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2
成长背景有别

此处的成长背景,指功能语法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立者邦达尔科和韩礼德个人的成长经历,包括所处的学术环境和接受教育的知识积淀等。研究表明,理论创立者的成长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术视野,进而对其所创理论的学术指向有重大影响。

邦达尔科1930年出生在列宁格勒(现为圣彼得堡),1954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斯拉夫语专业”(捷克语言文学方向),同年被推荐攻读该校斯拉夫语系研究生,并于1957年毕业。毕业是年起开始任教于列宁格勒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现为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俄语教研室。1958年通过副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题目为“斯拉夫语中未完成体和完成体动词的历史现在时”( Настоящее историческое глаголов несовершенного и совершенного видов в славянских языках )(该文于2005年正式发表),其导师为“时体学”( аспектология )奠基人马斯洛夫( Ю.С.Маслов )教授。邦达尔科1963—1966年任该校俄语语言文学系主任。1966—1967年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同时任高级科研员。1968年获语言学博士学位,题目为“基于功能—语义和语法范畴问题的俄语动词的时间系统”[ Система времен русского глагола в связи с проблемой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семантических и грамматических категорий )]。1970年晋升为教授,翌年任苏联语言学学院列宁格勒分院(现为俄罗斯语言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81年起先后担任语法理论及类型学研究组组长和语法理论组组长。1980年曾参与由什维多娃( Н.Ю.Шведова )担任主编的科学院《俄语语法》( Рус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的编写工作,主要负责动词部分的撰写。1997年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此外,邦达尔科还曾担任斯拉夫国际委员会斯拉夫语语法结构研究国际委员会成员、保加利亚俄语协会荣誉委员、捷克语言协会荣誉委员,兼任俄罗斯《语言学问题》( «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 )、《语言与言语活动》( «Язык и речев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保加利亚的《对比语言学》( «Съпоставително езикознание» )等杂志的编委等。邦达尔科还曾多次赴瑞典、芬兰、德国、西班牙、捷克、波兰、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国讲学。

韩礼德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青年时期就读于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并获得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47—1949年赴北京大学留学,在罗常培先生的指导下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学、汉语音系学、词典学等。1949—1950年为攻读现代汉语转入岭南大学,跟随王力先生学习。学成后回到英国,进入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的弗斯教授。1955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元朝秘史〉汉译本的语言》( The Language of the Chinese“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该论文于1959年正式发表。博士毕业后,韩礼德先后在英国的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和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任教。1963年起担任伦敦大学语言学教授,主持多项语言研究和教学工作。此后曾在世界各地讲学,先后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布朗大学以及肯尼亚内罗毕大学的客座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斯坦福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语言学教授等职。1976年移居澳大利亚,创建悉尼大学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87年退休。此后,他继续在新加坡、日本、英国等地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不断有新的著述发表和出版。1995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以上不难看出,邦达尔科和韩礼德虽年龄大致相当(只相差5岁),但却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东西欧相异的人文环境,使他们走进功能语言学研究领域时带有特定的文化标签;所属语族的不同,决定着他们的研究对象存在差别;而成长阅历的不同,似乎又昭示着他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有别。 OPJkwtV53HyO5S4l+3QcIJqGEMfpYPs5okKKLTjUj6y9sb5NxeaKebRHRyS9dPy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