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課
漢字的結構與演變

一、漢字的性質

漢字是世界文字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世界上有多種文字。文字是應記録語言的需要而産生的,文字的形體如何記録語言,即用什麽方式或手段、從怎樣的角度去記録語言,則是認識文字性質最重要的依據。口語的要素有兩個:語音和語義。要記録語言,衹能從兩個方面入手:或者通過拼寫語音,或者通過體現語義。根據這兩個角度,則採取相應的兩種記録語言的方式或手段:拼音與構意。因此,根據記録語言的主要角度或主要方式、手段的不同,可以將世界上的文字分爲兩大類:拼音文字和構意文字,也就是通常所説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漢字屬於構意文字,一般也稱表意文字,它的形體結構是通過描寫事物的外形或勾畫事情、動作的情境來反映詞義。

表意文字的造字手段即構意的手段是不斷完善的。在表意文字發展的初期,通過描摹事物形體的外部特點或輪廓來構形的字爲數很多。例如漢語中的“門”,通過描摹“門”的輪廓外形造出“ equa ”字來作爲這個詞的記録符號。這就是早期的象形字。

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構意文字的構意手段不斷增多,由主要描摹事物的外形輪廓來反映詞義,發展爲用圖形或符號的組合來反映詞義。這就是漢字中的指事字、會意字。以漢字甲骨文爲例:

016-01

構意手段的最高階段是用義符和聲符拼合的方式構造字形。這就是漢字中的形聲字:

皇 煌 篁 惶 蝗 徨 湟 隍 遑

江 河 湖 海 淮 遊 泳 泅 渡

聲義拼合是表意文字最完善的構意手段,它形成了同聲字以義符相區别,同義或同類字以聲符相區别的格局,漢字的部件在不增加數量的前提下隨着記録語言的需要造出新字,以適應漢語的發展,出色地完成記録漢語的職能。

正因爲漢字是因義構形的,這就使漢字與它所記録的詞的意義直接發生了聯繫:漢字的字形可以直接用它的意義來解釋;反之,漢語單音詞的詞義,可以從記録它的漢字形體中來探求。這就是漢字的形義統一规律。

漢語中的詞絶大多數都是多義的,其中有一個義項與記録這個詞的字形最爲貼切,可以直接解釋字形構造的理念,我們把這個義項稱作本義。語言的起源階段比較久遠,因此不能斷定本義是詞的最原始的意義。但是,完全可以斷定,本義是造字最初階段的詞義,也就是在現有的書面語言材料中可以追溯的最早詞義。

二、漢字的結構

漢字是因義構形的表意體系的文字,有着複雜而發達的構形系統。但是,漢字的構形系統雖然複雜,却並非没有規律可循。掌握了漢字的構形規律,纔能通過字形分析本義,幫助我們理解古書。

分析漢字的構形,需要掌握傳統文字學的“六書”。在講“六書”之前,我們需要先掌握一個概念“造意”。“造意”是漢字形體中可分析的意義信息,來自原初造字時的一種造字意圖,例如:“初”字从“衣”从“刀”,它的造意是“用刀裁衣”,裁衣是製衣的開端,這個形象用以表現“開端”“開始”的詞義,“開端”“開始”就是“初”的本義。

“六書”就是漢代人根據對小篆的形體分析而歸納、總結出來的分析造意的方法。“六書”一詞,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但是直到東漢許慎作《説文解字》時,纔在《説文·叙》中給六書的名目加以界説,並舉例字加以説明。下面我們來分别説明“六書”的具體內容。

(一)象形

象形是一種通過勾勒事物的輪廓來構擬字形的造字方法。許慎説:“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詰詘猶言直、曲,是説象形的造字方法是描繪物體的輪廓圖形,隨着物體外部的輪廓而確定綫條的直與曲。例如

016-01

由於象形字是用“畫成其物”的方法來構造的,所以凡是有“物象”可“畫”的實物多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來造字。因此,大凡用象形字記録的詞,多是表示具體實物的名詞。但是也有少數象形字例外,它所表示的並非所象的具體實物,而是這種實物所具有的某種性質或狀態。例如:

高,甲骨文作 equa ,本象台觀之形,由於上古人爲的建築最高的莫過於台觀了,所以這個字所表示的不是台觀,而是台觀所具有的“高”的性質或狀態,以便用台觀之高,泛指一切事物之高。

大,甲骨文作 equa ,本象成人正面站立之形,出於古人“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觀念,用正面站立的人來表示“大”,記録凡“大”之稱。

這種象形字所記録的詞,其本義往往不再指具體的事物而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性質或狀態,其詞性也不再是名詞而是形容詞了。

爲了加深人們對造意的理解,往往要在被描繪的事物本體之外加上一些背景,這些字也是象形字。例如:

equa (向),本義是窗子,如果衹畫一個方口,人家就容易誤認爲是人的嘴巴或别的什麽窟窿,衹有把 equa (宀,表示房子)字加上,纔容易讓人明白這是指房屋牆上的方洞。

equa (眉),下面如果没有“目”字起襯托的作用,就難以看出上面所象是眉毛之形。

equa (栗),没有“木”字陪襯也很難知道上面所象是帶刺的果實。

equa (血),没有“皿”作容器,“血”無法表示,古人歃血爲盟,所以用滴在器皿裏的形象表示“血”。

通常這類象形字也被稱爲“合體象形”。

(二)指事

許慎説:“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指事是用形體簡單的符號記録詞義,如“上、下、一、二”等;或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加抽象的指事符號或區别符號以構成新字。所謂指事,含有標識事物、指明事物的意思。指事字所記録的詞義無法用單純的象形手段構擬字形,因此用指事性或區别性符號來提示。例如:

equa (刃),“視而可識”似刀,但仔細觀察又比刀字多了一點,這多的一點即是標識性的指事符號,指明這個新造字所表示的意思不是整把刀,而是刀的利刃。

equa (亦,即“腋”字),从“大”,即一個正面的人形,用兩個點指示腋下的部位。

從結構上看,大多數指事字都是在一個象形字上增加指事性或區别性的筆畫(多是點和横)構成的,在漢字結構形式中,指事字是爲數最少的。

(三)會意

會意是根據事物間的某種關係而組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來構成新字的造字方法。許慎説:“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類”指事類,“誼”同“義”,“指撝”的意思是“旨意”。會意就是會合兩個或兩個以上字的意義合成一個新義的造字法,這種組合造字,在造字法上是一種進步。會意字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形合會意字。

早期會意字大多是通過部件的象物性的組合來表示新意構成新字的,属於會意字中的形合字。例如:

equa (从),由兩個“人”構成,表示一人在前,一人在後緊緊跟隨。

equa (牧),从攴从牛,會以手執鞭放牧之意。

equa (莫),从日从茻,日在草茻之中,會太陽已落,夜幕降臨之意。

equa (舂),从臼从午(杵本字)從廾,會雙手執杵而舂米之意。

形合字是人的行爲或客觀現象的直觀摹寫,幾個構件所“會”之意具有直觀性,人們從字的構形上即可領悟。甲骨文、金文中的會意字基本上是形合會意字。由於形合會意字是具體的意義、具體情境的直觀摹寫,因此字中構件擺放的位置往往也成爲區别構意的手段,不能隨意擺放。第二種是義合會意字。也就是會意字的造字方式從構件物象的組合發展爲構件意義的組合,義合會意字的字義是由幾個構件語義的組合而不是其物象的組合。例如:

臭,从自从犬。自是鼻的象形字。臭的本義是氣味的總稱。氣味無形,可是古人憑狩獵生活的經驗知道,狗鼻子的嗅覺對於氣味最爲敏感,故以“犬、自”會意,引起人們從有形到無形的聯想。

息,从自从心。人和許多動物的呼吸都發於心臟而行於鼻腔,故“自、心”會意,表示氣息和呼吸。

灋(即法字),从廌从去从水。傳説廌爲獨角神獸,能分辨是非曲直,在法庭上能“觸不直者而去之”,從而使決訟得以公平如水。此字最早見於西周金文,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公平執法的美好願望。

朙,从囧(窗户)从月,囧中見月,會“明亮、光明”之意。

義合會意字中構件的位置衹照顧字形的均衡變化,可以是左右結構,也可以是上下結構,與物象關係無關。

總之,會意字“比類合誼”的方式有多種,內容很豐富,決定會意字字義的因素也很複雜,分析會意字往往會得到一些古代文化的知識,對閲讀古書有很重要的作用。

會意字是合體字,可以進行結構分析。會意字結構分析的結果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成字構件。

(四)形聲

許慎説:“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所謂“以事爲名”,即根據事類(指意義)而造或選取一個字作爲義符,再取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標聲,即取譬相成,構成新字。“江”“河”二字,原本是爲專指長江和黄河而造的字,由於江河均屬水類,所以都用“水”來作義符,然後又根據口語中“江”“河”的發音分别選取了讀音相當的“工”“可”來作聲符。

1.形聲字的類型

最早的形聲字是在原有象形字上增加聲符構成的。原有的象形字本來已經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增加聲符,是對原字的讀音起一種强化作用。例如:

“星”字,甲骨文有作 equa 的,是幾個圓形符號的組合。爲了與記録同類或同形的事物的詞的符號進行區别,爲它增加“生”字作爲聲符,來提示它不是“水果、雞蛋”等其他圓形物的符號,而是“星”的符號。

“雞”字,甲骨文作 equa ,象公雞形。由於與公雞同形的禽類非常多,便在原字上追加“奚”做聲符,提示該字是“雞”這個詞的記録符號,而不是其他的鳥。

這種用增加聲符來强化和區别象形字的方式,很快就失去能産性,不再用來構字了,因此在漢字中通過增加聲符構成的形聲字非常少。

後來的形聲字是爲了分化詞義而增加義符構成的。例如:

舍,本義是“房舍”,假借爲“捨棄”義,造成“舍”字一字記二義的現象,追加義符“扌”作“捨”,表示“捨棄”義,原字仍然專門表示“房舍”義。

止,有“腳”的意思,又有“停止”“地址”義,於是追加義符“”作“趾”來表示“腳”義,追加義符“土”作“址”表示“地點”義,“止”專門作“停止、制止”義的記録符號。

無論借義分化還是引義分化,大都是在原字(多是獨體字)的基礎上追加義符,使原字成聲符,從而形成形聲字。從記詞功能上看,原字和分化字是同一個詞在不同時代的記録符號。例如,“躲避”義在《左傳》中用“辟”字記録,後代用“避”字記録。也有極少部分分化字是脱離古字形體另造的,如“喜悦”義在先秦中常用“説”字記録,後代則用“悦”記録。

又到後來,形聲字的格局形成了,有些本來不是形聲字的字,受同類字的影響也加上了義符。例如,“示”部形聲字形成後,“禮”“福”“祭”等字因類化而加上了義符“示”。而且逐渐産生了用義符和聲符進行拼合造形聲字的方法。不過,這已經是很晚的事了。絶大多數形聲字並不是拼合而成的,而是追加義符構成的。

2.形聲字義符的表義特點

形聲字的義符衹能表示字義即詞義所屬的範圍,而不能標明這個字所記録的詞的具體詞義。例如,“項、題、顔、顛”等字,均以“頁”爲義符,“頁”的本義是“人頭”,作爲構字的義符,衹表明這些字所記録的詞義都與“頁”(人頭)有關,並不能具體表示這些形聲字字符所記録的“脖子、前額、臉面、頭頂”等詞義。

義符既然衹是表示詞義的範疇,那麽範疇可以有大小寬窄之别,因而同用一個義符的諸多形聲字,其具體含義雖然彼此相關聯,但是這種關聯可能是相同、相近、相通,也可能是相逆、相反。例如從“日”的形聲字“昭、晴、晞、昕”等含有“明亮”之意;“晚、昧、暗、晦”等則含有昏暗之意。因爲日頭是自然最大的光源,明與暗都與“日”有關。再如,“阜”的本義是“土山”,從“阜”的字都與山的特點、形狀有關。例如:除,臺階,象山之形;險,山路崎嶇不平;防,大堤,象山之形;陳,宛丘,似山的高地;陵,大山。

3.義符和聲符在形聲字中的位置分佈

在形聲字的結構中,義符和聲符的位置是多種多樣的。例如:

左形右聲:如“錢、材、消、熔”等,這是最常見的結構樣式;

右形左聲:如“放、鴨、刎、頸、錦、欽、蝕”等;

上形下聲:如“茅、簡、空、罟、孟”等;

下形上聲:如“柴、醬、盆、甕、幕、恭、築”等;

內形外聲:如“聞、問、閩、齏、贏、辯、辮、瓣、哀、隨”等;

外形內聲:如“闢、匪、匐、固、裹、衷、戚”等;

形在一角:如“穎(从禾頃聲)、脩(从肉攸聲)、賴(从貝剌聲)、勝(从力朕聲)、騰(从馬朕聲)、佞(从女仁聲)、疆(从土彊聲)”等;

聲在一角:如“徒(从辵土聲)、徙(从辵止聲)、旗(从 equa 其聲)”等。

因此,在對形聲字進行結構分析時,一定要注意找准聲符和義符。

4.省聲字和省形字

爲了字形結構的匀稱或出於簡化的目的,省去字的形符或聲符的一部分,這類字被稱爲省形字或省聲字。例如:

省聲字:産,从生,彦省聲;夜,从夕,亦省聲;雷,从雨,畾省聲。

省形字:弑,从殺省,式聲;耇,从老省,句聲。

從漢字發展的角度來看,形聲造字法突破了象形、指事、會意等造字方法的局限,使許多詞義無形可象、有意難會的詞也能夠造出記録符號,使漢字體系具有無限的自足能力,以適應記録不斷發展的漢語的需要。同時,形聲字所形成的半音半義的構形格局,加强了漢字與漢語的語音和語義的聯繫,爲漢字的識别、理解和記憶提供了方便。從上古漢語發展到現代漢語,漢語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但是,漢字適應了漢語的各種變化,仍然出色地承擔着記録漢語的任務。漢字體系之所以一直適應漢語的發展,形聲字的産生是其重要的原因。

(五)轉注

許慎説:“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於許慎對“轉注”的解釋過於簡單,因此人們對許慎這段話的理解可謂衆説紛紜,莫衷一是。學術界通常認爲“轉注”指的是漢字孳乳的一種方式。即某一個字由於意義的引申而産生分化字,分化字之間就是轉注的關係。“建類一首”,是指源字與分化字義類相同,用同一部首;“同意相受”指兩個字的意義具有引申關係。

不過,許慎的“轉注”到底是什麽含義,已經無法證實。我們完全没有必要糾纏這些概念的含義,衹要認識到“轉注”與前“四書”性質不同,並不是一種漢字結構的類型就可以了。

(六)假借

許慎説:“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假借和轉注一樣,也不是漢字結構的類型。衹是補足早期字不足的一種手段,或者因爲有些虚詞無法造字,衹好借用一個與該詞同音的字來記録。例如:

其,本來是給“簸箕”的“箕”造的字,語氣詞、代詞“其”没有造字,便借用“其”來記録。如甲骨卜辭中的“其自東來雨,其自西來雨”的“其”就是語氣詞。

莫,是給“日暮、暮色”造的字,被借來記録否定副詞、否定代詞。如《左傳》中的“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莫”即是否定代詞。

在六書中,前四書很明顯談的是漢字的結構形式,後兩書與漢字的結構没有關係。但“六書”是一個總體,所以我們也需要大致瞭解一下“轉注”和“假借”這兩個概念。

三、漢字形體的演變

漢字起源距今大約有六千多年,可證實的形成體系的時間也有三四千年。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漢語的發展,作爲記録漢語的漢字符號系統,形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漢字形體的演變過程,總的趨勢是向便於識記、易於書寫演變,也就是從象形性向符號化演變。漢字形體的發展可以分爲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和今文字階段。古文字階段包括以甲骨文爲代表的殷商文字、以金文爲代表的西周文字、書寫載體多種多樣和結構體系紛紜複雜的戰國文字、以小篆爲代表的秦代文字;今文字階段包括以東漢文字爲代表的隸書和孕育於漢末、通行於魏晉時期並一直通行到現代的楷書。其中,各個階段的文字,又由於構形元素象形性的程度和書寫元素性質的不同,形成了漢字形體上的各種差異。

古文字時期的漢字,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戰國文字和秦系小篆。

(一)殷商甲骨文

“甲骨文”是以漢字的書寫載體命名的字體稱謂,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商代和周代都有甲骨文,但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大部分屬於殷商時期,因而學術界把甲骨文視爲殷商文字的代表(見圖一)。

015-01

圖一 商代武丁時期的《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

甲骨文記録的內容相當豐富,但絶大部分是關於占卜的記録,所以甲骨文又因其所書寫的主要內容而稱作“卜辭”。

甲骨文字大部分是用刀刻的,堅硬的書寫材料、刀刻這種書寫方法,決定了甲骨文的形體特點:筆畫瘦削,多有方折,刀筆味很濃。

從構意手段上看,甲骨文主要是象形文字,即通過部件的象物性及其組合來表示語言中的語義,以達到記録語言的目的。因此,甲骨文中的象形字都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絶大多數的指事字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區别或標示符號構成的,會意字則是兩個或幾個象形部件象物性的組合,甲骨文字中形聲字很少,僅占24%左右。即使是形聲字,其聲符和形符仍然保留着生動的象物性。因此,甲骨文的構形理據是最清楚的,通過分析其構形理據,便能够瞭解該字形所記録的詞的詞義。例如:

016-01

殷商甲骨文雖然已經是成系統的文字,但畢竟還處在漢字發展的初級階段,在許多方面還帶有明顯的早期漢字的特點:許多字書寫置向不定。或朝左,或朝右;或向上,或向下;或正面,或側面。例如:

016-01

字形結構不固定,異構字較多。有些字採用了不同的部件,如“牢”字;有些字部件的位置不同,如“物”“祝”字;有些字部件的多少不同,如“鳳”字;有些字繁簡的程度不同,如“奚”字等。

016-01

有少數字形混同現象。如“山”和“火”寫作 equa ,“甲”和“七”寫作 equa 等。雖然原則上講“山”爲平底、“火”爲圓底,“甲”豎略長、“七”豎略短,但其構形區别度過小,因此在實際材料中是很難分清的。

(二)西周金文

“金文”也是根據文字書寫的載體而命名的,指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鐘、鼎是青銅器中樂器、禮器的代表,故金文又叫鐘鼎文。鐘鼎上的文字有陰文和陽文兩種,陰文叫款,陽文叫識,故金文又叫鐘鼎款識。青銅器常被用作祭器,祭禮古代叫吉禮,故青銅器又叫吉金,其上的文字又叫吉金文字。祭器又稱彝器,故金文又有彝器銘文、彝器款識的别稱。金文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目前發現的絶大多數金文都是西周時期的文字,因此一般把金文作爲西周文字的代表(見頁圖二)。

015-01

圖二 西周晚期的《師兑簋》銘文

西周金文是直接繼承殷商甲骨文而來的。與殷商甲骨文相比,西周金文有了明顯的進步。金文中新的象形字很少出現,而形聲字却大大增加。如“走”部、“言”部、“金”部、“厂”部的字在甲骨文中很少或幾乎没有,而西周金文中則大量出現,並且多爲形聲字。形聲字的大量增加,是漢字構形系統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金文的異構字相對減少,結構漸趨定型。義符因意義相近而混用的現象已不普遍,如“辵”部的字,在甲骨文中往往有从“彳”、从“止”、从“辵”三種寫法,而西周金文則基本固定爲从“辵”。某些部件的置向及位置已不再隨意改變,如从“彳”之字已基本將“彳”固定在左邊,“及”“方”等字的反書現象已很少出現。

這説明,西周金文比殷商甲骨文更爲成熟了。

(三)戰國文字

“戰國文字”是根據文字的通行時代而命名的,是對戰國時代周王室和各諸侯國所有品類文字的統稱。它不像甲骨文、金文那樣是對某一特殊載體上的文字的專指,也不像小篆、楷書那樣是對某一定型字體的專稱。我們之所以根據時代定稱,是因爲這一時期文字的載體和構形體系多種多樣,無論哪一種文字,都不能成爲該期所有文字的代表。

目前所見的戰國文字可分兩個系統:一是見於後代文獻上的戰國文字,如《説文》中的古文和籀文、三體石經中的古文和宋郭忠恕《汗簡》中的古文等;一是見於各類出土文物上的戰國文字,如用毛筆寫在竹簡上的竹簡文、寫在絲帛上的帛書、寫在玉片上的盟書,以及鑄刻在金屬器上的金文(包括符節文和貨布文)、刻在石頭上的石刻文、刻在印章上的古璽文和刻在陶器上的古陶文等。文獻上的戰國文字幾經傳抄,往往失去了原來的真面目;而文物上的戰國文字則是當時的真跡,是研究戰國文字最可靠的資料。

經過春秋時期的動盪,戰國時期已經形成了諸侯割據的局面。正如東漢許慎在《説文解字·敘》記載,當時“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對典籍的輕視,使得人們做事没有了共同的依據,寫字没有了共同的標準,這樣,便出現了“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各國文字之間的結構和形體特點各不相同,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人們往往把戰國文字分作兩大派系,即秦系文字和六國文字。

秦系文字上承西周金文,下啟小篆,是漢字發展主綫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戰國文字的主流。六國文字偏離了正統文字發展的軌道,未能引導當時漢字發展的方向,因而是戰國文字的支流。

目前所能見到的戰國秦系文字的資料很少。其中最重要的應該是保留着戰國秦文字原貌的石鼓文(見圖三)。

015-01

圖三 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個鼓形石頭上的文字,故稱石鼓文。這些文字,結構端莊嚴謹,大小一致,筆形佈局極有法度,偏旁部首的寫法和位置也都基本定型;筆道粗細均匀,已基本實現綫條化;字體風貌已與小篆十分近似,明顯處於西周晚期金文向小篆的過渡階段。

1979年在西安市郊發現了一個《秦杜虎符》(見圖四),根據上面所説的“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可知是秦始皇後來統一天下改稱皇帝以前的兵符。其上的文字綫條匀稱,字體長圓,已是典型的小篆了。這説明,真正的小篆戰國末即已形成,並不是秦始皇統一後由李斯等人創制的。

015-01

圖四 戰國秦杜虎符

與秦系文字相比,六國文字顯得十分雜亂。總的來説,六國文字地域性分歧較大,同一國家和地域的異寫異構現象也很普遍;字形變化隨意性過大,無規律可循,許多字形省變嚴重,已很難看出前後的傳承關係,也無法從構形理據上去解釋;簡化傾向十分明顯。這也許是因爲當時的正統文字不便於快速書寫,無法滿足日常事務的需要,於是便對之大幅度簡化。

由於六國文字對漢字亂加改造,破壞了漢字的構形理據,違背了漢字自身的發展規律,因而隨着六國的相繼滅亡,六國文字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四)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所規定採用的標準字體。

“小篆”的得名,不同於甲骨文、金文的以書寫載體命名,而是得名於其形體特點。《説文解字·竹部》:“篆,引書也。”“引”就是牽引拉長,就是要使蜿曲的綫條延展匀稱。“篆”書這個名稱正反映了小篆逐漸脱離“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物性而走向符號化的形體特點。

小篆成爲正統文字,一方面得益於秦朝利用國家權力進行推廣,另一方面也是漢字自身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爲了便於對六國遺民進行統治,統一文字便成了當務之急。許慎《説文解字·敘》説:“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當時規定,統一文字的標準是“秦文”,凡是不與秦文相一致的,一概廢除;而秦文的標準,則是由史籀大篆省改而來的小篆。

所謂“史籀大篆”,是指收録在《史籀篇》中的文字,稱“大篆”,又稱“籀文”。一般認爲《史籀篇》是周宣王時的史官籀編寫的一部童蒙識字課本。如果此説成立的話,其上的文字應爲西周晚期金文。西周晚期金文已與小篆形體非常接近,小篆正是在其基礎上省改而來的。因此,小篆來源於“史籀大篆”,是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發展的産物。早在戰國末年,小篆就已經基本定型了。李斯等人對小篆進行了一番整理和加工,使之更爲定型化、標準化,然後書寫出標準字樣(如《倉頡篇》等)加以推廣。

小篆的流行,雖然帶有一定的政治成分,但也是符合漢字發展的自身規律的。小篆在保存漢字構形理據的基礎上,使漢字構形進一步簡明化、系統化,而不像六國文字那樣爲了簡化而任意破壞漢字的構形理據,因而小篆最終取代六國文字而一統天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目前所能見到的秦朝小篆也可分文物文字和文獻文字兩類。文物上的秦朝小篆比較少,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泰山刻石》和《嶧山刻石》(見圖五、圖六)。其中《泰山刻石》據説是李斯手跡,可謂是標準的小篆。

015-01

圖五 泰山刻石(局部)

015-01

圖六 嶧山刻石(局部)

文獻上的秦朝小篆主要見於東漢許慎的《説文解字》。這是保存小篆最系統的一部書,共收録小篆字頭9353個,加上書中保存的一些籀文和六國古文,共計10516字。

小篆已形成一個相當嚴密的構形系統。在甲骨文階段,象形字佔有很大比例,到了小篆階段,象形字在參與構字時大部分已經義化;形聲字大量增加,約占87%左右。形聲字的表義部件的類化過程也已基本完成,代表同類事物的形聲字多數採用了同一表義部件。這樣,字與字之間的聯繫加强了,整個漢字體系顯得系統而有條理。《説文解字》關於540個部首的歸納,正體現了小篆構形的系統性。

小篆比較全面地保存了漢字的構形理據。小篆是承西周的正統文字而來的,它雖然對古文字階段的漢字形體作了系統的規整,却没有破壞漢字的構形理據。許多象形字,經過類化以後,象形部件演變爲表義部件,雖然字形已不能反映其實際形象,但其表意部件仍能體現所構字的意義類别,字的結構理據仍具有可解釋性;而且這種系統化的理據比原先那種孤立的理據更符合漢字發展的要求,且更易於掌握。

小篆象形性減弱,符號性增强,甲骨文、金文的“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物性綫條被非象物性的純美術化綫條所代替。小篆的綫條粗細均匀,分佈均衡,由象物性的綫條到符號化綫條演變,是漢字書寫元素所發生的重要變化,是漢字符號化進程中的質的飛躍,爲漢字向筆畫文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正因如此,小篆以後,漢字便進入了今文字時期。

今文字階段的漢字包括以東漢隸書爲代表的隸書和從魏晉時期一直使用到今天的楷書。

(五)隸書

隸書是起源於戰國晚期、到漢代趨於成熟的一種新型字體。隸書有秦隸、漢隸之分。秦隸又叫古隸,漢隸又叫今隸。

“隸書”因最初的用途(即徒隸所用)而得名。隸書是因爲事務繁多,需要提高書寫速度而産生的,早在戰國時期的秦系文字裏,隸書就已經出現。當時秦國的正統文字是小篆,綫條講究圓轉匀稱,某些筆順不符合手寫的自然習慣,嚴重影響了書寫的速度。而社會事務的日益繁雜,對快速書寫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於是書寫人爲了簡便快捷,往往將篆文的圓轉筆道改爲方折筆畫,有時還略加省改,已略具隸書的風味,在當時形成了一種俗書體。此即古隸,又叫秦隸。

漢字由篆文向隸書的演變過程叫隸變。隸變的基本內容,在構形元素上是變象形部件爲表義部件;在書寫元素上是變圓爲方,變曲爲直,變圓轉爲方折,變綫條爲筆畫。隸變的結果,是徹底顛覆了漢字的象形性,使漢字體系由古文字跨入今文字,完成了符號化進程中關鍵性的飛躍。

秦隸是隸變初級階段的形態,还衹是篆文的草率速寫體,它衹是在筆形和態勢上改變篆文的面貌,在結構上並没有太大的區别,處於篆文向漢隸的過渡階段。

秦朝統一後,雖然將小篆定爲標準文字,但日常事務中,秦隸却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的大量秦簡,就是很好的證明(見圖七)。

015-01

圖七 睡虎地秦簡(局部)

漢隸是隸變徹底完成的字體形態。它直接承秦隸而來,最初與秦隸並没有多大區别。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到東漢時期,漢隸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筆勢發揚舒展,筆畫蠶頭雁尾,有波勢挑法;字體扁方平整,佈局穩重匀稱。如東漢中期的《史晨碑》(見圖八)就是此期漢隸的代表。漢隸這種獨特風格的形成,標誌着隸書已經走向成熟。

015-01

圖八 史晨碑(局部)

成熟的隸書在結構和態勢上已與小篆有了很大差異。

在書寫筆法上將小篆圓匀的綫條改成點畫,從而徹底實現了漢字的筆畫化。漢隸的徹底筆畫化,使小篆所保留的那點象形意味喪失殆盡,漢字的符號性從此佔據了絶對地位。這種變化,也使得漢字的書寫難度大大降低,書寫速度大大提高。

漢隸對小篆的結構體系作了全面的調整。這次調整不像小篆那樣是爲了使漢字體系更爲系統、更爲嚴密,而主要是在簡化動力的驅使下進行的。所以,在調整的過程中,更多的是照顧書寫的方便和字體的佈局,對漢字的部件系統進行了合併、分化及省變,使得漢字符號化程度更高,書寫更爲方便快捷。

從篆書到隸書的轉變,是漢字史上的一大飛躍,從此,漢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階段的象形意味,擺脱了古文字蜿曲綫條的束縛,開始步入今文字階段。隸變對漢字的簡化,是符合漢字發展自身規律的,是漢字符號化進程中的必然。

但是,漢隸仍然不是成熟的今文字,這是因爲,漢隸的筆畫系統中仍然存在着非符號化的因素,這就是筆畫形態的過分講究。漢隸用筆要講究波磔挑法,講究蠶頭燕尾,這些都是藝術化的要素,而非符號化的要素,即它還不是真正的符號化的筆畫——像後來楷書的筆畫那樣。這些藝術化的要素勢必要影響書寫速度,對於記録語言的符號系統來説,是一種羨餘,影響書寫的快速和便捷。這也正是漢字還要繼續演變,向漢字符號化的終極階段——楷書邁進的根本原因。

(六)楷書

楷書本名真書或正書,後因其結構嚴謹,堪爲楷模,故改稱楷書。

楷書萌芽於東漢,流行於魏晉南北朝,完全成熟於隋唐,一直沿用至今。楷書産生的動因,同樣是爲了書寫的方便。因爲隸書的蠶頭雁尾和波勢挑法,仍然是影響書寫速度的障礙。楷書則徹底擺脱了隸書的筆法,形成了符號化的筆畫,書寫起來更加方便。

由漢隶演變爲楷書的過程,叫做楷化。楷書直接從漢隸發展而來,它同漢隸在結構上基本相同,衹是稍有簡省。二者的區别主要表現在筆法和字體的態勢上。楷化體現爲漢字書寫元素的演進,與漢字的結構系統關係不大。楷化的過程,就是消滅漢字的書寫元素中的非符號化因素的過程,使之完全走向符號化。楷化的具體內容,就是把漢隸筆畫的“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波磔挑法”等形態特點完全去除,變成“横平豎直”的完全符號化的筆畫,漢字的筆畫系統符號化的演變過程到此最終完成。

楷書變隸書的扁方字體爲正方,顯得剛正典雅,端莊大方(見圖九)。作爲構意文字體系,作爲漢語的記録符號體系,漢字構形系統的最後定型是隸書階段,它的書寫元素的最後定型是楷書階段。到了楷書,漢字形體的演變已告最終完成,這也正是楷書自魏晉時期最後形成之後,一直使用到今天而不再發生字體演變的根本性原因。我們可以預言,在不改變漢字的性質的前提下,除了人爲的結構簡化之外,漢字的形體已經完全定型,不會再發生大的演變。

015-01

圖九 醴泉銘(局部)

瞭解漢字形體的演變,對學習古代漢語有很重要的作用。前面説過,由於漢字是表意文字,我們可以根據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分析來瞭解古代文獻詞彙的意義。但是漢字經過隸變,形體向符號化發展,原始的構字理據有一些已經喪失,所以,有一部分漢字,按照隸書和楷書來分析結構,往往不能得到構字理據,需要向上追溯到古文字,恢復較早的結構。所以,學習古代漢語的詞義,需要對漢字形體演變有一些瞭解,以免在通過字形瞭解詞義時産生誤差。

文選

夫子至於是邦也

子禽問於子貢曰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貧而無諂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 。告諸往而知來者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

哀公問社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説,遂事不諫 ,既往不咎 。”

我未見好仁者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 。好仁者,無以尚之 ;惡不仁者,其爲仁矣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女與回也孰愈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顔淵季路侍

顔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 ,敝之而無憾 。”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 ,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 ?”冉有曰:“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今不取,後世必爲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

子適衛

子適衛,冉有僕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陽貨欲見孔子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 ,而往拜之,遇諸塗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 ,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

思考与练习

一、漢字的性質是什麽?爲什麽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漢字的字形來幫助理解詞義?

二、有一種分析漢字的方法,把漢字分爲獨體字和合體字。你認爲前四書中,哪一類是獨體字,哪一類是合體字?舉例説明。

三、分析下列漢字的結構,指出它們是前四書的哪一種;並試着用這些字説明漢字形與義的統一。

期、禮、磨、琢、社、力、心、惑、問、閒、閣

四、閲讀下面短文,並翻譯成現代漢語。

陳仲舉言爲士則,行爲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爲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世説新語·德行》) yhu6eXtLvqrGwlb9+gp+OLTFgyU40zXcRE6q5ZVbgPnieZzqo0srCWLcAKoNKtS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