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国当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

(一)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

所谓工业化是指一个经济体随着工业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工业部门本身的发展,目前一般把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作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标志(陈佳贵、黄群慧和钟宏武,2006)。其中,人均GDP水平小于200美元(1964年不变价,下同)为前工业化时期,200—40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400—80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800—15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超过1 500美元则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2012年前后是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的重要转折点。从人均GDP水平看,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 276美元(现价),按汇率法折算的1964年不变价也达到688美元的水平,按汇率—购买力平价加权平均计算的人均GDP已经超过900美元。从产业结构看,2012年中国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到45.0%,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次低于服务业比重(45.5%),出现了历史上没有过的转折性变化。从主导产业的变化看,2012年以来不少重化工业产品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产量增长接近峰值或进入平台期。多种指标分析都显示,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后期。

(二)中国也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

世界银行根据各国的人均GDP水平,将各国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又进一步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世界银行在《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报告:危机十年后的状况》中提出的,“历史显示,许多经济体常常能够非常迅速地达到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但是只有很少的经济体能够跨越这个阶段,因为要实现这一跨越所必需的那些政策和制度变化在技术、政治和社会方面更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均GDP水平增长迅速,1978年,中国人均GDP水平仅190美元,是美国的1.7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9.82%,中国在有统计数据的120个国家或地区中,人均GDP水平仅列第112位。199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829美元,首次跨出低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 561美元,跨越上中等收入国家门槛(3 976美元);2017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8 000美元,约为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3895—12056美元),但仍然处于中等收入阶段(见图1.3)。

图1.3 中国人均GDP(现价美元)及世界银行的国家划分标准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三)实现产业升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要条件

不同工业化阶段的主导产业有不同的特征,进入工业化后期将带来主导产业的显著变化。具体而言,前工业化阶段,农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工业中的主导产业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建材等与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吃”和“住”相对应的部门;工业化初期,纺织服装等轻工业比重较高,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工业化中期,主导产业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等轻工业转向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综合体系,能源、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这些产业也往往是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后期,主导产业由资本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以汽车、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加工度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后工业化阶段,人们对休闲、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的需求增加,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载体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从整个工业化进程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呈现出农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资本密集型产业)→高加工度制造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1.发达国家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基本顺利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

为了描述不同国家在对应于中国的经济转型期 ,其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情况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本小节对发达国家和仍然处于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包括典型的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在这一阶段产业转型升级的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5年全球共有79个高收入经济体,考虑到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选择其中人口数量大于300万且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数据库中有详细制造业数据的发达经济体,以及21个人口规模较大的上中等收入国家进行对比分析。

(1)多数发达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产业结构有明显优化升级

在经济转型期,大多数发达国家经历了明显的制造业内部升级过程,尤其是日本、韩国等后发追赶型国家。例如,在这一阶段,韩国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从34%提高到47%,日本从34%提高到44%。高技术制造业的总规模也有稳定增长,例如,韩国的人均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出从2 500美元增长到9 084美元,日本从4 800美元增长到9 953美元(2010年不变价)。但也有少数国家制造业内部结构升级并不明显,例如,英国的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长期保持在30%左右。但总体而言,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下降的几乎没有(见图1.4)。

图1.4 部分发达国家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和结构变化情况

注:图中横坐标是各经济体的1990年不变价人均GDP水平,由Maddison研究团队按照PPP法核算,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Maddison的1990年不变价人均GDP较好地代表了各经济体可比较的人均GDP发展水平。

数据来源: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Maddison数据库。

(2)发达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中、高技术制造业的竞争力几乎都持续提高

出口占本国产出的比重是反映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出口比重变化看,在经济转型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中、高技术制造业方面都保持了竞争力的持续增长。例如,韩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比重从人均GDP10 000国际元时的33%左右提高到20 000国际元时的50%左右(见图1.5)。

图1.5 部分发达国家中、高技术制造业出口比重变化情况

注:同图1.4。

数据来源:UNDP,Maddison数据库。

2.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多数没有顺利完成工业化过程,没能实现向以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的转型升级

要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的跨越,实质上就是要实现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工业化的跨越,就是要实现从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向工业化后期的高加工度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

(1)南美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产业结构没有优化升级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包括智利、乌拉圭、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和哥伦比亚在内的一些拉美国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是由于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无法有效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导致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困境。如图1.6所示,南美不少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其制造业内部没有出现明显的结构升级的现象,高技术制造业总规模增长缓慢,有时甚至出现总规模下降的情况,其在制造业内部的占比也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只有智利是个例外,其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比重在人均GDP达到9 000国际元以后持续上升,并最终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图1.6 南美国家中、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情况

注:同图1.4。

数据来源:UNDP,Maddison数据库。

(2)东南亚及其他一些国家在相似发展阶段也面临制造业不能顺利升级的问题

在亚洲,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马来西亚于1977年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经过32年的发展,2009年其人均GDP也只不过是6 897美元。从制造业的升级情况看,高技术制造业在其人均GDP达到8 000国际元以后不增反降,这些国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比重也基本没有出现持续提高的趋势(见图1.7)。

图1.7 东南亚和其他一些国家中、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情况

注:同图1.4。

数据来源:UNDP,Maddison数据库。

(3)东欧和其他一些国家在类似阶段也面临制造业竞争力不能提升的问题

部分东欧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阶段制造业不能升级、不能提高竞争力的问题同样显著。尽管从高技术产业规模上看,这些国家的高技术制造业都有持续增长,但其在制造业中的占比没有显著提高,高技术制造业的出口比重也没有提高的趋势(见图1.8)。

图1.8 部分东欧国家和其他一些国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情况

注:同图1.4。

数据来源:UNDP,Maddison数据库。

总体来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的需求市场等外部因素,而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研发力量,没有真正将外部的技术、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内化,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正常替代和升级。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或环节,也就未能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外开放和外国直接投资可以帮助这些国家发展为中等收入国家,但要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则需要它们发现与培育新的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的根本转型升级(程文和张建华,2018)。 9f8qXYveZR9Wd4NTA/8lzoSl7VaebVWPs+/uSyXnkXXca1Xog5U8fYedxJfHVic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