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语法隐喻框架下的情态隐喻

根据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的研究,决定概率(probabil-ity)、频率(usuality)、义务(obligation)或意愿(inclination)各情态类型实现方式的是取向(ORIENTATION):主观—客观(subjec-tive-objective)以及显性—隐性(explicit-implicit)。取向系统如图3.2所示。

3.2 情态取向类型系统

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150)认为,“各种情态表达式的语义差异可能对话语的展开和效果有明显影响。”

Halliday认为,情态意义最一致的表达是小句中的情态成分,如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情态的隐喻实现为投射或包孕被赋予情态量值小句的小句。这里情态意义在被赋予情态评价的命题之外“识解”。典型实例如下:

(4) a. I think Mary knows.

b. It is likely that Mary knows.(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615)

考虑到如何将隐喻表达式纳入情态系统,Halliday提出了[隐性]和[显性]的子系统。情态语义域由此通过语法隐喻以两个子句联结的形式囊括了显性表示主观和客观的取向,得到了扩展。这可以通过两种结构式实现:①投射心理过程,如上述实例(4a)所示;②关系过程,如例(4b)所示。显性主观情态中,语法隐喻的作用是将情态评价体现为讲话者或作者立场的投射;显性客观情态中,语法隐喻的作用是将情态评价表征为事实,而非观点。语法隐喻通过创造新的语言结构实现模式开辟新的意义系统选项,其结果是意义潜势得到扩展。

在词汇语法上,情态隐喻通过小句复合体表达,如例(4)所示,在 I think It is likely 小句之后加上 that 引导的一个从句。根据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Quirk et al., 1985),两句均可以分析为一个主句引导一个限定性补语从句。

关于显性客观情态,Halliday(1994)、Halliday & Matthiessen (2014)是这样说明的:在进行评价表达时,不使用如 I think 的主观投射小句,而是使用非人称代词,使得说话者可以掩饰观点的来源,“从而使它看似不是他或她的观点”。

此外,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608-612)指出,多类情态评价可以投射,其类型不仅是概率、频率、意愿和义务,而且包括自然性(naturalness)、显著性(obviousness)、确定性(certainty)、预测性(predication)、推定性(presumption)和可取性(desirability)。他们还说明了这些情态评价的类型与Martin & White(2005)的评价(appraisal)范畴——情感(affect)、鉴别(appreciation)、判定(judgement)——之间的对应关系。

与其他类型的语法隐喻相比,除了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的四个版本(1985;1994;2004;2014)之外,涉及情态隐喻的研究很少。国内仅有少量的相关研究。周大军(2003)从明确主观和明确客观以及语篇衔接等几个角度分析情态隐喻创造出的特殊语篇效果,探讨情态隐喻对语篇的内部认知机制和形成机制的解释作用。李向秋(2007)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情态隐喻客观化的含义。魏在江(2008)对英语和汉语的情态隐喻进行了对比理论性研究。从形式上讲,英语和汉语都有情态句法的非一致形式,但英语更多采用形合手段,因而更为清晰;汉语更多采用词汇意合手段,因而较为模糊。英、汉语都有情态隐喻用法的情况。 4mFKcQn/0X+HNfcurfJ8Uq/BeUNp6bfgnof3rSlYVioLeNsZOEt5AQO8D1ogSKQ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