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打开他的眼与心
——让孩子重新发现世界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会发现许多事情有了新的含义,许多事情换一种处理方式会有新的结果和新的含义。因此,对孩子而言,青春期其实是他们经历的一次探险。

家长笔记:

孩子笔记:

家长笔记:

孩子笔记:

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他们会发现许多事情有了新的含义,许多事情换一种处理方式会有新的结果和新的含义。因此,对孩子而言,青春期其实是他们经历的一次探险。既然是探险,他们就不会按照父母规划的路线走,他们很多时候会瞒着父母,所以父母会特别想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许多孩子则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其实恰恰就在于这些父母对于孩子探险的态度。因为父母一旦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往往会出现两种结果:如果那件事是父母已经做过了的,他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提醒孩子要注意这个、注意那个。其实,换一个角度,有一个人在做事,旁边总有一个旁观者不停地说应该注意这个、注意那个,这个做事的人会怎么想?就好像你在开车,副驾驶座位上有一个人不停地告诉你:“前面红灯,减速!”“嘿,绿灯了,怎么还不启动?”你肯定想:“赶快闭嘴!要不你来开!”而如果那件事是父母没有做过的,对于孩子而言情况可能就会更糟,有些父母在看待一件孩子没做过的事情时,很多时候先想的就是有什么凶险,如果孩子出事了怎么办?如果孩子把事情办砸了怎么收场?按照孩子的说法:“你们就那么看不得我好?”这也是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讲心事的原因。

但是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也确实面临着在认知世界时之前的认知储备已经用尽,成熟的思考方法尚未形成的局面。所以,虽然此时的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世界对于孩子们而言是不稳定的,最终的结果是父母往往觉得孩子们在处理事情时不太靠谱。

在这时,父母应该做什么?把他们赶回原来的世界还是让他们回到儿童状态?我做人力资源管理,不只一次接到过员工的父母打来的电话,他们要么打算替孩子做某个决定,要么打算替孩子解决某个问题,更有的会直接跟我说:“我家孩子可不能受这个委屈。”他们居然把我的员工叫“孩子”。甚至还有家长向我提出给员工调换一个工作岗位,好让孩子离她住的地点更近一些。我可以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但还是觉得这种恨不得把一个成年人拴在自己皮带上的行为,其实就是拒绝带着孩子在青春期继续往前走,这种父母可能在潜意识里时刻在想,如何把孩子带回儿童时代。

许多父母曾经想过甚至说过“小时候多可爱,怎么长大了就越来越不听话了”这句话,这说明许多父母潜意识里是不希望孩子踏出原来的圈子的,因为在这个圈子里最好控制,也最好管理,说穿了,就是在这个圈子里最省力,最不用操心,再进一步就是懒于跟孩子一起面对新世界,尤其是面对那个父母同样不甚了解的十几岁孩子眼中的世界。在这方面,应该说父母作为家长是很有惰性的,但是自己并不觉得,反而用工作忙、事情多、压力大等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我的女儿在读初中时,有一次临睡前,她神神秘秘地把我叫到她的房间,把灯关上,让我坐在她的身边,然后鼓捣了一个什么东西,天花板马上出现了许多小亮点,好像无数星辰,原来这是同学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我们两个就在满天繁星的小宇宙里开心地看着天花板。然而,因为高三上学期她要考出理想分数,从而能申请到梦想的大学,结果她的压力过大,导致有一段时间失眠,每天凌晨三四点钟才能睡着,第二天中午才醒,整个人都很抑郁。而我是那种任何时候都强调理智面对的人,很难理解这种萎靡不振的状态,于是父女之间的冲突开始增多,并且有加剧的趋势。当时夫人在国外,没法过来帮我,为了调整女儿的作息时间,我每天凌晨两点起来,怕打扰她,也不敢说话、不敢开灯,就在客厅里用手机播放轻音乐、催眠曲,直到她睡着。在那些黑暗寂静的深夜我就在想,为什么女儿不再愿意跟父母分享她的世界了呢?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还是不够用心,还是以对待孩子的方式对待她,而不是按照对待一个开始有自己想法和自己判断的、一步步走向成年的成长状态对待她,也没有主动带着她来观察这个于她而言突然变样了的世界。

孩子们既然已经走出了原来的世界,父母能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带着他们进入这个新世界,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家长则要勇敢地与他们站在一起,共同向这个世界出发。

以上说的是态度问题,而实际上应该如何操作呢?我个人有三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是帮助他们打开眼界,把原来闭环的圈子变成开环的弧线。

这个世界对于孩子是开放的,有着无限可能,是早晚都会打开的,如果应和这种开放,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就一定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所以让孩子打开眼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他建立一个直径更大的环,而是要把闭环思维打开成一个开源性思维,帮他画一段弧线,剩下的部分交给他自己完成。可能许多家长一听到打开眼界这个词想到的就是带着孩子去各地旅游,走遍祖国大好山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追求的档次提高了,国内游不算什么,国外游也很轻松。如果仅仅如此理解,那恐怕只有有钱也有时间的家庭才可以培养出有眼界的孩子。其实并不是这样。父母要清楚,帮孩子们打开眼界,是指让孩子们看到什么,尤其是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看到什么。他们正在重新审视世界,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体验世界,你想让他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他们愿意看到的;你认为自己有所收获的,也不一定是他们能够感知到的。所以看什么并不是目的,由看到什么到想到什么,并且建立起一套由看到想的思维路线图才是终极目标。

在一次家庭教育讲座中,一个家长拉着高一的儿子坐到我面前,对我说:“我想要把孩子送出国。”接着对孩子说:“多跟老师聊几句!”之后就回避了。那个孩子坐在我对面,显然有点不情愿,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嫌我颜值不高吧。为了缓和气氛,我就问他:“你出过国吗?”他说:“出过。”我又问他:“你去过哪个国家?”于是他做了一个动作,眼睛盯着左上方,这是一个典型的回忆表情,开始扳起手指数自己去过哪几个国家,大概有十来个吧。他边数国家我边惭愧,小小年纪可谓见多识广。但是我注意到他数这些国家时,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就好像在数他家小区有几个门一样,我就又问了一句:“你最喜欢哪个国家?为什么?”他愣住了,想了半天:“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吧?反正都差不多!”这次轮到我愣住了,去了这么多国家,感觉居然是差不多的,那他去那么多国家干什么了呢?不会只是逛了当地的百货商场、游乐场或者名胜景观吧?当地那些文化场所、历史传承、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和民间风俗呢?这才是每个国家、每个城市与其他国家、其他城市区别开的独特之处啊!如果他感觉都差不多,那为什么还要去其他国家和城市呢?只选一个去就好了。难道父母花钱送他游历多个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证各个国家城市都差不多?我相信他的父母肯定不是这种想法,但是却达到了这种效果。

2016年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出现了一个来自中国湖南农村的学生,他的名字叫何江,是哈佛大学生物系硕博连读的毕业生。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他登上演讲台,讲述了中国故事。大家不要觉得这不就是一个毕业演讲吗?有什么了不起?要知道在毕业典礼上演讲可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与他同台演讲的,还有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而何江也是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中国学生。他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讲到了自己的家乡,他讲述的原文是:“在那个时候,我的村庄还是一个类似前工业时代的传统村落。在我出生的时候,我的村子里面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甚至也没有自来水。”问题来了,为什么从这种环境下走出来的孩子可以一直读到哈佛,并且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登台讲话呢?其实很简单。演讲里他谈到了父母一直留在他的身边,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去打工,父亲每天都给他讲故事,讲外边的事情,从而让他对外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向往。最终这些好奇和向往带着一个乡村里的孩子从家乡出发,一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而让他成为国际顶尖学府当中出类拔萃的人才。

综合以上的例子,父母再来看什么是打开眼界。真正的打开眼界,就是让孩子能够感知这个世界不可捉摸的多样性,体验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从而让孩子对这个世界产生探索的好奇心和参与其中的热情,而不是为了在不同的名胜古迹或者奢华景观前面拍个照,接着发个朋友圈炫耀一下。

其次是帮助他们打开心。

面对世界,仅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好奇心能够带来无穷大的可能性,但好奇心就像水,不加引导很可能会泛滥成灾。要实现正确引导当然非常难,许多孩子虽然对世界产生了好奇心,但是却没有控制住,而家长也没有很好地引导这些好奇心,这样的后果就很不乐观,因为好奇心既可能会把青春期少年引向积极阳光,也可能会使他们误入歧途。

比如,追星这件事。青春期的孩子谁没有追过星呢?没有追过星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没有过偶像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但是,很多时候,二十几年前追过星的父母,现在经常对孩子们讲的是:“那些明星有什么可追的?不就是拍了个电影、电视剧,开了个演唱会吗?”听着很耳熟吧?二十几年前的父母就是这么说的,现在的父母又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说,好像人生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圈子。

现在已经身为父母的人们设身处地想想,就会想明白为什么当年自己的父母会在追星这件事上持反对意见?他们讨厌的并不是这些明星,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明星,但他们知道这些明星会占用孩子们的学习、休息时间,他们甚至还认为追星会占用掉一部分孩子们原本应该给予他们的爱。这就是一代代父母的样子。每当孩子眉飞色舞地议论起明星时,许多家长会泼出一盆冷水:“瞅你那么兴奋,咋没见过你说学习时有这么高兴呢?”其实他们心里面还有一句:“父母把你养这么大,怎么没见过你谈论起父母这么高兴呢?”但是不让孩子追星管用么?好像从来没有哪一代父母成功过。中国古代的父母处理这件事的最好方式是宣传各种圣贤,这样父母和孩子崇拜的就是同一群人,比如说孔子。但是现在的媒体使得孩子们对于明星比对孔子的了解多得多,所以这个办法显然没有那么强的竞争力了。用强制的方法管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从来都不会成功。父母该做的就是“勇敢地与他们站在一起,向这个世界出发”!

近年来,我经常受邀到各个中学去做讲座,与中学生们分享如何认知世界和有意识地规划人生。在分享时,我都会跟他们分享一些流行明星的照片,当看到照片时,许多孩子都很激动,讲台下会“哇”声一片。比如前两年很火的一个明星,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看到照片会叫出他的名字,但是孩子们基本都认识他。他在中、韩两国有一大群疯狂的粉丝,可能好多孩子卧室的墙上就有他的海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喜欢这个大男孩,你会怎么看呢?大多数家长的反应是,哦,又换了一个明星!之后就去忙别的事了,因为你根本不在乎他是谁,更不在意他可能对孩子的影响。除非有一天孩子对这个明星的痴迷影响到了学习了,影响到你们之间的关系了,在此之前,你才不会在乎他是谁呢!但是我出于好奇上网了解了一下这个少年,发现他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影响程度非常深。他走到今天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18岁之前跟其他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但是18岁时他在韩国被星探发现,加入了演艺公司,成为一名实习生。在当实习生期间他语言不通,教授才艺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又不懂中文。同时他自己也没有演艺基础,先天条件也不算好,他得过哮喘病,有这种病的人不适合做大运动量的舞蹈类练习。另外,他在学习期间也没有收入。同时,为了保持形体,还要限制饮食;为了保证训练时专心致志,公司要求统一作息时间,断绝与外界往来,甚至连家人都不允许随便见。他每天要进行10个小时歌舞、形体、演技等多方面的培训,其中每个晚上从8点到12点练习4个小时舞蹈,而且这只是理论上的,因为老师要求如果练习时流下的汗不能装满半个小桶就要接着练习下去,不知道那个桶有多大,但是相信总不会比碗小。如果这些肉体上的磨练还可以坚持下去的话,那每几个月就要进行的淘汰,则给每个实习生心理都施加了极大的压力。因为一旦被淘汰就要离开公司,这也就意味着之前的苦白吃了。他身边每过几个月就会少几张熟悉的面孔,有的是被公司淘汰的,有的是自己撑不下去的,相信他也经历过种种纠结,然而他坚持下来了。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能有这种信念和毅力?这种坚持精神是不是一种能够让生命之火燃烧的正能量?但家长们知道这些么?许多父母以为孩子们喜欢明星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颜值高,但家长会不会用明星身上正能量的事例去引导自己的孩子呢?很多时候不会,因为家长根本不认识、也不打算认识孩子的偶像,更不要说去了解这个偶像了。前面我说过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从闭环的世界走出来,但实际上许多家长自己就在闭环的世界当中,只不过家长的环比孩子们的更大一些,容纳的东西更多一些。但正因为是闭环,所以新的信息也就很难进入,许多时候家长是拒绝观察和认同孩子们正在面对的世界的。正因为拒绝,所以我们不想知道孩子面对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更不要说进入和共同面对了。

我女儿就喜欢一个影星,开始我总是记不住他叫什么名字,女儿特别不高兴,强行命令我补课看他的电影。我看了其中两部,发现这个影星演得确实不错,同时他演的电影几乎都是正向的、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后来我了解到,女儿一个人在外地学习,在她很孤独、很脆弱时连续看了几部这个影星参演的影片,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并且从中获得了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其实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只是从父母这里吸收能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毕竟父母也有自己的局限。如果孩子只是向父母学习,只是从父母身上获取,那么他们肯定不会比父母更强大,不会比父母更优秀,很可能只是父母的复印件。当他们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时,如果父母能够参与其中,用父母的经验和智慧发现孩子喜欢的事情当中的正面信息和能量,引导他们提炼出来,这就是父母在帮助孩子建立一套由看到想的思维路线图的方法,也是家长努力帮助孩子打开自己的心的终极方式。

最后是帮助孩子建立与这个世界正确相处的态度。

打开眼,能够看到、看清这个世界;打开心,才能正确感知、认识这个世界。这些都是建立与这个世界正确相处的态度的前提。那么,父母应该与这个世界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最正确的态度就是与世界合作,而不是对抗或者只是索取。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有意无意地采取了一种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在这样的家长眼里,这个世界里某个东西你有了,我就会没有;班级排名第一被别的孩子夺去,我的孩子就不是学习最好的那个。采取这种思维方式跟家长自身的眼界是有关系的,因为如果父母只关注身边的那点事,只盯着眼前的细节,沉浸在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那么在如此小的圈子里资源当然是有限的,当然是要去抢夺的,请注意不是竞争和争取,而是抢夺。但是,前文我讲了何江的故事,如果何江当年的眼界只限于他所在的乡村,就算他在村子里最出色,能够种上最肥沃的土地,能够娶上村里最好看的女生,他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到多少人呢?他又能从受局限的经历中得到多少成长的力量呢?零和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囚徒困境。青春期是孩子建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如果父母不教会孩子与这个世界以合作的态度相处,而只是教他们通过对抗和索取来获得利益、满足自己,这无形当中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囚徒,虽然没有用绳索捆绑他们,但是已经绑住了他们的心,而他们的心如果被捆绑住了,把这个世界当成作战的敌人或者索取的矿藏,还能指望他们每天开心吗?他们已经把自己变成了随时准备战斗的战士和时刻准备挖掘的矿工,那他们今后的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

我的一篇文章刊登在2016年11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上,题目是《不喜欢的东西也可以为你所用》。这是我三年前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当时由于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女儿由妈妈带着回家乡就读,这种状态对于任何一个家庭和少年都不会是正向的,但是信中我用自己在青春期挫败、猛醒和奋起的经历告诉女儿三个重要的人生规则:1. 很多时候你无法决定自己在哪个平台上,但是你可以决定自己在现有平台上的态度和因此产生的做事方式。

2. 当你拒绝融入环境时,环境一定也不会接纳你;当你主动融入环境时,会发现原来环境没有想象得那么糟糕。

3. 对于任何事情,你有三个态度,第一是拒绝,第二是被动,第三是主动。如果你拒绝了,那么你也会被拒绝;如果你被动了,另外一方也会是被动,最终还是不成;如果你主动了,整个世界都会应和你,结果你和你的周边都会受益。

最后我要提醒家长,教会孩子与这个世界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你和孩子合作关系的过程,当你开始能够与青春期的孩子合作的时候,也就离孩子学会与这个世界合作不远了。想想看,如果大家不是对手,而是合作方,一切该是多么美妙!

与孩子共同培养一个爱好、共享一段经历、共同喜欢一个明星,都是开启合作之门的小钥匙,记得拿好哦! ultelHbFR2W8aB2I4YMhsBN+1OAZIvCDYatFlK6WV/IImue7E9vmUmthwRPSaIY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