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宗教与信仰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信仰多种宗教。

远在公元前,犹太教就已传入了阿拉伯半岛。他们在许多地区,如太马、海巴尔和叶斯里卜(麦地那)等地的势力相当强大。也门地区也有许多部落信奉犹太教,希木叶尔王国的国王祖·努瓦斯就是著名的犹太教徒。犹太教徒在他们所住的地区宣传《旧约》的信条及其有关创世、复活、善恶报应等神话传说和训诫,并把阿拉伯人原先不知道的许多单词和宗教术语传入阿拉伯语中,如恶魔(撒旦, ,Shayṭān)、魔鬼(易卜劣斯, ,Iblīs)、天堂( ,Firdaws)、地狱( ,Jahannam)等。同时,犹太人曾被罗马帝国统治过几百年,曾受过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自然也就把这种影响带进了阿拉伯半岛。

基督教主要流传于也门、半岛东北地区的希拉王国与西北地区的迦萨尼王国。盛行于希拉王国的是聂斯脱利派,盛行于迦萨尼王国的是雅各派。也门北部的纳季兰是基督教徒在阿拉伯最重要的居住地区,那里的基督教徒也是雅各派,曾建有著名的“纳季兰克尔白”教堂,他们与埃塞俄比亚关系密切。523年,埃塞俄比亚人两次出兵帮助拜占庭人进攻阿拉伯人,并一度在红海沿岸建立了殖民地。当时,基督教的神职人员在阿拉伯各个集市布道、传教,亦建有一些修道院,供阿拉伯信徒在其中修行。这在当时的阿拉伯诗歌中亦有反映,如在乌姆鲁勒·盖斯的《悬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夜晚,她的容光可以划破黑暗,

好似修士举起明灯一盏。

喂,朋友!你可看见那乌云上方似王冠,

又像云中伸出了两手,那是电光闪闪。

那闪电又像是僧侣的灯,

在添油时拨动了灯捻……

又如祖海尔也在其《悬诗》中说:

心中有什么邪念,不要对安拉掩饰,

无论怎样隐瞒,他也会知道你们的秘密。

桩桩件件都将记在账上,受到清算,

只是或早或迟,或今生或来世……

诗中所说安拉就是当时一神教中的“上帝”在阿拉伯文中的音译。从诗中也不难看出所谓“今世”“来世”“末日清算”等信条对人们的影响。

6世纪下半叶,在阿拉伯半岛北部出现了一个新教派运动——哈尼法运动。参加者多倾向于犹太教和基督教,而反对拜物教。他们尊崇易卜拉欣(亚伯拉罕)为先知,主张一神教的信仰,但这只是一种新的宗教运动,而未形成一种新的宗教。

此外,波斯的拜火教(祆教)和摩尼教在阿拉伯半岛也有一定数量的信徒。

但是,就整个阿拉伯半岛来说,在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即拜物教——图腾崇拜。他们的信仰大多体现在对某些自然现象、动植物和天体等的崇拜上。如他们崇拜泉水、山洞、石头、兀鹰、雄鸡、某些大树、母驼、日、月、星辰等。他们普遍崇拜偶像,各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崇拜偶像和崇拜仪式。

贾希利叶时期阿拉伯人的文化知识一方面来自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受到周边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虽大多为文盲,但博闻强记,口齿伶俐,擅长吟诗、演讲,精于宗谱学。游牧生活的需要,使他们懂得一些天文、星象、气象的知识。由于部落战争的需要,使他们善于驯养战马、擅长骑射、精通兽医,定居的部落也能制造一些武器。此外,他们还有一定的数学、医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

南北两支阿拉伯人即盖哈丹人与阿德南人虽自古相互就有仇隙,常发生冲突,部落间也常因劫掠、战争,处于对立状态;但另一方面,两支阿拉伯人及各部落间又相互往来,互相交融。在此过程中渐渐形成统一的阿拉伯语言、文字。

阿拉伯语是闪语的一种。这种语言有着精妙的根系派生的构词法,即通常由三个辅音字母构成一个词的“根”,依照规律在这三个字母的头或中或尾,加上不同的字母,并配上不同的元音(只有三个元音,每个元音又分长短两种,另有两种复合元音),即派生出一系列意义相关的词,从而使阿拉伯语词汇极为丰富。又由于阿拉伯语构词规律性很强,通常又不能有两个辅音在一起连读,因而易于押韵,富有音乐感,有利于诗人和演说家创作铿锵和谐、悦耳动听、富于节奏、韵律的诗歌和演说辞。

南北阿拉伯语差异本来较大,各个部落的用词、发音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在相互往来中,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逐渐产生了统一的共同语言。这种共同的语言是以麦加的古莱氏族语为标准的。

早在伊斯兰教问世前,麦加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是也门与北方贸易的中转站,是当时的商业中心。麦加的克尔白神庙置有各氏族部落崇拜的偶像和全半岛视为圣物的玄石,各部落来此朝拜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在此过宗教节日,因此,这里还是宗教中心。同时,人们还在麦加附近定期举行集市,最著名的是欧卡兹集市( ,Sūq‘ukāẓ),在麦加东面,相距约100公里。人们在集市上不仅进行商品交换,并且赛诗,发表演说。因此,这里无疑又是文化和文学中心。麦加的居民多为古莱氏族。古莱氏族人守护克尔白神庙,管理位于神庙附近人们视之为圣水的“渗渗泉”,主持朝拜事宜。该族奴隶主经营大规模商队贸易,处于执阿拉伯商业牛耳的地位,又负责征收集市税……麦加及其主要居民——古莱氏族在经济、宗教、文化的地位,很自然地使古莱氏族的阿拉伯语逐渐成为全半岛通用的阿拉伯语。出身于古莱氏族的穆斯林先知穆罕默德用古莱氏族的阿拉伯语宣谕《古兰经》。伊斯兰教问世后,这一部落语言更成为法定的阿拉伯标准语( ,al-Fuṣḥā)了。

阿拉伯文约产生于4世纪,系由奈伯特文字嬗变而成。至于对奈伯特字母的溯源,则其说法不一:一种意见认为是西奈的闪族人根据埃及象形文字创造字母后,由腓尼基文—阿拉马文即北闪米特文发展、演变为奈伯特文字;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西奈的闪族人发明字母后,一支南传至半岛南部,形成被称为“穆斯奈德”的南闪米特(或南阿拉伯)文,其中一支嬗变为奈伯特文字。3—4世纪北方的阿拉伯人采用奈伯特字母来书写阿拉伯语。这一早期的阿拉伯文字,到6世纪时已基本定型,并在此后成为记录《古兰经》的文字。

阿拉伯文是一种音位文字,共有28个字母(其中14个字母带点,14个字母不带点),皆为辅音字母,自右而左横写。每个字母根据在词中的不同位置(词首、词中、词尾)有不同的写法。元音没有字母,需要标识时,可在辅音字母上方、下方加符号表示。但在伊斯兰教问世后的半个世纪内,早期的文字中既无区别字母的点,也无表示读音的符号,使人认读起来颇为困难。直至伍麦叶朝时期,才有了区别字母的点和表示读音的符号,使这一文字趋于定型。

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和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大帝国的兴起,阿拉伯语文成为帝国内广大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的通用语;在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古代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对亚、非、欧许多地区产生过巨大的文化影响。如波斯语、土耳其语、乌尔都语、印度尼西亚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多种语言都曾大量吸收阿拉伯语词,并曾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其中波斯语、乌尔都语以及我国的维吾尔语等现在仍然使用这种字母。

阿拉伯文的硬笔书法自成一种绚丽多采的艺术形式。 bzjguANRSy1qxqhj2ib3YkoL+EUn0yKMic36farkcKDZ1A9IWUCy3MmPSbyUljf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