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4 NQI在中国

1.4.1 取得的进步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技术基础建设,明确了NQI的基本要求、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仿照苏联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下成立中央技术管理局,负责管理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计量和标准。1955年,成立中国国家计量局,拉开了我国现代计量工作的序幕。1957年,设立国家技术委员会标准局,同年重新加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开始了标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1988年,国家计量局、国家标准局、国家经委质量局合并,组建国家技术监督局,初步形成了计量、标准化、质量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1998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计量、标准、质量管理合为一体。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合并,组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成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进行管理。国务院授权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分工管理本部门、本行业的相关质量基础设施,省级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层面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机构,省、市、县三级计量院(所)、标准院(所)、检测院(所)作为地区层面质量基础设施的技术机构。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质量基础设施由政府统一集中管理,这种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2018年,国家推行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组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NQI相关机构及管理职能整体进入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省、市、县级NQI相关机构及管理职能也相应归地方各级市场监管局管理。

近些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等一系列文件,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快NQI发展。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制定质量、计量、标准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NQI建设,提升标准化建设水平,NQI在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NQI核心能力不断提升。具体来看,计量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强化,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具有独立完整时间频率计量体系的国家;标准的规则作用进一步突出,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数量不断增加,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大幅提升;认可及合格评定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增强,合格评定服务业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在国际认证认可标准、规则制定和互认体系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1.4.2 存在的不足

客观地讲,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NQI能力水平仍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NQI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匹配,与工业高质量发展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1.在计量方面

第一,传统工业领域,计量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我国传统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资源消耗高,自动化程度低,工业计量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多停留在简单的计量器具检定和校准层面,未能深入生产过程、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全过程控制中。随着产业转型和升级发展,原来单一式、固定式或分立式计量器具,已难以适应系统化、集约化生产控制和管理的需要。原有测量系统多无法反映动态情况,生产关键控制点的测量信息滞后,大多不具备在线实时测量能力。

第二,新兴产业领域,计量能力受制于国外。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技术出口限制除装备外,主要集中在测量技术和实验数据方面。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国外引进的关键测量仪器设备比例高达90%,设备的量值溯源几乎完全被国外垄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对国外测量与校准技术的依存度很高,自主能力缺乏。我国正在研发的商用大飞机、航电系统几乎全部依赖国外,甚至连仪器进口验收、事故及故障诊断能力都不具备。我国超精密测量传感器等关键器件的研发和技术能力也远远跟不上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

2.在标准方面

第一,标准话语权虽有所改善,但国际地位仍不高。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家电工委员会(IEC)技术工作层面,我国承担其技术机构(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70个(ISO中58个、IEC中12个),承担秘书处87个(ISO中78个、IEC中9个)。截至2018年年底,ISO、IEC共有技术机构960个(ISO中753个、IEC中207个),我国担任主席占7.29%,我国承担秘书处占9.06%。截至2018年年底,ISO、IEC共发布国际标准30192项(ISO中22467项、IEC中7725项),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583项,占1.93%。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不高,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规则制定权几乎全部由西方国家掌控,这与我国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主导产业核心技术缺失,丧失标准制定权。以集成电路标准为例,国内集成电路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标准体系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以转化国际标准为主。由于国内半导体产业较国外先进国家发展较晚,目前国内集成电路标准以转化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产品标准上。二是现有的测试方法等基础标准不能满足需求。由于集成电路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现有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都亟待研究。三是设计、工艺、接口定义等方面的标准缺失。由于国内的设计能力较为分散,很多技术来源于国外,关键的设计工具和制造设备多为国外进口,导致国内较难开展设计、工艺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国内市场也大多习惯直接采用国外协会的标准,如固态技术协会(Joint Electron Device Engineering Council, JEDEC),其标准主要集中在设计规则、工艺控制、接口定义等方面,如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3代、4代(DDR3、DDR4)的接口定义标准等。

3.在合格评定方面

第一,我国检验检测体系总体上呈现“小散弱”的基本面貌,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国外。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96.3%的检验检测机构属于“小微型企业”(每个企业就业人数少于100人),年均营业收入中位值仅为141万元,76.94%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内活动,能在境外开展检验检测活动的机构仅273家,且尚无一家国际知名的检验检测品牌。世界排名前20位的检验检测机构中,尚无一家中国检验检测机构,中国检验检测的国际影响力非常薄弱。

第二,国际广泛应用的认证多由发达国家主导产生。目前,还没有一项国际通行的认证认可标准或认证认可制度是由中国率先提出,在国际新认证制度建设和引领方面能力不足。例如,我国机车车辆行业主要进行的是中铁铁路产品CRCC认证,在国际上权威性不高。中国高铁产品“走出去”,往往还要取得国际铁路行业IRIS标准认证、欧盟铁路TSI认证、俄罗斯强制认证证书GOST认证、北美铁路市场的AAR认证等,技术成本、时间成本都很高。

1.4.3 问题的成因

1.NQI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

以标准为例,我国的政府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体制和管理上多沿袭计划经济模式。国家除了制定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方法、术语和安全等标准外,还承揽了本该属于市场化的行业组织或企业的工作,制定了大量涉及具体产品性能的标准,很难满足技术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与发展的需要。例如,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标准是符合性标准,标准滞后于产业发展,门槛较低,随着现代化设备和制造工艺的提升,市面上大部分产品能满足质量标准,但是却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

2.NQI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

NQI是产业的技术基础,一个国家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离不开强有力的NQI的支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传统产业的发源地,同时也掌握了众多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如在无线局域网安全国际标准的建设过程中,美国在技术方案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提出国际标准提案,同时不择手段阻挠我国率先提出的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 WAPI)提案成为国际标准。

3.NQI各要素之间缺乏有效协调,一体化服务能力薄弱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NQI各要素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计量是质量的内在量化,标准是质量的外在规定,计量是标准制定的技术基础,标准需要借助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获得信任。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既是国家计量机构,也承担着政府标准研制任务;德国PTB是德国的国家计量院,同时也与德国标准化协会(Deutsches Institut fǖr Normung, DIN)保持密切合作关系,以便为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测量技术支撑。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NQI治理模式源于工业革命,并始终与产业发展保持密切互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NQI要素能够有效协调,一体化地服务于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由于受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化”影响,我国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NQI各要素形成了条块分割、独立发展的局面,相关管理机构和技术机构缺乏沟通与协作,严重限制了NQI的协同效应和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4.支撑NQI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完善

经过一两百年的发展历史,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和行政合同等不同形式不断完善NQI治理制度,为NQI能力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我国,计量、标准和质量等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NQI方面的很多法律制度和管理方式还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已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代发展要求。近些年来,我国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试图为NQI发展提供政策指引。但是这些政策多是短期的和部门化的,难以为NQI建设与发展提供整体性的制度安排。

1.4.4 我国加快NQI共性技术研究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NQI研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以及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发〔2017〕24号文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下发的第一个有关质量发展的文件,强调了要充分释放NQI效能。2014年1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项目,在项目中设立了包括产业质量基础战略研究在内的5个课题,首次将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即本书所指“质量基础设施”)列入了“四基”内容。2014年4月,原国家质检总局设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研究项目,研究国家质量基础的内涵和作用机理、我国NQI现状及国内外比对、NQI的运行机制、实证研究以及NQI建设的对策建议等。2016年起,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为此,中央财政投资17.83亿元,分3年实施。该重点研发计划分为5个板块,11个任务,160多个项目,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60jnMbn4X0QnmrD/CCHisz28NnDlpvTCOLvtTWVrcSJyG09dA/lrcehS/ToNLzD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