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库萨的思想史任务

第一节
库萨哲学的时代背景及其核心主题

红衣主教库萨是继埃克哈特大师之后德国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曾被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誉为“伟大的德国人”“比莱布尼茨更深刻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在19世纪下半叶被重新发现并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由于其思想的深厚和丰富性,和经由布鲁诺而对后来德国思想产生的重要影响,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一方面挖掘他的思想来源,另一方面寻找他的思想与近代哲学的相关性。但笔者以为,对于确定库萨思想特质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追踪其思想本身的发展,因为面对当时的时代问题,基于对传统思想的吸收和改造,他的思想包含了一种独特的发展,与他之前、之后的思想都有所不同。

考察库萨哲学的不同时期,我们会发现他的几乎所有作品所思考的始终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上帝以何种方式内在于万物之中,作为万物之存在和运动得以可能的根本性力量,以及万物以何种方式时时处处都体现着上帝的内在存在。上帝在万物之中,万物都是神显(Theophanie),上帝“在大街上呼喊”,以至于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随处找到通向它的道路,任何一物都是引领我们上升,帮助我们发现和更加接近上帝的“眼镜”(beryll/Brille)。这种关于绝对者作为万物的奠基性力量而内在于世界中的思想,我们一般称其为内在性思想(Denken der Immanenz)。 上帝在世界中的内在性,以及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彰显和论证上帝的内在性,始终是库萨思想的中心主题。他一生的不同学说都被这一中心动机贯穿着,并且一次比一次更为深刻地切入这一问题。他对此所作出的思辨努力,会打动每一位读者。

基督教自产生之初,就与古希腊的一体化的宇宙论世界图景差异巨大,上帝创造、维持和提升世界的方式,是以主体模式进行的,即上帝从自身出发,向外施展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意志,控制处在自己之外的一切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上帝和它的造物是相对待的。基于这种模式,世界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上帝之间,也是以这种主体方式来相互对待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近代的人类主体思想就是从基督教思想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关于基督教思想这种与生俱来的主体模式,我们在这里还只能一般性地加以描述,在下面的第二章我们把它放到思想发展史中,放到与希腊思想模式的对比中,或许对它能有更好的体认。)基于这种主体性的相互对待模式之上,超越性始终是基督教上帝的重要一环,但是与此相关联的问题是,超越的上帝如何与世界、造物和个体发生关系,如何在创世之后继续维持和支撑这个世界。这也成为基督教思想家们不得不回答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基督教的根本学说——救恩,关系到造物如何认识上帝,如何与上帝发生关联,如何重回上帝的怀抱。因此,基督教思想中自一开始就存在着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张力,上帝的内在性并不取消上帝的超越性,超越性是出于创世主保持强力的需要,而内在性则是救恩希望之所在,并且对上帝之超越性的强调越是有力,对上帝之内在性的需求和渴望也就越是强烈。

基督教思想内部的这种张力,在中世纪晚期格外明显。主要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思想之上的经院哲学,将作为创造者的上帝和作为造物的有限物看作同质的(homogen)和可以比较的,上帝和造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存在上的可类比的关系,这一关系确立了使用“存在类比”(analogia entis) 这一方法的合法性。借此人可以从有限事物出发,获得对无限的上帝的认识,虽然出于对上帝超越性的满足,还必须同时强调上帝是比有限事物更完美的。以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的上帝证明为例,他从造物出发,通过不断地追问它的推动者、原因、目的、存在性等等,追溯到作为第一推动者、最终原因、最终目的和存在本身的上帝。 尽管这种认识和追问方式满足了认识上的需求,却由于它把上帝视为和有限物同质的存在,而使上帝成为世界存在层级和序列的一个(尽管是最终的)环节,因而是对上帝的有限化,与其超越性相冲突。由阿拉伯人传入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过大阿尔伯特和托马斯·阿奎那的广泛注释,虽然经历了1277年教会对阿奎那学说的禁令,和多明我教团内外对于阿奎那学说经久不息的批评,但是由于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发展观在学界已经蔚然成风,终究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但是,经院哲学的这种存在秩序,却在中世纪晚期面临危机。 在经院哲学内部,人们已经感受到神学上的这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危险,即它有可能破坏信仰。比如邓斯·司各特强烈地感觉到要将神学与哲学区分开来,让哲学讨论自然、存在、必然性的永恒原则,而不涉及超自然的、偶然的、作为意志主体的上帝及其恩典。这种把信仰、恩典与理性、认识相互分离,将信仰和恩典置于人类的可理解性之上的做法,提升了上帝的超越性,将上帝与此岸世界割裂开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补救措施,但我们在其背后看到的是那个时代对亚里士多德主义传播的自然之理是否会危及超自然的上帝这一点的忧虑。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人看到了上帝(超自然)与自然、理性之间的分离,并为之感到焦虑。

在带有怀疑主义特征的唯名论那里,以威廉·奥卡姆为例,认为上帝的存在既无法在存在论上被证明(例如安瑟尔谟所做的那样,通过设想一个最高的、最完美的实体概念),也无法后天地被证明(如阿奎那所做的那样,后天地通过追问事物的原因和目的达到对上帝的严格证明),因为在奥卡姆看来,信仰和重要的神学教义都包含着违背理性、违背矛盾律的命题。 唯名论的目的仍在于捍卫上帝,旨在把经院哲学过多地附加到上帝身上的东西去除掉,而把信仰作为最有力量的环节加以突出,认为信仰超出于人能够认识的范围。但是,这种认识与信仰的不一致,有可能导致经院哲学知识体系的崩解。

在经院哲学之外,神秘主义潮流接续否定神学的传统,认为以存在类比获得对上帝的认识的做法(肯定神学)在根本上是一种渎神的方式,因为它基于上帝与造物之间的相似性或者因果关系,把言说有限造物的方式运用到无限的绝对者身上,而否定神学才是更恰当的言说上帝的方式,因为它把一切言说造物的方式都从上帝那里否定掉。另一方面,存在类比学说也使得上帝不与造物直接相关,而毋宁通过不同存在层级将个体造物与上帝隔绝开了,这也是神秘主义者要反对的,他们追求个体灵魂与上帝直接面对面。可以说,神秘主义是怀疑主义的必然发展,因为既然无法从(知性)认识上证明上帝的存在和它的内在性,人们就寻求在一种出位(Ekstase,又译作“狂喜”)的意识和超自然的神秘体验中找到接近上帝的路径。

神秘主义基于个人体验、自我净化、神秘的上升和与绝对者的完全合一(跃入神性),获得对上帝内在性的表达,这种方式是对经院哲学的一种反抗,后者停留在知性可以认识的事物的领域内,将知性的矛盾律和因果关系运用于上帝之上,有可能造成对上帝的贬低;而神秘主义则寻求以超知性的方式,通过神秘体验和沉思生活去接近上帝。这样一来,一方面通过否定一切肯定神学,强调了上帝绝对的超越性和不可认识性,彰显了上帝的无与伦比;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救恩的需求。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用否定性的语言、神秘的体验去言说上帝,仅仅基于神秘上升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接近和达到上帝,尽管保全了信仰,却有可能造成消解对上帝的一切认识,放弃人的精神努力而一切听由天命的局面。这样就断绝了我们在认识上与上帝接近的可能性,上帝的力量是以一种超出我们认识能力的方式在施展自身,与上帝的合一在神秘主义者那里是以神秘体验的方式被一小部分人感受到,并以秘传的方式被传播的。

基于此种思想危机,如何在不破坏上帝超越性的前提下,以思辨认识的方式彰显上帝的内在性,展现上帝与我们每一个造物的紧密关联,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上帝的内在性一方面事关信仰和恩典,另一方面也事关人的认识和理性。库萨的大部分作品(除数学作品和教会政治作品外)都致力于解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构成了他思想内在的发展动力。上帝具有超越性的维度,但是也在世界中内在贯通,与造物紧密关联,这是贯穿库萨整个思想的主轴。在库萨看来,上帝的强力在万物之中,万物都是上帝力量的表达,是超越性的完成和呈现,上帝就在万事万物的存在和运动当中,使事物的存在得以可能,使它实现自身,也是它存在和运动的目标,万事万物都与上帝处在这样一种直接的关联中,由上帝的强力时时刻刻直接支撑和维持着,只有这样的内在性思想,才更好地实现了彰显上帝主体之大能的目标。

库萨对上帝内在性的证明,一般而言,是通过超越知性(ratio)进入理性(intellectus) (拓展认识范围)、整体性的内在运动,以及亚里士多德式的潜能实现的动力学来完成的。对亚里士多德、新柏拉图主义、否定神学和神秘主义思想的借鉴和改造,使得库萨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灵感和方法。具体地说,库萨的内在性学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最早的作品《论有学识的无知》中,库萨已经对绝对者的内在性思想有了认识,他直接关注上帝认识,并将其表达在他的“相合”和“有学识的无知”的思想中,但这种对内在性的认识更多是一种断言和预感,而不是存在论上的证明。在中期,库萨转而通过反思人类精神,反思无限精神与人类精神共同构成的结构本身,来考察无限精神的内在性以及人类精神认识上帝的可能性。上帝以精神的方式内在于万事万物当中。在晚期思想中,基于中期对精神的成熟把握,基于对那本身不可被认识的超越者在有限的“多”当中的内在性的完全认识,库萨扩大视野,走到人类精神之外,直接从无限精神(真理本身)的大能出发,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实现学说的改造和恰当运用,为绝对者的内在性给出了充足的存在论奠基。通过基督教三位一体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潜能实现学说的互释和紧密结合,“内在性”在库萨那里才成为有根基的和强有力的。上帝的大能作为存在的本质结构(潜能实现)内在于万物之中,在每一个具体的能 (具体的事物)的最核心处在场,是每一物的活的根据和力量源泉。正是这种动态特征才使绝对者的内在性真正得以可能。

目前为止,学界对库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阶段,没有看到库萨晚期思想的重要意义,并且大都割裂地看待库萨不同时期的思想,或只关注其思想的某个方面,而本书就是依循内在性思想这个可以用来概括库萨学说各个方面的线索,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库萨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尤其是最重要的第三个阶段)呈现出来,寻求对库萨一生思想的贯通性理解。 BvqhI/BahhZnbAnzxdN1ZIJe3NGRepld/yjnUQPanAa4ugEyClaBQWUeQ+vAEX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