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前2070)

原始社会分为两个时期,其前期为原始群时期,后期为氏族公社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的人类都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因之在考古学上称原始社会为石器时代。

第一节
原始群

(约170万年前—约10万年前)

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当时人类刚刚从猿类分化出来,生产能力很低,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弱,只能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以谋生活。这样的群体学术界称之为原始群。当时人类所用石器为简单打制而成,这样的石器考古学称之为旧石器,称原始群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前、中期。原始群时期很长,其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或说是前后两个时期。

一、原始群前期

原始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体质特征较多,与现代人类体质的差别较大,学术界称之为“直立人”(以前称“猿人”)。这时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所生子女知母不知父。在我国境内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等。

元谋人、蓝田人 元谋人是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所发现的为同一个体的一左一右两颗上内侧门齿化石,此个体可能为一成年男性。此外,还发现有同一时期的石器、兽骨和一些炭屑及烧黑了的骨头等。据研究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人类用火的痕迹。

元谋人牙齿化石(云南元谋上那蚌村出土)

蓝田人是在陕西蓝田县发现的,距今约有100万至60万年。所发现的化石有头盖骨一具、上颌骨和下颌骨各一具,还有牙齿十余枚。头盖骨骨壁极厚,额骨很宽,向后倾斜,眉脊粗壮,脑容量很小,估计约为780毫升。此外,还发现有一些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

北京人 北京人是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距今约有70万至20万年。先后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六具,还有一些头骨残片及股骨、胫骨、下颌骨、牙齿等,属于40个以上的男女老幼不同的个体。

北京人复原像

北京人身体各部的进化并不平衡,四肢进化比较快,手的进化最快,手腕的灵活程度和现代人的很接近。头部比较落后,头顶部低平,前额后倾,骨壁较厚,脑容量小,平均为1043毫升 ;吻部突出,下颏(Kē科)后缩,牙齿粗大,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北京人头骨的原始性。四肢因是劳动器官,所以进化较快;头骨不是劳动器官,所以进化较慢。这一事实证明了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创造了人”这句话是真理。北京人高长约156~157厘米,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

在北京人的洞穴中,还发现了十万多件石制品,其中有使用痕迹的为两万多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洞穴中还有用火的痕迹,灰烬叠压很厚。这证明北京人不仅在使用天然火,而且还会保存火种。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火不仅能照明、取暖,还可作为与野兽斗争的武器。更重要的是有了火,人类可以熟食,熟食容易消化,这对人体更好地吸收食物的营养,促进人类体质的发展,特别是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头部(大脑)的变化

金牛山人 金牛山人是在辽宁营口市金牛山发现的,距今约有28万年。所发现的为一个较完整的头骨化石和脊椎骨、肋骨、髋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跗骨、蹠骨、趾骨等,属于一个刚成年的男性个体。这是一具罕见的较完整的已接近于智人的直立人(猿人)化石。

周口店出土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

原始人制作工具图

二、原始群后期

原始群后期的人类体质已相当进步,学术界称为“早期智人”(以前称“古人”)。其时间约距今20万年至10万年之间。这时人类已禁止不同辈分之间通婚,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这叫做“血缘群婚”。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但在这样的婚姻形态下所生的子女,仍知母不知父。在我国已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马坝人、长阳人 马坝人是在广东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发现的,为一具不完整的头骨,其年代晚于北京人。长阳人是在湖北长阳县发现的,为一部分上颌骨和三枚牙齿,其年代晚于马坝人。

丁村人 丁村人是在山西襄汾县丁村发现的,为属于同一个体的门齿两枚、臼齿一枚,其年代又晚于长阳人。在此遗址中还发现石器2000多件,有砍砸器、刮削器、石球、小型尖状器、厚三棱尖状器等。石球可能用作流星索,是狩猎工具;厚三棱尖状器可能是掘土工具。丁村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北京人进步。

丁村出土石球

三、有关原始群的传说

在我国古文献中,记载了不少有关原始群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如《吕氏春秋·恃君览》曰:“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韩非子·五蠹》曰:古有圣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之曰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人氏”。《易·系辞》下曰:“古者,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gǔ古),以佃(tián田)以渔。”关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群时期人类进化的情况。

复习思考题(带*者为重点,以下同,不再注):

1.元谋人、北京人各发现于何地?各距今有多少年了?

*2.试据北京人的体质变化的情况,说明“劳动创造了人”这一原理。重要名词(带*者为重点,以下同,不再注):

*原始群 旧石器时代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参考书:

1.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第二版)第1—3页,一、“年表类”(一)《中国原始社会综合分期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即将再版)

2.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壹〕一、附录一。(选读)

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第二节
氏族公社

(约10万年前—前2070)

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一、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从妻而居,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 ,就是同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这时氏族共财,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1.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约距今10万至1万年,考古学上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人类的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学术界称为晚期“智人”(以前称“新人”)。在我国已发现的代表性人类化石有山顶洞人、峙峪人和左镇人等。

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是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发现的。已发现的人骨化石属于八个个体,其中较完整的有三具头骨,一为男性老人,二为女性,属于蒙古人种,距今约有3万年左右 。洞穴中所出石器仍为打制,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器物制作精致,如做装饰品用的小石珠、穿孔砾石、兽类牙齿、海蚶壳等。还发现有骨针,长82毫米,最大直径3.3毫米,而且钻有规整的针鼻,以便引线缝衣。骨针的发现,证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掌握了高超的钻孔技术,穿着已有很大的进步。有些石珠、鱼骨等装饰品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说明了当时的人类已有爱美观念。有的尸骨周围还散布赤铁矿粉粒,可能这时已产生了原始宗教观念。在山顶洞人的居处发现有大量的动物化石,其中有鱼骨化石。说明了当时的人类过着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活。还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可能已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

山顶洞人复原像

山顶洞出土的骨针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峙峪人 峙峪人是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区峙峪村附近发现的,出土一块人的枕骨化石,其年代距今约有2.8万年。出土制作精细的细小石器等约有1万余件,其中有石镞,说明了这时人类的石器工具已很进步,而且已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标志着古人类在征服自然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左镇人 左镇人是在台湾省台南市左镇莱寮溪发现的,为一青年男性右顶骨残片化石,还采集到一些顶骨、额骨、枕骨和单个牙齿等。其年代距今约有3万至2万年。左镇人可能是由大陆渡海移居台湾的,与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左镇人的发现,将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2.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约距今1万至5000年,从这时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使用的石器主要为磨制石器,而且越来越磨制精细。考古学上称此种石器为新石器,称使用新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此时人类已发明并广泛使用陶器。陶器的出现是原始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进步。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等。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为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距今约有7000年左右。这类文化因首先在浙江余姚市河姆渡发现,因以为名。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凿、骨耜、骨镞等,陶器为黑色,有釜、钵、罐、盆、盘等,都是手制的。河姆渡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考古发掘时发现有很多稻谷、稻壳、稻茎的遗存,证明了当时的农业已相当发展。此外,还发现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 ,可证当时的居地近水低湿,建筑技术已相当进步。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亦属于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文化。这类文化因首先在河南渑(miǎn免)池县仰韶村发现,因以为名。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很广,遍布于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其主要文化特点。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半坡村遗址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屋共有三十六座,分为两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两片各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面积小的只有12~20平方米,可能是一般氏族成员的居处。墓葬是男子、女子分别葬在一起,反映了本氏族尚处在实行族外婚制的阶段。

半坡村出土陶器

仰韶文化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左:骨耜(河姆渡出土)复原图右:石耜(半坡村出土)复原图

姜寨氏族村落复原图

半坡居民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石斧、石 、石铲、石耜、石刀等,多磨制得比较精致合用,还有骨器、陶器等。这里已经处于“锄耕农业阶段”。谷物有粟、稻等,用石磨盘、石磨棒以去谷皮。还开始种植白菜、芥菜等。家畜饲养业已出现,主要饲养猪、狗。居民除经营这样的原始农业和饲养业外,还要捕鱼、狩猎、采集果实以补助生活。

半坡居民的主要手工业有制陶器、石器、骨器、纺织、木工等。陶器是手制的,有瓮、罐、瓶、盆、钵、鼎等。上绘黑色或红色漩涡纹、波浪纹、几何纹、花瓣纹、鱼纹、鹿纹和人面形图案等,人们称这类陶器为彩陶。有些彩陶造型和纹饰十分精致美观,有些彩陶上刻画着类似文字的符号,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萌芽。

细石器文化 细石器文化是一种以细小的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广大草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各省也时有发现。器形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钻、石镞等,主要用玛瑙和燧石制成;亦使用陶器。这是一种以渔猎、畜牧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细石器(宁夏陶乐出土)

二、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式。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分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分不开的。这时,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生产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这时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至此,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在瓦解,代之以地缘为条件的农村公社在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在产生,人们随着贫富的差异不断分化,阶级在形成中。

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

社会生产的发展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为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化在我国各省区都有发现。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还有木器、骨器、蚌器等。石器磨制得很精致,种类也增多,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等。石斧的形体既大又厚,刃部锋利,便于砍伐。石铲既薄又平,利于起土。这些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饲养业也有很大发展,家畜种类增多。在龙山文化遗址中 ,发现有猪、狗、牛、羊、鸡等的骨骼,其中以猪的骨骼为最多。

石铲(湖北京山屈家岭出土)

石锄(江苏南京北阴阳营出土)

这时的手工业有很大进步。陶器以轮制为主,生产速度快,质量好。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种所谓“蛋壳陶”,表面漆黑而光泽,陶胎极薄,仅有0.1~0.2厘米厚,是一种技术很高的工艺品。陶器的种类也很多,主要有鬲(lì利)、甗(yǎn演)、鬶(guī规)、斝(jiǎ甲)、盉(hé禾)等。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 ,发现有精致的象牙雕刻器和骨雕器,如雕花骨梳、雕花象牙筒等。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中 ,有红铜器出土,种类有刀、匕、锥、凿和指环等。经化验,含铜量高达99.6%。因红铜的硬度小,质软,仅能做小件手工工具和装饰品之用;在生产上仍以石器为主。

彩陶背壶(大汶口出土)

黑陶高柄杯(山东安丘景芝镇出土)

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每个家庭成为一个生产单位,“同族共财制”逐渐破坏,以家庭为单位的财产私有制逐渐产生。在不同家庭、不同氏族或不同部落中,在生产方面,产生了以农业为主,或以畜牧业、手工业为主的分化,同一类多余的产品就被用于换取缺少的产品,于是,早期的商品交换关系产生。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的扩大,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和贫富的分化。关于此事,在考古发掘中有明显的反映。例如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大小不同。个别大墓有随葬品多达一百多件。其中一座大墓埋了一个成年女性,头上有象牙梳,手上有指环,左腕戴着一只玉臂环,颈部戴着大理石和绿松石串起的装饰品。此外,还有大量的随葬品如陶器、雕花象牙筒、猪头骨等。小墓的随葬品极少,有的只有一件獐牙,或一个纺轮、一把蚌镰、一件陶鼎等。随葬用猪头骨或下颌骨,是表示死者生前的财产多少的象征。大墓多者用六十多个,少的只用一二个,这意味着死者生前的贫富悬殊很大。

关于阶级萌芽的情况在墓葬中也有反映。在齐家文化墓葬中,有奴隶殉葬,如有些奴隶被捆着手足埋葬,有的被砍了头等。由此可知当时的贫富分化在发展,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形成之中。

大汶口出土骨和象牙雕刻

神农、黄帝、蚩尤 在我国古文献中反映了许多父系氏族社会的情况。其中著名的部落联盟领袖有中原地区的神农、黄帝和江淮流域的蚩尤。

神农又称炎帝,居于姜水流域,以姜为姓。他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用木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他的妻子、臣属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传说中国的文明起源于炎帝和黄帝时代。至今人们仍以“炎、黄”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

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约与神农、黄帝同时,相传以铜为兵器,能呼云作雨。曾与黄帝战于涿鹿(今属河北)。亦说曾为炎帝之臣,或是黄帝之臣。蚩尤传说是南方民族的祖先。

禅让时代 神农、黄帝、蚩尤之后,又传数百年,为我国历史上的“禅(shàn扇)让时代”。当时中原地区部落联盟领袖尧年老 ,选择舜为继承人 ,四岳十二牧(部落领袖)同意,尧传位给舜。舜老,又得四岳十二牧同意,传位给禹。这种职位禅让的作法仍是氏族公社选举制的传统,史称“禅让时代”。可是此时国家已在形成。禹在位时,天下诸侯(部落领袖)都“朝禹”,禹已是帝王,国号夏。我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时在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2070年左右。

复习思考题:

*1.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各是什么?

2.你是怎样理解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原因的?

重要名词:

*山顶洞人*左镇人 对偶婚*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半坡

村遗址 神农*黄帝 蚩尤*禅让时代

参考书:

1.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手册》(第二版)第1—3页一“年表类”(一)《中国原始社会综合分期表》。

2.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壹〕二、附录七、八、九。

3.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5.列宁:《论国家》,《列宁选集》第4卷。 DqVOAFlfkoXJoh0EhMwZpeXS9V2ApB+Tiuz/WqWGLDmr+GULdUZxIjFv5jv+3/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