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理论研究的背景

自麦金农(1973)从金融抑制角度,以及斯蒂格利茨和威斯(1981)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金融市场分割提出奠基性理论之后,作为二元金融市场中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正规金融平行的非正规资金供给主体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持久深入研究。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的研究命题是在我国现实国情和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农业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人口资源地区分布极为不均的农业大国,经济、社会、制度、文化、地理等多元差异造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事实。国内外学者对区域金融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观点,本书将基于这些已成立的研究论断对拟研究命题进行理论上的逻辑推演,以期凝练出科学的研究问题。

具体来说,本书的研究命题是在以下4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结论之上继续向前推进提出的:第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同时运行并且后者对整个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及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第二,非正规金融在国内的发展现状的区域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运行模式、发展规模、资金成本、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履约机制、运行绩效等方面 。第三,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增长或增加农户收入具有正向作用 。第四,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金融差异存在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内生性决定了我国各地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各个金融发展水平、金融结构、金融服务效率等存在较大差异的地区,其差距呈逐步扩张趋势。另一方面,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将其作为独立解释变量纳入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研究体系当中后发现,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可以有力解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作者对上述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结论及观点深入思考后有以下发现。

第一,从宏观层面界定金融市场概念、考察金融市场结构、讨论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时,研究结论大多肯定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和贡献程度。但是,当进一步深入至区域层面解读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等重要研究命题时却又将研究视阈仅锁定为正规金融。相关论文标题中凡冠有“金融区域差异”或“农村金融区域差异”字样的,其研究对象多数为正规金融组织,导致中观层面的“金融”概念是“跛行”的,并与非正规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研究结论相左。

第二,现有针对非正规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宏观或微观视角,极少有学者专门立足于中观(区域视角)对此问题展开全面深刻的研究和梳理,使得非正规金融领域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一刀切”的全国统一模式来解决。所提出的政策措施更是缺乏区域层面的指导意义,大大削弱了政策的执行效果,甚至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相悖。我国农村合作基金会从兴起到最终关闭的失败教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综上,从研究逻辑上考证,以往这种仅仅用正规金融或银行的区域差异数据去实证分析和解释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是有失偏颇、以点概面的。基于对此研究逻辑和研究现状的思考,本书将围绕运行模式、总量、结构、绩效区域差异的研究主线,逐层深入剖析以下待检验命题:①非正规金融的绝对发展规模、融资供需缺口、规模分布频次、规模调整周期具备显著的地区差异;②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是非正规金融地区差异形成的主要结构因素;③非正规金融对于增大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显著贡献;④非正规金融作用于东、中、西部地区农户消费的影响程度显著不同。 nbxTf+or0ufwMub3TtyVNPlabHpZOl0oQ3slvW6cBG9RCrpctnjEYfkdX6tneH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