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如何帮助“青春期”的孩子提升社会竞争力

针对新的关系和定位,家长要放弃巨人的身份和心理,既然父母不可能在身高、力量、速度、智力上完胜孩子,也就应该早点放下身段,担当另外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是什么呢?应该是教练。教练是什么?一个好的教练自己可能不是冠军,但是他能够培养出好的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父母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理,其实不就是教练面对运动员时的心理吗?

家长笔记:

孩子笔记:

家长笔记:

孩子笔记:

社会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可,有人反对,其中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重要的是,这句话体现出了一种普遍的、弥漫在整个社会中的焦虑情绪,这些情绪投射在成年人身上,体现为不停地利用各种媒介(微信、邮件和新闻端口等)去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生怕错过了重要内容;不停地加入各种圈子,生怕被主流社会抛弃;不停地出席各种社交场合,生怕错过了那个可能改变自己生活的人。而这些焦虑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就是对于无形的起跑线的重视。

通常大家都知道,对于短跑选手而言,起跑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在奥运会百米短跑比赛中,由于选手实力相当,很可能起跑的那一瞬间,谁能够争取半秒钟的优势,并且把这个优势保持住,谁就能赢得冠军。基于这个认知,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在一开始就形成对其他孩子的优势,家长们把孩子的起跑线不断往前延伸。想要考一个好大学,就要读一个好高中;想要读一个好高中,就要读一个好初中;想要读一个好初中,就要读一个好小学;想要读一个好小学,就要上一个好幼儿园;想要上一个好幼儿园,就要住进幼儿园附近的好社区;为住进一个好的社区,父母要努力赚钱,以便能够买到所谓的学区房;而要想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就要努力优生;要想努力优生就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最终,起跑线越来越提前。

但是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注意,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起跑线上,恰恰忘记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人生是一次长跑,并不是短跑。从家长最关心的学习这个角度看,最好的学校里面仍然有学习很差的学生,教学质量一般的学校里仍然会走出来优等生。那些现在看起来正在掉队的学生的起跑并不比其他人差,但是在后面的跑步当中却被落得越来越远;那些看起来先天不足的学生,在一条路上努力坚持下来,却跑出了很好的成绩。所以起跑线上的那一刻并不能决定孩子们今后是否有社会竞争力,上什么样的学校也不能作为有社会竞争力的标准。那半秒钟的优势在整个长跑过程中很快就会被许多偶然因素消灭掉,而大家因此投入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成本可能也会因此化为零。

第二件事情是,家长们关注了起跑线,却并未关注它的终点在哪里、方向在哪里。我做了20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深知负责招聘的部门不会问求职者毕业于哪所高中、哪所初中、哪所小学、哪所幼儿园,更不关心他的父母为了把他优生出来,采取了什么措施。最多看一下毕业于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问这些也只是要判定求职者是否具备应聘岗位的基础知识,是否接受过相对系统的教育。而且这些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评估这个人是否可能成为一个好员工。在生活上也是如此,人们寻找人生伴侣,是要查对方的学习经历吗?如果是这个学校毕业的就会爱上,如果不是就不会爱上?不是的,人们找的不是学习伙伴,是要找能够一起生活一辈子的人,所以最终看的是他能不能成为一个好伴侣。因此,检验这个人是否有社会竞争力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是否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他爱的伴侣、彼此尊重的朋友,是否能组建起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以及是否能做一个好公民。做到了这些,就说明方向是正确的,社会竞争力很强,五项当中有一项没有解决好,就说明这个人的社会竞争力有缺陷。

那么大家可能会说,是不是工作待遇很高、伴侣很漂亮、天天有朋友应酬、能够让家人住上舒适的房子,社会地位就达到了“很高”这个标准呢?每个人可能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标准,但是要做到这五项,不要说是孩子,就算是成年人,也还是在路上。而且作为常识,大家知道这一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时间、经历和事情的累积才能达到。另外一个重要的常识是,任何事情从量变到质变既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个节点可能是一个化学或者物理方面的变化,也可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时期和阶段。孩子们成长的路途上有着许多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在人生轨迹上就好像是一个个弯道,弯道既可以用于超车,也很可能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人生。

“青春期”无疑是这些弯道中最重要的一个。在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中,“最”是一个需要慎用的字,但是由于青春期太特殊了,所以相应地笔者仍然用了“最重要的一个”来形容它,事实上也并不过分。原因有三:

一是处在青春期的人数众多。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0~20岁,中国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有两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然而我们都知道,由于外界环境的原因,有些孩子在10岁前就进入了青春期,而有些人即便二十几岁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完成自己的青春期。这两亿人在社会上和家庭当中都是一个很大的变量,这些孩子们的状态决定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民族的未来。

二是现在青春期给家庭、家长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一方面独生子女在与家长的博弈当中越来越占优势。我记得当年有亲戚在家里威胁孩子要好好学习,其中一个套路就是:“你不好好学习,就别学了,我好好培养你的弟弟或者妹妹。”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分析,这就是通过建立内部竞争机制以形成双方的制衡局面。但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再这么威胁试试?总不好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别学了,我好好培养你的表哥。”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孩子也知道家长根本没有其他选择,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还没达到只顾自己享乐,不管子孙祸福的程度,而且无论是三亩薄田还是万贯家财,大多数家庭的选择都还是传给子孙。所以,底牌都让对方看到了,孩子们就成为游戏的控制方了,现在的孩子太聪明,家长在这场游戏里已经跟不上他们的脚步了。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一旦青春期出现叛逆,战略思维、战术技巧和战斗力也就更强了。30年前我们看到的最过分的青春期叛逆也就是父子对打,因为那时除了家也没有别的地方可去,离家出走没有钱,再加上交通不便利,哪里也去不了,所以只能窝里斗,搞攻坚战,通过肉体教育直接改变灵魂。20年前看到的青春期叛逆,经常是孩子离家出走,开始出现游击战趋势。不过还好,孩子也跑不远,很多时候可能就趴在哪个网吧里。我就见过一个朋友,晚上像疯了似的挨个网吧找儿子,大半夜的跟网吧老板在街道上吵架,崩溃到破口大骂。最近,一个孩子让我见识到了新手段。这个小女孩刚上初中,她的妈妈想让她出国,特意为她报了一个出国语言培训班。上课前一天,孩子失踪了,打手机要么不接,要么关机,妈妈都急疯了。第二天中午,远在外省的爷爷打电话过来,说孩子拿了户口本,自己买机票去了几千公里外的爷爷家。这里面就包含了大范围迂回、寻找同盟军、建立根据地、转化矛盾方(将自己与母亲的出国留学矛盾转为婆媳之间的孩子教育矛盾)等一系列战略战术技巧。事实证明,父母开始斗不过他们了。最后,并且最关键的是,“60后”的家长在教育意识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这批家长的文化程度相对有所提高,更关注家庭、孩子,所以孩子的一举一动,他们都会牵挂。但由于许多家长并没有经历过青春期孩子教育管理的系统培训,也不了解方法和技巧,难免会有各种过度敏感的反应。过敏到什么程度?可以这么说,基本是有任何事情,首先都不会往好的方面思考,总觉得孩子要么在惹事,要么在惹事的路上。

三是青春期给孩子人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对于孩子的发展而言,目前社会的道路越来越宽广,生存状态、职业道路以及价值观念的选择可能性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个性化。而在青春期,孩子们之前从父母那里复制过来的所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都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因素必然会决定他们今后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方式,以及他们对人生作出判断和选择时的取向。

我在多次与家长的互动当中听到了许多焦虑的家长所问的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体现出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变化之大。比如下面的问题:

1. 我以为自己和孩子沟通得很好,但最近我们之间发生了几次严重的矛盾,我才发现我其实不了解她。她在日记中也表露出很恨我。我该怎么办?

2. 我家孩子读初一,在外人面前她表现得挺乖,跟我的关系也很好。但是每次放学回家她都直接关上房门,也从来不做家务,我和她聊天她爱搭不理,像换了个人似的,我现在都觉得我们营造的表象下面暗流涌动,关系不正常。

3. 我的女儿刚读初一时,因为作业突然增多,她变得脾气大、急躁、情绪容易失控!

4. 我的儿子读初二,爱玩游戏,不爱看书,不爱学习。对我这个母亲的态度也是冷漠、熟视无睹,做错事也从不道歉!

以上每个问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背后是无数父母急切的、渴望解决问题的面庞!所以用“最重要的一个”来形容青春期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在青春期来临之际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成功地渡过青春期呢?如何利用这个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来引导孩子提升社会竞争力呢?在本书中,我将在通常意义的家庭教育基础上,增加三个维度来进行探讨,这三个维度分别是:父亲的维度、国际教育的维度和职业规划的维度。

一、父亲的维度

父母在教育培养孩子当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三字经》里就有“养不教,父之过”之说。但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当中父亲这个角色经常是缺位的。最直接的例子是,许多影视剧中男主角都被塑造成不善于处理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形象,他们必须经过一番救赎他人和自我救赎才能取得孩子的谅解,好像这种就是硬汉的象征和套路。妈妈们好像天生就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职责,比如最近几年出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幸福就是一起成长》等介绍培养孩子的图书都源于妈妈的手笔。虽然从父亲角度思考问题并不见得比从妈妈的角度高明,但是许多父亲很少自主思考这个问题,本书希望能够建立起一种让父亲更多参与孩子教育的导向。

二、国际教育的维度

现在中国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与国际接轨,这种接轨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和模仿,从国家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趋势看,国内教育的构架越来越向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注重传统,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让更多的中国孩子学习、领悟博大精深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世界的链接与交流,从教育体制、意识、思路、方式、技术、设备等多个方面向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学习。整个教育体系就好像一棵参天大树,把根深深扎入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汲取营养,同时把枝叶尽量展开,与国际教育实现光合作用转化。很荣幸,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我在国际教育行业工作了15年。因为工作便利接触到了大量案例,取得了许多一线经验,体会到了多个家庭在孩子经历青春期和国际教育规划这两个重大事件时所经历的影响和变化。所以本书会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国际教育理念相结合,在一些问题上给出新的思路和答案。

三、职业规划的维度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经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孩子的青春期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把青春期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准备阶段来看待。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视野和思路越来越广阔,将职业教育简单视为职业技能培训的观念已经被广大家庭所抛弃,而许多有着战略思维和眼光的学校也刻意在中学生的辅助课程中设计了职业规划或准备的内容。几年前我经常在大学里开这些方面的讲座,但是现在也有许多中学邀请我做更基础或更注重策略性的分享。不仅是北京的中学,甚至像山东、河南这样的传统高考大省都有中学向我发出邀请。青春期正是孩子们各种观念、意识重建或者成熟的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本身所具有的引导性、具象性和成长性对于引导他们的心态向正向转移,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有着很强的拉动作用。

即使多了这三个维度,一定还有许多没有覆盖的方面,但是仍然可用“虽不中,不远矣”来解释其义吧。

前面讲了社会竞争力,也讲了青春期,那么这两者如何结合呢?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回答这些问题要从三个重要的策略性问题下手。

第一,要搞清楚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定位的变化。

先看看在孩子青春期之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吧!这种关系就像《圣经》中伊甸园时期上帝和亚当、夏娃的关系,家长是上帝,孩子是亚当、夏娃,是上帝的造物,虽然双方之间会有冲突,但是绝大多数时间孩子都是服从家长的意愿。总体来讲,父母是居高临下俯视孩子的,而孩子则用崇拜的眼神看着父母。那么青春期到来后,父母又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首先,家长自身变矮了。并不是父母真的被生活压力压扁了,而是孩子们长高了,随着身高差距变小,力量、速度和智力的差异也越来越小。我女儿小时候最爱玩掰腕子,她两只手扳我的一根手指,我很轻松就可以把她拉进怀里;她跟着我走路,贴着我腿边一溜小跑才能跟上我;她跟我们打牌,我们从来都是让着她。但是,现在她身高一米八,走路把手搭在我肩膀上,好像我们哥们儿;去买东西时从来都是一把把重物从我夫人手里抢过来,大步流星地在前面走,换成我和夫人在后面追;现在她再要求玩五子棋,我就知道她是准备碾压我的智商了。生理差异变小,也反映到心理上。她开始觉得自己与父母在各方面的差异其实也没有那么大,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挡不住,是必然规律。

其次,家长给孩子画出的圈子,在孩子眼里也越来越小了。从很小开始父母就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画了一些圈子,就好像孙悟空给唐僧画的一样。比如,几乎每个家长都告诉过孩子,“出去玩,你不能出我的视线范围”,其实这就是一个空间位置上的圈。还有“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这又是一个时间节点上的圈。父母画的这些圈,是保证事情在控制范围内,在控制范围内的事情往往是最好管理的。但是“青春期”一到,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在一个一个地挑战之前早就画好的圈。比如,逛商场时,他说要去书店看看,你可能仍然留在服装区里;也可能说要和朋友去郊游,并且不要你陪,你同意还是不同意呢?从初中开始,我女儿过生日就是自己安排日程了。她和小伙伴们会从中午一直玩到晚上,晚上回家算是给父母个面子,和我们一起吃一块我们给她准备的生日蛋糕!原来的圈子一旦被打破,外面的世界与规则会奔腾而来,这就意味着原来在简单前提下的许多规则在复杂情况下出现了漏洞。父母虽然不停地跟在后面打补丁、提修正案,但是花了十几年营造的完美规则突然千疮百孔。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对于不可知的恐慌,这种恐慌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存在的。

问题是,事情到这里还远远没有结束,因为孩子们突然发现了一个平行世界。之前他们的世界是建立在家庭、学校的信息过滤之上的,随着规则出现缝隙,外面的世界会越来越多地展示在孩子们面前。他们不可避免地开始面临信息的无限膨胀,开始感觉到自己仅仅限于家庭、学校告诉的信息,与一些早熟的孩子相比会显得很无知,会成为许多事情鄙视链的末端,于是他们开始大量学习。他们怎么学习呢?还会像小时候问父母十万个为什么吗?不会。一方面,他们也逐渐知道父母其实并非无所不知;另一方面,现在的孩子们具备向网络求知的能力,而网上的知识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掌握了许多可能连父母都不知道的信息。在信息社会掌握别人不知道的信息,这本身就会形成优势。而当他们认识到这其实是优势时,事态就向家长们无法控制的方向发展了。你可以想象,当一个孩子开始认为自己与父母的差异没有那么大了,父母定的规则也无法完全形成自洽 了,接下来孩子们会顺理成章地说出那句令父母恨不得喷出一口老血的名言:“这个,你不懂!”

许多家长第一次听到或者看出孩子用眼神和微表情表达出这句话时,一定是无辜加愤怒的,尤其是妈妈,她们内心肯定怒吼了一句:“小屁孩,居然说我不懂!”这句话其实就是一个标志,从这句话开始孩子便建立了一个他自己认为的美丽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开始重新认识周围的一切(也包括自己的父母),开始重新认识自己是谁,开始重新认识、思考和设计自己的将来。同时,这句话说出后,孩子也开始有意无意地挑战家长曾经拥有的权力,开始挑战原来加给他们的原则框架,开始随时让父母陷入挫败感和无力感当中了。从这句话开始,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关系宣告逐步形成。

再次,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其实比以前更加需要父母了。只不过他们之前需要的是安全和生理需求,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最底层的两个,而现在他们需要的是更上一层的内容,并且同时需要最底层以上的三个层次——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排序不分前后、出现不分主次、来临没有先兆的方式直接砸过来。虽然需求更加高级了、复杂了,但是孩子们自己也傻眼了,因为他们也不知如何是好了。

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世界突然变了,自我意识猛然觉醒,父母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巨人,原来的价值观念无法自洽,相信的东西从内部坍塌;外部世界呼啸而来,父母不能再把控信息的来源,同时也丧失掉唯一评价者的地位,要在众多他洽中进行比较;向前奔跑的过程中,时刻要处理新问题,在不断出现的路口要不停做出新决定,而相应知识、判断能力和思维方式尚未成熟,在必须进行的续洽面前孤立无援,这些都让孩子感到无比惶恐。青春期的孩子站在跑道的关键节点是崩溃的,他们既无法自圆其说,又无法解释周边的事情,更面临着不停被否定,孩子们很痛苦,也很需要帮助!

在女儿的青春期,我和她之间也发生冲突,刚开始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会每天想那么多事情,后来我明白了,是因为她理解不了那么多事情,就开始跟自己较劲,跟自己过不去,而我又只在如何满足她的最底层需求层次方面进行思考,两个人关注的点自然就不一样,冲突自然也就发生了,其实这几乎也是所有父母都会经历的情况。现在有许多孩子都在抱怨父母,好像除了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没有什么可以跟自己谈的了。换一个角度看,父母也不愿意跟这样的一个人接触:可以为了穿不穿秋裤纠结一天,但是对自己爱好什么根本不感兴趣。

最后,针对新的关系和定位,家长要放弃巨人的身份和心理,既然父母不可能在身高、力量、速度、智力上完胜孩子,也就应该早点放下身段,担当另外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是什么呢?应该是教练。教练是什么?一个好的教练自己可能不是冠军,但是他能够培养出好的运动员,甚至世界冠军。父母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心理,其实不就是教练面对运动员时的心理吗?

优秀的教练会告诉运动员他即将或者正在投入的比赛环境如何,规则如何,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成长,从而能够赢得比赛。而父母就是要帮助孩子正确打开眼与心——让孩子重新发现世界。

优秀的教练会让运动员认识到自己现有的力量、隐藏的潜力、各种优势和弱点、如何管理好自己,从而准确定位。而父母就是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优秀的教练会让运动员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把自己的优势真正变成区别化特征,从而最终取得成功。而父母就要帮助孩子认清自己未来的方向,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坚持到底!

优秀的教练会给运动员树立一个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标准,从而把优秀的表现打造成一种优秀习惯,让这个运动员可以成为不同领域的成功者。而父母就是要起到表率作用,把“按照我的要求做”变成“看着我做”和“跟着我一起做”,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训练”。 kc3/sqXYJxf8ubyeEXPejrBlmkfO542F8A6tnlGMaKlflSJxTgl470LJ5KNR6v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