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隋唐的遗产

隋唐离我们很远,离我们也很近。因为隋唐,尤其是唐朝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留下了大量的遗迹、文物和文艺作品,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些都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但这些毕竟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因此还需要我们细细地加以体味。

说到隋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运河和赵州桥。

而唐朝(618—907)留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最早接触到的唐代的东西是什么?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李绅的《悯农》,这些唐诗是很多中国人牙牙学语时就接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提高、知识的积累和活动空间的扩大,我们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唐朝留给我们的遗迹、文物和文艺作品: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西安碑林中其他众多唐代大书法家们的作品,西安的大明宫和西市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昭陵、乾陵和它们的陪葬墓,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敦煌莫高窟的北大佛和南大佛、陕西彬县大佛寺大佛、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大佛、四川乐山大佛以及敦煌莫高窟158窟大历十一年(776)年的涅槃像、四川安岳释迦牟尼涅槃图,阎立本的《步辇图》、西安唐墓壁画,北京云居寺的石刻佛经(房山石经),精美的铜镜和金光灿灿、银光闪闪的金银器,色彩斑斓、形象生动的唐三彩的马和骆驼……不论是考古发现的各种文物和分布在各地的各种文化遗存、唐朝诗人所写的诗歌,还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各种历史文献,都会使我们感觉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唐朝。

大明宫,兴建于唐高宗时期。从现存遗址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宏大的规模。规模宏大不是盛唐的特点,而是从初唐走向盛唐时期的特点。隋文帝兴建的大兴城规模就很大,仅仅是皇城就相当于明代的长安城,整个大兴城则是明代长安城的六倍。

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雕像,也具有初唐规模宏大的特点。而我们站在它的面前,除了规模的宏大,更感到雕像群气势的宏伟。气势宏伟,这就不仅是初唐的风格。卢舍那佛像的雍容华贵、端庄秀美,显示了盛唐的风采。盛唐气象已经开始出现。从艺术上来说,卢舍那佛雕像把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当时的审美观念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这也体现了盛唐艺术风格。

从新疆经甘肃河西走廊,到大同、洛阳,沿着丝绸之路,许多山谷中都有大大小小的石窟。石窟寺的开凿,始于南北朝,历唐宋辽金,一直持续到元代。它的分布,是由西向东逐步发展:新疆拜城克孜尔、库车库木吐喇、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甘肃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张掖附近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的马蹄寺、兰州附近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陕西泾川的百里石窟长廊、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一座座石窟寺不仅展示了这个时期丝绸之路沿途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丝绸之路上不朽的路标。把这些石窟寺连接起来,丝绸之路的路线就清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其中敦煌莫高窟的规模是最大的,它的壁画全长2.5万米,4.5万多平方米,彩塑像2400座。加上附近安西榆林窟0.5万平方米的壁画,壁画面积达5万平方米。这两座石窟的规模和壁画、塑像所表现的内容,都显示了盛唐所特有的宏伟气魄,并且见证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沿着丝绸之路还有许多古城和关燧的遗址:新疆吉木萨尔城北的北庭都护府遗址,吐鲁番东南的高昌故城、西偏北的交河古城、赤亭的烽燧;甘肃敦煌城西南70公里处的阳关遗址、安西县的唐瓜州古城、高台县境内的骆驼城。

西藏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青海境内的日月山,云南大理崇圣寺的千寻塔,黑龙江牡丹江市下辖宁安市渤海镇境内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让我们又重见当年吐蕃、南诏和渤海的风采。

山西五台境内的南禅寺和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两座木结构古建筑。文水县武则天庙始建于唐,现正殿顶部与神龛基座上还留有部分唐瓦和唐砖;神龛后侧两根粗大的金柱也是唐代的原物。太原晋祠、北京的戒台寺(唐慧聚寺)、卧佛寺(唐兜率寺)、法源寺(唐悯忠寺)、唐山的兴国寺等一大批寺院,它们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唐代。

武威大云寺古钟楼上悬挂的唐代铸造的大云铜钟,古朴精美,默默地向人们展示那个神秘的年代。

还有碑刻、散文和诗歌。

除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等大书法家的作品,唐太宗的《晋祠铭》《温泉铭》,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唐中宗的《述圣纪碑》,唐玄宗的《纪泰山铭》《石台孝经》,也都是我们可以看到的书法精品碑刻。洛阳千唐志斋、西安碑林、大唐西市博物馆以及各地收藏的几千方唐代墓志,让我们不仅可以形象地看到民间书法的状况、唐代书法的变迁和文体的变化,而且可以通过墓志更加直观地了解唐代的文化和历史。

唐文,仅《全唐文》所收就有3035位作者的文章20025篇,唐代的美文佳篇,大多集中在这里了。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作《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又补录了3000多篇。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文补编》,又收录唐人文章约7000篇。

唐诗,除了《全唐诗》所收近49000首,《全唐诗补编》又收入6327首,现存唐诗共有三千七八百位诗人的55000多首。此外,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上多题有唐诗,达几百首之多。

唐朝遗留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各种历史文献,都会使我们感觉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唐朝。

这些都是看得见的。还有看不见的,那就是作为唐朝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

从政治文化来说,第一是丰富的治国思想和理论。贞观君臣论治所涉及的问题和得出的结论,是在理论、历史和唐朝初年现实情况相结合基础上对传统的治国理论的一次总结和发展。它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了亚洲一些国家历史的发展。第二是唐朝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以后各朝政治制度的基础。第三是唐代以考试选用官吏的制度奠定了世界公务员制度的基础。第四是对制度不断调整的思想和实践。

从思想文化来说,留给今天的就更多了。盛唐的文化具有无穷的魅力,盛唐的风貌也令人神往,盛唐精神更是鼓舞了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高瞻远瞩的眼界,宽广开阔的胸怀,气吞山河的气魄,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是盛唐所独有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在唐初是写不出来的。盛唐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雅俗共赏。诗人们利用诗歌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抒发个人的情怀,充满了蓬勃的朝气、个性和追求,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生的歌颂和对民生的关怀,集中反映了盛唐精神。这只是从精神上来说。而从各种思想(儒、释、道)和文艺形式(诗词、书法、绘画、雕塑、乐舞)走向成熟,并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来看,唐朝实在可以看作是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

皇帝在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同时,在重新寻找自己的定位。士大夫在思立于功名,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从士人来说,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天生我材必有用”“功名只向马上取”“西出阳关无故人”,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反映了他们的心路历程。而从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直挂云帆济沧海”到“役于民”,则是唐代最闪光的思想。

从唐太宗提出的“欲盛”,到安史之乱后对乱中许多官员的表现以及科举录取标准的辩论,再到韩愈、李翱关于人性的议论,士大夫的个人修养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一直到程朱,都没有离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主题。韩愈把《大学》中的这个主题加以发挥。无怪乎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给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美誉。 OIxnJukApXKPna/q4WSAp9guOZ/4gGMtteZfgMRGDTH77EA3O6lbis9HDy9sHL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