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主要创新点

本书创新之处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角度的创新,即本书有崭新的选题切入点。本书的研究对象是非正规金融,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研究主题。如何找到一个既兼备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又不乏新意的切入点让这个成熟的研究命题焕发新彩,是本书研究设计的关键所在。作者在前期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思考论证,最后选择了从区域角度破题,研究尝试针对非正规金融开展截面空间的横向比较,重在揭示不同区域的模式差异、变动规律、差异结构和运行绩效。中观层次的研究拓宽了非正规金融的研究视阈与研究空间,使该研究领域的理论框架更为完整,也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视角。

(2)研究数据的创新。按照理论构建、数据处理、实证测算的规范研究步骤,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算研究整体推进至形成30个省份1980—2015年的面板数据。在非正规金融缺乏公开统计资料的情况下,为本书及后续相关研究开辟实证分析的全新研究路径和数据基础。

(3)研究内容的创新。在本书中具体体现为:第一,对我国非正规金融不同的区域组织形式开展了横向的比较研究;第二,跨学科吸收借鉴历史文化和民俗研究的相关成果,尝试分析化丛在西南地区的形成原因及其正规化的最优路径选择;第三,同时采用人均借入款和人均借出款的融资供需缺口、规模分布频次以及规模调整变动周期等全新分析口径,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的绝对发展规模和规模调整增量及其变动周期开展定量分析;第四,结合极变异系数(CV)、基尼系数(Gini)、对数变异系数均值(GE0)和泰尔指数(GE1)等区域差异不平衡测度指标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区域差异结构进行水平测度与空间分解;第五,设置非正规金融区域发展变量,实证检验了非正规金融影响经济增长以及农户消费的地区差异,并进一步验证了非正规金融作用于农户消费的收入传导机制;第六,依据各章实证结论,围绕规范运行模式、总量均衡发展、金融功能协调3个主要方面,提出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区域性战略发展规划。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书选题角度较新,在撰写过程中作者可参考借鉴的已有成果相对有限,给撰写增添了很大难度。此外,受时间、精力、研究能力限制,本书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如对于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的发展趋势判断不足。又如,相关变量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导致对非正规金融地区差异成因的实证分析不足,这均是后续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书的研究深度和学术性还有很大提升空间。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的研究内容涉及金融、制度、地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单一的金融学、区域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均无法提供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本书设想通过跨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将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的形成与发展置于开阔的学科背景下加以考察,以期更为全面科学地阐释研究主题,增加本书的理论深度和研究创新性。例如,可以借鉴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搭建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对民间金融市场结构进行深入判断。又如,可借鉴金融地理学、商帮文化区域差异的已有研究成果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形成的地理文化因素展开深入剖析。 OcIGmizkYe0a9637ohg1y+I0v/vfePkwFOxui/GSBQiHa07xvc4tLzUfMQMln44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