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本书综合运用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研究。具体来讲,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的运用贯穿于行文的始终。本书重点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模式、发展规模、运行绩效等方面展开大量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分区域或分省份比较分析。具体而言,运行模式的区域比较拟重点选择合会、对缝及化丛3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展开代表性比较分析。发展规模的区域比较主要涉及融资总量、融资增量及周期波动规律3个方面。运行绩效的区域比较则重点涵盖了非正规金融对经济增长、农户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比较。区别于以往对非正规金融的比较分析主要是基于历史脉络演进的纵向分析,本书主要开展横向的区域比较分析。

2.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

作为现代经济学代表性研究方法之一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是国内外学者在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使用较多的一种规范分析方式,本书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二者相辅相成,具体体现为先定性分析,再定量研究,最后定性总结的循环交替使用。本书的定性分析工作主要是为开展后续的定量研究提供整体性分析框架及理论铺垫,以及对定量研究结果进行评价总结以使实证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以实现本书写作的最终目标——呈现写作意图和研究思想的精华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具体而言,首先按照国别和省际两个不同逻辑比较层次梳理了非正规金融地区差异比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确立了本书写作的整体起点。其次实证检验了非正规金融总量、结构、运行绩效等的区域差异问题。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围绕非正规金融的组织、总量、结构、绩效等方面提出区域性发展战略与规制对策。本书的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统计实证方法,针对非正规金融的绝对及相对发展规模、资金缺口、规模分布频次、融资增量、规模调整变动周期等设计并选取合理的指标,在汇总、处理大量分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采取统计实证结合图表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区域差异形成定量的判断分析。此外,充分运用国民经济统计核算原理,测算得出我国非正规金融自1980—2015年的30个省市的面板统计数据。二是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使用Stata、Eviews等计量统计软件对我国各地区非正规金融与经济增长、农户消费等绩效考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定性分析和最终的政策建议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经验支撑。

3.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金融学、区域金融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知识体系展开研究。在本书中具体体现为,运用财务管理理论中的现金流量模型深入分析现代浙闽合会内标制与外标制的盈亏损益;借鉴宏观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济周期理论揭示非正规金融规模调整变动周期的地区差异属性;吸收社会学学科体系当中对吴越文化、中原文化、西南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探索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形成的文化根源,如选取纳西族女性主体意识文化对西南化丛发展的推动作为典型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

1.4.2 研究思路

本书整体研究思路如下所述。

首先,立足于区域视角,在对我国非正规金融数据进行全面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其运行模式、绝对发展规模、融资供需缺口、规模分布频次、规模调整周期等发展构成要素的区域差异属性形成较为准确的定量判断。本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经济周期理论从全新的研究视角选点切入以较为完整清晰地对所要阐述的问题有全面深入的解释。同时,力图将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研究方法与思想精髓充分吸收借鉴到中观研究当中来,以支撑和扩充中观层面的研究架构,使本书兼具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跨越性,填补自区域视角探索非正规金融发展规律和变动趋势的研究盲区。

其次,借鉴国民经济和金融信贷统计核算原理,选择与农村经济发展容量最为匹配的金融统计口径,并运用较为精准的统计数据测算得出我国30个省份1980—2015年的非正规金融分省发展规模数据。进一步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广义熵指数等区域金融研究中常用的不平衡测度指标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结构进行水平测度与空间分解。

再次,分离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对各地区绩效指标的贡献。本研究将分别采用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随机效应(Random Effects, RE)模型、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wo Stage Least Square,2SLS)、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ited Information Maximum Likelihood, LIML)、广义矩估计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及迭代广义矩估计法(Iterative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IGMM)等不同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各地区非正规金融发展规模与经济增长、农户消费等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本书尝试从全新角度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户消费增长的地区不平衡性问题,以期为相关问题找寻非正规金融发展规模和结构失衡角度的经验支撑。

最后,基于对非正规金融运行模式、发展规模、差异结构、运行绩效等多维角度地区差异的研究结论,提出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内稳定、区域间协调的具体区域化路径安排及规制措施。目的是使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落到实处、归于细致并具有现实可行性,为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为破解构建和完善多元化农村金融供给主体、非正规金融的转型与规制等农村金融发展亟待突破的困境找寻一些新的思路、提出一些具体的可实施性政策建议。

本书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本书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7plA8+6RGE7FBzIoyGwWdMqESsBomMXc0grPCoLvLCg939cI/1USGvQ3Uy2ZDq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