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情态隐喻的认知构式研究》终于完稿,从四十不惑选定语法隐喻这个难搞的课题开始研究,矢志不移潜心钻研,到最后成书,前后六七年。其中甘苦,“上下而求索”的同道或可知。我这里交代一下与本书写作有关的心路历程,与读者们分享其中治学求真的苦与乐。

我与语法隐喻这个课题的缘分始于语言学家 Halliday 那本 689页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语法隐喻就是其中最难啃的一章。对于这个研究课题,直接或间接听几位教授议论过:“都说语法隐喻这个题目不好搞,不容易出成果”(胡壮麟, 2004∶1 )。然而越是难,于我越是有一种魔力。我几乎读遍了与语法隐喻有关的所有著作。然而,随着文献研读的深入,对于语法隐喻的本质,非但没有豁然开朗,心中的疑问和问题倒是累积了不少。关于“语法隐喻”的概念,一致式和隐喻式及其异同,以及语法隐喻的理据性,语言学家和学者们争论不休,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

其中有一项研究提出的解决之道引起了我的注意。马玉蕾和陶明忠( 2007 )结合构式语法的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和类比映射理论对语法隐喻加以认知意义上的阐释,说明语法隐喻也是一种语法整合,即某个新的复杂事件的概念表征和某个非一致式句式的整合。但该文献关于概念整合的理论介绍十分简略,且对学界关注的语法隐喻“一致性”问题没有做出明确的阐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否是在阐释学层面解决语法隐喻问题的一把钥匙呢?

综观国内外研究,语法隐喻与“隐喻”的关系及其在整个隐喻研究中的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仍不够明确,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语法隐喻研究与国际学术界隐喻的多学科研究还缺乏充分的交流和互动。美国是认知语言学的摇篮,认知语言学派在美国确立并得到稳步、迅速发展。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科间的互动推动新生研究领域的产生。凯斯西储大学的 Mark Turner 教授是概念整合理论的两位创立者之一,也是国际认知语言学领域公认的专家。概念整合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内容繁多;且阐释力强,应用广泛。为了全面深入地掌握概念整合理论体系并完成认知—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语法隐喻研究课题,我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作为访问学者远赴美国,在 Turne r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012年冬,我在美国凯斯西储大学见到 Turner 教授。他个儿不高,整洁干练,眼神里透着科学家的敏锐,笑起来又闪现学者的一丝天真烂漫。我一边在 Turner 教授教导下打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功,一边持续关注语法隐喻研究的前沿和进展。就实际研究对象而言,语法隐喻的研究越来越集中于概念语法隐喻。一方面,科学语篇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受到持续关注;另一方面,我国学者对概念语法隐喻从理论和应用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多方研究,包括理论上研究的拓展和限制(丛迎旭, 2011 )、新的分类(丛迎旭、王红阳, 2013 )及认知解读(陈新仁, 2014 ;刘婷婷、张奕, 2014 )等。总的来看,人际语法隐喻受到忽视,专门进行情态隐喻的研究很少,仅有魏在江( 2008 )在系统功能视角下的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和少量综合其他语言学理论的阐释(周大军, 2003 ;李向秋, 2007 )。这些研究多采用自上而下的研究思路,难以充分描述情态在英语等各语言中的多样实现形式。

2013年春, Turner 教授和 Tobin 博士在认知科学研讨会上介绍认知语言学对语言视点现象的研究,并推荐了 Dancygie r和 Sweetser 刚出版的 Viewpoint in Language 一书。我认为其中主观性的心理空间研究路径对于深入探究情态的主客观维度很有借鉴作用。于是我对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决定集中精力对学界较少涉猎的情态隐喻现象做系统的描述和新的阐释。我就“ Metaphor of Modality as Constructions of Distanc-ing Viewpoint”研究计划向他俩请教,他们给了我不少宝贵意见。

我也没想到写这本书,不是两三年,而是似水流年韶华如驰。主要的原因是对初稿不甚满意,一改再改。情态投射小句作为情态隐喻的理据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再缠绕着我。多少次为自己笔下的答案欣喜若狂,又因反复推敲不断修正。而今终于定稿,唯愿本书实实在在解决了情态隐喻的一些问题,为研究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性、语义同一性和语言事实验证问题提供一种构式新思路。

在研究过程中,我得到了诸多师长学友的帮助,值此付稿之际,我谨向他们表示最真诚的谢意!首先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王振亚教授,是他引领我进入系统功能语法的领地。同时,衷心感谢我硕士阶段的导师高远教授,他激发了我对语言学研究的兴趣,并且多年来一直关心我的成长。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卫乃兴教授、李福印教授与清华大学的封宗信教授对本书的相关研究亦提出过富有启发性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感谢书稿撰写期间家人的支持,包括外甥女李紫薇的热心帮助。也感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学术研究和本书出版的大力推动。最后,笔者感谢责任编辑刘文静女士,她的耐心和专业使本书得以更好地呈现。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学术研究的路上我坚守初心并努力前行,相信终有一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远方的理想或许就承载在这心血化成的文字之中吧。

胡坚
2019.12 id5cjCbdjWKCtc7oCDlgnpv/tiRgRT+IdqLDUYRTXsDb6Fi8mSXGLygcoSUe1y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