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1 引言

现行《大纲》的规定语言学概论课程为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但是,传统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教材内容过于学术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评价方式忽视学习过程,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张华,2008)为了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教学,改善语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以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大纲》规定的1门语言学概论必修课改革为5门语言学必修课程,希望依托语言学知识,开展语言学教学,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本章重点关注改革后的语言学系列课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语言学教学的质量。

2 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学教学与研究

2000年版《大纲》规定,语言学课程的目的是“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语言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27)。此外,还建议各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开设“语言学概论”“英语语音学”“英语语法”“英语词汇学”“英语教学法”“英语文体学”及“英语修辞学”等课程。(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4)

近年来,绝大多数高校都根据《大纲》的规定开设了语言学课程,但是语言学课程的教学面临挑战。调查发现,语言学导论课程存在关注理论过多、关注实践不足、教学时间偏少、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传统、学业评价不合理、忽视学生作用等问题。(潘之欣,2002;唐艺菲,2007;吴庄、文卫平,2009;余运伟,2010)此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业评价方法等方面也存在问题。(徐兴胜、刘炜,2011)

为了改善英语专业的语言学教学,一些专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鞠玉梅(2007)认为,教材的选择应该取决于学生的水平,教材编写者应该尽力降低教材的难度,扩大教材的广度,提升教材的实用性以便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熊学亮(2007)建议,编写本科生语言学教材要注意选择典型的语言现象并做出解释。潘之欣(2002)认为,教师应该发挥指导者、帮助者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能力。吴格奇(2005)、唐艺菲(2007)、江晓红(2010)认为,语言学教学应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入更多的时间,通过语言实例探讨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张戈亮、孟艳(2006)积极倡导案例教学,他们论述了语言学教学中考虑文化因素分析语料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熊学亮(2007)阐述了类比及联系在解释抽象概念中的作用。朱春发(2010)探讨了引进研究性教学的方法及提高学生能力的措施。孔莎(2011)认为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同时鼓励有效的互动策略的运用。李淑梅(2007)认为,语言学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及专门的测试等四个方面。张华(2008)强调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以及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学者认为,语言学教学应该更贴近现实,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愿望,既教语言学知识,也教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研究能力。(林秋茗,2009;王天昊、孙宇,2011)

但是,语言学教学的问题不仅在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本身,语言学类课程设置的不足也影响语言学教学的效果。现行《大纲》只规定开设一门语言学概论课程,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缺乏相关语言学类课程的支撑。语言学概论涉及领域过多,各方面往往是蜻蜓点水,各种理论如空中楼阁,远远超过一般学生的认知水平。

3 语言学必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了改善英语专业的语言学教学,本项研究在访谈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考虑了《大纲》对语言学教学的规定和学生的实际。英语专业语言学类的必修课程由传统的1门语言学概论课改革为“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语言与语用”“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5门课程,学分也由一个学期2个学分增加到两个学期8个学分。“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语言与语用”各持续一个学期,每门课程每周2个学时,持续17周,每门课程2学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各持续半个学期,每门课程每周2个学时,持续8周,每门课程1学分。此外,还对课程做了如下要求:

“英语语言学”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必修课。本门课程着重介绍英语作为全球性语言发展的过程及特点,此外还介绍了语言研究领域中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及研究成果,希望帮助学生了解语言学研究中使用的概念,获得比较扎实的语言学基本知识;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语言学经典论述,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形式、语言结构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分析语言现象,了解语言形式、语言功能和语言意义所涉及的复杂因素,提高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用的教材为英语学院教师自编的教材。

“英语词汇学”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必修课。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英语词汇的基本理论知识、英语词汇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英语词汇体系的历史形成过程,掌握英语词汇的形态结构和构词法规则,认识词汇的语义结构、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提高对习语和词典的了解和运用。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总结所学过的英语词汇,改进词汇学习方法,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扩大词汇量,加深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增强准确使用英语词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语言使用能力。使用的教材为英语学院教师自编的《英语词汇学教程》。

“语言与社会”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讲述语言与年龄、性别、社交网络等社会因素间的关系、语言接触和相互影响、语言的变异等内容。本课程主要是帮助学生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观察、理解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社会和语言现实阐释特定的言语社会及其言语生活;依托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认识语言的交际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研究的兴趣。使用的教材是英语学院教师自编的《语言与社会教程》。

“语言与文化”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必修课。本门课由英语学院教师讲授,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了解语言在具体文化影响下的使用规则,深入理解语言各方面体现出的文化异同,如词汇的指示意义和内涵意义与文化差异,词汇产生和借用与文化接触,日常谈话与文化差异,书面语与文化差异,习语、暗喻、委婉语、禁忌语与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在英语语言使用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能力。还希望通过帮助学生认识语言各个方面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了解语言和文化关系的主要理论及观点;通过对具体的语言现象的分析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和使用语言中的文化意识、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用的教材是英语学院教师自编的《语言与文化教程》。

“语言与语用”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必修课。本门课以欧洲大陆派语用学为主线,系统介绍语用学研究主要理论和具体应用。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比较系统的语用学理论知识,使其了解指示语、言语行为、会话含义、会话结构、礼貌等语用现象,学会适切表达并能够对具体语篇进行初步的分析和阐释,以便提高学生的学术修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本课程希望帮助学生熟悉语用学发展的主要脉络;深入了解指示语、言语行为、会话含义、会话结构、礼貌等语用现象;依托语用学理论和实践知识,扩大学生学术词汇量,巩固并进一步学习学术写作规范,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下用英语适当表达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师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用的教材是教师自编的《语用学教程》。

整个语言学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活动凸显一些特点:

第一,内容丰富且开放。教材覆盖了语言领域的主要内容,展示了理论研究的最新发展,图文并茂。同时也考虑了现代语言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额外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此外,还推荐了网站、论文及专著等语言学资源供学生查阅。

第二,发挥学生的作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发表,课堂发表前教师进行审核指导。课堂发表过程中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会使用录像、录音材料清晰地讲解理论知识。

第三,使评价的手段多样化。课上教师组织十分钟测验及所学核心理论简答活动,教师也要求学生围绕相关主题收集数据或语料,课上教师花一定时间给予指导或进行讨论。学期末,每个小组根据所做的调查撰写研究论文以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及评价的有效性。

4 语言学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英语专业的4个自然班,其中3班和4班设为实验组,5班和6班为对照组。4个班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学习同样的核心课程。实验组有59名女生和8名男生,对照组有56名女生和10名男生。总计133名学生参加了测试,其中实验组67名学生,对照组66名学生。此外,在3班和4班中随机选择的12名学生应邀参加了访谈。参加访谈时,实验组的学生均学习了“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语言与语用”“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5门课程,而对照组只学习了“语言学概论”1门课程。

本研究运用了测试和半结构化访谈采集研究数据。测试包括前测和后测。前测主要是语言能力测试,语言能力测试由测试信度较高的全国专业四级统考试题组成,包含听写、听力理解、写作、完形填空、语法、词汇及阅读理解七个方面。前测没有考查学生的语言学知识是因为两组学生都没有专门学习过语言学课程,可以基本假定两组学生的语言学知识基础是可比的。后测主要是语言学知识测试,测试由主观试题和客观试题组成。为了保证语言学知识测试的信度,客观试题选自2006年至2012年期间的全国专业八级统考的人文知识试题,总共包括20个语言学知识题,涉及了语言学的主要分支,每个小题计1分。主观试题是自行设计的两个开放式问题。题目1要求学生分析对话:“Customer:Waiter!There is a fly in my soup.Waiter:Don’t worry.There is no extra charge.”题目2要求学生分析“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试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语言学理论分析语言现象。主观试题的评测标准根据硕士研究生语言学入学考试标准拟定,分别关注理论应用、内容组织和创新性三个方面:

表7-1 评分标准

本研究还运用了半结构化访谈采集数据,访谈问题涉及改革的课程对学生语言学理论知识学生的影响、对学生研究意识的提高以及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影响。

实验组的语言学测试于2012年6月19日进行,共分发测试卷67份,回收有效测试答案63份,学生在半小时内完成了测试。对照组的测试于2012年6月27日进行,共分发66份测试卷,回收有效测试答案64份,测试需要半个小时。

对实验组的课堂观察持续两个学期,研究人员做了详细的课堂记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问题访谈提纲,并于2012年6月20日后的三天内完成了访谈。共访谈实验组学生12人。

5 对学生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影响

两组的语言学课程开始前对两组学生组织了英语水平测试。测试成绩统计见下表:

表7-2 实验组和对照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统计

上表显示,实验组英语水平测试总分均值为63.67分,低于对照组的66.923分,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低于对照组3.25730分,而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2.008,p=.047<.05)。数据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语言能力的综合测试中弱于对照组,由于两组学生一、二年级阶段结束时都没有开设语言学课程,我们初步假定两组学生在语言学知识方面不具有大的差异,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后测客观试题两组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

表7-3 两组后测客观试题成绩统计

上表展示了后测的统计结果:

实验组语言学概念的成绩均值为1.35分,低于对照组的2.54分,而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9.261,p=.000)。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低于对照组1.18600分。

实验组语音学的成绩均值为1.08分,高于对照组的0.75分,而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2.415,p=.017<.05)。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32700分。

实验组语义学的成绩均值为1.39分,高于对照组的1.11分,而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2.479,p=.015<.05)。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27200分。

实验组形态学的成绩均值为2.81分,高于对照组的2.59分,而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2.392,p=.018<.05)。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21600分。

实验组句法学的成绩均值为0.13分,高于对照组的0.03分,但两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977,p=.051>.05)。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9600分。

实验组语用学的成绩均值为1.59分,高于对照组的1.05分,而且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5.074,p=.000)。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54100分。

实验组社会语言学的成绩均值为2.37分,高于对照组的1.66分,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5.133,p=.000)。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71500分。

实验组心理语言学的成绩均值为1.56分,高于对照组的1.44分,但两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093,p=.277>.05)。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12200分。

实验组认知语言学的成绩均值为0.85分,高于对照组的0.74分,但两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615,p=.109>.05)。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11700分。

实验组语言学与文学交叉领域的成绩均值为0.77分,高于对照组的0.67分,但两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1.262,p=.209>.05)。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0.10200分。

实验组总分的均值为13.94分,高于对照组的12.85分,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2.945,p=.004<.05)。实验组的测试成绩均值高于对照组1.08300分。

上述数据表明,实验组的语言学知识学习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从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形态学及社会语言学的成绩来看,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句法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学与文学交叉领域的测试成绩虽然没有显著高于对照组,但都高于对照组。只有语言学概念方面,对照组的均值高于实验组。

后测的主观测试目的是了解两组学生在语言学分析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两组回答问题1的语言学理论应用情况如下:

表7-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回答问题1的语言学理论应用情况统计

上表显示,在回答问题1的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高度相关”学生的比例分别是65.50%和35.30%,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定程度相关”学生的比例分别是5.50%和2.00%,实验组和对照组“完全不相关”学生的比例分别是16.40%和29.40%。总体来看,实验组表现更好。

两组回答问题2的语言学理论应用情况统计如下:

表7-5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回答问题2的语言学理论应用情况统计

上表显示,在回答问题2的过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高度相关”学生的比例分别是41.80%和27.50%,实验组和对照组“一定程度相关”学生的比例分别是3.60%和5.90%,实验组和对照组“完全不相关”学生的比例都是25.50%。实验组“高度相关”和“一定程度相关”学生的比例为45.40%,高于对照组的33.40%。总体来看,也是实验组表现更好。

评分标准的第二项“内容组织”考查的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整体表现。两组学生对问题1的回答情况统计如下:

表7-6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回答问题1的理论联系实际情况统计

上表显示,实验组在良好层面的学生比例为38.20%,高于对照组的0%。实验组的“一般”表现比例为29.10%,高于对照组的23.50%。实验组和对照组回答“只有理论”的学生分别为3.60%和13.70%。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现象”的比例分别为12.70%和33.30%。总体来看,实验组回答问题1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现象的表现要优于对照组。

表7-7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回答问题2的理论联系实际情况统计

上表显示,实验组在良好层面的学生比例为16.40%,高于对照组的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表现比例分别为18.20%和19.60%。实验组和对照组回答“只有理论”的学生分别为10.90%和13.70%。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现象”学生的比例分别为29.10%和41.20%。实验组和对照组“良好”“一般”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4.60%和19.60%。总体来看,实验组回答问题2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表现要好于对照组。

评分标准的第三项“创新性”主要考查的是学生从不同角度或新的角度分析语言现象方面的表现。“多角度”指的是学生分析语言现象从多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新角度”指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个角度不同于其他同学。两组学生回答问题1的创新性情况如下:

表7-8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回答问题1的创新性情况统计

上述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是12.80%和10.50%。实验组和对照组用“一个新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是5.10%和10.50%。总体来看,回答问题1的创新性方面,实验组主要运用了语言行为、合作原则、蕴含关系等理论,而对照组还用到了语言功能和语义学理论。两组学生回答问题2的创新性情况如下:

表7-9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回答问题2的创新性情况统计

上述数据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是48.00%和0%。实验组和对照组用“一个新角度”分析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6.00%和35.30%。两部分的比例总和分别为84.00%和35.30%。总体来看,回答问题2的分析角度方面,实验组要好于对照组。实验组除了使用对照组学生用到的多义、蕴含关系、拟人、对称理论外还用到了同音异义、连珠(顶针)、双关、平行结构。

总体来看,理论应用、内容组织两个项目的测试数据显示,实验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访谈调查也发现:

第一,针对课程对学生理论框架形成的影响,受访的12名学生中有8位认为语言学课程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反映,在开始阶段学习语言学理论课程很累,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越来越感兴趣,对主要的理论流派及分支也有了系统的了解。另外4名学生认为课程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学理论知识,但在头脑中还不能形成系统的框架。

第二,针对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受访的12名学生中有5人认为理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理论。他们反映,5门课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尽管有些内容有交叉,但是关注点不同,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很有帮助。

第三,针对课程在学生掌握核心理论方面的效果,12名受访学生中有3人认为效果积极。有学生反映:“教师通常让学生针对核心理论选择研究对象,完成小型研究项目,在课外讨论期间学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正是这些准备工作加深了我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一年之后我对核心理论有了很好的掌握。”

第四,针对语言知识,12名学生中有6人都认为这些课程丰富了他们对语言学理论知识,而且还使学生获得了宏观的知识。

6 对学生语言研究能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大纲》的规定,英语专业培养能在多个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1)。如果学生缺乏基本的研究意识,从事研究工作则无从谈起。

针对课程对学生对学术问题的影响,所有受访的12名学生都认为5门语言学课程具有启发性,他们认为学到的理论能够解释常见的语言现象,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有学生反映:“语言学课程提高了我对语言现象的敏感,看电影电视节目时,我开始关注、积累与语言理论相关的语言现象。在娱乐的同时也能体会语言的魅力。”

在分析能力方面,12名受访学生中有4名认为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分析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其他学生认为没有影响。1名学生反映:“学习语言学课后,我能运用相关的理论解释基本的语言现象。”

在分析角度方面,12名受访学生中5人认为语言学课程对他们有启发意义。1名学生解释说:“从起源到发展,我学到了许多语言学理论,不同背景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释理论,这个过程对我很有启发。”

在学生的学术规范方面,12名学生中有8人认为产生了积极作用,其他学生不认为产生了什么影响。

总体来看,对课程在学术研究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的认可度不高。只有部分学生感受到了课程带来的积极影响。

7 对语言知识技能的不同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学生的语言能力离不开听、说、读、写、译、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

所有受访学生都认为新课程对听力理解没有影响。学生反映:“尽管教师用英语传授知识,学生也用英语做课堂发表,但很多情况下,我们不得不用汉语探讨问题以便能够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意思”;“课程对听力提高没有影响”。

12名受访学生中的8人认为对口语表达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学生反映,“每门课程都要求课堂发表及学期报告,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机会时学生会反复演练”;“在准备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我的英语口语取得了进步。更重要的是,我能够用英语解释语言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油然而生。现在我对自己的口语有信心”;“在某种程度上语言学课程激发了我说英语的欲望。在很多情况下,我会引用生活中的许多实例解释理论,这促使我尽可能流畅、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口语的提高很有帮助”。

所有12名受访学生都认为课程对阅读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因为做课堂发表、做项目都需要收集阅读参考资料。有学生反映:“我在阅读速度和总结归纳能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我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核心的信息。久而久之总结归纳能力就有了进步。”此外,有学生反映教材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有学生反映:“权威学术作品中节选的教材内容可读性很强,也有一定的趣味性。多数语言学理论都是通过生活中有趣的实例来说明的。渐渐地我形成了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过去的一年里,我的阅读速度提高很快。”

12名受访学生中有8人认为对写作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学生反映:“阅读相关文献使我学到了很多学术表达方法,也学了研究方法,这对论文写作很有帮助。现在我对基本的研究方法和选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进一步的发展很有帮助。”另有一些受访学生认为:“因为每门课程只写一篇学期论文,对我们的写作没有什么影响。”

12名受访学生中有9人认为,语言学课程与翻译技能没有什么关系,有学生反映:“很少提到翻译的事,更不用说这方面的提高了。”也有学生反映:“语言学课上我学到了一些翻译技巧。尽管没有多少翻译训练,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翻译名句、长句、难句。这也是思考并向他人学习的机会。”

12名受访学生中有7人认为对语音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学生反映:“一年级时系统地学习的英语语音,为我们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只是停留在认知阶段。现在我对语音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掌握得更好了,特别是语调。”有学生则认为:“新的语言学课程倾向介绍语言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及思维能力,对语音没什么影响。”

所有12名受访学生都认为对词汇学习产生了影响。学生反映,“在改革后的语言学课上,我遇到了许多学术词汇,也渐渐地悟出如何使用这些词汇。显著猜测、推测生词容易多了”;“通过阅读语言学教材,我扩大了词汇量”;“在语言学课上我的词汇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扩展,学习词根词缀有助于我扩大词汇量及提高猜词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了一些词汇的文化涵义,对词汇的理解也更综合全面了。

所有受访学生认为对语法学习没有什么影响。有学生反映:“语法知识是上大学之前学的。”

根据学生的反映,语言学课程对阅读和词汇的积极影响最大。多数学生认为对口语、写作和语音学习有积极影响,但感觉对翻译、听力、语法学习没有什么影响。

8 结语

本研究关注了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语言学知识学习、科研意识提高及语言能力提高方面的影响。通过测试、访谈、课堂观察,获得了如下结论:

第一,改革后的语言学课程体系在提高学生语言学知识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语音学、语义学、形态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题上的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只有在语言学概念方面显著落后于对照组。在句法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学与文学交叉领域的测试中,尽管没有达到显著性程度,但实验组的表现也优于对照组。访谈调查也验证了对学生语言学知识方面的积极影响。

第二,对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实验组在理论应用、内容组织、分析能力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

第三,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不同方面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访谈调查发现,改革后的课程对学生阅读、词汇方面的积极影响得到了所有受访学生的认可。在口语、写作、语音方面也对一些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上述研究结果反映了改革后的语言学课程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对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6Cdp1W6Ki4Ek0b0rHx0IPpodKJxQzrOhOh8RYfbutU4JAJB2EDSsy4/b/polTAc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