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3 顺应论

何谓“顺应”?维索尔伦 [1] 的“语用综观论”(pragmatic perspective),或“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继承了德国一两百年来把达尔文的进化论的选择和适应思想引进语言学研究的传统” ,借用了让·皮亚杰(Jean Piaget)和巴贝尔·英海尔德[Bärbel Inhelder])的认知心理学中的适应观 ,霍华德·贾尔斯(Howard Giles)和尼古拉斯·库普兰(Nikolas Coupland) [2] 的社会语言学的“交际适应理论”(Speech Accommodation Theory),以及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的关于(社会)语境的观点:“把语用学看作是语言功能的综观,倾向于把语用学当作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 [3]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视角”(as a general cogn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对语言使用进行全方位的解释,或者说它把语用学定位为“语言(任何一个方面)的功能性综观”(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n [any aspect of] language)。 [4] “顺应论”的出发点是:“人要生存和发展,就得顺应环境和目的,只能通过语言选择(以顺应环境和目的),从而最终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以及欧洲大陆语用学学派把语用学当作“语言功能的综观”(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而非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根据维索尔伦的“综观论”,“语用学渗透到语言和语言学的各个级阶和侧面。语音里面有语用,句法里面有语用,语义里面有语用,语篇里面有语用” 。他认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洽商/商讨/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适应性”(adaptability),交际者的交际活动就是“策划”(planning)和“选择”(choice[-making])。那么,“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也就是研究语言的选择过程” 。“语言选择发生于语言的各个级阶,其可能性”取决于“变异性”;“语言选择不是静态或稳定的,而是动态和变化的”。

根据综观论和顺应论,我们可从四个方面描述语言的选择和使用:“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es)。 [5] 这样一来,语用学就应该研究“语言选择背后的机制和动机” 以及这个机制和动机能够使人获得的结果和语效。顺应有五个方面:顺应的对象(即顺应何人、何物),顺应的层次(符号系统、渠道、代码、风格、言语活动、语篇类型、言语行为、命题内容、句子、从句、短语、语词、语音等),顺应的阶段(性)(时间上的火候),顺应的程度(听取程度或听者意识到的程度,包括“意识到、半意识到、未意识到”),顺应的功能或策略(发挥顺应的优势以取得很好的语效)。

顺应具有动态性。“动态性与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都有密切的关系。” “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的选择应该顺应交际语境,也即各语境素制约着语言的选择”;“结构客体顺应”“体现在语言、语码、语体、话语和语段的构建成分等的选择上,相当于语言语境或上下文”。 关于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salience),此乃认知问题。语言选择的目的性或目的意识并非总是那么强烈,也即“意识程度”有高低之分。

“顺应论”的“语境包括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即上下文语境)。前两种语境包含四个方面:说话人(utterer)和听者(interpreter),他们对其他语境(素)起到决定作用”;其次是“心理/内心世界”(mental world),“包括语言交际双方或多方的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再次是“社交/社会世界”(social world),“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以及‘大小写文化’”;最后是“客观/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主要指时间和空间,即何时何地”。

[1] Verschueren, J. 1999/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语用学新解》).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Giles, H.&N. Coupland. 1991. (eds.). Language: Contexts and Consequence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侯国金,《语用学精要:语用能力对阵语用失误》,67页。另见: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语用学新解》). pp.55-56。

[4]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语用学新解》). p.7。

[5] Verschueren, J. 1999/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语用学新解》).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Limited.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ZIUkJBhDXihfKg4v+ydBTPGircCm4DWvukf+rcpixInDvY3ujtVc5RUgBaaeazm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