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欲不欲

原文

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 [1] 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2] 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3] (《韩非子·喻老》)

注释

[1]鄙人:居住在郊野的人,类似今言乡下人。璞玉:尚未经过琢磨加工的玉石。子罕:春秋时宋国的大夫,当时担任司城,是掌管工程的官员。[2]宜:适合,应当。细人:地位卑微的人,小民。[3]欲不欲:即想得到“不欲”。贵:以为贵,看重。

译文

宋国有个乡下人得到一块璞玉,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那位乡下人说:“这可是块非常珍贵的宝物呀,适合给您这样的官员作器物,不应当给小民作器物。”子罕说:“你把玉石当做宝物,我把不接受你的玉石当做宝物。”这样说来,乡下人贪爱玉石,而子罕不贪爱玉石。所以老子说:“把没有欲望当做欲望,而不看重难以获得的财物。”

解说

“欲”是个形声字,意符是“欠”。《说文》:“欲,贪欲也。”段玉裁注说:“欲从欠者,取慕液之意。”所谓慕液,即现代汉语的口水,俗语称哈喇子。幼儿看到好吃的东西,会不由自主地流出口水,这种心理欲望和生理反应的同步效应是很自然的,属于人之天性。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人能够慢慢明白,欲望需要节制,否则人将成为欲望的奴隶。即便如此,对于稀有珍宝,人通常还是会存有艳羡之心,希望据为己有。能够修炼到子罕以不接受珍宝为珍宝的境界,确非易事。子罕的境界,正是老子“欲不欲”的真实写照。

鄙夫以珍宝为珍宝,子罕以不接受珍宝为珍宝,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韩非认为,普通人都还处在受贪欲本能驱使的阶段。比如夏桀坐在天子的位置上,却总还对自己的尊贵有不满足,恨不得要将自己的权威扩张到宇宙;他拥有了四海之内的全部财富,却总有缺憾的感觉。夏桀的心理可以代表普通人贪欲的基本特征。因此,为政者在制定政策时就应该正视人的实际情况,而不应该让浪漫的理想主义主导大政方针的制定。他引述老子的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个人懂得该满足的时候就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懂得在恰当的时候停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老子确实明白满足的界限,从而止步于羞辱和危险之外。但是,社会上能够达到老子境界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因此,对于儒家学派极力主张的为政首先应当“足民”(使人民富足)的观点,韩非完全不赞同,他认为足民不可以作为施政的中心思想,因为民心永不知足。 XF+HaJ8lKiokXxdnZrcMNlQ8PIOQuZDhQHfH1AFfHFHK13ChjwooYh/QvmC9Fr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