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隋文帝在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以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各地的控制,采取了亲王出镇的办法。尽管收到了一时的效果,但是最后还是引起了兄弟相争。

与隋文帝不同的是,隋炀帝自开皇元年(581)至十年曾长期担任并州总管,镇守太原;开皇八、九年又以行军元帅的身份参加领导了平陈战役;开皇十年江南豪族叛乱平定后,他自并州徙任扬州总管,长驻江都达五年之久;开皇二十年复领兵北却突厥。他即位后,又发生了汉王杨谅在今山西、河北境内反对他继位的叛乱。由于有这样的经历,他对北边、山东和江南的情势就比隋文帝有更加深切的了解。因此,他即位后没有像隋文帝那样在统一南北、平定江南叛乱,把几个儿子分别派到并州、扬州和蜀郡镇守后,就以为天下太平了。隋炀帝清醒地看到山东、江南还存在着不安定因素,对北边的突厥也不敢掉以轻心。他还把眼光放到了东北、西域和南海。隋炀帝把国家和社稷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他的一个主要着眼点。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基本的做法是控制、威慑和夸耀。

1.首先是修建东都洛阳

仁寿四年(604)十一月,隋炀帝从长安来到洛阳。下诏于伊洛营建东京。隋炀帝在诏中明确指出,洛邑自古之都“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是建立都城的理想地点。自汉高祖以来,历代帝王,又何尝未曾留意到这个地方。所以不以洛阳为都,或者是因为全国没有统一,或者是因为其府库困难。汉王谅所以能毒被山东,“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都城远在长安,不能及时把军队调到山东。“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 ,况且南疆遥远,山东广大,应抓住时机,营建东京,明确指出修建东都的目的是要把统治中心东移,以便就近加强对山东、江南等地区的控制。

大业元年三月,炀帝诏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负责东京的营建工程,每月役丁二百万人。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为了修建东都,百姓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2.其次是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在下令营建东京的同时,隋炀帝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东京西苑而达于淮河。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河至扬子津入长江。渠宽二十丈,渠旁筑有御道,并栽种柳树,自长安至江都(今江苏扬州)还修建了离宫四十余所。通济渠、邗沟和后来开凿的永济渠都是把天然水道加以连接并拓宽。隋王朝直接控制了大量自耕农,有可能一次性征发大量劳动力,因此,全部工程从三月底开始,七月底就全部完成了。

大业四年(608)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从今河北武陟县西北的沁水北岸向东北开渠,下接清(卫河)、淇二水,北通涿郡,全长二千余里。

大业六年,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了长江至钱塘江之间的水上交通。

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组成的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全长四千余里,横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部工程仅用了六年时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质量之好都是惊人的,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物质基础和组织水平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为了修建东都,开凿运河,百姓付出的代价也是骇人的。

运河开通后,立即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动脉,通济渠中“商旅往还,船乘不绝” 。东京通远市东漕渠中,“郡国舟船舳舻万计” ,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舟船。

通济渠通航后,在洛水入黄河的巩县东北原上修建了洛口仓(兴洛仓),有粮窖三千,窖容八千石。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有窖三百。两仓共可储粮二千六百四十万石。其中除了沿开皇时漕运路线运来的河北、山东、河南北部和山西南部的粮食,江淮的粮食也通过运河运到洛阳。洛阳右掖门街街西子罗仓即有粳米六十余窖,存有南方运来的粳米四十八万石。

3.第三是巡游四方,威动殊俗

为了加强对各地区,特别是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控制,隋炀帝展开了频繁的巡游活动。在大业七年(611)攻打高句丽之前,他曾两下江都(扬州),两次北巡,并西巡河西走廊。

(1)两下扬州

平陈之后,江南曾经发生过声势浩大、范围广泛的豪族叛乱。扬州又是隋炀帝的发迹之地。大业元年,他大摆排场,乘龙舟从通济渠前往江都。龙舟四重,高四五十尺,长二百丈。又有大船数千艘,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船队前后相接二百余里。他这样做,固然有衣锦荣归的意味,但更主要的还是要造成一种威势,对南方的豪强大族起到震慑的作用。大业六年他再去扬州,并在扬州下令开江南河,宣布要东巡会稽(今浙江绍兴)。虽然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隋炀帝江南之行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但也表明了他对南方的关注。

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在江都住了十个多月以后,自江都乘龙舟入通济渠,渡过黄河,进入永济渠,于四月到达涿郡,开始了他的征辽之行。

(2)北巡突厥

对于突厥,隋炀帝更是不敢掉以轻心。大业三年四月,下诏欲安辑河北,巡省赵、魏。隋炀帝从长安出发,经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于六月到达榆林郡(今内蒙古托克托黄河南)。启民可汗及其所部诸国奚、室韦等酋长数十人,均已先期到达榆林。隋炀帝在行宫会见启民可汗和义成公主,又命宇文恺在榆林城东搭了一座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帐,在帐中宴请突厥启民可汗及其部落三千五百人,赐物二十万段。又赐启民路车、乘马、鼓吹、幡旗,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当时启民可汗上表说“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至尊怜臣时,乞依大国服饰法用,一同华夏”。隋炀帝下诏说,“先王建国,夷夏殊风。君子教民,不求变俗”。并以玺书答启民可汗,以为“碛北未静,犹须征战,但使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也”。 要启民可汗忠心为隋王朝捍卫北边。这也是炀帝这次北巡的主要目的。

在榆林,隋炀帝下诏发丁男百余筑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今称浑河)。在启民可汗领地之南建立起第二道防线。由此可以看到隋炀帝对北疆的形势始终是保持高度警惕的。

八月,隋炀帝北渡黄河,耀兵塞外。时天下承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余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令宇文恺等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启民可汗事先从榆林到他的牙帐开辟了一条宽达百步的御道,并准备了华丽的庐帐,迎接隋炀帝的到来。

炀帝此行,原来还准备经由突厥,去北方重镇涿郡。启民可汗为此举国就役,把榆林到其牙帐的御道一直延伸到涿郡,全长达三千里。隋炀帝临时改变决定,入塞经太原回到东都,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北巡。

大业四年三月,隋炀帝第二次北巡,从五原出塞巡长城。

(3)西巡河右

大业五年初,隋炀帝从洛阳回到长安。三月,西巡河右。

早在大业初年,隋炀帝就开始对西域加以关注。“时西域诸番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隋炀帝特派吏部侍郎裴矩前往掌其事。裴矩在张掖向商胡了解诸国山川风俗、君王和普通百姓的仪形服饰,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并附有地图。《西域图记序》说明了从敦煌西去至于西海的三条通道:北道从伊吾(今新疆哈密),中道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南道从鄯善(今新疆若羌)。并指出“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 。裴矩并对隋炀帝分析了当时西域“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壅遏,故朝贡不通” 的情势,指出当时商人为通商,密送诚款。如果派人前往招抚,各小国就会内附。吐谷浑、突厥即可击灭。

隋炀帝为了重新开通与西域的交通,使丝绸之路畅通,对突厥和吐谷浑采取了不同的办法。对突厥,大体上仍采用了文帝时远交而近攻的策略。大业四年初,派崔君肃召怀西突厥处罗可汗,处罗可汗遣使入朝贡汗血马。年底,又派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击灭伊吾,打通了北道。

对吐谷浑,则在西巡的过程中进行经略。大业五年四月,隋炀帝出临津关(今青海循化东),渡黄河,至西平(今青海乐都)。五、六月份,大败吐谷浑,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口来降,吐谷浑可汗伏允败走,客于党项。隋炀帝自今青海境经大斗拔谷(扁都口,今甘肃张掖民乐县城东南)进入河西走廊,到达张掖。

隋炀帝在燕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会见高昌王麹伯雅、伊吾吐屯设及西域二十七国使者,焚香奏乐,歌舞喧噪。武威、张掖的士女都盛装前来观看。会见时,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隋炀帝设西海(治伏俟城,在青海湖西十五里)、河源(治赤水,在今兴海东)、鄯善(治鄯善城,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派罪犯为戍卒前往防守。隋的统治深入到新疆境内,丝绸之路全面开通。隋炀帝又命刘权镇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捍御吐谷浑,以确保自西域经青海至关中交通的畅通,并屏障河西走廊的安全。

几天后,隋炀帝又在观风行殿宴请高昌王麹文泰、伊吾吐屯设和各国使臣,奏清乐、龟兹、西凉、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句丽、礼毕等九部乐,以鱼龙戏作为余兴。这不仅是一次民族团结和中外友好的盛会,也是南北朝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成果的一次检阅。至此,西行解决吐谷浑问题,安定西部边疆和畅通丝绸之路,发展商业贸易的任务圆满完成。隋炀帝打道回京,于九月回到长安。

隋炀帝的这些活动收到了积极的效果。第二年,即大业六年正月十五,诸蕃酋长毕集洛阳,向隋炀帝贡献各地的土特产。隋炀帝在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八千多米),仅乐队就有一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持续了十几天。隋炀帝数微服往观之。诸蕃还到丰都市进行贸易。

(4)隋炀帝在北巡塞外,西巡河右,安定北方,远通西域的同时,还把眼光放到东北、东南和邻近各国。

大业三、四年,他派朱宽慰抚流求(今台湾)。大业三年派常骏、王君政从南海郡(今广东广州)去赤土(今泰国),大业六年,赤土王子来华,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谒见了隋炀帝。大业三、四年,日本国两次派小野妹子为大使来隋,隋炀帝也派裴清为使报聘。

4.三征辽东

高句丽,北周武帝拜其王汤为辽东王。隋取代北周后,开皇元年十二月高句丽王高阳遣使朝贡,授大将军,辽东郡公。后改封高丽王。此后每年遣使朝贡不绝。及平陈之后,汤大惧,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这里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隋平陈之后高句丽王就想到隋朝可能来进攻呢?

当时东北,除了辽东地区的高句丽,还有靺鞨、契丹。

开皇十七年,高句丽王汤得病卒。子元嗣立。

十八年,元率靺鞨之众万余骑寇辽西,营州总管韦冲击走之。隋文帝闻而大怒,二月命汉王杨谅为元帅,总水陆三十万讨伐高句丽。时馈运不继,六军乏食,师出临渝关,复遇疾疫,死者十八九。及次辽水,元亦惶惧,遣使谢罪。九月隋文帝罢兵,待之如初,元亦岁遣朝贡。

到隋炀帝,又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

大业七年(611)二月,隋炀帝下诏攻打高句丽,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物资,天下骚动。王薄在山东章丘长白山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

大业八年农民战争刚起,隋炀帝根本没有看在眼里。按原计划出兵攻打高句丽。

大业九年(613)正月,隋炀帝征天下兵,准备第二次进攻高句丽,河北、山东群雄纷起。四月,炀帝渡过辽水。六月,礼部尚书、杨素之子杨玄感反于黎阳,逼近东都。炀帝被迫从辽东退兵。

大业十年,又发动了第三次对高句丽战争。

三次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隋王朝也因此而灭亡。

那么,为什么隋朝两个皇帝先后都要攻打辽东?到了唐朝,一切以隋朝为戒的唐太宗仍然步隋炀帝的覆辙,继续攻打辽东。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两个材料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一条是《隋书》卷七五《刘炫传》所记:“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炫以为辽东不可伐,作《抚夷论》以讽焉,当时莫有悟者。及大业之季,三征不克,炫言方验。”“朝野皆以辽东为意”,这就是说有社会基础,有从上到下的支持。

另外一条材料是《隋书》卷六七《裴矩传》所记:“从帝巡于塞北,幸启民帐。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杨谅不肖,师出无功。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这就是说,辽东本来就是统一帝国的一部分。攻打辽东,就是要完成统一大业。 ROUbkOKjcYCEIpTg2G+tD4OTFofsKv3SYg+a9EDqLiQXPJ5UK+U7YdSwVcOwUDF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