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流传至今的不同学派的典籍,是记录这些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子》便是其中一部基本经典著作。这部著作问世后的两千多年,历代学者从未间断过对它的校勘与解读。有了先贤今哲们多方面的探索,读懂《老子》才成为一件可能的事情。即便如此,仍然有一些需要面对的问题。举其明显者说,相同的经文,学者们的解读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虽说见仁见智,但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同一经文的含义应该是确定的。学术研究虽然不乏“六经注我”,但准确理解经文本义毕竟是首位的。为此,杨占卿先生在广泛吸收以往《老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经文本义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写出《老子述义》一书。

《述义》对《老子》的解读,始终围绕着贯穿于《老子》全书的主线,这条主线就是自然。五十一章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作者认为,道的“常自然”,是指道永远顺应万物的自然而然。据三十四章可知,万物皆由道所生,依恃道成长,消亡之后又归于道,但道并不主宰万物,而是顺任万物自己出生,自己成长,自己消亡,是自然而然。与道的“常自然”不同,作为物的本质属性,德的“常自然”是指自身。也就是说,德永远是物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强加于物的外在的东西。德的“常自然”,也就决定了物永远是自然而然的东西。可见,老子顺应自然的主张,是由道与德决定的。作者认为,与自然相对的是人为,而人为是指将万物原本不具有的东西强加于万物。作者以老子的大量论述说明,这些强加于物的外在的东西就是价值。人与物一旦有了价值属性,人们便开始为名利而纷争,从而造成混乱。所以,老子主张泯灭价值区分,回归万物原本的自然状态。所谓持守道,就是要像道那样顺应万物的自然状态。作者紧扣顺应还是违反自然这条主线,对老子论及的人事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予以解读,使人感到明白易解。

《述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坚持以老子哲学的基本原理解读经文,把具体问题放在老子哲学的逻辑体系中来把握。如作者认为,老子强调持守柔弱,是由道的运动规律所决定的。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皆向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持守柔弱是为了利用道的反向运动,以便取得事物发展的有利结果。又如以“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原理,说明老子为何对儒家主张的仁爱持否定态度。“万物负阴而抱阳”说明,一切事物皆因对立而存在,有仁就有不仁。也就是说,对这一部分人亲,必然对另一部分人疏,不然亲也就不会显现。说到底,仁是一种区分亲疏的偏爱,老子反对仁的实质是反对区分亲疏。再如,作者以五十五章“和曰常”等有关论述说明,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状态,统一的状态一旦被破坏就是事物的灭亡。并进而说明,老子强调刚强者要持守柔弱,高贵者要持守低贱,有功者不要居功,明辨是非者不要自以为是,都是为了在对立中保持统一,以维持事物的存在与稳定。应该说,以老子哲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经文,是理解经文本义的一种好方法。

《述义》大量吸收传统解读,但又不囿于传统解读,对经文本义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作者参照王弼与奚侗的有关注释,认为《老子》中凡是用作状语的“善”字,都应理解为主体的行为顺应自然。对“善”字的这种理解,使老子的许多论述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如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就是说,顺应自然而做军队统帅者不逞勇武。做军队统帅而顺应自然,也就是用兵顺应自然。所谓用兵顺应自然,即当他人将战争强加在自己头上时,则不得不用兵反抗,三十一章称作“不得已而用之”。从而说明,“善为士者不武”的真实含意是,用兵是为了反抗侵略而不是侵略他人。又如,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的“法”字,作者解释为法则而不是效法。作者认为,作为万物的本原,道无须效法任何东西。如果道能够效法什么,那就是物而不是道。所以,二十五章说道“独立不改”,即道不改变它无对立的状态。六十七章还说道“似不肖”,即道不像任何东西。顺应万物之自然而不主宰万物,是道对于万物的重要法则。此外,诸如万物为什么得到道才能成为万物、道为什么会运行又如何运行、道不能离开物而独立存在、天之道的具体含义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文本校订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王弼本等通行本一章的“以观其妙”,作者认为“妙”字应依帛书甲本作“眇”。作者这些新的见解自然可以商榷,但也为人们理解经文本义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

《述义》对所据王弼本做了一些必要的校订,注释也较为详尽,并附有译文。这是一本普通读者和研究《老子》经义者都值得一读的书。

据不完全统计,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七十年间,研究、注释、翻译《老子》的书就有近四百种。杨占卿先生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求真、求实、求通的研究,专心致志,对各家的不同解读反复比照,博采众长;取宏用精,对自己的思考常有去取。现在终于以《老子述义》一书将他多年研究的成果奉献给读者,可以说这是阅读和研究《老子》一书的简明可靠而又精当的读本。

安平秋
2018年7月于北京大学 f4JjJK35inDH+08NaF0SOytVv26Qgz51jYZwZOPGMJwSF7ethhqAXI1ApOgoRt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