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古代阿拉伯文学概述

阿拉伯是一个诗歌的民族。诗歌被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史册与文献。它像一面镜子,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历史与社会现实。诗歌是阿拉伯文学,特别是阿拉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阿拉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诗歌可追溯至5世纪下半叶,即贾希利叶时期。当时的诗歌已显得成熟而完美。那时虽已有了书面文字,但识字的人很少,诗歌主要靠口耳相传。诗人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受到人们的尊崇。他们在党同伐异的部族之争中,是本部族的代言人;在战争中,他们似鼓号手,激励人们去战斗;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又是贤哲,启迪人生的真谛。

贾希利叶时期最著名的诗和诗人是《悬诗》及其作者。《悬诗》( ,al-Mu‘allaqāt)是贾希利叶时期7篇或10篇著名长诗的总称,被认为是这一时期诗作的精华和代表,从而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此外,还有一类“侠寇诗人”( ,aṣ-Ṣa‘līk)也很著名。这些人往往一贫如洗,他们劫富济贫,行侠仗义。他们的很多诗歌真实地描绘了当时下层贫民百姓啼饥号寒的穷苦生活,反映了他们对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对自由、平等和幸福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这一时期传世的散文不多。这是因为当时阿拉伯人多为文盲,一切作品都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诗歌因为合辙、押韵,便于记忆,而散文作品则往往不易被完整传述下来而保持原貌。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些演说辞、箴言、成语、格言、卜辞和故事等。

《古兰经》既是伊斯兰教具有绝对权威的根本经典,又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最有影响的散文著作。作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不仅在政治、宗教方面起到了统一阿拉伯民族,传播伊斯兰教等的绝对作用,而且对阿拉伯语言、文学乃至整个伊斯兰文化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它使阿拉伯语得到统一和保存,被认为是阿拉伯文学修辞的典范。它的问世带动了伊斯兰—阿拉伯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研究,促进了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发展。

伊斯兰初创时期,诗坛一度显得有些沉寂,只有一些为先知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歌功颂德以及为伊斯兰圣战鼓吹的“宗教诗”和“征战诗”。

如果说在伊斯兰初期诗坛曾一度显得有些沉寂、萧条的话,那么,在伍麦叶朝,则又恢复了喧腾、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大量的政治诗和情诗。

在这一时期,随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政治与宗教派别,反映在诗坛上,就产生了政治诗。诗人实际上成了各派的发言人,利用诗歌的形式阐述本派的主张,进行斗争。伍麦叶朝的统治者为维护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实际上纵容、鼓励诗人们相互舌战,并替他们歌功颂德。在这种奖掖下,“对驳诗”( ,an-naqā’iḍ)兴盛起来。艾赫泰勒、法拉兹达格与哲利尔之间的对驳诗战长达50年之久。他们三人被认为是“伍麦叶朝三诗雄”。

情诗( ,al-Ghazal)在贾希利叶时期只是长诗(又称“盖绥达”, ,al-Qaṣīdah)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伍麦叶朝时期的情诗往往独立成篇。其内容又可分为“艳情诗”和“贞情诗”。

艳情诗( ,al-Ghazal al-’Ibāḥī)主要盛行于希贾兹地区的麦加、麦地那等城市。代表诗人是欧麦尔·本·艾比·赖比阿。

与“艳情诗”相对的是“贞情诗”( ,al-Ghazal al-‘Afīf),即“纯情诗”,多产生并流行于希贾兹地区游牧民中。著名的贞情诗诗人有哲米勒、盖斯·本·穆劳瓦哈等。

阿拔斯王朝前期,阿拉伯大帝国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空前鼎盛。由于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加之统治者在文化上采取“兼收并蓄、择优而用”的政策,宗教方面亦有较宽松的氛围,故这一时期诗坛分外繁荣、活跃,是阿拉伯诗歌的黄金时代。一些具有异族(特别是波斯)血统的诗人从一开始就在诗歌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被称为“维新派”。其先驱是盲诗人白沙尔·本·布尔德。最杰出的代表是艾布·努瓦斯和艾布·阿塔希叶。继艾布·努瓦斯、艾布·阿塔希叶之后,先后称雄于诗坛的是艾布·泰马姆和布赫图里。而以善于刻画市井、世相著称的诗人是则伊本·鲁米。著名诗人还有穆斯林·本·瓦利德,其诗作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典雅,是“藻饰派”的创始人。情诗写得最好的当数阿巴斯·本·艾哈奈夫。还应当特别提及的是一些民间诗人。他们多为平民百姓,生活在社会最下层,他们往往会在自己的诗中用幽默、诙谐的话语揭示社会之不公、生活之艰辛。

散文在阿拔斯朝亦得到空前的发展,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局面,其成就并不亚于诗歌。

在阿拔斯朝初期,波斯人握有军政大权。非阿拉伯(主要是波斯的)学者、文人多奉“舒欧比主义”( ,ash-Shu‘ūbiyah),即竭力贬抑来自沙漠荒原的阿拉伯人及其文化,而褒扬波斯和其他具有古老文明的民族及其文化。为此他们吟诗作文,著书立说,宣扬这一观点。同时,阿拉伯民族主义学者、文人也不示弱,亦以大量的诗文、论著进行反击。双方的论争,客观上不仅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也推动了散文的发展。一场在哈里发麦蒙时代达到顶峰的百年翻译运动及其成果,无疑对阿拔斯朝散文的发展与繁荣起了很大作用。一大批翻译家不仅引进了他者的学术、文化,开阔了阿拉伯人的眼界,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外来语和科学术语,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和表达方法,并拓宽了阿拉伯散文的领域,使它的文体形式多种多样,多姿多彩。

阿拔斯王朝前期最著名的散文大师是伊本·穆格法和贾希兹。伊本·穆格法,祖籍波斯。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波斯与阿拉伯两种语文。其著译颇丰。其中最著名的是《卡里来和笛木乃》。贾希兹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传世的代表作有《动物书》《吝人传》《修辞达意书》等。

在阿拔斯王朝后期,诸侯割据,建立了形形色色的小王朝。文风日趋追求词句的华丽与雕琢。期间最著名的诗人是穆太奈比、麦阿里和伊本·法里德等。穆太奈比被认为是阿拉伯古代语言妙天下之最伟大的诗人之一。麦阿里双目失明,其作品带有浓烈的哲理色彩,被称之为“诗人中的哲人,哲人中的诗人”,他崇尚理智,反对迷信和奴性,对宗教持怀疑态度。伊本·法里德是苏菲派的代表诗人,被尊为“圣徒”。

这一时期著名的诗人还有艾布·菲拉斯、谢里夫·赖迪、白哈·祖海尔等。

始于伍麦叶朝阿卜杜·哈米德( ,‘bdu al-Ḥamīd al-Kātib?—750)的官府书牍体散文在阿拔斯朝得到进一步发展。至阿拔斯朝后期,文章倾向雕凿堆砌,讲究对偶、追求文采之风越演越烈,文章已成为人们显示文才、卖弄文字的工具。麦阿里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很有影响力的散文大师。其散文作品同其诗一样,在艺术形式上讲究雕饰,复杂而艰深。其主要散文作品有《章节书》与《宽恕书》等。阿拔斯朝后期散文还有一项突出成就,就是产生了《玛卡梅集》及其两位著名的作家赫迈扎尼与哈里里。

与此同时,在西部,在相对独立于阿拔斯王朝的后伍麦叶王朝(756—1031)所在的安达卢西亚,由于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处于东西方枢纽的地理位置,又由于不同的民族、宗教及文化的撞击、融汇,阿拉伯诗歌在此地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安达卢西亚的诗人长于描状秀丽多彩的自然景物,也善于写男欢女爱、火炽热烈的情诗。诗风倾向明快、晓畅、婉丽、轻柔。安达卢西亚最著名的诗人是伊本·宰敦和穆阿台米德·本·阿巴德。

还应当提到的是,安达卢西亚的诗人除了延用了阿拉伯诗歌原有的十六种格律外,还创造了“彩诗”和“俚谣”。

安达卢西亚的作家多半既是诗人,又是散文作家。伊本·阿卜迪·拉比的《罕世璎珞》共25卷,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类书。伊本·哈兹姆的《鹁鸽的项圈》颂扬了坚贞不屈的精神恋爱,是一部最早论述“爱情艺术”的专著。伊本·图菲勒试图以其哲理故事《哈义·本·叶格赞的故事》反映他的哲学思想:人无须借助外力的帮助,仅通过冥思苦想、潜心苦修,亦可认识世界,认识真理,认识真主。故事结论虽是唯心的,但亦不无唯物、辩证的成分。

始于1258年旭烈兀占领巴格达,止于1798年拿破仑入侵开罗的近古时期,又被称为“衰替时期” [27] 。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是向文野两个极端发展。诗人多缺乏创新精神,只知一味地在形式上因袭、仿效古人。当时盛行“颂圣诗”( ,al-Madā’iḥ an-Nabawiyah),内容主要是歌颂先知穆罕默德,并向先知、圣贤祈求佑助。还有一种“修辞诗”( ,al-Badī‘iyāt),要求每一行诗歌都是一种修辞格式,矫柔造作,难免以辞害义。这一时期诗歌的另一走向是向民间、通俗发展。诗人多为来自民间的商贾、匠人。他们的诗歌内容多半贴近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最著名的诗人是蒲绥里和沙布·翟里夫。其他著名诗人还有伊本·瓦尔迪、赛斐尤丁·希里、伊本·努巴台·米苏里等。至于民间诗人则以杰扎尔为代表。他是一个屠户。其诗浅白如话,诙谐、幽默。

这一时期的散文继承了阿拔斯朝后期崇尚雕饰、骈偶的文风。文章内容显得浅薄、贫乏、无聊,缺乏真情实感,也缺少创新精神和想象力。文人们往往卖弄文字,对词语文字的重视远胜过对思想内容本身的重视,以至于有时不惜以词害义。还有一种倾向,就是很多文人、学者致力于编纂词典、类书,编写各种有关历史、地理、语文、宗教、民俗等著作;到后期,则多为对前人留下的诗作、经典古籍进行诠释、评注和缩写、补充。但生于北非的两位作家——伊本·白图泰和伊本·赫勒敦及其作品却另当别论。前者的代表作是《旅途列国奇观录》,又称《伊本·白图泰游记》;后者的代表作是《阿拉伯、波斯、柏柏尔人及其同代当局的历史殷鉴及原委》。他们不去卖弄文字技巧、哗众取宠,而以作品内容本身取胜。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学术、认识价值,且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另一类文学则由阿拔斯朝后期开始走向民间,在马木鲁克朝进一步繁荣、发展。如影戏、民间故事、民间传奇等。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安塔拉传奇》和《一千零一夜》。

《安塔拉传奇》是一部散韵结合的长篇民间传奇故事,在阿拉伯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流传程度甚至胜过《一千零一夜》。它系根据伊斯兰教创立前(即贾希利叶时期)的著名《悬诗》诗人之一安塔拉生平演变而成,以战争与爱情为经纬,编织出一篇篇美丽动人的故事,被西方的某些东方学者称作“阿拉伯的《伊利亚特》”。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卷帙浩繁、优美动人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被高尔基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它好似用离奇突兀的情节、神奇瑰异的想象绣织出的一幅宏伟辉煌、绚丽多彩的画卷。它实际上是古代中近东各国、阿拉伯地区的民间说唱艺人与文人学士历经几世纪共同创作的结果。这些故事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中古时期阿拉伯的社会风貌、价值观念,表达了他们美好的愿望。 zd7xdXlPU1hE0Bthhq3kkUgYp/WM96S960Jrg17WLVWFt1BQAMygRSeg7Ffirp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