音節的詞,單位雖是一字一詞,實質却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係,把字詞的關係簡單化,就會發生望形生義的毛病,對文言文的詞義理解錯誤。

(二)單音詞與古代漢語中的雙音短語

在上古漢語書面語和後代仿古的文言文中,單音詞一直占主導地位。即使有些雙音節單位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同形,很容易被作爲雙音詞看待,但實際上並不是雙音詞,而是單音詞的組合。這些組合,許多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詞同形,因此,很容易被誤解爲雙音詞。例如:

所以 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 出入 非常 也。(《史記·項羽本紀》)

句中的“所以、出入、非常”與現代漢語雙音詞同形,但並不是雙音詞,而是兩個單音詞的組合,因爲其中的兩個音節各有其詞性與詞義。“所以”,所,特殊代詞;以,介詞;應譯爲“所用來……的原因”。“出入”指出關和進關。“非常”指不尋常的。非,否定副詞;常,形容詞。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顔色憔悴, 形容 枯槁。(《楚辭·漁父》)

形,指形體;容,指容貌。

③ 葉徒相似, 其實 味不同。(《戰國策·齊策》)

“其實”,它的果實。其,指示代詞,它的;實,名詞,果實。

④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無論 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無,否定副詞;論,動詞。

古代漢語中還有一些雙音結構,與現代漢語中的雙音連詞同形,非常容易被誤解爲雙音虚詞。實際上,這些雙音結構並不是雙音詞而是兩個有各自的詞性和作用的單音詞。這些常見的雙音結構有:

然而:然,代詞;而,轉折連詞。應譯爲“(雖然)如此,但是(却)。如:

汝潁以爲險,江漢以爲池,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 然而 秦師至而鄢郢舉,若振槁然。(《荀子·議兵》)

然則:然,代詞;則,承接連詞。應譯爲“(既然)如此,那麽”。如:

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然則 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商君書·更法》)

雖然:雖,讓步連詞;然,轉折連詞。應譯爲“雖然(如此),但是”。

王曰:“善哉! 雖然 ,公輸盤爲我爲雲梯,必取宋。”(《墨子·公輸》)

且夫:且,連詞;夫,遠指代詞。應譯爲“況且,(那)”。例如:

且夫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北冥有魚》)

若夫:若,連詞;夫,遠指代詞。應譯爲“至於那……”。

若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北冥有魚》)

今夫:今,連詞,表示提示語氣;夫,遠指代詞。應譯爲“至於(那)……”。

今夫 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因此,在古代漢語中遇到貌似現代漢語雙音詞的語言單位,大多是兩個單音詞的臨時組合,不要輕易地看成是雙音詞,否則便會誤解詞義。

二、複合詞

古代漢語單音詞占主導地位,但並不是説没有複音詞,衹是與單音詞相比數量非常少而已。古代漢語的複音詞以雙音詞爲主,三音節以上的詞極少,因此我們衹講雙音詞。

從結構上看,雙音詞有單純詞和複合詞兩類。單純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雙音詞,複合詞大多數是由兩個語素按照一定的構詞法組合而成的。

(一)複合詞的結構
1.並列結構

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的語素並列構成的複合詞。這兩個語素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没有修飾、限制、補充、説明等關係。例如:

倉廩 干戈 膏腴 賓客 祭祀 傾覆 斟酌 謹慎 和睦

這種由兩個同義語素構成的複合詞在古代漢語雙音詞中占大多數。也有個别複合詞是由兩個反義語素並列構成的,例如“緩急”。

2.偏正結構

兩個語素之間有修飾和被修飾關係的複合詞。例如:

布衣 東宫 天子 諸侯 百姓 錦衾 狐裘 羌笛

“布衣”本指布料衣服,後轉指穿布衣的人,即平民。

臣本 布衣 ,躬耕南陽。(諸葛亮《出師表》)

今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 布衣 馳騖之時而遊説者之秋也。(《史記·李斯列傳》)

“東宫”本指東邊的宫殿。因爲太子住東宫,所以轉指太子。

東宫 之妹,邢侯之姨。(《詩經·衛風·碩人》)

“東宫”指的是齊國太子得臣。

3.支配結構

兩個語素之間有支配和被支配關係的複合詞,又叫動賓結構。例如:

執事 將軍 當道 持戟 敗績

知府 司寇 司馬 拾遺 稽首

“執事”意思是執掌事務,以後執掌事務的人也稱“執事”。先秦時常用“執事”尊稱别國國君,以此表示不敢直稱其君。例如《左傳·成公三年》:“雖遇執事,其弗敢違。”這裏的“執事”是晉臣知罃稱楚共王。

像“執事”這樣由動賓結構形成的指人的名詞還有一些。例如:“將軍”的“將”,本來讀jiàng,是率領的意思。“將軍”即“率領軍隊”,以後轉指率領軍隊的高級武官。“當道”本比喻身居要位,後用來指“當權者”。“持戟”本指拿着武器,後借指“戰士”。不少職務名稱,如“司寇”“司馬”“拾遺”等也都是由動賓短語變成的。

4.主謂結構

兩個語素之間有説明與被説明關係的複合詞。例如:

地震 日食 霜降 夏至 月食

“地震”“日食”等詞,最早見於《春秋》等史書。《國語·周語》:“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這是對地震現象所作的最早的解釋。《左傳·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晉侯問於士文伯曰:‘誰將當日食?’”這是以日食附會人事變化的記載。

(二)複合詞的形成過程及其特點

複合詞的形成是漢語由單音化向雙音化發展的結果。最初是兩個單音詞的臨時組合,是短語,後來纔形成專指義,成爲複合詞。例如:

國家:

“國”指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指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如果“國家”連用,指的仍然是“國”和“家”的概念,那麽“國家”是短語,如果“國家”連用衹泛指“國”,不再指“家”,那麽“國家”是複合詞。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國家”做爲短語和複合詞並存。

從單音詞的臨時組合到凝固成一個複合詞,常常伴隨着意義的變化。也就是説,複合詞的意義不再像短語一樣,是兩個單音詞的簡單相加,而是另外有了專指義。例如:

春秋:

原指季節,凝固成複合詞以後就變爲泛指“時間”,進而指“年齡”。如《漢書·蘇武傳》:“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社稷:

本指土地神與穀神。古人專門爲此二神立廟進行祭祀。如《禮記·王制》:“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句中的“社稷”還是短語。後來,由於“社”“稷”是國家的重要標誌,因而“社稷”結合在一起,表示“國家”的意思。在“是社稷之臣也”(《論語·季氏》)中,“社稷”已經是詞而非短語了。

尋常:

原來爲長度單位:八尺爲“尋”,倍“尋”爲“常”。如《韓非子·五蠹》中的“布帛尋常”。後泛指一般的長度,有了專指義,已經是詞了。如唐·劉禹錫《烏衣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中的“尋常”,與“長度”無關,是“普通”“平常”的意思,已經是引申義了。

俊傑:

本是分開用的兩個詞。《説文·人部》:“俊,材千人也。”《説文繋傳·人部》:“傑,才過萬人也。”《楚辭·九章·懷沙》:“非俊疑傑兮,固庸態也。”王逸注:“千人才爲俊,一國高爲傑也。”由於“俊”“傑”經常連用,儘管注釋者有時還拆開來分别作解釋,但是實際上意義已經渾然一體,不再分别,衹泛指才智出衆的人。例如:“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孟子·公孫丑上》)、“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傑”(《史記·張耳陳餘傳》),句中“俊傑”已經都是複合詞。

上古漢語以單音詞爲主,雙音複合詞很少,衹有那些組合以後意義不等於兩個單音詞意義的簡單相加,而産生了新的意義的詞,纔可以認爲是雙音複合詞。古代漢語中還有一些雙音單位還處於詞組向詞的過渡階段。因此在古代漢語學習中,對雙音複合詞的認定要謹慎,避免把詞組理解爲複合詞。例如:

① 天下雲集而 響應 ,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② 城東有甲乙 同學 者,一硯,一燈,一榻。(同容《芋老人傳》)

③ 今欲以先王之 政治 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上古之世》)

④ 一之日於貉,取彼 狐狸 ,爲公子裘。(《詩經·豳風·七月》)

例①中的“響應”,不是贊同支持某種號召和倡議,而是一個狀動結構,“像回聲那樣應和”。例②中的“同學”是詞組,指“一起學習”,不是雙音詞。例③中的“政治”連短語都不是,是兩個詞:“政”指政治,“治”是治理。例④中的“狐狸”是兩個詞,指狐狸和狸貓。

三、聯綿詞

(一)聯綿詞的結構特點

聯綿詞是漢語中特殊的詞彙現象。爲了更全面地瞭解聯綿詞,可從靜態和來源兩個方面進行認識。

對聯綿詞進行靜態分析,聯綿詞是由一個語素構成的雙音單純詞,因此没有結構問題,衹有形式上的特點。從形式上看,聯綿詞由兩個字記録,這兩個字不是語素,而僅僅是音節的記録符號,因此,聯綿詞不能拆開來講,如果拆開來得到的是兩個不能獨立表示意義的音節。即,記録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記音符號,它們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已經失去,衹有兩個字組合在一起纔有詞義,因此,不能把聯綿詞拆成兩個字的意義的組合。例如:

A.於是焉何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 向若而歎。(《秋水時至》)

B.陟彼高岡,我馬 玄黄 。《詩經·周南·卷耳》)

C.計 猶豫 ,未有所決。(《漢書·高后紀》

“望洋”並非是望着海洋,“洋”在《説文》中本訓水名,直到宋朝纔有“海洋”的意義。“望洋”又寫作“望羊”“望陽”,意思是“仰視”。

“玄黄”也是聯綿詞。《爾雅·釋詁》:“隳頽、玄黄……,病也。”

“猶豫”又寫作“猶與”“由與”“尤與”“猶夷”等,都是遲疑不決的意思。

但是,從聯綿詞的形成過程或來源上看,聯綿詞是有結構問題的。主要有三個類型:

1.義合式。這類聯綿詞本是兩個單音詞,本可以單獨解釋和運用,凝固後成爲一個不可分割的雙音結構,成爲聯綿詞。例如,“綢繆”中的“綢”與“繆”在上古文獻中都曾經單獨使用過,均是“捆綁”義,引申有宛轉騰繞之義,凝固成聯綿詞後保留了此義。

2.衍音式。這類聯綿詞是由一個單音詞向前或向後衍化出一個表音音節,衍化出的音節雖然用漢字書寫,但没有表義作用。向前衍化的如“參差”“囹圄”等,向後衍化的如“趑趄(zījū)”“菡萏”等。

3.摹聲式。摹擬聲音而産生的聯綿詞。摹擬自然爆破聲的“霹靂”,摹擬動物鳴叫聲的“蟋蟀”,摹擬人類情緒發聲的“噓唏”等。

古代漢語中有一些從外族語言中音譯過來的詞,一般稱之爲“譯音詞”。譯音也是一種“摹聲”,即摹擬外族詞的語音。例如:

駃騠。《説文·馬部》:“駃騠,馬父驘子也。”《淮南子·齊俗訓》:“六騏驥,四駃騠。”注:“北翟之良馬也。”“北翟”即“北狄”,非華夏區域。“駃騠”爲北翟之語,摹擬其音而成詞。

騊駼。《説文·馬部》:“騊駼,北野之良馬也。”“北野”亦華夏之外地域。《漢書·揚雄傳》:“前番禺,後陶塗。”顔師古注:“騊駼馬出北海上,今此云後陶塗,則是北方國名也。”可見“騊駼”因其國名“陶塗”而得稱。

(二)聯綿詞的語音特點

聯綿詞在語音上多有雙聲疊韻的關係。

雙聲聯綿詞:指兩個音節古音聲母相同的聯綿詞。例如:

參差 仿佛 憔悴 躊躇 倉促 流連 忐忑 伶俐

疊韻聯綿詞:指兩個音節古音“韻”相同的聯綿詞。例如:

從容 爛漫 逍遙 蹉跎 彷徨 窈窕 輾轉

疊韻的“韻”,與“韻母”不同。韻母包括一個音節除去聲母的所有部分——介音、主要母音和韻尾,而“韻”則衹包括主要母音和韻尾,不包括介音。因此,疊韻聯綿詞是指兩個音節的韻即主要母音和韻尾相同,介音不一定相同,如“輾轉、崔嵬、嬋媛”等。

由於古今語音的演變,聯綿詞的語音關係也有可能發生變化。例如,上文講到的“望陽”古音疊韻,“玄黄”古音雙聲,“猶豫”古音雙聲,按今音讀的話,“望陽”仍是疊韻,“玄黄”不是雙聲了,“猶豫”仍是雙聲。再如:

“倉庚、芣苢”在古代是疊韻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已經不疊韻了。這是古韻不同於今韻的表現。

“繽紛、匍匐”在古代是雙聲聯綿詞,今天讀起來已經不雙聲了。這是古聲母不同於今聲母的表現。

因此,判斷古代漢語中聯綿詞的語音關係,一定要根據古音,而不要根據今音。

(三)聯綿詞的形體特點

因爲記録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記音符號,字義已經不再發揮作用,而漢字中同音字又非常多,因此,古代文獻中聯綿詞在詞形上的特點是寫法比較自由,記録同一個詞有時用不同的字,造成了一詞多形的特點。“望陽”“猶豫”等聯綿詞都是這樣。再如:“匍匐”又寫作“蒲服”“匍伏”“蒲伏”“扶服”等;“委蛇”又寫作“逶蛇”“逶移”“逶迤”等。

但是,由於漢語書面語具有以形别義的特點,聯綿詞的一詞多形影響了對書面語言的準確理解,因此,在漢語的發展過程中,對聯綿詞的衆多形體,人們通過有意的選擇、給記音的字加義符等手段,竭力使聯綿詞的記録形式達到形義統一,淘汰那些形義脱節、容易引起誤解的詞形,使聯綿詞的形體逐漸走向了表義化、固定化,許多異體得以淘汰,退出了書面交際領域。例如,上述幾個形體衆多的聯綿詞經常出現在書面語言中的是“猶豫、匍匐、逶迤、望洋”,其他形體衹存在於古代文獻和工具書中,在後代書面語言中逐漸被淘汰了。

文選

博學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 ,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强。

曾子寢疾

曾子寢疾,病 ,樂正子春坐於牀下 ,曾元、曾申坐於足 ,童子隅坐而執燭 。童子曰:“華而睆 ,大夫之簀與 ?”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 :“呼 !”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 ,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 ,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 。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 ,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大同與小康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 ,事畢,出遊於觀之上 ,喟然而歎。仲尼之歎,蓋歎魯也。言偃在側 ,曰:“君子何歎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 ,與三代之英 ,丘未之逮也 ,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 ,講信脩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 ,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 ,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 ,天下爲家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大人世及以爲禮 ,城郭溝池以爲固 ,禮義以爲紀 :以正君臣 ,以篤父子 ,以睦兄弟 ,以和夫婦 ,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 ,以功爲己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 ,以考其信 ,著有過,刑仁講讓 ,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爲殃 ,是謂小康。

雖有佳肴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 ,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强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兑命》曰:“學學半 。”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 ,黨有庠 ,術有序 ,國有學 。比年入學 ,中年考校 :一年視離經辨志 ,三年視敬業樂群 ,五年視博習親師 ,七年視論學取友 ,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 ,强立而不反 ,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 ,近者説服而遠者懷之 ,此大學之道也。《記》曰 :“蛾子時術之 。”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 ,皮弁祭菜 ,示敬道也;宵雅肄三 ,官其始也 ;入學鼓篋 ,孫其業也 ;夏楚二物 ,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視學,遊其志也 ;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 ;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之謂時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 ,則壞亂而不修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燕朋逆其師 ;燕辟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曾子弔之曰 :“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 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 ,退而老於西河之上 ,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 ,爾罪一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罪二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投其杖而拜曰 :“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羣而索居 ,亦已久矣 。”

思考与练习

一、指出下列句中帶着重號的雙音結構是一個雙音詞還是兩個單音詞,並進行詞義解釋。

1.璧有瑕,請 指示 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 知道 。(《禮記·學記》)

3.天高地迥,覺 宇宙 之無窮。(王勃《滕王閣序》)

4.湯武 革命 ,順乎天而應乎人。(《周易·革卦》)

5.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 親戚 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6.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 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7.楊行密入宣州,諸將爭取 金帛 。(《資治通鑒》二五八卷)

8. 都城 過百雉,國之害也。(《左傳·隱公元年》)

9.今公常從數騎,一旦有 緩急 ,寧足恃乎!(《史記·袁盎鼂錯列傳》)

10.汝潁以爲險,江漢以爲池,限之以鄧林,緣之以方城,然而秦師至而鄢郢舉,若振 槁然 。(《荀子·議兵》)

11.滕君,則誠賢君也; 雖然 ,未聞道也。(《孟子·滕文公上》)

二、解釋下列句中帶着重號的詞,指出是複合詞還是單純詞;如果是複合詞,請分析其結構。

1.與之 馳騁 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國家爲事。(《戰國策·楚策》)

2.青冥 浩蕩 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

3.已得履,乃曰:“吾忘 持度 。”反歸取之。(《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4.嗚呼!死生, 晝夜 事也。(文天祥《指南録後序》)

5.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 危急 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前出師表》)

6.宿妝 惆悵 倚高閣。(温庭筠《酒泉子》)

7.不以 規矩 ,不能成方員。(《孟子·離婁上》)

8.齊人有馮諼者, 貧乏 不能自存。(《馮諼客孟嘗君》)

9.婉貞揮刀奮斫,所當無不 披靡 ,敵乃紛退。(徐珂《馮婉貞》)

10.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 逡巡 而不敢進。(賈誼《過秦論》)

三、思考題

1.有人把“望洋興嘆”解釋爲“望着海洋歎氣”,把“猶豫”解釋爲“猶是一種狗,狗與人出行,好‘豫’在人前,即預先跑到人的前面去等候:候人不得,又跑回來迎接,幾次三番,因此有遲疑不前的意思”。請問,這種解釋對嗎?爲什麽?

2.有許多聯綿詞,在古代具有雙聲或疊韻的關係,現在却不再雙聲或疊韻了;也有一些詞在古代没有雙聲或疊韻的關係,在現代漢語中却具有了雙聲或疊韻的關係。請問,這是爲什麽?

古代是雙聲而現在没有雙聲關係的:繽紛 匍匐

古代是疊韻而現在已經不再疊韻的:倉庚 芣苢

四、閲讀下面短文,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鄭人游于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産曰:“毁鄉校何如?”子産曰:“何爲?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毁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YKrgK9UH1XK5EHBN1f2QtZjM5mVqF59vQo8a6px1jpgDbp7rF64gIfm+xguzNNP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