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具有独特的发展逻辑与鲜明的阶段特征,它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行动领域。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认知的逐步深化。基于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迁,从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关系视角,揭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内在逻辑,可以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在理论层面表现为对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在实践层面则表现为对党领导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实践特点与理论特征为主要依据,可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三个主要历史阶段,即启动期(1978—1991)、发展期(1992—2011)和深化期(2012年至今)。除了将每个历史阶段作为一章内容展开研究外,本书又补充了对改革开放决策前后社会治理理念如何产生转向,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党领导多元主体社会治理格局如何得以发展等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每个问题也作为一章内容;再加上导论、结语两个部分,本书共分为七章。

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等,并围绕研究主旨进行了深入的学术史梳理及述评。

第一章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市场主体逐渐生长,带动了社会主体相应发育。面对这一变化,党和国家对社会治理的基础、策略、原则、方向与目标等问题产生了新的理性认识,其背后反映出社会主体地位和发展逻辑已出现实质飞跃。

第二章为“改革开放启动期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政策调适(1978—1991)”。改革开放启动以来,党和国家对于社会治理模式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本质上是对党、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一种“再适应”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经济环境与社会结构持续出现重大变革,原有的社会治理体系逐渐显露出各种弊端与不适应性。由于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相继发育成长,许多经济和社会新领域应运而生,原有制度设计因无法覆盖这些新领域而产生管理缺位,造成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不断涌现,党和国家开始借助制度调整与政策创新,寻求建立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第三章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结构转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各种社会力量迅速崛起,并在横向间展开了广泛互动;同时,党对自身领导制度的主动变革,也迫切要求各级党政组织逐渐明晰各自权责边界,自觉收回不必要的权力触角。在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原先以纵向科层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治理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扁平化、分散化的结构形态转型、发展。党在巩固自身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逐渐认同多元主体共治的新型社会秩序转型。

第四章为“改革开放发展期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格局发展(1992—2011)”。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念日渐完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制度模式也在持续优化,这些都表明党和国家已越来越洞悉社会主体性建设的独特价值和特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追求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的科学建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主体发育成熟,社会独立主体的地位最终确定,“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治理格局逐步形成。

第五章为“改革开放深化期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2012年至今)”。“社会治理”的提法进入党的十八大报告文本,反映出党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党坚定推进国家治理与社会事业现代化的决心和意志。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流动性和开放性日益加剧,党和国家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加强在发展社会事业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与能力建设。

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启示,对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处于矛盾运动的哲学命题进行理论阐释,并在正确把握两者互动发展逻辑“共性”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借鉴相关经验教训,提出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强化制度力量和组织优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根本保障的理论思考。 zf3/cTXeVIJHcmAPrPVvGyNFaLKKgL/vEajlrdyHC7n6GK7as3iKaifI8kXLiWz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