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问题的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方哲学研究经过20世纪最后20年中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热 、现代哲学研究热和如今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研究齐头并进 这样几个阶段后,我们对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了解都清晰起来,而且这种了解与国际学界的认知之间基本上不存在像先前时代那样巨大的鸿沟了。说起某个时期或某个哲学家,我们一般都会有比较一致和固定的看法。

但长久以来,由于我们的西方哲学史研究深受“认识论的转向”“主体性的崛起”“理性的时代”等说法的支配,我们心目中近代思想的面目实际上是很模糊的。按照流行的说法,当针对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而言时,近代思想往往大受表彰,因为它影响了那个人道主义真正得以确立的时代。但当我们发现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同样有大量讨论认识问题的资源,发现奥古斯丁同样有“我怀疑故我信仰”式的主体性思想倾向,发现古希腊人对理性的重视同样在中世纪延续下去时,理性在相当多的中世纪神学家那里并未单纯沦为某种意识形态的辩护士,反而成了检验事物是否值得信仰的一种标尺,因为真正的信仰与理性的真理并不冲突:此时我们不免会发现,先前用来证明近代思想之特殊性的那些标志,居然一个个相继崩塌,反而成了近代思想对于中世纪思想的继承性的标志。近代哲学看起来简直没什么独特之处了。

笔者以为,这两种看法是建立在绝对化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两个极端,二者都不足取法。无论差异还是继承,都是有道理的,但都不可被绝对化。因为差异和继承其实都是近代思想确立自己独特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的方式,如果无法明晰那种看世界的方式,而单纯在表面上谈论近代思想在个别主题上的差异或继承,那么究竟是什么意义上的差异和什么意义上的继承仍是晦暗不明的,终究未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乃至“盲人摸象”之讥。

相对于前现代而言,近代独特的看世界的方式就是“内在性世界观”或“内在性思想”。 所谓内在性世界观,指的是从早期近代开始,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纷纷产生一种根本性变化,那就是人们改变先前将存在之根据置于或多或少具有超越性的地方的做法,普遍将万物置于一个合理性的世界内部来看待。在一种比较强的意义上,人们坚信世界的真理就在世界之中,不在世界之外,真理就是理性可以把握的种种规律和本质。由此便有了近代经验实证类科学的大兴盛。在另一种相对较弱的意义上,人们依然为上帝乃至其他事物保留了超越性一面的可能性,但普遍不再像中世纪神学家那样对人的理性认识持保留态度 ,而是坚信理性对上帝的界定就是值得信赖的通达上帝之路。人应该相信这种界定,应该放心地将人生的意义寄托和限制在这种理性认识上,而不应该再对其持保留态度。有意思的是,这种界定本身因为将上帝置于最崇高的地位,因此看起来像是为上帝保留了极大的超越性地盘,但明眼人不难看出,这种地盘经过理性认可后方才成立,因而它本身也是合理性的。换句话说,在近代思想中,即便看起来完全超越于理性的事物,其本身的存在也是以理性对其地位与意义的认可和界定为前提的。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万物在原则上成为合理性的,就成了必然的趋势。无论是后世自然科学在世界乃至宇宙的所有角落不断探索时的那种自信,抑或是谢林和黑格尔说出“只有体现于现实世界中的上帝才是真正完满的上帝” 时的万丈豪情,以及韦伯眼中汹涌而来的社会全盘理性化现象,其实都在这种内在性世界观中埋下了种子。它们都反映出近代以来早已定型了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是久已存在的现实,而根本不是思想家的突发奇想

但内在性世界观并不是像把苹果放到篮子里一样,将中世纪那里原本外在于世界的一些东西“放到”世界之中那么简单。那样的想象过于外在化了,因为它预设了一点:无论人是否关注这个过程,它都“客观”发生了。但正如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演绎”中对对象的观念性的澄清所表明的,在人类的生活世界中其实并不存在与人类的普遍理性完全无关的纯客观之物。一切事物,无论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只要它在这个世界上显现,就必定已经具有人类理性普遍可以理解的一些形式或规定性了。近代哲学普遍认为,我们的生活世界对于理性而言在原则上是透明的 ,因而内在于世界同时也就意味着内在于理性。当然这里的理性指的是普遍的人类理性,而不是个人的主观念头。因而这里不是在宣扬什么主观唯心主义,仿佛随便哪个人拍拍脑袋就可以认识一切似的。对于个人而言,他是需要通过艰苦的学习过程的,在达到“人类理性”的高度之后,他才有资格以人类理性的姿态面对世界。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即在于此。

在初步阐明内在性世界观的内涵之后,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了解这种世界观对于当今思想界的意义何在。粗略而言,它至少有承前和启后两重意义:就本书能正面讨论的范围(见本书第三部分)而言,了解这种世界观能使我们在更深层次上抓住早期近代哲学的特质,而不致迷失于上述关于近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差异与继承的表面争论,反而能使上述差异与继承都得到更好的安顿;就本书仅能初步展望的范围(见本书“结语”)而言,了解这种世界观还能让我们在承认现代哲学的全部新颖之处的同时,了解它在内在性世界观方面对于近代哲学的继承关系,从而不致过于强调二者之间的差异,乃至误认为现代哲学可以“直通”古代哲学。以下试分别论之。 RoH7Ajr5rKNZQdcVcwUiRQWr/00pBrYxNNVQ+PdWpWjmqmyTH91ma69zzPNX+7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