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章

章旨

本章通过对道不可言说与称名的描述,揭示了道无对立的本质,并依次阐述道与名、道与物、道与欲的关系,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

道可道 [1] ,非常道 [2] ;名可名 [3] ,非常名 [4]

无名 [5] ,万物之始 [6] ;有名 [7] ,万物之母 [8]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 [9] ;常有欲,以观其徼 [10]

此两者 [11] ,同出而异名 [12] 。同,谓之玄 [13] 。玄之又玄 [14] ,众眇之门 [15]

注释

[1] 道:泛指一般意义的道,如道理、原则、规律等。可道:可以言说。

[2] 常:永恒。道: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书中将其描述为“混而为一”“混成”状态,用以指称宇宙万物的本原。

[3] 名:泛指事物的名称。可名:可以命名、称名。

[4] 常名:永恒的名称,实即无名。王弼注:“以无名为常。”

[5] 无名:指万物出生之前无名可称。

[6] 万物:王弼本作“天地”,据帛书甲、乙本与王弼注改正。始:本始。

[7] 有名:指万物出生之后有名可称。

[8] 母:根源。

[9] 其:指代万物。眇:渺茫不见边际,喻指万物的自然状态(见述义)。王弼本“眇”字作“妙”,据帛书甲本改正。

[10] 徼(jiào):边际、界限,喻指万物的价值状态(见述义)。

[11] 两者:指“眇”与“徼”,分别指代自然物与价值物。

[12] 出:生,出生。

[13] 同:混同,指称道。玄:深奥微妙。

[14] 之:顺承连词,而。

[15] 眇:王弼本作“妙”,据帛书二本改正。众眇,指代众多的自然物。门:门户,喻出生之地。

译文

道,可以言说的,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称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在无名可称之时(指物出生之前),道称作万物的本始;在有名可称之时(指物出生之后),道称作万物的根源。

因此,常常无欲,以此观察的是万物的自然状态(眇);常常有欲,以此观察的是万物的价值状态(徼)。

自然物(眇)与价值物(徼)这两者,都是由混同状态区分而生的,但名称不同。混同称作深奥微妙。深奥微妙而又深奥微妙,这是万物出生的地方。

述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的三个“道”字,含意各不相同。第一个“道”字,泛指一般意义的道,如道理、规律、原则、政治主张等等。第二个“道”字用作动词,意为言说。第三个“道”字指称宇宙万物的本原,为老子赋予道字的特殊含义。这句话是说,道如果是可以言说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名,非常名”的三个“名”字,含意也不相同。第一个“名”字,泛指宇宙万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字,意为命名、称名。第三个“名”字,指称道的名称。这句话是说,名如果是可以称名的,就不是永恒的道的名称。

《老子》开首这两句话,为道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道不可言说与不可称名,所以老子从未直接说过道是什么,而只是对道进行象征性地描述。把握道的真正含义,应该从老子对道的描述入手。二十五章是这样描述道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有物混成”的“物”字是指称道的,这是表述的需要,而不是说道就是物。这段话是说,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独立存在且不改变它的形态,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成为天地的根源。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被描述成这个样子,关键在于道是“独立”的。

何为“独立”?河上公的解释是:“独立者无匹双。”王弼亦说:“无物匹之,故曰‘独立’也。”据此可知,道是没有对立物的。庄子与韩非对道的解释同样如此。《庄子·齐物论》说:“彼是(此)莫得其偶,谓之道枢。”《韩非子·扬权》说:“道无双,故曰一。”道之所以为道,关键在于没有对立物,是对立出现之前的混同状态,十四章称作“无状之状”。凡是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事物,都是因为有对立一方的界定。道是“独立”的,没有对立物的界定,所以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现在使用的这个“道”字,只是老子勉强起的名字。不然,这五千言的文章就无法做下去。如果不得不以规定性来称说道的话,道的本质就是无对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虽然使人感到神秘,但却是开门见山的话,揭示的正是道无对立的本质。《老子》中对道的所有描述,都是消解事物的对立面。这些描述无不是为了说明,道是一个无对立的存在。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本节论述道与物的关系,当以“无名”与“有名”断句。道无名可称,“无名”可以指称道,但“有名”不能指称道。与“有名”对言,“无名”在此不应以道来看待,而是指物尚未出生,无物所以无名可称。“有名”指物已经出生,有物就有名可称。本节的主语承上文而省,仍然是“道”,“无名”与“有名”是作为句子的状语出现的。“无名,万物之始”的意思就是,在无名可称之时,即在万物出生之前,道称作万物的本始。那么,万物的本始状态亦即道的状态,或者说万物在出生之前是以无对立的道的状态存在的。“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在有名可称之时,即在万物出生之后,道称作万物的根源。也就是说,万物皆为道所生。

此外,物虽然已经出生,但人类对物尚未认识。当人类对物尚未认识时,仍然属于“无名”状态。《庄子·齐物论》论述道存在的几种情况,其中一种是“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庄子的意思是说,物虽然已经出生,但对物还未曾区分,仍然是道的状态。对已经出生的物未曾区分,是因为对物尚未认识,物自然也就无名可称。也就是说,在对物的认识上,仍然处在无区分的混同状态,亦即道的状态。从这一点说,道同样是人类认识的根源。因此,《老子》中的万物,应该包括人类对自身、对外部世界认识之后所形成的观念和思想。总之,道之外的一切,皆应以物来看待,而且皆为道所生。

到了宋代,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则以“无”与“有”断句。这种断句为一些学者所认同,并认为“无”就是道。有的则认为,“无”与“有”都是指称道的。如果这样来理解道,有些问题则无法解释。二十五章说道“独立不改”,而“无”与“有”却因对立而存在,都不能独立。何况,作为万物存在的形式,“无”与“有”都是有名可称的,而道无名可称。再说,“无”表示不存在,而道是以混同状态存在的,所以四章说道“似或存”。因此,不可把“无”看作道。从老子对道的大量描述来看,道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无对立的混同,包括“无”与“有”的混同。也就是说,道亦是“无”与“有”之母,“无”与“有”同样为道所生。

故常无欲,以观其眇;常有欲,以观其徼。 本节以人事说道,当以“无欲”与“有欲”断句。“欲”字指人们的名利欲望,而非生理上的需求。《老子》中的“欲”字,都应如此看待。道隐没无形,不可观。“观其眇”与“观其徼”的两个“其”字并非指道,而是承上文指代“万物”。“以观其眇”的“眇”字为帛书甲本,王弼本等通行本皆作“妙”。“眇”字应看作本字,与“妙”字的意思大不相同,这是需要认真辨析的问题。

从文字结构上说,“无欲”与“有欲”对言,观察到的现象也应该是对应的。王念孙《广雅疏证》说:“《众经音义》卷二十一引此(眇)而释之曰:言远视眇莫不知边际也。”按照《众经音义》的解释,“眇”字在此指看不到边际界限。陆德明《老子音义》说:“徼,小道也,边也,微妙也。”比较陆德明注释的三个义项,“徼”字以边际界限作解最为合理。显然,“徼”字与“眇”字相对应,与“妙”字没有对应关系。再者,赞同王本作“妙”者,无论是以“无欲”断句还是以“无”字断句,大都将“观其妙”解释为观察(或认识)道或道生物的微妙。但如何以“无欲”或“无”观察(或认识)道或道生物的微妙呢?这是说不清楚的问题。帛书乙本残损,甲本作“眇”甚有道理。凡物皆有边际界限,没有边际界限说明物并不存在,这正是“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天下万物出生之后,是没有价值属性的,即人无尊卑,物无贵贱。没有欲望,则不以尊卑贵贱等价值观念观察万物,万物也就不会以尊卑贵贱等价值状态存在。所以,“眇”字喻指价值物并不存在。没有价值属性的万物,是以自然状态存在的,则“眇”字同时指代自然物。有了欲望,就会以尊卑贵贱等价值观念观察万物,万物就被区分为尊卑贵贱等价值物。所以,“徼”字指代价值物。例如,不以价值观念观察万物,黄金就是黄金,石头就是石头,二者就是没有价值属性的自然物。以价值观念观察万物,黄金与石头就有了贵与贱的区分,二者就是价值物。

将道引入人事,主要是针对因欲望而生出的价值区分。有区分才有万物,这是自然区分,非人力所能为。人类所能做的,要么顺应万物之自然,要么以尊卑贵贱等价值观念区分万物。对这个问题的最好说明,便是老子自己。五十六章将道引入人事,称作不可能亲,也不可能疏;不可能利,也不可能害;不可能贵,也不可能贱。也就是说,道是不可能区分亲疏、利害、贵贱的。三章在谈圣人之治时说,不推崇贤能之人,不看重难得之货,不显示可以引起欲望之事。这是不区分尊卑、贵贱、利害的一种说法。十八章说,人们不再实行大道了,才出现了仁义。那么,如果实行大道,是没有仁义这种道德观念的。尊卑、亲疏、贵贱、利害、仁义等等,都是价值区分,是人们加在原本没有价值属性的万物之上的。可见,不对万物进行人为的价值区分,而是顺应万物之自然,是持守道;否则,就失去了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此两者”即上文的“眇”与“徼”,分别指代自然物与价值物。“同”字是理解本节的关键。王弼对本节的注释虽说“字有衍夺谬误”,但最后一句还是明白无误的。他说:“众妙(眇)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眇)之门’也。”严复亦说:“一切皆从‘同’得。”王弼、严复将“同”字解释为万物出生的地方,则“同”字是对道的描述。本节的两个“同”字,都应理解为混同。“同出而异名”是说,自然物与价值物这两者,都是从混同状态中出生的,但名称不同。也就是说,自然物是从混同状态中出生的,它们的名字反映的是物的自然属性。价值物同样是从混同状态中出生的,它们的名字体现的是人为的价值。从混同状态中出生,亦即由道所生。

“同,谓之玄”是说,混同称作深奥微妙,亦即道称作深奥微妙。“玄之又玄”意在强调道的深奥微妙。“众眇之门”的“众眇”,指代以自然状态存在的万物。这句话是说,道是众多自然物出生的地方。这是道的第一次区分,区分出来的是以自然状态存在的天地万物。如果对天地万物再作区分,就一定是人为的区分,而人为的区分只能是价值区分。严格地说,天地万物出生之后,无所谓自然不自然。只是出现了人为的价值区分,才把天地万物本来的状态称作自然。这个道理,四十二章称作“万物负阴而抱阳”。 +1o1Nkh1RKXUUvdVlJkbLypx9n/5QWu6uaOn6eXM18Baz9t/V30e6mpbtpWF7AC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