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国外省略研究综述

在西方语言学界,省略研究是一个古老而热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关于省略形成的原因和理解机制的讨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省略的研究角度涉及句法、语义、语用、语篇乃至认知等不同方面,要对这一领域进行全面综述,对我们来说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因此,下面我们将按不同的语言学流派,选择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概述。

2.1.1 形式句法研究

基于形式句法的省略研究,是国外省略研究的主流,其主要理论基础是管辖约束理论和最简方案。就我们所见,目前国外立足于该角度所展开的省略研究主要有三种路径(Aelbrecht 2010:3-10),即:无结构研究路向、有结构研究路向之一、有结构研究路向之二。

所谓的“结构”有无,指的是在省略研究中是否承认省略部位(Ellipsis Site)存在无语音形式的句法结构。无结构路向研究否认省略部位内存在着句法结构,即在我们说出来的句子中,句法与音系是完全匹配的,既不存在被删除的部分(No Deleted Parts),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空成分(No Null Elements)。有结构路向之一的研究者认为,在省略句的省略部位上存在着词汇性的空代词,这样的空代词类似于显性代词,可以通过纯语义的手段来加以解释。而该研究路向的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可以通过在LF层面把先行词复制到省略部位来为空代词提供恰当的解释。有结构路向之二的学者则主张把句法和语义匹配起来,认为省略部位像非省略成分一样,具有完整的句法结构。省略部位与非省略部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部分结构在PF层面上没有语音表达,但其语义却可以通过PF删除理论来加以解释。我们认为目前国外的省略研究主要是基于形式句法的省略研究,除了句法因素以外,省略研究还要涉及信息结构、语义、语用、认知等因素。上述省略的不同研究路径之间的关系可如图2.1所示:

图2.1 省略研究路径关系

我们认为在图2.1中所示的省略的各种研究路径中,意义始终贯穿于其中。下面我们重点对基于句法的省略研究展开论述,旨在对当前国外主流的省略研究路径做一较为客观的梳理、介绍和应用探讨。

2.1.1.1 无结构研究路向

2.1.1.1.1 光杆论元省略

省略研究的无结构路向否认省略部位内存在句法结构,认为在省略结构中,除了语音表现形式的句法结构外,不存在其他任何多余的句法结构,即在我们说出来的句子中,句法与音系是完全匹配的,既不存在被删除的部分,也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空成分。这种研究路向在简化句法结构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句法—语义界面来解释,其主要理论以Culicover&Jackendoff(2005:233-300,2018)的更简句法(Simpler Syntax)为代表。更简句法是一种解释性理论,与传统的生成语义学相对应,力图通过最简单的句法结构去调节音系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更简句法试图证明当下主流生成语法通过句法运算来处理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往往是语义或语用问题。如果把这类问题从句法中剔除出去,句法结构就自然变得简单很多(胡建华2010:15)。更简句法对主流生成语法的质疑中,很重要的论据之一就是对省略的解释。更简句法以光杆论元省略(Bare Argument Ellipsis,简称BAE)为例,指出了省略研究除了句法因素以外,还需要考虑句法与语义、语用和认知的接口因素,并由此提出了间接允准机制。

在不同的语言中,省略结构有所不同,但一般常见的有:截省、谓语省略、假空缺句、空缺句、剥落句、片段结构、名词省略和并列删除结构等。光杆论元省略是剥落句中的一种。剥落句的典型特征是在省略结构中,除了论元以外,其他成分全部省略。例如:

(1)Tom gives fowers to Mary, and John too.

光杆论元省略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一般出现在上下文的语境中,在答语中,除论元外的其他成分全部省略。以(2)为例:

(2)a.A:Harriet has been drinking something.

B: Yeah, scotch.

b.A:When is Robin coming?

B: On Tuesday.

(Culicover 2009:438)

在主流的生成语法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依据结构一致性假设(Structural Uniformity Hypothesis)思路及PF删除理论来解释BAE。所谓的“结构一致性假设”指的是下文中省略的信息在结构上与上文一致,即:片段结构中有完整的句法结构,只不过在句法操作过程中符合省略的允准(Licensing)条件,从而被删除,最终以光杆论元形式出现。更简句法也承认BAE的解读离不开句法。比如,在德语语篇中,下文中的光杆论元必须和先行句的格标记(Case-Marking)保持一致:

(3)a.A:Wem folgt Hans?

who.DAT follows Hans

“Who is Hans following?”

B:Dem Lehrer.

the.DAT teacher

“The teacher.”

b.A:Wen sucht Hans?

who.ACC seeks Hans?

“Who is Hans looking for.”

B:Den Lehrer

The.ACC teacher

“The teacher.”

(转引自Culicover 2009:447)

Merchant(2003:55-77)在朝鲜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俄语和乌尔都语中也找到了类似的例子。同样的例子在英语中也存在,如以下(4)中介词的选取和约束关系的确立都说明了句法在省略结构中的作用:

(4)a.A:I heard Harriet has been firting again.

B:i.Yeah, with Ozzie.

ii. * Yeah, Ozzie.

b.A:John is very proud.

B:Yeah, of/ * in his stamp collection.

c.A:John has a lot of pride.

B:Yeah, in/ * of his stamp collection.

(Culicover 2009:447)

例(4)也同时表明,省略结构可以从先行句中推导出来。但是,也有很多例子显示,省略结构中找不到可以从中推导的先行句(胡建华2010:18)。例如:

(5)a.Hello!Ouch!Wow!

b.Off with his head!

c.A good talker, your friend Bill.

(转引自胡建华2010:18)

在例(5)中,各话语片段均不含动词,没有时态,根本无法找出其省略前的底层句。这类结构如果不用作直接宾语,也根本无法作为内嵌结构来使用。例如:

(6) * Fred unfortunately doesn’t realize that hello/off with his head/a good talker, your friend Bill.

(转引自胡建华2010:18)

更简句法还对如下这类现象进行了探讨:有些省略结构本身是合法的,但与之对应的假定性完整结构却因为其相关成分在移位中违反了孤岛(Island)条件而被标记为不合语法。在更简句法看来,这类现象的存在说明省略结构并非是由一个相应的完整结构派生而来的。例如:

(7)A:Harriet drinks scotch that comes from a very special part of Scotland.

B:Where? [ * Where does Harriet drinks scotch that is from?]

(转引自胡建华2010:18)

由此可见,更简句法在承认对BAE解释要以句法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仅仅依赖句法关系来解释省略结构是不够的;同时,纯句法解释也解决不了一些相关的省略现象,因此还需要考虑与先行词相关的句法、语义、语篇语用和认知界面上的因素,才能够加以有效的处理。例如(8a-c):

(8)a.A:I hear that Harriet has been drinking something.

B:Yeah, scotch.

b.A:Ozzie mistakenly believes that Harriet has been drinking again.

B:Yeah, scotch.

c.A:Ozzie doubts that Harriet has been drinking again.

* B:Yeah, scotch.

(Culicover 2009:442)

在(8a-c)中,A的陈述都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因而相对于B的解读来说,这些陈述在显性句法表达上都没有差别。(8c)中B之所以不可接受,是因为B的答语与A没有语义相关性,也就是说,(8)中B的解读,不仅仅要对应A的句法结构,还要涉及A的语义内容。可见,句法并不是省略解读的唯一方式。换言之,句法、语义、语用和认知的交叉界面决定了省略结构的解读。也正是基于此,更简句法提出了间接允准机制。

2.1.1.1.2 间接允准机制

更简句法认为,片段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句法结构,是一个无依赖结构(Orphan),而不是作为更大句法结构的一部分。对这种片段结构的解释是建立在间接允准(Indirect Licensing, IL)机制的基础上的。间接允准机制是一种涉及句法、语义、语用和认知之交叉界面的解读机制,具有认知加工的性质。这一机制依靠激活记忆中与某些词语相关联的意义来允准省略结构的相应解读,先行句中间接允准光杆论元的成分甚至可以不出现在语言结构中(胡建华2010:18-19)。

IL主要有三种类型:匹配(Matching)(无依赖结构和先行句中的目标词相对应)、萌生操作(Sprouting)(即无依赖结构作为从句中的补充物拼读出隐性论元和附加语)、无依赖结构与语迹相对应。IL主要是建立在匹配的基础上,即在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上光杆论元与先行句中目标词的对应关系。IL的解释一般分为三步:首先找出光杆论元对应先行句中的目标词,并建立两者间的匹配关系;然后建立光杆论元和目标词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表达式;最后构建BAE解读的表达式。匹配的过程中还要涉及语篇因素,如对比焦点等。Culicover(2009:449-450)还把对BAE解读拓展到截省、谓语省略(动词短语省略)、动词短语照应(VP Anaphora )和空缺句中,认为截省是BAE的疑问变体。

下面我们尝试应用IL对汉语谓语省略做初步的分析。先看例子:

(9)张三不会做饭,但是李四会___。

在例(9)中,“李四”与“张三”相匹配,“会”与“不会”相匹配,这种匹配是建立在先行句与后续句具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和彼此相对比的句法位置之上的,进而在概念结构层面上构建对片段结构(省略部分)的解读。如图2.2和图2.3所示:

图2.2 省略的间接允准机制1(改自Culicover 2009:458)

图2.3 省略的间接允准机制2(改自Culicover 2009:457)

在IL看来,省略部位没有任何结构,因而省略的句法研究是可以延伸到句法、语义、语篇、语用和认知的交叉界面进行研究的。这既拓展了省略的研究领域,也为省略研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主流理论的解释思路,体现了解释语义学和概念语义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独特风格。

我们认为,IL与有结构研究路向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它们对省略所做的解释,立足的是不同角度,着眼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层面。有结构研究路向认为,省略部位存在句法结构,而对省略部位存在空成分做出假设是完全可能的,只不过有些成分在移位和推导过程中被删除了,而删除导致空成分的出现。由于这种研究路向对一些BAE现象也可以有效地解释,因此,在我们看来,有结构研究路向和无结构研究路向对省略的研究并不矛盾,只是其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而已。

2.1.1.2 有结构研究路向之一

有结构路向之一的研究者认为对省略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空代词研究路径,另一种是LF复制研究路径。

2.1.1.2.1 空代词研究路径

空代词路径研究者认为,省略句的省略部位上存在着词汇性的空代词,这样的空代词类似于显性代词,可以将其视为论元,并通过纯语义的手段来加以解释。如例(10)和相应的图2.4所示:

(10)a.有人说谎,但我不知道是谁。

b.但我不知道是谁。(下画线部分分析如下图)

图2.4 省略的空代词研究路径(改自Aelbrecht 2010:6)

这种空代词解释思路的优势之一是:空代词可以指代处于分离状态的先行词,从而在语义上解释谓语省略现象。例如:

(11)a.张三 i 告诉李四 j ,他们 i+j 可以一起离开。

b.I can walk and I can chew gum.Gerry can too, but not at the same time.

([11b]转引自Aelbrecht 2010:6)

该思路的优势之二是:在某些情况下,省略可以指代非语言性质的“先行词”,类似代词,但表现为词汇性的空代词。例如:

(12)[指着新买的衣服]

你不应该买。

2.1.1.2.2 LF复制研究路径

有结构路向的第二种研究思路则认为,可以通过在LF层面把先行词复制到省略部位来为空代词提供恰当的解释。这种思路是该路向的主要研究思路,主要以Chung, Ladusaw&McCloskey(1995)的IP循环理论为代表。该理论来源于管辖和约束理论框架,它建立在LF层面之上,以截省句为解释对象。这一理论认为,截省句在D结构中包括一个空的TP,语音上的空TP通过循环复制(Recycling)先行词TP的内容,在LF层面上被完全解释。这个过程需要循环复制、萌生操作、共标(Coindexation)和合并(Merger)等操作方式。LF复制的基本前提是省略部分和先行句之间存在等同关系,中心思想是截省结构所构造出的逻辑式必须为疑问算子提供一个可以约束的自由变量。刘丽萍(2006:60-112)运用这一理论对汉语的截省句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证,试图将截省句中空缺的部分借助前面的先行语在LF层面予以恢复和重建。刘文将汉语的截省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联语是隐性的情况,另一类是关联语是显性的情况;而后该文对前者增加了萌生操作,对后者的处理采用了合并操作的方法。详细情况请参考刘文,我们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LF复制在截省句处理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对于先行词包括省略部位(Antecedent-Contained Deletion,简称ACD)现象处理起来就显得捉襟见肘了,ACD现象可以通过PF删除理论来解读

2.1.1.3 有结构研究路向之二—PF删除路径

第二种有结构研究路向是PF删除路径。该研究路径认为省略部位的句法与语义完全匹配。省略部位像非省略成分一样,都具有完整的句法结构。省略部位与非省略部位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部分结构在PF层面上没有语音表达,但其语义却可以通过PF删除理论来加以解释。例如(13)和图2.5:

(13)a.有人说谎,但我不知道是谁。

b.但我不知道是谁。(下画线部分分析如下图)

图2.5 省略的PF删除(改自Aelbrecht 2010:7)

Merchant(2001、2004)结合英语、希腊语和德语语料,从介词滞留(Stranding)、形态格标记和省略部位的提取(Extraction)问题这三个方面探讨了PF删除理论在解释截省问题中的有效性。Merchant指出,如果省略部分没有完整的结构,就很难解释介词滞留和提取等语法现象。PF删除路径解释的关键在于限制省略的两个条件:还原和允准。所谓“还原”,指的是丢失成分的意义可以从语境中重新找回。Merchant(2001)提出的e-GIVENness观念就是实施“还原”操作的方式之一。所谓“允准”,是指并非所有的句法构型都允许省略,任何省略都受制于特定的句法环境。在这两个条件中允准条件显得尤为重要,涉及在什么样的句法环境下可以省略及在哪些句法环境下不能省略的问题。Aelbrecht(2010)对省略的句法允准条件进行了全面探讨并提出了允准理论。该理论认为允准核心和省略部位并不需要处于核心—补足语关系,省略的允准是通过省略特征和省略允准核心的一致关系(Agree Relation)实现的;省略发生在派生过程中,与语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省略与语段是一种互动关系。该理论对荷兰语MCE和多种英语省略结构的提取问题有很强的解释力。那么,在汉语省略结构中需要哪些句法条件?允准理论是否能够解释不同的汉语省略结构?汉语中哪些成分在提取之前省略,哪些成分在提取之后省略?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后文作专题探讨。

除了Merchant(2001,2004)、Aelbrecht(2010)之外,目前国外基于形式句法的省略研究还有以下一些重要文献值得关注:Chao(1987)《省略》(On Ellipsis);Lobeck(1995)《省略:功能核心,允准和识别》(Ellipsis:Functional Heads, Licensing and Identification);Chung, Ladusaw&McCloskey(1995)《截省和逻辑形式》(Sluicing and Logical Form)。Chao(1987)和Lobeck(1995)的研究是以管辖—约束理论为框架展开的,而Merchant(2001,2004)、Chung et al.(1995)和Aelbrecht(2010)等则是在最简方案框架的基础上展开研究的。此外,还有一些成果代表了国外省略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主要有:牛津比较句法研究系列丛书中的Kayne(2005)《移位和沉默》(Movement and Silence)、van Craenenbroeck(2010)《省略的句法:来自荷兰语方言的证据》(The Syntax of Ellipsis:Evidence from Dutch Dialects)、Gergel(2009)《情态和省略:来自共时和历时的证据》(Modality and Ellipsis: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Evidence)、Repp(2009)《空缺句中的否定》(Negation in Gapping)、Johnson(2008)主编的论文集《省略中的话题》(Topics in Ellipsis)、McShane(2005)《省略的理论》(A Theory of Ellipsis)、Lechner(2004)《比较句中的省略》(Ellipsis in Comparatives)等。除了上述对省略本体研究的理论探讨性著作外,还有基于生成语法理论对省略的应用研究,如Santos et al.(2009)《最简回答:欧洲葡萄牙语习得中的省略、句法和语篇》(Minimal Answers:Ellipsis, Syntax and Discours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uropean Portuguese)等。

省略是国外理论语言学,特别是形式句法研究的重要话题。国外这方面的文献非常多,本书在后续章节的个案分析中,还将做专题性介绍,这里我们不再一一述评。值得一提的是van Craenenbroeck&Temmerman(2018)编写的《牛津省略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Ellipsis),该文献对省略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该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省略的理论研究,包括转换生成语法、依存语法、更简句法、心理语言学、疑问语义学(Inquisitive Semantics)、计算语言学等不同理论视角下对省略的研究;第二部分将省略作为一种诊断工具(Diagnostic Tool),应用到省略现象的分析中,包括移位和岛条件、语码转换等;第三部分聚焦于具体的省略结构的分析中,包括截省、动词省略、片语、比较句等;第四部分对十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进行了分析,如芬兰手语、匈牙利语、印度尼西亚语、斯瓦希里语等。

2.1.2 功能语法研究

功能语法学派对省略的研究主要以Halliday&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为代表。该书中文版已由张德禄等(2007)翻译,并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Halliday&Hasan(1976)认为,省略、替代和指称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其中省略是替代的一种特殊形式,可称为“零替代”(Zero Substitution),指的是结构上某个应该出现的成分却没有被明确表达出来,其本质特征是处于底层的选项在结构中被删除了。省略同替代、指称一样具有衔接功能,都是预设形式,是通过指向一个已知事物来认识另一事物的手段。Halliday&Hasan(1976)还把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省略三种情况。

在功能语法大的框架下对省略进行交叉界面研究的另一代表作是Winkler&Kerstin(2003)主编的论文集《界面:推导中和解释中的省略结构》(The Interfaces:Deriving and Interpreting Omitted Structures)。该书从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对省略展开研究,其中有几篇文章专题探讨了省略与话题、焦点和篇章结构的关系问题。

2.1.3 认知及其相关研究

如上所述,国外对省略研究的主要视角是形式句法,基本上是从间接允准机制、空代词或LF复制和PF删除等三个路径展开研究的,涉及的省略结构有:动词省略、谓语省略、截省、剥落句、片段结构、名词省略、空缺句、假空缺句和并列结构省略等。除了Culicover&Jackendoff(2005:233-300)在更简句法中提出的解释光杆论元省略的间接允准机制外,国外语言学界从认知角度对省略的研究还比较少,更简句法中的间接允准机制研究也不是对省略的纯认知语义研究,而是对省略的句法—语义—认知的界面研究。Goldberg&Perek(2018)分析了构式语法中的省略,认为省略构式的共享交际动因(Shared Communicative Motivation)导致跨语言相似性和一定的功能限制。省略是被构式系统所允准的。构式涵盖了一些对形式和功能的限制,包括语义、语篇环境、语域、体裁和方言等。省略还原性不是仅复制和删除省略部位的句法结构,而是负载着一定的认知过程,指信息可以从先行词的记忆语迹(Memory Trace)中还原。

语用与认知的交叉研究也是当前国外省略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方向侧重研究在一定的语境下特别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省略的意义理解问题。比如,Vennemann(1973)认为省略是在一定语境下语义结构的零形式(转引自陈伟英2009:15)。Petra(2003)从话题和焦点等视角阐述了省略解读的语用问题。

语用与认知交叉研究的另一视角是认知语用学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交叉而形成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其主要代表是Sperber&Wilson(1986/2001)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就我们所见,即使在国外,也鲜有学者立足于关联理论去解释交际中的话语省略现象,但我们认为,立足于认知语用学尤其是关联理论来阐释诸如词汇语用、语用充实下的省略意义理解问题,可能是今后此方向研究的热点所在。

此外,Kann, Wijnen&Swaab(2004)从神经认知机制角度,采用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s[事件相关电位])手段探讨了空缺句的理解问题,即通过在线句子加工来确定何时识别省略并找回省略的信息等。实验结果表明,平行结构中缺失信息的找回受到句法延续性作用的影响,同时该实验也证实了其中所涉过程不同于学界曾就wh问句和其他空语类结构所做的猜想(转引自陈伟英2009:15-16)。我们相信,基于ERP的定量研究,不仅有利于改进以往基于演绎和内省法为主导的省略研究,也可以为省略理解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路径。

省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也是国外省略研究的重要内容。Phillips&Parker(2014)述评了用心理语言学实验的方法对省略进行的研究。该综述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先行词和省略部位的一致限制是否适用于句法或语义表达?二是省略部位是否包括先行词的句法结构,该结构在语音形式上表现为语音缺省?亦或省略部位包括一个缺少内部结构的空代词?三是如果省略部位存在不发音的结构,该结构是全部参与句法加工过程,还是在某些句法表征(Syntactic Representation)层面空缺。心理语言学实验研究能够解释前两个问题,但是对第三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Frazier(2018)在《牛津省略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Ellipsis)中评述了省略和心理语言学的最新进展。实证研究主要围绕省略部位是否存在句法结构的问题展开,聚焦省略的还原条件和允准条件。 B1KkNE5wlZt7Y113GAFAA1LZKaChjZVLshrP1gsTyF+2dy1F2gDaEBA131EudA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