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 意义的语境依赖性

没有语境就没有真正的交际,或者说就没有语言。语法研究和语义学研究中的缺省语境的词句研究其实是假设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个默认语境。“任何一个词的价值都决定于它周围的环境,如果不首先考察它的环境,甚至连这个词的价值也不能确定。” 戴尔·H. 海姆斯(Dell H. Hymes) [1] 认为语境信息应该包括言者(addressor)、听者(addressee)、话题(topic)、背景(setting)、渠道(channel)、语码(code)、形式(message form)、事件(event)。莱昂斯 [2] 的语境主要是六个方面的知识:(1)知道自己在言语活动中的地位;(2)知道言语活动的时空;(3)知道言语活动的正式程度;(4)知道合适的交际媒介或方式;(5)知道如何顺应话题选择语言或方言;(6)知道如何顺应前景和语域。何兆熊 把这些“知识”分为“语言知识、语言外知识”。也就是说,上述知识其实就是语境。“语言知识”自然包括对上下文的把握,有时叫“语言语境”,涉及“词语的搭配限制、先前话语提供的信息以及由此促成的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内容、话题和关键词语所触发的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在连贯话语中保持的状态等”;“可以把这种语境分为短语(phrase)语境、句子(sentence)语境、段落(paragraph)语境和篇章(text)语境”。 “语言外知识”则包括相对静止的背景知识、相对动态的情景知识和不断增长的相互知识。“背景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即常识。背景知识宏观上包括交际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学、哲学、法制、道德、规范等大氛围。背景知识有时指特定的社会规范和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情景知识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主题、交际的正式程度”以及“交际者的突发情绪”。

最客观的语境大概算地点类物理语境了。熊学亮认为,“物理语境”(physical context)“是语言交际时交际者即人的语言系统以外的、但对人说话或理解话语会产生影响的‘语言系统外的因素’。人的语用系统包括大脑负责语言运作的那部分以及与发音写字有关的生理机制,因此,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所、环境、气候、气温、气压、气味、空气湿度、交际人的身体状况、在场其他人的身材、相貌、表情等都是物理语境因素”。 熊学亮还认为,语境可分“小语境、大语境”两种。“小语境是语句和语句之间的意义限制关系”,就是上下文或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大语境是符号意义解码后因语境信息追加而产生‘意义再解释’的环境”。 会话中的“这个、那个、他、她、它”等都是依赖“小语境”才得以确定语义值的。韩语的mutsa到底是“帽子”还是“母子”也是决定于“小语境”。关于“大语境”对语义的影响,请看一例

语境 I: (朋友之间在闲聊)

A:好像没什么电视节目好看。

B:好看的多了,比如《越狱》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美剧。

在语境Ⅰ中,B说这句话的意思就可能是:抱怨没什么电视节目可看的A不妨看看《越狱》。

语境 II: (几个人在讨论电视剧,其中有人说)

《越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美剧。

这是说话人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他可能会进一步向听者介绍该剧错综复杂的情节、意想不到的结局等来证明他的观点。

语境 III: (晚上10点多了,B在看电视连续剧)

A :已经10点多了,你还不睡?

B :《越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美剧。

此时B的意思就可能是“我想看完这集后再睡”。

可见,语境I、语境II和语境III对“《越狱》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美剧”这句话产生了三种不同的影响,大于“句间语义关系”,因此可叫作“大语境解释”。

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 的三类语境即“言内语境”(linguistic context)、“言伴语境”(paralinguistic context)和“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是迄今为止最理想的“近乎完美”的三分法

言内语境:A. 句子语境 (上下文、前后句); B. 语篇语境 (段落、语篇)。

言伴语境:A. 现场语境 (时间、地点、场合、境况、话题、事件、目的、对象); B. 伴随语境 (语体、风格、情绪、体态、关系、媒介、体态语以及其他各种临时因素)。

言外语境:A. 社会文化语境 (社会心理、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时代环境、社会心理); B. 认知背景语境 (整个现实世界的知识、虚拟世界的知识)。

其“言内语境”是言辞内语境或上下文,其“言伴语境”是“客观语境、显性语境、真实语境、言辞外语境的比较小和实在的语境(因)素(contexteme)”,其“言外语境”是“比较大的可控制性较小的语境素,以及主观语境、隐性语境、心理语境之和”。 [3]

对语境最敏感的也许是各种指别语(deixis)的指称意义和社会(文体)意义:人称指别(person[al] deixis)、社交/社会指别(social deixis)、时间指别(time/ temporal deixis)、空间指别(place/ spacial deixis)、语篇/话语指别(text[ual]/ discourse/discoursal deixis)。以“人称指别”为例,人们社交的第一也是头等大事是使用合适有效的人称指别语,对晚辈的教育和期待也是如此。可以夸张地说,一部电影、小说、电视剧其实就是指别语使用和变化的剧情发展史。

韩剧《不懂女人》讲述的是朴武赫家的喜剧和江圣灿家的悲剧,由于两家在不同时间里具有共同的(家庭)成员李敏贞而使得两家的命运具有戏剧性的可对比性。李敏贞嫁到江家后对江家父母自然改称“爸爸、妈妈”,离婚后却又要改称:称呼过去的公公“伯父”,对上门看孙子(离婚前后偷偷生下的儿子李思朗)的霸道前婆婆则保留了“妈妈”的称呼(也许是考虑到儿子李思朗[的感受])。嫁给朴武赫前后叫他父亲朴尚满“伯父、爸爸”,朴武赫对李敏贞的母亲也有“伯母、岳母大人”这两种不同的称谓。李敏贞之子李思朗先后叫朴武赫“帅气的朴代理叔叔、叔叔、爸爸”,称呼其父亲朴尚满“爷爷”(一般关系和亲属关系的“爷爷”两种)。最有趣的也许是李敏贞住房的主人高美爱。如上文所介绍,她最初和朴尚满一起跳舞时互称外国名“薇薇安(小姐)、克拉克盖博(先生)”,恋爱以后一边保留上述称呼一边尝试以“高社长、朴社长”互相称呼。薇薇安对李敏贞的称呼不变,对同住的李敏贞之母亲的称呼则有变化,先称呼“大婶”,后来在“大婶、亲家母”之间纠结一阵后才确定“亲家母”。同样,李敏贞对薇薇安的称呼有“美爱姐、妈妈”的变化(在朴尚满不在场时薇薇安向李敏贞索要“美爱姐”的称谓)。李思朗认亲前叫生身父亲江圣灿“坏叔叔、医院叔叔”,后来有时叫他“爸爸”,有时叫他“亲爸爸”,因为“免得和那个爸爸混淆了”。其他还有很多有趣称谓,如江家和李家的母亲分别被餐馆打工的服务生正姬和朴家保姆称为“夫人”而格外地受宠若惊,因为她们都说“我这辈子还是头一次被人家叫作‘夫人’”。朴武赫上班的分社里的马组长在何时何地被武赫称作“(马)组长、舅舅”也是很有趣的。可以说,江家和朴家的斗争既是夺夫夺妻之争,更是夺子之战,其间所经历的失败和成功都见证了人称指别的变幻风云。我国的电视剧《青衣》《我的丑娘》《家有儿女》等也是如此。《青衣》就是青衣演员对婆婆的称呼演变史,《我的丑娘》是男主人公对来自农村的丑娘认还是不认以及以何称谓相认的变化过程,《家有儿女》是记录夏小雪、夏小雨和刘星三人对称、称呼各自和共同的社会关系的方式的家庭喜剧。简单地说,它们都是有关叫不叫“妈”及何时叫“妈”的故事。

称谓他人重要,自称也是如此。汉语、韩语、日本语等东方语言都有一套完整的家属关系称呼系统。日本语自称“我”有好几种:waxi、boku、wataxi、watakuxi、ataxi等。waxi和boku限于男性,前者是老者用,后者是其他情况用。Ataxi是女性用语。难以想象正式交往中某青年男子以waxi或ataxi自称会是什么样的窘态。同样,称呼对方也是相当复杂,可以用亲属称谓、官职/职业称谓、姓名称谓(或者与前面二者结合,如“田中先生”)、相当于“你、足下”的kimi和ame和相当于“您”的anata。中国古代的自称、对称(面称)等都极其讲究。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面称他为“诸葛先生、孔明(先生)”。这种有姓有名、名字相异的文化一直延续到六十多年前。可惜现在已经丧失了。其实,许多语言的第二人称都有T/ V两种形式:tu/ vos(拉丁语), tu/ vous(法语),你/您/侬(汉语),英语过去有thou/ ye的差别,如今只有you。

其他指别情况也很复杂有趣。请看数例:

(4)The hotdog and Qingdao Beer left without paying.

(5)I am not here now.

(6)The bus came on time, but he did not stop.

例(4)听起来好像食品和饮料也能主动付钱,但实际上是用普通名词短语转喻地充当人称指别,意思是“在该餐馆吃了热狗,喝了青岛啤酒的人没付钱就走了”。如果要换一个说法,必须知道姓名(餐馆是不会问的),或者记得那人的外表特征,那样就不甚关联了。 例(5)有三种指别,这里言者既然“am not here now”(此时不在这里)那么他又怎么这样说呢?条件是如下的语境条件:“在留言人离开前留下一张条子或在留言箱里留言”,否则不合理,不能为读者所接受。 例(6)的he照理说应该指上文具有可及性的指人普通名词短语或人名专名短语,如“那个老汉、德胜、老孙头、小孙”,然而本句前面只有bus(公交车)。其实这是“文外照应”,指驾驶公交车的司机,“因为车子一定有司机驾驶” ,且多为男性。

所有的指别都是依赖语境的,笔者 专门阐述了指别语的语用问题和翻译问题,另外我们 也有阐述和“练习”讨论,这里就不赘述了。

[1] Hymes, D. 1974. (ed.). L 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Harper & Row.

[2] Lyons, J. 1977. Semantics, Vols. 1&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574.

[3] 参见: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14页。另见:侯国金编著,2009,《语言学百问和硕博指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页;Huang, Yan. 2007. Pragmatics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3-14。 NLKoLxRap+HR74emRVkZcm+mpd+rZxHvcGt650BVRhx39l4yDgjTtB0sNI46Lcy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