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汉唐对外关系:西域的拓展

一、中国与中亚的往来

“中亚”一词严格说来并非一个地理含义清晰的概念,一般指今天的“中亚五国”(即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亚洲中部五国)所在地。其中心地区是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中古称粟特地区或河中地区。张骞正式凿通西域之后,中亚地区就被包括在广义的西域范围之内,成为中西方陆路交通的必由之路,相互间的联系不断加强。唐代曾在中亚地区广设羁縻府州,更是从名义上将该地区直接纳入中国版图,彼此的来往更形密切。

1.两汉魏晋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因此这些国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趋于热络,其中最重要的国家有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和大月氏(即以后的贵霜帝国,先居阿姆河北,后南下占领阿姆河上游以南的大夏)。

大宛为中亚古国,是一个较为发达的亦农亦牧国家,盛产稻麦、葡萄酒,且多良马,所出汗血马尤为著名。大宛位于中西交通枢纽费尔干纳盆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便到过大宛,沟通了两国关系。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也曾遣副使访问大宛,大宛并派使者同汉使一并至汉,两国关系遂得加强。但不久之后,两国兵戎相见。《汉书·李广利传》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人以千金和金马换大宛之汗血马而遭拒,大宛并命邻近的郁成王遮杀汉使、劫夺财物。武帝大怒,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军大举远征大宛,但因路途遥远且人生地疏,未及大宛便被郁成王击溃。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再次远征大宛,围困大宛城四十余天,迫使大宛大臣杀死大宛王,开城出降。汉军另立亲汉者为宛王,取其良马,并使其子弟至长安为质,与之结盟而还 。根据上述记载,则西汉与大宛之战的原因仅是汉武帝欲得汗血马。但实际上这场战斗与西汉同匈奴在西域的争夺战有密切关系,当时大宛依附匈奴,成为西汉控制西域的重大障碍。因此降服大宛是对匈奴在西域势力的一次重大摧毁,对于西汉政府争取西域各国、孤立匈奴,以及保障中西陆路交通的畅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汉晋,新疆民丰尼雅出土)

贵霜(Kusana)是由大月氏建立的国家。据《史记·大宛列传》,大月氏是最初居住于河西敦煌、祁连山之间的一个古老民族,秦汉之际被匈奴击败后西迁伊犁河流域,后又西迁至阿姆河上游之北,从而进入中亚。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寻找大月氏以期能与之合攻匈奴,但无果而还 。东汉初期,大月氏中五翕侯之一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征服其他四翕侯并不断向外扩张,建立起贵霜帝国。与此同时,其与东汉王朝的联系也日渐紧密。据《后汉书·班超传》,班超于公元78年到达西域后不久就与贵霜建立了正式联系。公元84年,班超攻疏勒半年不下,康居又派出精兵救援疏勒。在此危急形势下,贵霜应班超之请,说服康居撤回援兵,从而保证班超对疏勒用兵的胜利。公元88年班超进攻依附匈奴的莎车时,也曾得到贵霜援兵。此后,贵霜还遣使东汉进献珍宝、狮子等,并以重礼欲娉娶汉朝公主,但被班超所拒。贵霜遂怀恨在心,于公元90年派副王谢率兵七万进入葱岭以东地区,攻击班超。班超部众虽少,但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贵霜久攻不下,又乏粮草,只好同班超求和 。此后,贵霜势力不断南下,很快据有印度北部,同时与东汉王朝维持着友好关系。据文献所载,佛教就是在东汉初期由贵霜传至中国。

康居也是中亚古国,《汉书·西域传上》载其位置正处于今撒马尔罕地区,其内部又有苏 城、附墨城、窳匿城、罽城、奥鞬城五小国 。河中地区在古代称之为索格底亚那(Sogdiana,)简称为粟特,是中亚的中心,也是自中国前往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交通要道,当然还是中西方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张骞初次出使西域时即曾到达康居,二次出使西域时亦遣副使前往康居,康居也派使者随汉使赴长安,这标志着康居与西汉王朝正式建立关系。康居曾是西域大国,大宛也一度受其统属,因此贰师将军李广利征伐大宛时,康居曾派兵救援,但鉴于西汉的威名,并未与汉军发生实际冲突。西汉宣帝时,匈奴郅支单于的势力向中亚发展,北击丁零,东击乌孙,逐渐控制了康居,并在此后利用康居以侵凌大宛、奄蔡等国,危及西汉对西域的统治。因此元帝建昭三年(前36,)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假借西汉政府名义,发西域十五国四万兵马讨伐郅支,最后顺利占领郅支城,杀死郅支。从此康居又恢复了与西汉王朝的友好关系,至成帝时还遣子入侍。康居在东汉时期仍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良好关系,《后汉书·班超传》称班超于建初三年(78)攻打姑墨时曾使用康居的军队。康居和中原王朝的联系一直保持到西晋时期,据《三国志·魏书》及《晋书》记载,曹魏咸熙二年(265)、西晋泰始三年(267)、西晋太康八年(287,)康居都曾遣使中国

巴克特里亚金币(前256—前239,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藏)

2.南北朝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亚地区的形势也发生很大变化。位于西亚的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不断向贵霜帝国发起进攻,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原居阿尔泰山一带的嚈哒人(Ephthalites)也在这一时期崛起,此后不但消灭了贵霜帝国,还导致粟特地区统一的康居王国消失而代之以一系列城邦国家。因此这一时期中原王朝与中亚的交往主要体现在与嚈哒和粟特诸国的往来。

嚈哒,在中国文献中又称为滑国,西方学者则多称其为白匈奴。《魏书》卷一〇二《西域传》载:“嚈哒国,大月氏之种类也,亦曰高车之别种,其原出于塞北。自金山而南,在于阗之西,都乌许水南二百余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 《通典》卷一九三《边防九·嚈哒》称其至北魏文成帝时立国“已八九十年” 。北魏文成帝于公元452—465年间在位,嚈哒首次朝魏是在文成帝太安二年(456,)再往上溯八九十年,可知嚈哒建国约当公元366—376年间。嚈哒崛起后,首先自阿尔泰山地区闯入中亚,征服粟特地区,后又南下攻灭贵霜,并取代贵霜成为中亚头号强国。此后在其西方屡败波斯,向东则越过葱岭进兵塔里木盆地,以致丝路南道之于阗、疏勒以及北道之姑墨、龟兹、焉耆诸国都曾被其役属。嚈哒最盛之时,领土西临波斯,东抵塔里木盆地,北邻高车,南达北天竺,基本上占据整个中亚。嚈哒与中原王朝建立联系亦与其领土扩张至中国近旁有关。南北朝时期,嚈哒多次遣使“朝贡”中原王朝,《魏书·西域传》称其自太安二年以后,每岁遣使朝贡北魏,见诸记载者就多达十余次。西魏大统十二年(546)、魏废帝二年(553,)以及北周明帝二年(558)也有嚈哒“遣使来献”的记载。而在南朝,梁天监十五年(516)、普通元年(520)和七年(526,)亦有嚈哒使者“来献”。对于过往嚈哒境内的中国使节,嚈哒也都以礼相送。北魏高徽于延昌年间(512—515)和神龟年间(518—520)曾两次出使嚈哒。北魏时期西行求法的僧人宋云也曾到达嚈哒,并在其《西域行记》中描述了嚈哒人的强悍善战。可见在南北朝时期,嚈哒同北朝和南朝都保持着密切和友善的关系。

嚈哒在中亚的霸主地位没有维持很久,突厥于6世纪中叶开始在其北方崛起。公元554年,突厥木杆可汗(553—572年在位)同波斯君主库斯老一世(Khosrow I)建立了反嚈哒同盟,于公元558年打败嚈哒,杀其王,并以阿姆河为界瓜分其领土。此后,突厥代替嚈哒成为中亚新霸主,直到公元7世纪唐朝势力进入中亚。

南北朝时期,由于嚈哒征服河中地区,“康居”这个国家消失,中文文献中也不再有对康居的记载。不过同一时期关于粟特地区的文献记载表明,该地出现许多城邦国家,如粟特、悉万斤、迷密国、者舌国等,它们就是以前被康居统属的各小国,随着康居解体而获独立。这些小国在南北朝后期逐渐演变成康、安、石、米、何、史、曹等昭武诸国,其中最主要的是粟特和悉万斤,即后来的安国和康国。嚈哒和突厥先后征服康居旧地后,都采取较为宽松的统治方式,即所谓“役属”,强迫他们纳贡称臣但并不过多干涉诸国内部的行政管理、外交活动和贸易活动。这意味着嚈哒和突厥统治中亚时都并不阻止中亚国家同中国诸王朝相联系。另一方面,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在太武帝拓跋焘(424—452)时期开始经营西域,太延三年(437)遣董琬等人出使西域,带来与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朅盘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等九国通使的盛况。

在北魏一朝,据《魏书》本纪所载,粟特国分别在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太延三年(437)、太延五年(439)、太平真君五年(444,前后两次,)文成帝太安三年(457,)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孝文帝延兴四年(474)、太和三年(479)九次通使北魏。悉万斤分别于孝文帝延兴三年(473)、承明元年(476)、太和三年(479)、太和四年(480)、太和十一年(487)、太和十五年(491,)宣武帝景明三年(502)、正始四年(507)、永平二年(509)九次通使北魏。总体来看,粟特国的入贡多在前期(435-479,)悉万斤国的入贡多在后期(473-509,)其中公元473年以后二者交叉有五次。这说明在北魏后期,悉万斤在粟特诸国中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中亚与中国联系的主力,这也正符合《隋书》、两《唐书》等文献中所谓安国、米国、石国等皆附康国(悉万斤)的记载。除粟特和悉万斤,粟特地区还有其他国家遣使北魏,如太武帝太延三年(437)有者舌国(石国,)正平元年(451)有迷密国(米国,)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有阿曜社苏突阇(东曹国,)永平三年(510)有伽秀沙尼(何国,)永平四年(511)有比地(西安国)等。

胡商(5—6世纪,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藏)

彩绘陶载物骆驼(北周,宁夏固原李贤墓出土)

3.隋唐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则是在名义上将这些地区划入中国版图之内。这一时期于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石、史、何、曹火寻、戊地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

中亚地区在隋朝时虽然还处在突厥控制之下,但因突厥较为宽松的“役属”政策而并未影响中亚诸国同隋朝往来,隋朝统一中国使得粟特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更为通畅。尽管隋代国祚短促,但史籍中所见与粟特诸国之往来却不少,尤其是炀帝时期。《隋书·炀帝纪》记载了大业十年(614)七月的曹国遣使和大业十一年(615)五月安、曹、何、穆、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的遣使 。《隋书》卷八三《西域传》除载上两次遣使外,还载安国、石国于大业五年(609)亦曾遣使,另有米国、史国也于“大业中,频贡方物” 。《西域传》的序文及同卷内的《安国传》都记载了隋炀帝即位之后遣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至史国和安国得其特产而还之事 。因安国位于粟特地区西部,隋使出使至安国,不仅要经过史国,想必也会经过康、米、何等国,只是史籍失载而已。《隋书》卷六七《裴矩传》载,裴矩在《西域图记》中记录自敦煌前往西海的三条道路之中道时说:“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鏺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 所述正好是一条横穿中亚而达西亚的道路,而且这条“中道”在其所记三条道路中最为繁荣。

唐初平定西突厥而在原隶属突厥的各地建立羁縻府州以屏卫安西、北庭都护府,在中亚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州主要有康居都督府(康国,今撒马尔罕)、大宛都督府(石国,今塔什干)、休循州都督府(拔汗那,即上文之 汗,今费尔干纳)、安息州(安国,今布哈拉)、贵霜州(何国,今卡塔库尔干)、佉沙州(史国,今沙赫里·沙勃兹)等等。唐朝政府对羁縻府州实行一种非常松散的控制形式,但因唐朝国力上升,国内经济贸易繁荣,国际交往频繁,在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为昭武诸国商人提供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因而这些国家主动而频繁地向唐王朝遣使朝贡。据两《唐书》及《册府元龟》记载,自高祖武德七年(624)至代宗大历七年(772)的一百四十九年间,粟特诸国入贡唐朝达134次

中亚古信札残片(618—629,埃及出土,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唐王朝在中亚地区设立羁縻府州时,也值大食(Tajik)在西方崛起。阿拉伯人的征服步伐不久就迫近中亚,中亚诸国都希望唐朝能直接出兵,但因路途遥远,大食也未危及安西、北庭,而唐朝的心腹之患始终是突厥残部,所以唐政府只是通过支持突骑施来帮助中亚诸国反抗大食。然而公元738年,受唐王朝支持的突骑施可汗苏禄被部下所杀,其子吐火仙即立,从前的亲唐政策开始转变,于是唐朝决定直接干涉。公元738—739年和公元744年,唐朝两次联合中亚诸国出兵突骑施,先后活捉吐火仙和杀死反叛的莫贺达干,彻底平定突骑师。在此过程中,唐朝的势力和影响在中亚进一步扩展。尔后,为了进一步加强与中亚诸国的联系,也为了声援中亚诸国对大食进攻的抵抗,唐朝对中亚甚至西亚一些国家的首领进行大规模的封王举动,开元二十七年(739)封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为奉化王,开元二十八年(740)封石国王莫贺咄吐屯为顺义王,同年又封石国王斯谨提为可汗、拓羯王,天宝元年(742)封西曹国王哥逻仆罗为怀德王,天宝三年(744)封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米国王默啜为恭顺王,天宝四年(745)封安国王屈底波为归义王等。封王之举同羁縻府州政策一样,仅是对这些地区的名义羁縻,但它至少反映了唐朝在中亚名义上的宗主地位和这时期中亚与中国的紧密联系。

昆仑奴与卫士(敦煌莫高窟61窟)

公元750年,中亚拔汗那国王与石国王不和,拔汗那王求助于唐。安西都护高仙芝发兵讨伐石国,石国王请降,高仙芝假意接受,但却突然攻破石国,杀老弱、虏壮丁、搜刮财物,并于次年将石国王送往长安处死。石国王子求告于西域各国,各国皆怒,欲联合大食以攻唐安西四镇。于是次年(751)6月,高仙芝率领数万大军进至中亚怛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之江布尔,)与大食呼罗珊总督穆苏里姆的大将济雅德·布·萨利赫的军队对峙五天。战斗中,臣属于唐的葛逻禄部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致使唐军大败,两万余人为大食俘虏,高仙芝仅带领几千人撤回安西。由于此次外交处置失当,唐在中亚粟特地区的原有优势不幸丧失殆尽。此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四镇边兵东调长安平叛,使西北边防空虚,吐蕃又乘机攻陷河西、陇右,切断安西、北庭与唐朝中央的联系。唐王朝无力西顾,自此逐渐丧失了对中亚的控制。贞元六年(790,)吐蕃攻陷北庭,中亚诸国与中原的直接联系就此中断。 INj5y6hpyqwYqLjUiKfTX2fCsvd/30+BkfCAhYrgJU2y1T8i3kdIWLi4m/fjAZ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