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的信仰体系有三个基本的内涵:一是形成了由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信仰体系。如果从信仰的人数上来说,是以政治信仰为主、宗教信仰为辅,中国90%以上的人必须有或者应该有政治信仰,而有完全宗教信仰的人大约占总人口的5%。 二是政治信仰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宏观的目标、中观的价值观、微观的民生政策。三是实现中国政治信仰的途径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自身体系的完善、支撑条件的完善、处理好同外部因素的关系(特别是同宗教信仰的关系)。本书的整个论述都是围绕着上述内容展开的,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了这种信仰体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本书有一个基本的假设:中国经济经过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国家的硬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紧迫的任务,就是提高国家的软实力。从现在算起,再经过10年到20年的时间,如果能够建立起完整的国家软实力体系,并且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同和自觉的执行,中华民族就能够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近些年,对国家软实力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民族精神和社会文化的感召力、政治动员的能力、运作国际组织的能力等。 文化决定论者认为:“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文化价值观之所以重要,尤其是因为它们形成人们组织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原则。” 有的学者说得更加明确:“文化具有的内在价值和态度能引导民众。” 新制度经济学同旧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区别也在于,新制度经济学在解释制度的时候,认为“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非正式的约束、正式规则和这两者的实施特征组成的”,更强调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习惯和习俗的重要性”。 现代化理论则从一开始就将“公众的愿望和信仰、意识形态、动机和动员作为重要的分析领域”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说明,要想让改革顺利发展,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硬性因素的建设和提升相对容易,而软性因素的建设相对困难。因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加强软性因素的建设。在众多的软性因素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信仰,这也是本书要加以论证的。

本书还要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政治信仰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成为一个有八千九百多万党员、领导十四亿人口的国家的大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正确而坚定的政治信仰。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革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 。“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是信仰。我们的信仰就是共产主义,这种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这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世俗的政治信仰。 6cQ/1UvT4Zpj3fztPdN5GHTkxnzJPG4yJ6aIY3iqS3qXGNPkBRF8de/3VlSXjD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