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缅甸民间文学概况

一、概述

与作家文学不同,民间文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大多数国家、民族中,它基本上是口头流传的文学,是人们世代口头传承和讲述的文学形式——早于作家文学产生,是作家文学发展的源泉之一。讲故事和听故事是人们一种消遣娱乐和接受教育的传统方式,古已有之。人们正是通过这种口头传承的方式把这些故事世代相传,形成了今天有文字记载的浩瀚而丰富的民间故事文学。

民间文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其变异性,这也与其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有关。在口头传承的过程中,虽然故事的母题以及主要情节可能没有根本上的改变,但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国度中,人们会根据本土的天文、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特点,对原来的民间故事进行很多改动,有删节,也有增添,常使原来的民间故事更加丰满、更具地方特色,也更吸引人。可以说,绝大多数民间故事原型最初可能是在一个地方、由一个民族创造的,但故事文本后期的完成与定型,则应该是由多民族共同完成的。它所经历的历史十分漫长,它所跨越的地域十分广阔。

缅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民间文学资源十分丰富。除具有上述民间文学的普遍特点外,缅甸民间文学受到了印度宗教的突出影响是其另一个典型特征。具体来讲,缅甸民间文学先受婆罗门教,后又受佛教的影响很大。这也是东南亚地区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国民间文学所共有的特色。

纵观缅甸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间文学产生的早期。这一时期,印度的婆罗门教对缅甸人的宇宙观——对世界的形成、日月的出现、人类的起源等问题的认识,有很大影响。

第二阶段:民间文学发展的中期。公元11世纪以后,在缅甸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阿奴律陀王将南传上座部佛教定为国教。缅甸封建王朝建立初期的民间文学开始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该时期的缅甸民间文学或直接照搬《佛本生故事》《五卷书》等中的内容,或在这些印度故事的基础上加以增删、改编。

第三阶段:缅甸化时期。缅甸人民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创造出了既带有宗教色彩,又反映现实生活的、具有缅甸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这部分民间故事在整个缅甸民间文学中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

综合来看,缅甸民间文学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第一,缅甸民间文学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

在佛教传入之前,到缅甸做生意的印度雅利安人和达罗毗荼人就已经将印度的婆罗门教传到了缅甸境内。 [70] 净海在《南传佛教史》中写道:“传入缅甸的宗教最早是婆罗门教”,“在佛教未传入缅甸盛行之前,缅甸人主要的宗教信徒是婆罗门教教徒。” [71] 据考证,婆罗门教最迟也应当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传入缅甸了。有文献记载,从缅甸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太公王国(前850—前600)时,就有缅甸人开始信奉婆罗门教了,到了公元1世纪至10世纪的骠国时期,缅甸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的信仰达到了高峰。蒲甘王朝建立后,虽然南传上座部佛教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但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退,至今仍然存在于缅甸社会。创世神话中说人类是梵天下界变成的,就是其影响的具体体现。

在世界文化格局之中,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五国共同构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这些国家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深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公元前3世纪起,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及东南亚其他地区以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婆罗门教(印度教)在当地的影响,成为主要宗教信仰,更进一步成为这些国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其文化开始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正如缅甸作家白象岛昂登在《缅甸民间文学》一文中所说:“缅甸文学的发展和繁荣是在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2] 缅甸民间文学也不例外。记载佛陀前生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象、猴等所行善业功德的寓言故事,即印度的《佛本生故事》等可以说是缅甸民间故事的源泉。

在缅甸,最早的“讲故事”就来源于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传颂《佛本生故事》中的内容。最初是照本宣科,稍后进行了一定限度内的改编,或是以本生故事为主体,在此基础上,置入缅甸的场景和语境,发展成独具缅甸特色的民间故事。早期,这些故事在人群中口耳相传,公元11世纪,缅甸文字产生以后,很多民间故事被文字记录下来,进入较为稳定的传播阶段。缅甸人最熟悉的是记载和描写佛陀成长经历的《五百五十本生经》和模仿《佛本生故事》的写法、体例而创作的《清迈五十本生经》,甚至达到了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程度。正如季羡林教授在《佛本生故事选》的前言中所写:“在缅甸,佛本生故事同样很早就流传开来。这里有用本地字母印的或抄的巴利文原本,有缅甸文的译本,也有用缅甸文改写的本子。佛教僧侣也用这些故事向人民群众宣传教义。在几百年的长时间内,这些故事也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这些故事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在古都蒲甘的许多古塔里面,墙上的浮雕全取材于本生故事。有的竟把将近五百五十个故事用浮雕表现出来,蔚成佛本生故事浮雕的大观。” [73] 《佛本生故事》是缅甸民间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也为缅甸作家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灵感。这是缅甸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一大突出特点。

在《佛本生故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缅甸民间文学题材很多,门类也比较齐全,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谜语和民间戏曲等。一般认为,在缅甸民间文学中,缺少史诗这一体裁的作品,这与其社会、历史文化有关。与此相应,传说和有关佛教的说教却数不胜数。在缅甸,有数以万计的佛塔,几乎围绕着每一座佛塔,都有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缅甸人,以及每一位前来参观、访问的旅游者。发生在寺庙里的民间故事也非常之多。它们大都讲述关于佛祖、佛寺、僧侣和小沙弥之间的故事,甚至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门类。这些故事往往短小精悍,但很能给人以教诲和启迪。这是缅甸民间文学有别于其他国家民间文学的一大亮点。

第二,缅甸民间文学深受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

虽然受外来宗教的影响十分深刻,缅甸人也没有完全脱离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从历史上就信仰鬼神,引入外来宗教后,最早信奉的是婆罗门教神祇;尔后奉佛;再后来,又信奉混杂了婆罗门教(印度教)、佛教和缅甸原始宗教元素的神祇,也就是挂在蒲甘瑞喜贡佛塔围墙外面的“外三十七神”;东吁王朝时期,缅甸的“内三十七神”全部产生,缅甸人从此又信奉内三十七神。今天,缅甸人仍然崇拜内三十七神,过神节、跳神舞、唱神歌,且信星相、看手相、卜吉凶,算命在缅甸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实际上,缅甸人信奉的神灵很多,有家神、村神、天神、地神、水神等等。因此,缅甸民间文学中关于神灵的故事,尤其是讲述主人公因为信仰神灵,得到神灵祐助而脱离苦难的民间故事有很多。同时,他们也相信鬼魂的存在。因此,缅甸民间文学中也有相当数量的关于鬼的故事。

第三,反映现实生活的民间文学作品所占比重很大。

在经历了如前所述缅甸民间文学发展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之后,缅甸民间文学逐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抛开印度的影响,其发展进入了开始自主创作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缅甸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了一大批反映缅甸人民精神风貌和生活现实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思想端正、情节巧妙,具有真情实感,既贴近人民大众的审美趣味,又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为广大缅甸人民所喜爱。也正是这批作品,使缅甸民间文学真正具有了缅甸本土特色。

第四,缅甸民间文学反映了缅甸人的性格特征。

具有缅甸民族特色的幽默笑话数量是比较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缅甸人民安于现状、容易满足、随遇而安、苦中求乐的民族性格。总体上看来,缅甸人的生活偏于艰苦,但即使明天衣食无着,他们也不发愁。平日里,人与人之间喜欢逗乐,喜欢开玩笑,说话喜欢使用比喻,没有比喻不成文。缅甸人的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时体现得尤为明显。节日里,大家相互泼水,尽情欢乐,以消除一年的疲乏,抹去心中的苦闷,在泼水嬉戏中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可以说,诙谐、幽默,喜欢逗乐、开玩笑是缅甸民族的典型性格,也是缅甸民间文学的特点之一。

第五,缅甸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十分突出。

缅甸最主要的民族是缅族,其民间文学的绝大多数内容正是围绕着缅族形成的。换言之,缅族民间文学是整个缅甸民间文学的主体部分。但变异性十分突出是缅甸民间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正由于缅甸民族众多,民族之间山水相隔、风俗与文化相异,加之语言不同等原因,同一个故事在不同的民族中的变体很多。同一个母题、类型的故事从平原地区传到山区,或从一个民族传到另外一个民族的时候,其人物名称和特征、故事环境和场景、故事情节等就难免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异特征使得缅甸民间文学的整体情况变得别具趣味。同时,除缅族外的众多民族的民间文学虽很多亦是由《佛本生故事》,或是缅族故事变异而来,基本思想及主要情节大致相同,但也都有独属自己的民间传说、故事等,且别具特色。它们极大地扩充了缅甸民间文学的多样性,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二、民间叙事文学

(一)神话

神话是人类历史中最早出现的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之一,它以瑰丽的想象解释天地万物的形成,述说人类的起源和人类社会中一些文化现象的由来。缅甸神话讲述的就是缅甸人心目中的神祇创造世界和人类的故事。据其内容,缅甸神话包括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文化起源神话和自然现象神话等类型。

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是关于开天辟地、日月出现、山川形成和人类及万物起源的神话。缅甸的创世神话大都属于创造型神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创世记》《宇宙的形成与毁灭》《日食和月食的由来》《毁灭地球的雨》《人类与日月的出现》等。

《创世记》中说道,很久以前,宇宙一片混沌,没有物质,也没有形象。历经亿万年变化,产生了叫作“汪汪德底”的阳电和称作“宁斑马尚”的阴电。阴阳相会,吸引在一起,变成了英高瓦马冈大神。然后由他创造出了世界。他从自己身体中分离出奠德拉纳、奠德拉额、宁友拉瓦三位弟弟。他们共同创造了地球、天空和日月星辰。地球出现以后,英高瓦马冈大神又创造了人类、动物、树木、花草等等。 [74] 这一神话中的创世过程与中国古籍《淮南子》中所言,上古天地混沌之时,产生了一阴、一阳两位大神,他们分开后,创造出了天地万物的神话有相似之处。

《毁灭地球的雨》也是一则创造型神话,讲述的是大神创造缅甸的名山大川的故事。同时,这又是一则洪水神话,且与中国的伏羲、女娲神话有一定相似性。神话说道,大神从大海里舀了两钵水,浇到世界北边的山顶上,水流淌下来,右边变成了恩梅开江,左边变成了迈立开江,两江在钦卡仰格地区汇成了一条大河,就是缅甸文化的摇篮——伊洛瓦底江以及世界上的其他江河湖泊。最后,大神因为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大发雷霆,让整个世界下起瓢泼大雨,大洪水淹没了世上的一切,只留下一男一女。 [75]

上述神话中隐含着一定的印度婆罗门教宇宙观,而除此之外,缅甸神话还受到佛教浩劫论的影响。佛教认为,世界最终是要彻底毁灭的。缅甸高僧阿信闍纳咖毕翁那在其所著的《修养哲学》中的“世界毁灭”一节中写道:

诸事无常,世间一切物质总有一天是要毁灭的。生物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包括在内,不可能永久存在。导致地球毁灭的因素有三种,劫火、劫水、劫风。地球即将毁灭的时候,首先出来两个太阳,白昼出一个太阳,夜晚出一个太阳,没有黑夜。由于两个太阳的灼烤,小江、小河里的水都干涸了。此后,当第三个太阳出现的时候,大河、大江里的水也都干涸了。第四个太阳出现的时候,喜马拉雅山中的七个湖泊开始干涸。当第五个太阳出现的时候,大洋变得干涸。第六个太阳出现,世界上就没有了任何潮湿的气息。当第七个太阳出现的时候,十万多个星球燃起熊熊大火。又过了很久,从地球表面一直到梵界,烈火熊熊,同喜马拉雅山、须弥山、铁围山一起,用银、金、红宝石、蓝宝石、翡翠建造的宫殿都变成了燃料。当一切都成为灰烬以后,毁灭世界的劫火熄灭,世界也就毁灭了。后来又遭到了劫水和劫风的破坏,咸水和风暴把世界变成了齑粉。如此反复,世界要经过六十四劫。 [76]

上述观点在缅甸神话《宇宙的形成与毁灭》中有所体现。作为宇宙起源神话的一环,末世论神话主要讲述世界的没落、末日和更新。 [77] 这则末世论神话说道:“宇宙将遭受64劫,每劫包括7次火灾和一次水灾。最后还要遭到一次风灾的袭击,变成齑粉。这时,宇宙便彻底毁灭了。现今的世界是经历了第一劫7次火灾、一次水灾之后,又经过第二劫7次火灾中的第一次火灾后诞生的。” [78]

2.人类起源神话

缅甸神话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例如,《利德隆救世》中说,人类是从一个大南瓜中走出来的;《人贪心,天地分》中说,人类是从一个硕大无比的青葫芦中走出来的。但是,在印度宗教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缅甸人深信,人类是梵天离开梵界下到人间变成的。

《人类与日月的出现》是一则关于天体和自然界形成的神话,其中也提到了人类的起源问题。它这样说道:

很久很久以前,梵界住着一群梵天,因为他们命数将尽,纷纷离开梵界,化身来到世界上。但是,他们仍然具有梵天的本质,所以遍身泛着祥光,终日欢乐自得。他们不吃不喝,就像飞禽那样,在高空翱翔、嬉戏。虽然称作生灵,却无男女之别。时间一久,他们便开始吞食大地上的油质、精华。后来,大地上的油质、精华日渐减少,这群生灵便互相争食起来。结果,他们身上的祥光逐渐泯灭。这时这群生灵惊恐万分。

后来,大地逐渐变得一团漆黑,他们更是惊异不已。经过不知多少年后,也不知道是这群上古生灵的造化,还是因为大自然的伟力,有一轮直径为五十由旬方圆有一百五十由旬名为“婆奴罗围”的太阳神,全身金光万道,于缅历十二月十五日乘坐二十六宿,从东胜身洲的日出山巅升起。她的万丈金光照耀着大地。生灵们见到太阳神,惊恐之心才安定下来,并产生了勇气,于是称其为“太阳”。太阳神运行三十个时辰后沉落到持双山背后,宇宙间又呈一片漆黑。众生灵急切地盼望着再获另一次光明。于是有直径为四十九由旬、方圆为一百四十七由旬、白银在外、宝石在其中的月神,身披寒光,在众星辰的簇拥下,于缅历六月乘第十二宿从东方升起。众生灵欣喜若狂。因为他们的愿望得到满足,故称其为“月亮”。 [79]

缅甸人认为,人类形成以后,开始时不吃不喝,后来争吃地上精华、油质,把油质精华吃光之后,又开始吃甘草,再后来吃“德雷”米饭。原始人本来没有肛门和尿道,但由于吃“德雷”米饭,身体里有了多余物质,遂产生了肛门和尿道,开始排泄大小便。人类也就有了男身和女身之分。然后,男女互相爱慕,开始交媾,为避免旁人耻笑,遂建起了房屋,居于屋内。之后,又产生了各种动物和生物,新的世界又一次形成了。 [80] 可以看出,这同时也是一则文化起源神话。

缅甸神话故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东南亚各国神话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东南亚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中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神话故事情节、观念大同小异——彼此间往往只在一些地名、人名以及细微情节上有所差异。例如,上文所述《宇宙的形成与毁灭》就与泰国创世神话《火劫》的主题内容大致相同;缅甸的《人类与日月的出现》《德雷米》等人类起源神话,与泰国《创世经》中的神话内容基本相同,皆源于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

关于人类的出现,缅甸神话中还有另一些说法。例如,缅甸神话《人贪心,天地分》和老挝神话《葫芦生人》《老挝民族的祖先》内容较为接近,都讲到了人类从大葫芦里走出来的情节;这与中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流传的“葫芦生人”神话系出同源。此外,缅甸的《利德隆救世》与老挝神话《人类的初民》《两个南瓜生初民》以及《南瓜生人》等,讲的都是人类从南瓜里生出来的故事。

3.文化起源神话

缅甸的文化起源神话题材丰富,涉及缅甸人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很多文化事象的来历。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关于“火”的起源神话。同人类起源神话一样,在缅甸,对于火的起源也有不同的神话解读。例如,《火的起源》说是神把火带给了人类;《火又回到人间》则讲道,火是自然界的一种客观存在,只是刚开始没有引起人类的重视,人们也不会使用火,天帝释看到这种情况后十分生气,就把火都藏了起来,还把人和动物的眼睛都捏拢了,不让人们发现火的存在,结果一只蚱蜢的眼睛因为长在头顶上,没有被捏上,它发现了火,并告诉了人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神话中,基本都涉及了火的重新发现和利用问题。 [81]

4.自然现象神话

自然现象神话是早期人类对刮风、下雨、打雷、闪电、日食、月食、彩虹等自然现象的产生作出解释的神话。在缅甸神话中,大多数的自然现象都被解释成是神力所为。例如,《月食》中对“月食”现象的解释,就同中国“天狗吃月亮”的说法颇为相似,但具体情节又有所不同。《月食》讲道:

一个穷苦寡妇快要死了,她把两个孙子叫到床边,对他们说:“孩子们,我跟别的祖母不一样,没有黄金白银留给你们承继。我只能留给我大孙子一个臼,留给我小孙子一根杵,这两样东西你们可以在厨房里找到。”不久她就死了。哥哥心里想:“我要臼干什么呢?我又不是厨房里的佣人。”因此他没有拿那个臼,独自到另一个村里去努力干活,不久就富裕起来。

弟弟却非常相信死去的祖母,“要不是这根杵对我有用处,”他自己对自己辩解说,“祖母是决不会把它留给我的。”因此他不管走到哪里,都把那根杵带在身边,邻人们见了都觉得很好笑。他只靠打柴过活,把打来的柴带到村子里卖掉。他过的日子非常苦。

有一天,他正在拾柴,忽然一条大蛇向他游来。他非常害怕,马上爬到一棵树上。可是使他惊奇的是,那条蛇竟跟他说起话来。

“我不会伤害你的,”蛇说,“我只想借你的杵用。”

“你要它干什么?”弟弟问。

“我的丈夫刚死,”蛇解释说,“不过,只要把你的魔杵放到他的鼻孔边,让他闻一下,他就会马上活过来。”“我可不知道我的杵是根魔杵。”弟弟惊奇地说。

“跟我来,你就知道了。”蛇说。于是他跟着走到森林的另一边,看见有一条死蛇躺在地上。他把杵放到死蛇的鼻孔边,那条蛇马上就活过来了。“杵的威力就在它的气味上。”头一条蛇解释,“只要你不把这秘密告诉别人,这威力就能永远存在。”那条蛇谢过弟弟,就游走了。

弟弟在回村的路上看到一只狗的尸体。那只狗死了已有好些日子,尸体都腐烂了。弟弟把杵放在死狗的鼻孔边,那只狗马上活了,霍地跳了起来。弟弟给这只狗取了个名字,叫做“腐烂哥儿”,这狗就做了他忠实的仆人和伴侣。

不久,弟弟就成了一个很有名的大医生,能够起死回生。不过并没有人知道他治病的秘诀,都以为他带着的杵只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过了些时候,王国的公主嫁了他做妻子,于是弟弟就当了驸马。可是他继续做着医治死人的伟大工作。到后来,国内到处一片快乐,不知道悲伤痛苦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弟弟想起了一个主意。“我的杵能征服死亡,”他想,“当然也一定能征服年老。”因此他做了一个试验。每天把杵放到自己的鼻孔边闻一下,也把杵放到公主的鼻孔边让她闻。公主对丈夫的这种动作当然很觉得惊奇,不过她总以为这只是医生的一种任性的行为罢了。过了很久,他觉察自己和公主都没有变老,心想这一下算是给他发现长生不老的秘密了。可是月亮女神看见凡人竟要跟她一样长生不老,永远保持着青春的美丽,不由得心生妒忌。“就是太阳也变老呢,”月亮女神自言自语说,“因为每天黄昏,他总是变得又红又丑。”因此她要等机会把那根杵偷走。

有一天,那根杵不知怎么弄湿了,上面长了霉。弟弟于是把它拿到太阳里去晒一下,自己就坐在旁边看守。公主抗议说:“你身为驸马,怎么晒着一根旧杵还坐那儿看守?你当然可以叫你的士兵来守卫。”她非常固执,驸马最后只好屈服了。“可是除了我那忠实的腐烂哥儿以外,我不放心让别人来守卫。”于是腐烂哥儿坐在那里看守。月亮女神看见机会来了,就从天下来偷杵。那时候是大白天,月亮女神发的光很弱,忠实的腐烂哥儿看不见,可是鼻子却闻着了有贼的气味,因此露出困惑不解的神气。月亮女神捡起了杵拔脚就逃。那只腐烂哥儿就循着杵的气味在后面追,因为杵的气味要比月亮女神的气味重得多。

从那天起,狗就一直在追月亮女神。在晚上他可以看见月亮,可是在白天只能依靠杵的气味继续追。因为不断地吸着杵的气味,这只狗就变得长生不老了。有时候他捉住月亮,就咬住她,想把她吞下去。可是狗的喉咙太小,吞不下去,最后又不得不把月亮吐出来。于是他又重新追赶,这样狗就永远追着月亮。因此,每逢月食的时候,缅甸人就说:“月亮被腐烂哥儿捉住了。”等到月食过去以后,他们就说:“月亮已经从他的嘴里吐出来了。” [82]

(二)传说

缅甸作家吴拉丁认为,缅甸的民间故事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故事;第二类是传说故事;第三类是佛本生故事。 [83] 这其中的传说故事,又分为三种:一是历史英雄人物传说;二是人名地名传说;三是宝库历史和宝库守护神传说。

缅甸民间传说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缅甸传说非常丰富,在缅甸民间文学整体中所占比例较大。

其次,传说是缅甸民间文学中受印度佛教影响最大的一个部分,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在缅甸传说中,佛陀在缅甸讲经布道的传说,以及关于佛塔的历史传说等数量最多。

最后,缅甸传说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关于神灵信仰的传说,例如,神通广大的神明的传说、能飞天遁地的佐基的传说等。

依据目前国际通行的分类标准,再结合缅甸本土传说的现实情况,本章将缅甸传说划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传说、佛陀传说、佛塔传说、地名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等七个类别来进行介绍。

1.人物传说

缅甸人物传说讲述的大多是发生在缅甸的真实历史人物,国王和文武百官、王后、王妃和王子、公主身上的事情,只有很少一部分传说会虚构人物。缅甸人民通过传说表达对这些人物的歌颂或咒骂、赞扬或批评,或热爱,或厌恶的感情都经由传说体现出来。经典的缅甸人物传说有《骠绍梯》《阿奴律陀王》《江喜陀王》《阿朗悉都》《那拉悉都》等,传说中的大部分情节是以历史事实为根据的,但也有不少虚构的成分存在。正如日本学者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所言:“他像草木一样,根子在古代,却繁茂滋长,有时枝丫枯竭,或又扭曲了。又像海滩渚水,既有沉沙,又有潮起潮落。” [84] 它们反映了缅甸人民对英明的封建国王和其他历史英雄的赞扬与歌颂,同时也道出了人民对封建暴君的不满和反抗。

2.历史传说

历史传说主要围绕缅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展开。它所记述的不一定是事件的全部,往往只是历史事件的某一个关键点或一个片段。一般情况下,它与人物传说会有交叉,但历史传说重在记事,人物传说则重在记人。缅甸的经典历史传说有《那腊底哈勃德王与中国之战》《掸王思洪发灭佛》《缅甸始自太公国》《古代迁徙到缅甸境内的人》《阿罗汉法师从直通到蒲甘弘法》等。这些都是发生在缅甸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但是传说中对发生年代交代得不够准确,故事情节也会与史实有些许出入,并含有一定的夸张或虚构成分。与真实的历史相比,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的历史传说往往更能突显出缅甸人民的正义、正直和真诚,反映出缅甸人民的机智与勇敢。例如,《那腊底哈勃德王与中国之战》中讲道:

相传中国皇帝曾派使节到缅甸向那腊底哈勃德王索取白象,但遭到了拒绝,于是他发兵攻打缅甸。那腊底哈勃德王率领象军迎敌。象军威力强大,黑压压铺天盖地地冲向中国军队。中国军队躲进森林,万箭齐发射向大象。大象中箭者甚多,缅军溃败。此后,中国军队也学会了使用象军。在额长羌一战中,中国一万人的军队战胜了缅甸六万人的军队。那腊底哈勃德王丢弃蒲甘城,向西逃至亚达市,并拆毁大批佛塔和寺庙,修筑和加固城墙,又修造船只,带上后妃和金银细软乘皇筏沿伊洛瓦底江南下至勃生市。中国军队一路追杀,后因粮草不足而撤军。此后,人们就称那腊底哈勃德王为“畏惧中国军队而逃跑的国王”。

3.佛陀传说

无论是缅甸本国文献还是外国文献,都没有佛陀到过缅甸的记载。但是,几乎所有缅甸人都深信佛陀曾经到过缅甸的许多地方。缅甸传说中充斥着很多佛陀在缅甸的故事。例如,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人们竞相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以后,到过曼德勒市的曼德勒山,并预言此处将诞生一位传播佛教的国王,还将出现一座传播佛教的城池。曼德勒是缅甸贡榜王朝的国都,佛教确实在曼德勒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在缅甸实皆市,人们传颂着佛陀在实皆山的事迹——传说佛祖来到实皆山,向山上的魔鬼说法。现在,在传说中的佛陀说法处还建有一座佛塔,以兹纪念。传说佛陀在实皆讲经后,还曾到伊洛瓦底江洗澡。他洗澡的地方现在被称为“多一安渡口”。这里水的比重比其他地方水的比重大得多。实皆人还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现在名为“塞德温”的佛塔,塔内珍藏有传说中佛陀洗澡时用过的袈裟。

在缅甸马圭省敏巫市,人们传颂着佛祖释迦牟尼曾到过敏巫传道说法的故事。在敏巫附近的一座山上,人们发现了佛陀的脚印。敏巫由此出名,前往瞻仰参观者络绎不绝。

在古都蒲甘,也传颂着佛陀在蒲甘传经、说法的故事。传说中佛陀曾到过蒲甘附近的单基山,并在那里预言:这里将出现一座佛教兴盛的城池。果然,蒲甘后来成为缅甸南传上座部佛教发展的中心。

如前所述,关于佛祖释迦牟尼到过缅甸传经、说法的事情,各类史籍中都没有任何记载。那么,为什么缅甸人对佛陀到过缅甸的各种“事迹”如此津津乐道呢?这些传说是缅甸佛教徒出于对佛陀的崇拜和敬仰而创造出来的,它们为佛教在缅甸发扬光大找到了合理化的根据。无论如何,缅甸人至今仍然热衷于宣讲各类佛陀到过缅甸讲经的传说。每当有外国游客前来参观时,缅甸人总是十分自豪地说佛陀曾经多次到过缅甸。

4.佛塔传说

缅甸素有“万塔之国”之称,与佛塔有关的各类传说故事多得讲不完——几乎每一座佛塔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例如,仰光大金塔是缅甸佛塔中的标志性建筑,曾一度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据说,该塔是由欧格拉巴(今仰光)的帝富婆和跋梨迦两兄弟建造的,塔下珍藏着佛祖释迦牟尼的八根头发,以及其他三佛的舍利,因此也称“四佛舍利塔”。初建时,该塔只有66英尺高,后来经历代国王不断下令加高,现在已经达到326英尺高了,成为世界著名佛教建筑之一。大金塔塔身贴有7吨重的黄金。宝伞上挂有1485枚风铃,其中金铃1065枚,银铃420枚。钻球上镶有4350颗钻石,93颗其他宝石,最大的一颗钻石重76克拉。可以说,大金塔浑身都是宝,价值连城。关于仰光大金塔,有一个传说:

一位名叫貌干的缅甸青年,成了中国南诏国的驸马,生有一子。一天,他对南诏王说,缅甸仰光有一大金塔,塔上有很多金银珠宝,他愿前往取来。传说貌干到了仰光,刚一踏上大金塔的台阶,双腿就慢慢地从下往上变成了石头,并逐渐石化到了脖子。南诏国公主金萨丽不见驸马归来,心中万分着急,征得父母同意后,便抱着幼小的儿子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到仰光寻夫。她来到大金塔下,一眼就看到自己的丈夫变成了石头人,赶忙抱着孩子踏上大金塔的台阶。不料,她自己的双腿也变成了石头。最后,貌干和金萨丽公主,以及他们的儿子都变成了石头人,至今仍站在仰光大金塔下——塔下有貌干及其妻金萨丽和儿子的塑像。 [85]

在仰光北面有一座城市叫作卑谬。卑谬市郊有一座寺庙,里面供有一尊大佛,附近的人都称之为“金眼镜大佛”。在卑谬一带,金眼镜大佛非常有名,每日香火不断,求医拜佛者络绎不绝。传说,很久以前,附近有一个财主不幸得了眼疾,虽四处求医、良药吃遍,眼疾仍不见减轻。财主为此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家人也心急如焚。忽一夜,他梦见神仙告曰:若明日做一副金边眼镜布施给城郊大佛,眼疾便可痊愈。财主心中大喜,天一亮,就马上请来工匠,做了一副金边眼镜,给城郊大佛戴上,然后烧香祈祷佛祖保佑他眼疾痊愈。果然,没过多久,财主的眼睛就好转如初了。从此,不仅财主每日烧香拜佛,方圆百里的患眼疾者都纷纷前来烧香祈祷。 [86]

5.地名传说

地名传说主要叙述大山、大河、名胜古迹以及各种地名的由来。例如,鸳鸯岗传说讲的是发生在缅甸勃固省会勃固市的传说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勃固市一带到处一片汪洋。一日,从很远的地方飞来一对鸳鸯。它们飞得很累,想停下来休息,但低头一看,地面上一片汪洋,没有陆地。鸳鸯很着急,猛然间看见一块小小的沙洲,不禁大喜过望,赶忙落下。但因沙洲太小,只能落下一只鸳鸯,于是雄鸳鸯先落下,雌鸳鸯落在雄鸳鸯的身上。经过多年地质变化,勃固一带由大海变成了陆地,这一对鸳鸯原来休息过的沙洲变成了一座小山岗。

勃固人根据这则传说,称这个小山岗为“鸳鸯岗”。勃固市也因此有了别名“鸳鸯城”。由此还产生了一句俗语:“仰光的雨难以驾驭,勃固的姑娘难以驾驭。”——因为雌鸳鸯落在雄鸳鸯的背上。

在缅甸,类似的地名传说还有很多很多,有些可以在历史典籍中找到根据,有些则文学性较强,虚构的成分居多,真实性难以考证,但它们无一例外都会给当地增添很多色彩,提高当地的话题度和知名度,很能引起游人参观的兴趣。

6.物产传说

物产传说是与缅甸各地物产有关的传说故事。缅甸风光宜人、物产丰富,是东南亚国家中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尤以盛产高质量的宝石著称——缅甸产出过世界上最大的红宝石、世界上最大的玉石原石,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养殖珍珠。因此,相关的物产传说也十分丰富。

例如,缅甸红宝石的重要产区叫作“抹谷”,位于缅甸北部与中国接壤的克钦邦。虽与中国接壤,但中国境内几乎不出产宝石,缅甸一方宝石矿藏的数量和质量却闻名遐迩、享誉世界。在缅甸就流传着一则美丽的传说《三个龙蛋的故事》,解释这一现象的由来:

龙女赞底来到人间,和太阳神之子结为夫妻,不久后有了身孕。太阳神之子未等孩子出世就离开了。赞底公主即将临盆之际,派了一只白鸦去寻找王子。王子包了一颗红宝石,让白鸦带给公主,结果在回来的路上,红宝石被人调了包。公主打开白鸦带回的包袱,发现里面只有一块干粪。一气之下,她将龙蛋生在山间,自己忿忿地返回了龙国。一位猎人在天神的指引下发现了三枚龙蛋,但是在回家途中,遇到了洪水,猎人不慎将龙蛋掉进了江中。其中一枚龙蛋留在了中国,变成了公主;另一枚破裂后变成了王子,就是后来缅甸的骠绍梯国王;第三枚金色的龙蛋被洪水冲到抹谷、贾宾一带,破裂开了,变成了无数的红宝石。 [87]

抹谷市至今仍然是缅甸主要的红宝石产地。缅甸物产传说中的物产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关于物产由来的传说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这类传说中很多离奇的情节都与佛、神、魔有关,也体现了佛教对缅甸传说产生的影响。

7.风俗传说

风俗传说是关于民间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如何形成的传说。缅甸的风俗传说数量极多,几乎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些传说大多源于佛教,小部分源于婆罗门教(印度教),还有一些源自缅甸自身的气候或者时令。

例如,泼水节是缅甸一年当中最大的传统节日。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在缅甸有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

天帝释因陀罗和大梵天打赌,约定输者砍掉自己的头颅。他们请来格瓦拉曼作裁判。格瓦拉曼最后判定天帝释获胜。于是,大梵天砍下了自己的头颅。但该如何处置大梵天的头颅却令天帝释大伤脑筋——如果把头颅抛向天空,天就会崩塌倾毁;投进大海,大海立刻就会滚滚沸腾;掷向大地,大地马上会烈火熊熊。最后,天帝释叫来七位仙女,让她们轮流将大梵天的头颅捧在手中。当大梵天的头颅从一位仙女的手中转到另一位仙女手中时,人间恰好旧岁辞去,新年来临。因此,每到泼水节来临之际,缅甸人就用清凉洁净的水互相泼洒。人们认为,这吉祥之水可以洗刷掉一年的疲乏和晦气,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给人带来好运。 [88]

泼水节传说本来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故事,和佛教并无关系。但是,后来转而尊崇佛教的缅甸人想方设法将许多佛教的元素添加了进去,把泼水节变成了佛教的节日。现在,在泼水节时,缅甸人除了泼水以外,还要做很多善事,诸如向僧侣和寺庙布施、给老人洗头、剪指甲、放生等等,做各种善事以积功德。

实际上,一年之中,缅甸人大约要过23个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中,与佛教有关的有14个之多,如浴榕节、点灯节、安居节、光明节、自恣日、百衲衣节、敬老节、织不馊袈裟节、僧侣考试节、堆沙塔节、拜塔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围绕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等形成的,具有明显的佛教特征。

(三)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缅甸民间文学中最重要的门类之一。缅甸民间故事不具有神话的神圣性,也不具有传说的纪念性,几乎完全是娱乐性的,且寓教于乐,具有重要的教谕功能和规范功能。善与恶、丑与美、聪明与愚蠢的二元对立原则构成了缅甸民间故事的主题。它集中体现了缅甸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伦理制度起到了规范的作用。

参照世界通行的民间故事分类体系,缅甸民间故事也可大致分为动物故事、魔法故事、生活故事、民间笑话等几种类型。

1.动物故事

缅甸动物故事是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在很多动物故事里,出现了能作人言、有与人类一样的思想感情的动物。它们作为故事的主角,从自然动物发展成为形似动物而神似人类的人文动物,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它们代表着各种身份、性格、能力的人类自身,体现着人类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伦理标准。

纵观缅甸的动物故事,有很多来源于印度的《佛本生故事》《五卷书》或《故事海》等民间故事集。一些动物故事与印度的民间故事情节主题完全一样;另一些则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根据缅甸人的好恶而有所改编——这些故事的宗旨大都是宣传印度的宗教思想,尤其是宣传佛教思想、教义和伦理主张;还有一些则是仿造印度故事而新创造出的动物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充当主角的有小兔子、老虎、鳄鱼、乌鸦、猫头鹰、杜鹃鸟、鹦鹉、龙、大鹏鸟、大象、猴子、猫、老鼠等。在故事中,它们或像人一样判案,或像人一样狡猾奸诈,或像人一样记仇,或者友好,或者互相帮助,仿佛说的就是在人类之间发生的故事。古代缅甸人对子女儿孙如有不满,并不会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说出,而是经常讲一些动物故事,采用隐讳的方法,拐弯抹角地进行教育。这些故事口口相传,沿袭、发展到今天,形成了别具缅甸民族特色的动物故事群。

总体来讲,缅甸的动物故事又可进一步划分成三个亚类型——动物起源故事、动物社会故事,以及动物与人(神)的故事。

(1)动物起源故事

汤普森指出,如果一个故事的主要意图在于对动物形态和习性进行解释,那么它就是动物起源故事。由此看来,动物起源故事是讲动物的体格、形态、习性等的来由的故事,如《乌鸦的羽毛为什么是黑色的》《牛为什么没有上牙》《为什么蜗牛的肌肉从不酸痛》《知了为什么没有肠子》《白眼圈猴的尾巴怎么变短了》《麂子为什么不敢到水田边喝水》等。

实际上,很多动物起源故事表面上在解释动物的奇特表现所从何来,深层次地却是在讽刺人类社会中的矛盾和非道德现象。例如,《乌鸦的羽毛为什么是黑色的》中说,乌鸦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认为自己有一身美丽的羽毛,就恃才傲物;乌鸦当上国王后,鸟儿们吹捧它几句,它就飘然欲仙,最后却被鸟们拔光了羽毛,用木炭涂抹其身,使乌鸦的身体变成了黑色。故事说明了乌鸦的羽毛变成黑色的原因,同时也告诫那些盲目骄傲自满、缺乏自知之明之人,要牢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朴素道理。

(2)动物社会故事

缅甸的动物社会故事是讲动物之间的纠纷、竞争、动物的智谋以及愚蠢的行为的故事。它常用拟人的手法,使动物拥有人类的智慧,使弱者在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里最终战胜强者,成为人人称赞的佳话。

貌似强大的老虎在缅甸人的心目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残酷凶狠、横行霸道、忘恩负义的一面,又有糊里糊涂、傻里傻气、经常被小兔子愚弄的一面。缅甸故事中老虎有时是一个凶恶的魔鬼,有时又是一个可爱的大傻瓜。在缅甸,鳄鱼是常见的动物,是水域中的一霸,但在缅甸民间故事中,鳄鱼是经常帮助人类的动物,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国的情形不同,对于缅甸人来说,乌鸦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缅甸有一句俗话,“乌鸦叫,客来到。”说明乌鸦能给人类带来吉祥的消息。但是,在缅甸人的心目中,乌鸦的品性也是多样的,它既是吉祥的鸟,又是一种骄傲、狂妄的鸟,有时是一种坏事做尽的鸟,又有时是一种关怀同类、促进鸟类团结的鸟。狐狸是一个阴险、狡猾、奸诈、做尽坏事的家伙。乌龟爬得很慢,但坚持不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猫头鹰在缅甸民间故事中以一位智者的形象出现。它常依靠自己的智慧排解动物之间的纠纷。上述这些动物的特性在缅甸民间故事中都有生动的体现,但纵观缅甸动物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主角要数小兔子。它们聪明、伶俐、机灵,是智慧的象征,在故事中常担任公正的法官和聪明的律师的角色,是拯救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大英雄。当缅甸动物之间发生冲突,甚至当缅甸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都要找小兔子裁决,而小兔子也总是不负众望,以它的聪明才智,公正无私、合情入理地解决问题,被称为“聪明的法官”。

缅甸有一则有趣的动物故事,叫作“母老鼠选女婿”,讲的是母老鼠想为女儿找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婿,但是一物降一物,总有更有本事的候选,她先后找了太阳神、雨神、风神、山岗、水牛等,结果转了一圈还是把女儿嫁给了老鼠。 [89] 无独有偶,在缅甸的邻国泰国也流传着一个情节类似的故事,叫作“鼠姑娘择夫”。这个故事实际上来源于印度的《五卷书》。中国也有这个故事的异文,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里对此有所记载,恐怕其来源也是印度的古代寓言故事。

(3)动物与人(神)的故事

在动物与人的故事里,不仅有动物角色,还有人类的角色,故事就发生在动物与人类之间。故事里常把动物人格化,让它们帮助人类解决困惑和难题,解救人类于危机之中。在缅甸这一类故事当中,聪明的小兔子自然也是故事的主角,人类凡有困惑,就去找小兔子帮忙。《小兔子法官》 [90] 就是这一类故事中的典型。它以拟人的手法突出了小兔子的聪明才智。小兔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略施小计,就使偷邻居哥友小马驹的哥来自投罗网,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最终物归原主。

这则缅甸动物故事与《佛本生故事》中《大隧道本生》里的《生小牛》故事情节和寓意十分接近。《小兔子法官》中讲道,小兔子以用大眼筐舀水不可能成功救火,譬喻了母牛不可能生出一头小马驹的道理;在《生小牛》中,它则用男人不可能生孩子这种情况,说明了吉祥公牛不可能怀孕的道理。

2.魔法故事

魔法故事闪耀着奇光异彩,是民间故事中最能引起听众、读者兴趣的类型。魔法故事里的奇迹是由魔法的持有者或者魔法宝物来完成的,魔法是故事的主要情节因素。它们常常把听众引入一个虚幻的世界,没有具体的地点或人物,“幻想”是该类故事最大的特点。但魔法故事的母题和情节并不是凭空捏造出的,而是与民俗、民间信仰有着一定的关联。魔法故事的主题,“有对优美的善良的人性的赞扬,有对人性丑恶的鞭挞。是人民是非观、道德观的形象化,是人民憧憬和期望的心声” [91] 。具有代表性的缅甸魔法故事有《龟女》《蛇王子》《巫婆和孕妇》《仙女》《神锣》《长鼻子公主》《棕绳套圈》等。

《仙女》讲的是聪明、英俊的青年貌貌与善良、美丽的仙女玛拉拉的爱情故事。貌貌心地善良,帮助弱小的鸟儿逃离了老鹰的魔爪,结果善有善报,凭借小鸟的帮助,貌貌解答了玛拉拉父亲的难题,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幸的是,在返乡的途中,玛拉拉被树神施了法术,把她变成了一个葫芦水壶,而树神则冒充玛拉拉,变化成貌貌的妻子。善良的玛拉拉在每天家中无人的时候,又恢复原形,替貌貌煮饭烧菜。最后,貌貌识破了树神的伪装,并设计将树神杀死。从此,他与仙女玛拉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缅甸的《蛇王子》故事幻想色彩非常浓厚,它属于在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比较常见的“蛇郎型”故事。在这类故事里出现的蛇都具有变形能力,它们化身为人类,成为英俊的丈夫,并参与人类的日常活动。缅甸的这则故事讲道:

有一位老妇人有三个女儿,她每天靠拾无花果度日。一条大蛇给老妇人摘了很多无花果,老妇人答应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它。但老妇人说话不算数,一路逃跑,大蛇从后面一路追赶。在老妇人家里,大蛇缠住了老妇人,老妇人只好兑现诺言。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同意嫁给大蛇,生性善良的小女儿答应了母亲的要求,同意嫁给大蛇。大蛇跟小女儿恩爱有加。白天,大蛇蜷缩在箩筐里,晚上就变成了英俊的王子,睡在小女儿的身边。老妇人看见了,就烧掉了蛇皮。从此,蛇王子和小女儿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很快活。不久,小女儿有了身孕。大女儿和二女儿心生嫉妒,趁蛇王子外出做生意时,诓小女儿去荡秋千,借机将小女儿从秋千上推下。幸好,一只大鹞鸟把小女儿和她的儿子叼起,安顿在自己的窝里。蛇王子做生意归来,远远地就听见妻子的歌声,向大鹞鸟讨回了妻子和儿子。真相大白后,大女儿和二女儿仓皇逃跑,沦为乞丐。从此,蛇王子和小女儿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92]

这个跨越广大时空领域的“蛇郎型”故事,不仅蕴含着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人类文化元素,也为民间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优质素材。

3.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指以日常生活为题材,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人公的民间故事。在缅甸的生活故事中,有时也有一些幻想性的情节,但是并不像在魔法故事中那样,成为故事的核心。生活故事既是缅甸民间故事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也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它涉及社会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贴近寻常百姓生活,又能够反映民间疾苦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按照故事中的人物划分,缅甸生活故事可以分成官民型、两兄弟型、三姐妹型、巧女型、傻女婿型、后母型等类别。按照故事内容来看,缅甸生活故事则大致可以分为宫廷故事、寺庙故事、家庭故事、富翁和穷小子故事、爱情故事、智慧故事、贪心故事、“善恶有报”故事、成语谚语典故、鬼怪故事等类型。本章中,采用后一种分类方法对其加以介绍:

(1)宫廷故事

顾名思义,宫廷故事讲的是发生在缅甸古代宫廷中的国王、王妃、王子、公主以及王公大臣之间的故事。其内容多与国王选择王位继承人、王妃之间争风吃醋、王子和公主之间的明争暗斗有关。例如,《一个国王和三个王子》 [93] 讲的就是国王选择接班人的故事:

一位国王有三个儿子。他们都说自己很爱国王。那么到底该选谁来作王储呢?国王想出一个计策,他借外出拜佛的机会,说自己已经驾崩,以此来考验三个王子。大儿子听说父王驾崩,心灰意冷,整天泡在森林里打猎以消磨时间;二儿子则跑到王宫大门口的大榕树下整日嚎哭,无所事事;只有小儿子勇敢地接管了朝政。国王打扮成一个穷困潦倒的老头儿,明察实情以后,宣布立小儿子为国王。

故事说的是一位国王选王储的事情。情节看似简单,但却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2)寺庙故事

寺庙故事讲的就是发生在寺庙里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般是住持和尚或者小沙弥,也有一些是发生在僧俗之间的故事。缅甸有四万多座寺庙,僧侣三十余万人,发生在寺庙里的故事也就很多。缅甸作家吴拉收集、出版的《缅甸民间故事》系列丛书中就有两本专门收录寺庙故事。以下略举两例:

《“那个”和“这个”》是一则发生在住持和尚和小沙弥之间的诙谐故事。故事讲道,心善、仁慈的老和尚收留了很多山鸡,它们下蛋孵小鸡,两个庙祝一直觊觎这些鸡蛋。一天,一个庙祝偷煮了鸡蛋,却被另一个庙祝吃光了,两人想要理论一下,但又怕老和尚发现,只好用“这个”和“那个”来代指鸡蛋。 [94] 这则故事简短而真实,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万事到头终有报》是一则在僧俗之间发生的故事。其中讲道,一个坏心眼的买糕饼的女人,想要毒死她所厌恶的庙祝,结果自己的独生子却误吃了毒糕饼。痛失爱子的女人耳旁回响起庙祝经常念叨的那句话:“万事到头终有报,好心才有神来助!” [95]

(3)家庭故事

家庭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家庭成员,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有时也会有一些非家庭成员出现,故事内容多为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姐妹之间发生的事。

《三姐妹》是一则典型的缅甸家庭故事,讲述的是妈妈和三姐妹之间发生的事:

一位妈妈和三姐妹住在森林的小屋里。一天,妈妈外出砍柴,并叮嘱三姐妹无论谁来敲门都不要开。她走后,大老虎装出妈妈的声音,哄骗孩子们开门。大姐说这声音和妈妈不一样,老虎辩称是自己回来时参加演出,嗓子唱得有些疼;二姐又说妈妈眼睛不会那么红,老虎辩解说是被路上的辣椒辣红了眼;小妹说妈妈的手不是这样的,老虎又辩解说那是帮人家盖房,抓过牛粪和泥巴,才变脏了。结果,三姐妹放松了警惕,放老虎进来,被老虎害死了。天神怜悯三姐妹,用一只金桶将她们接到天上,并把老虎摔死了。后来,天神给三姐妹各自安排了任务,大姐负责在白天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是太阳;二姐负责在夜晚发光,是月亮;小妹则是在月亮睡觉的时候,负责给人们照亮的星星。 [96]

(4)富翁和穷小子故事

缅甸民间文学中有关富翁和穷小子的故事也有不少,且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特征,一般都是描写富翁如何贪心,穷小子如何诚实,最后富翁落得个可悲下场的故事。例如,《诚实的渔夫》讲述了富翁吴财渡船时,不小心将钱袋掉进河里所引发的故事。吴财鸣锣宣告悬赏一百块银元,奖励给拾得钱袋的人。但是,当一个渔夫拿着从河里打捞上来的钱袋交给他时,富翁高兴地收回钱袋,却只字不提给一百个银元的事。渔夫据理力争,富翁却硬说他的钱包里原本有一千一百个银元,现只剩下了一千银元,说明渔夫已经拿走了一百个银元,所以不能再给了。官司打到府衙。府衙大人说,既然富翁说他钱袋里有一千一百个银元,而这个钱袋里只有一千个,那说明这个钱袋根本不是富翁的,将钱袋判给了渔夫。渔夫兴高采烈地拿着钱袋走出府衙。富翁却昏倒在地。故事鞭挞了说话不算数的富翁吴财,赞扬了渔夫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说明诚实的人必有好报,贪心的人没有好下场。

(5)爱情故事

爱情故事是缅甸民间故事中最具文学品味的作品。它们不仅描述了青年人之间的忠贞爱情或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同时也带有浓郁的佛教文化的色彩,读来令人不仅为缅甸青年的爱情所感动,还能领会到佛教对缅甸青年人爱情观的影响,领略到缅甸文化的深层内涵。缅族故事《彩虹》、克伦族故事《忠诚的夫妻》、掸族故事《孔畅络与南妩缤》,以及《玛茵茵敏》等均属于缅甸民间故事中的爱情故事。

《彩虹》讲道,因难产而死的王后在下葬时甩出了遗腹公主信遗侬。丁茵国王虽然宠爱女儿,却又觉得不吉利,便在城外墓地为公主建了一座宫殿,这个地方后来叫“德拉”(在今仰光市仰光河对岸)。德拉的对岸是敏格拉洞。统治敏格拉洞的国王生有一个王子,名叫敏南达。敏南达与信遗侬相爱了,但敏南达的父王认为公主不吉利,坚决反对,还禁止国民到德拉走动。敏南达只好每夜躲在鳄鱼鄂摩耶的嘴里,偷偷渡河去幽会。雌鳄鱼玛小气爱慕鄂摩耶,但鄂摩耶对它不屑一顾。它由爱生恨,决心要报复鄂摩耶。玛小气变成信遗侬的侍女,设计使王子和鄂摩耶威力大减。他们遭遇了玛小气等鳄鱼的伏击,躲在鄂摩耶嘴里的敏南达不幸身亡。信遗侬公主闻知王子的死讯,郁郁而终。德拉和敏格拉洞同时火化这对情人的尸体,只见两股青烟从河的两岸升起,并在河道上空交织在一起,在雨后的天空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97]

美丽的彩虹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几乎在每一个国家,都有关于它的美好故事、传说。在缅甸,彩虹代表着男女青年忠贞的爱情。人们一看到彩虹,就会想起信遗侬公主和敏南达王子的故事。

(6)智慧故事

智慧故事情节往往十分精彩,不仅能测验人类的智慧,还可以启发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眼界,增加听众的知识。一般情况下,这类故事中都会出现一个很多人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最后,会有一个聪明人化解难题,给出正确的答案。缅甸民间故事中智慧故事的数量也不少,而且其情节设计往往非常精妙。典型的故事有《献鸡》《聪明的法官》《村村建粮仓,无后开店堂》《法官和聪明的小律师》等。在《献鸡》这则故事中,聪明的农民非常公平地均分了五只鸡,不但自己分得了最实惠的一份鸡肉,还得到了国王的重赏;贪财的农民非但没有分到鸡肉,反而“偷鸡未成蚀把米”,两手空空地回家了。 [98] 缅甸智慧故事所讽刺的,都是那些贪财的人或统治者,受到赞扬的是贫苦人或下等人。这充分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观点。

(7)贪心故事

缅甸的贪心故事有《诚实的渔夫》《因贪心而死的人》《金黄马》《金鹿》《神锣》等。其中,《金鹿》 [99] 是一则抨击王公贵族贪心不足的典型故事。它讲道,善良的牧人设法救下了被国王追赶的万兽之王——金鹿,它的金蹄在地上敲击一下,就会出现一枚金币。国王发现自己上了牧人的当,便命他找出金鹿,否则就要他的命。无奈之下,牧人只好去找金鹿。金鹿愿意献身帮助自己的救命恩人。贪婪的国王要求金鹿变出成堆的金币,直到国王被埋在了金币堆里,他才让金鹿停下来,不料金币立刻化成了泥土,将国王活活埋死了。

(8)“善恶有报”故事

缅甸的生活故事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故事,这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结果——它们所宣传的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功德观念等,号召人们要尊崇佛、法、僧三宝,尊敬父母和师长,要尊老扶幼,只要一辈子做好事,从善事,积功德,就可以得到福报,否则,就会遭到报应。缅甸民间故事《好心必有好报》《弯弯绕和一根筋》《苏貌》《抛弃孩子的父亲》《尊敬父母的貌妙》《被土地吞噬的貌干亚》等都是宣扬善恶有报思想的故事。其中,《尊敬父母的貌妙》讲述的是尊敬和孝顺父母的貌妙得到好报,不尊敬父母、心怀鬼胎的貌咖得到恶果的故事。《被土地吞噬的貌干亚》讲述的则是不尊敬母亲的貌干亚与他游手好闲、害死貌干亚的老母亲的妻子,还有他的岳母遭受天谴的故事。

(9)成语谚语典故

成语和谚语典故是缅甸民间故事中比较常见的类型。这类故事往往短小精悍,故事情节简单紧凑,但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富有教育意义。缅甸的成语和谚语故事有《刻舟求剑》《话多有失》《事倍功半》《自作自受》《喜新厌旧》《覆水难收》《恢复原状》《因小失大》《过河拆桥》《喜出望外》《恰到好处》《赔了夫人又折兵》《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口蜜腹剑》《骑驴找驴》《马没买先备鞍》《不见兔子不撒鹰》《熊瞎掰棒子一场空》《为虎作伥》《吃人家的嘴短,花人家的手短》《以毒攻毒》《众愿难违》《黔驴技穷》等等,不一而足。

(10)鬼怪故事

缅甸人虽大多信奉佛教,但他们自古以来的神灵信仰也被一定程度地保留了下来。缅甸人认为,人世间不但有天地神祇,还有鬼怪存在。缅甸人信奉的传统神有37位,包括家神以及土地神、水神、树神、花神、风神、雨神、雷神、电神等。同时,在他们的观念中,还有地狱,有阎王,以及各种魑魅魍魉。在这种传统信仰的影响下,缅甸民间文学中存有一定数量的关于鬼神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典型的鬼怪故事有《鬼帽》《困境》《六肘尺长的鼻子》《所到之处》《生死相依》等。

4.民间笑话

缅甸民族是一个乐天而诙谐的民族,缅甸人容易满足,没有很多的奢望。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喜欢逗乐、开玩笑,经常讲一些笑话消遣。因此,在缅甸的民间故事中,幽默与笑话数量是比较多的。其中的经典作品有《四个傻子》《可怜牛的小伙儿》《不出我之所料》《骗子》《喝棕榈酒比赛》《善于思考的老处女》《有主意的客人》《九个笨蛋》《瞎子多的世界》《老鼠打的洞和懒汉》《当场出丑》《不光是我怕老婆》《信不信由你》等等。缅甸人在劳动之余经常讲述这些笑话,不仅可以解除疲乏,还可以消除烦恼,减轻生活贫困带来的压力。

《四个傻子》讲的是四个傻子分五只兔子,怎么也分不均匀,过路的骑马人看出他们是傻子,便拿走了一只兔子,剩下四个傻子刚好每人分到一只兔子。傻子们非但不觉得吃亏,反而还从各自分得的兔子身上割下一条腿,以奖赏骑马人的聪明。 [100]

《不光是我怕老婆》讲的是有人赶着一群牛和一群马,遇到怕老婆的就送一头牛,遇到不怕老婆的就送一匹马,结果牛很快就送光了,只有一个人要了一匹马,但那个人也是怕老婆的,后来还追上来,换掉老婆不喜欢的马。这个故事在缅甸有很多变体。例如,一则故事中说,村长命令村里的男人,凡不怕老婆的到红色的牌坊里去,怕老婆的都到蓝色的牌坊里。结果只有一个男人到了红色的牌坊里,还是他老婆叫他进去的。 [101]

三、民间歌谣

歌谣是人民口头创作的短篇韵文作品。可以唱的一般称为歌,只说不唱的称为谣。在缅甸,民谣包括小快板、顺口溜等类型。儿童口齿伶俐、善于模仿,是民谣的主要传播者。民谣一般只说不唱,节奏鲜明有力,韵律自由,但都朗朗上口、易记易说。民歌则与此不同。它抒情性强,具有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句法一般比较工整。民歌主要抒发人们的主观感情,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歌唱生活的苦与乐。颂歌、苦歌、情歌、劳动歌等都属于民歌。但因为歌与谣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常常可以转换,难以机械化地对它们加以区分,因此民间文学研究者们经常将歌谣视作一个整体来加以论述、分析。

总体来看,缅甸民间歌谣的特点是:第一,反映现实生活,贴近人民生活,体现人民疾苦;第二,短小精悍,短则四五句,长则七八句,往往几句歌谣就能表达出一种完整的思想、塑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第三,比拟、拟人、对偶、押韵等方式的应用,使得缅甸民间歌谣极具感染力。

(一)民歌
1.劳动歌

劳动歌主要是指以劳动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又可细分为秧歌、田歌、船歌、砍柴歌、采茶歌、渔歌、牧歌、纤歌、夯歌等类型。

缅甸劳动歌中最精彩的部分要数插秧歌。缅甸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国家,最主要的农作物生产就是水稻种植。每年雨季来临时,农民们或一家一户,或几家几户,以妇女为主导,男子也参与其中,在加油声中,在鼓乐声中,人们比赛插秧,气氛既紧张,又欢快。插秧歌一般就是在这种场合唱的,它们的内容直接反映出插秧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插秧的人们愉快的心情。例如,有一首插秧歌这样唱道:

在金色蟠檀树下,

远望天际把秧插。

只怪雨儿总不降,

秧儿蔫蔫田中趴。 [102]

还有一首插秧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表达了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即将获得大丰收的人们的喜悦心情。歌中唱道:

咱们那块宝田上,

看你插的秧,

长得多茁壮!

哟,快来看呀!

粒粒饱满圆又亮,

一穗准打十斤粮。 [103]

2.赞美自然风景的民歌

缅甸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景色旖旎。高耸入云的棕榈树、随风摇曳的椰林、金光闪闪的佛塔、五彩缤纷的鲜花,以及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无不令人陶醉其中,加以讴歌。因此,缅甸还有一定数量的专门赞美大好河山的民歌,例如:

山川秀美,

花朵蓓蕾初放,

树与树交织,

鸟儿在林间啼唱。 [104]

3.情歌

缅甸青年男女恋爱比较自由。在庆祝泼水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在满溢着书香的校园中,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在花前月下的交往中,如果彼此间有了爱情,征求父母的意见后,男女双方就会举行婚礼,结为伉俪。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一样,缅甸也有很多情歌,例如:

阿哥把裙头儿解开,

为妹擦汗递过来。

任它流吧,

阿哥你别管,

滴滴答答汗珠流得快。 [105]

又如:

烈日照在阿妹身上,

像蔫倒的秧苗无精打采,

阿哥忙解下自己的披肩,

轻轻展开蒙在妹头上。 [106]

此外,有描写热恋的情歌,就也有描写失恋的民歌。例如,有一首情歌这样唱道:

刚从田里归来,

你说你要戴朵野花,

哥为你采来。

哪想到,

次日早晨哥看见你,

头上却戴着玫瑰花,

倒是显得高贵无比呀! [107]

4.儿歌与童谣

儿歌与童谣是在儿童口中流传的歌谣。缅甸这一类型的作品数量很多,但大多没有特别具体的内容,一般情况下,就是母亲为了哄孩子快点入睡,或者儿童做游戏时顺口编出的,只重于音节连贯、和谐,富于幻想。例如:

白鹭飞,

白鹭跑,

小宝宝要睡觉。

别往这边飞,

别往这边跑,

小心网儿把你套! [108]

又如:

天上只有一颗星,

云彩遮月没光明。

有时月亮露笑脸,

有时又在云里行。

瞧!

那可不是普通月,

那是神明变换的月亮公。 [109]

5.仪式歌

仪式歌是在民间祭祀、祝酒、出嫁、迎宾、送葬等传统仪式中所唱的歌,主要内容是对乡土和祖先的赞颂、对亲朋好友的祝贺和送别等。缅甸是一个地道的佛教国家,几乎月月都有佛教节日,人们天天都念佛诵经,宗教仪式很多,如命名仪式、剃度仪式、扎耳朵眼仪式、迁居仪式、布施仪式、敬佛仪式、开光仪式等,在这些仪式上都要唱歌。这些民歌往往节奏明快、生动活泼。例如,有这样一首布施歌唱道:

眼前一片金光闪,

莫非朝阳出东山?

哟!哪是旭日升?

是你看花了眼!

僧衣袈裟黄灿灿,

高僧托钵来化缘。

斋饭斋菜快备好,

慷慨布施好行善。 [110]

(二)绕口令

绕口令亦称急口令、拗口令,是一种语音拗口的民谣。它把语音相近和易混的词语编排在一起,要求说得快,不出现错误,吐字要清晰,是练习正确发音和口齿敏捷的好方法。缅甸也有不少绕口令,例如:

山上掸族人,

挑着亚麻往前奔,

短的亚麻短,

长的亚麻长。

又如:

木棒低下蛙

扁的蛙扁

圆的蛙圆。 [111]

(三)谜语

民间谜语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它常常以惊人的准确性既含蓄又生动地把事物的特性表现出来。缅甸有很多谜语,按照缅甸作家基努的分类方法,它们共分为六类,分别是:物谜、哑谜、隐谜、数字谜、问题谜和故事谜。其中,哑谜、隐谜、数字谜、问题谜都与缅甸语的语言特征相关,虽然十分活泼有趣、独具民族特色,但若不懂得这种语言,就很难领会其中的诀窍。因此,本章中主要介绍物谜和故事谜。

1.物谜

所谓物谜,也称一般谜语,谜底常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物品。例如:

走起路来是圆圈儿,停下来是长条。(谜底:缅甸妇女用头顶东西时的垫圈、头垫)

头脚包得严严的,刘海儿梳理得漂漂亮亮的,宝石镶得整整齐齐的。(谜底:玉米)

水中间淤成沙滩,那是仙女居住的小岛。(谜底:研磨檀香、楝香木时用的圆石盘)

三层城墙相围,是哪路神仙的湖?(谜底:椰子)

仙女屋的柱子,虫子咬不动。即使能咬动,也只能咬一个眼。(谜底:针)

两人一对,白日分开,夜晚重逢。(谜底:门扇)

湖中有水,水中有蛇,蛇头有金。(谜底:油灯)

曲曲弯弯,从高走到低。(谜底:河流)

砍不断,杀不死。(谜底:水)

2.故事谜

在缅甸,为了讨论一个问题而讲一个故事,例如,问在故事中谁的年纪最大,或者谁最忠诚等,请听故事者回答,称为故事谜。与一般的故事不同,讲故事人出于某种目的,会在这些故事中故意省略部分内容,要求猜谜人说出自己的观点,再根据猜谜人回答的情况,判断他是否老实,或狡猾,或阴险等。

四、民间戏剧

“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因素的有机综合。熔唱、做、念、舞于一炉,以歌舞演故事是其基本的特征。” [112] 缅甸民间戏曲的特点也是如此。缅甸的民间戏曲种类很多,但最有名、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要数木偶戏和歌舞剧两种。在古代,木偶戏和歌舞剧不但是宫廷中的高雅剧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从宫廷走向了民间,成为缅甸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

(一)木偶戏

在缅甸,木偶戏也称“高戏”“群偶戏”,其他几种古典戏剧则称为“低戏”。这是因为,在古代,文雅、高贵的木偶戏为皇亲国戚所专宠,可以在高台上演出;而“低戏”则不可居高临下地表演,否则会被认为折辱了高贵的观众。不仅如此,缅甸木偶戏比其他剧种的历史更长,演出技艺要求更高,剧目内容也更高雅。它的主要剧目大多与罗摩故事或佛本生故事相关。特点是注重清唱、歌词优美、演技高超。

缅甸的木偶戏分“木偶模仿人”和“人模仿木偶”两种。据载,辛古王时代,就设有专门的戏曲官,负责组织宫廷中的戏剧演出,当时的戏曲官首创了宫廷傀儡戏班。当时的戏班有28个木偶人表演,到了近代,已发展到了30个以上。因此,木偶戏也称“群偶戏”。木偶师操纵木偶人身上的13根提线,木偶人身体的各部分关节通过提线可以自由活动。当木偶模仿真人舞蹈时,不仅身体的造型能被突出强调,关节的屈伸也比真人灵活,使这种舞蹈的舞姿显得更加妩媚,舞步愈为洒脱。以此,木偶师不仅可以使用木偶表情达意,将复杂的剧情交代清楚,还能手舞足蹈,毫不费力地将缅甸舞蹈中的很多高难度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看假人演剧。到了近代,真人模仿木偶的戏剧和舞蹈表演形式被创造了出来,并由此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摹状木偶的派系。按摹状技艺来分,还有“纯木偶性的模仿”和木偶与人的“混合性模仿”之别。

男女木偶舞是参照木偶的舞蹈动作创作出的纯舞蹈性摹状舞蹈,包括“男木偶舞”“女木偶舞”“男女双人木偶舞”等形式。

“男木偶舞”一般由4位男演员表演。舞蹈主要体现木偶的提线艺术,所以演员不必将颜面涂白,只是装扮成真木偶的样子,表现一张一弛的木偶动作:4人同时扬臂举足,顿首旋身。其舞姿规范、动作轻盈、整齐划一。

“女木偶舞”一般由3个女子坐在木台上表演。她们化装成真木偶的样子——面施白粉,服饰发型也如木偶一样华丽生硬。表演时,演员们身轻如燕,舞姿婀娜、步伐敏捷,在木台四周飞旋,跳上跳下。3位女性依次起舞,各自表演摹状绝技。

“男女双人木偶舞”是木偶舞中的精品。它要求男女演员都要模仿木偶的样子化妆。与“女木偶舞”不同的是,“男女双人木偶舞”表演时,在演员身后有一块宽大的幕布,幕后高台上站着木偶师。当木偶师以“无形的线索”操作“木偶”舞蹈时,观众仿佛在看放大了的真的木偶戏。其高超的舞蹈和摹状技艺给人以真伪难辨之感,甚至会产生是真的木偶在表演的错觉。

虽然目前缅甸的木偶戏已日渐消亡,但在上述各类舞蹈中,依然可以看到木偶戏留下的痕迹,如棱角突出的舞姿、顿挫有力的律动、节拍鲜明的鼓乐、华丽辉煌的服饰,以及高难的技艺等。此外,缅甸舞蹈常规舞步动作的定型与提线木偶的操作也有一定关系。例如,演员在台上的行进步伐,不论向前还是向后,腿和手都必须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活动,如同提线的一张一弛;舞姿静止时演员上身前俯,做翘首、飞臂、扬足等动作,也都是用来展示“木偶感”的技巧。此外,不论是动的步伐,或是静的舞姿,舞者向上飞扬的律动总是多于向下的律动,即便是快速旋转,手足肢体也是弯折着的。这些木偶式动作语汇的形成,是由于被挂线的部位,如头、肩、腰、手、足,在动作时自然要被线索提起上扬,而非关节的部位会自然下坠。很显然,这些都是提线木偶戏的影子。 [113]

(二)歌舞剧

缅甸的歌舞剧以演出罗摩故事为主,因此也叫罗摩舞剧。与泰国的孔剧一样,缅甸的罗摩舞剧演出时,男性人物一般要戴面具,而女性不戴。也就是说,出演罗摩、罗什曼那、仙人和十首王的演员戴面具,而出演悉多、甘比等的演员则戴头盔,露着面孔。国王和大臣们露着面孔演出,是剧中的例外。专门演出罗摩舞剧的艺人们都非常崇拜剧中人物的头盔、面具——不论在舞台上,还是在演员家中,仙人、十首王、罗摩、罗什曼那等的头盔、面具和悉多的头盔等都会被单独放置在特殊的地方,并用鲜花、香烛等供奉。反面人物十首王等罗刹头盔、面具则要与罗摩、罗什曼那等正面人物的分放在不同的地方。 [114]

戴面具的演员表演时不说话,不戴面具的演员同台表演时也不说话,只是跳舞。因此,缅甸的罗摩舞剧也以哑剧而闻名。因为绝大多数观众对剧情早已有所了解——也有时先介绍剧情,后表演舞剧,演员如何用舞姿来表演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此外,演员戴着面具,无法展现面部表情,所以会更加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

缅甸的罗摩舞剧注重舞蹈和做功,而不像其他戏剧那样将说唱和舞蹈并重。剧中大部分场面是用舞蹈动作来表现的。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带韵脚的诗句。演唱任务由幕后的歌唱者担任。某些场景中也会加入群舞,由乐队演奏序曲以及动作的配曲。可见,缅甸罗摩舞剧是将形体动作、道白、吟诗、舞蹈、歌唱、演奏等艺术手段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艺术。

罗摩舞剧传入缅甸的时间大约在18世纪中期以后。印度的《罗摩衍那》通过两种途径传入缅甸,一是印度蚁垤仙人的《罗摩衍那》,一是泰国的宫廷罗摩剧。据考证,罗摩表演艺术最初是在蒲甘时期,以说书的形式开始的,后来发展出雅甘、达钦等诗歌形式和口头表达的种种形式。现在的罗摩舞剧是波道帕耶王在位期间,于缅历1151年(公历1789年),根据暹罗罗摩舞剧写成的。史料记载,贡榜王朝信漂辛王在位期间(1763-1776),缅甸开始从泰国吸收罗摩文化,在1770年以后开始演出罗摩舞剧。

缅甸历代国王都非常重视罗摩舞剧的表演。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典中,几乎都要上演罗摩舞剧。因此,罗摩舞剧不断有所发展和创新。古时候,宫中的罗摩剧要陆续演出很多天,在仰光曾一连演出45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变为用7天演完,再后来分3天演出全剧选段。现在,每年缅历九月兰花盛开时,在仰光城东都会演出罗摩舞剧,称为献花盛会。在缅甸全国各地巡演的某些剧团、木偶团也夹带演出罗摩舞剧的“追鹿”“拉弓会”等片段。在仰光演出罗摩舞剧最多的剧团,每年都争取上演献花盛会,可见其深入人心。 GTw5sYasFQYJWT1uqec4q7JMLlfJbCPGhlvDKqiclCKMm9OjeWM4Ovnm8eutwl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