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课程,掌握了许多知识。本书的目的是讲授获取知识的本领,告诉大家如何去读书治学。梁启超1923年1月13日作《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和程千帆1996年10月9日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所作的讲演,都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吕洞宾游戏人间,在一个人家里住了很久,临走时,他问主人:“你有什么需要的东西我可以帮助你。”那主人没有回答他,吕洞宾就把手一指,一块石头变成了金子。再问要不要,他不要。吕洞宾就把一块更大的石头点化成金子,诸如此类,主人都说不要。吕洞宾就问他到底要什么,那个人想了半天,说:“我要你点石成金的指头,我要了这块金子就只有这块金子,而有了这个指头,我就什么都可以点。”程千帆指出:“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个别的知识,而是要得到那个研究学问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唐代诗人高骈写过一首题为《闻河中王铎加都统》的诗:“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 诗的作者听说别人升了官,很嫉妒,在发牢骚。如果我们把读书治学比作诗中的炼丹修行,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花四十年的时间也未将金丹炼出来,而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选择了正确的目标,就会事半功倍。
学术论文是一个人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王充《论衡·超奇》篇谈道:“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 因为学术论著体现了一个人的创造性,优秀的学术论著可以推动历史的前进,加快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中国的现代化无疑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的,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为主要撰稿人的论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推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贡献也是很大的。所以,那些在著书立说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受到社会的肯定,是可以理解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可见著书立说,凡有益于社会进步者,往往具有很长的生命力。
写论文也是学习知识的好方法。胡适尝云:“发表是吸收的利器,又可以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 因为,为了写论文而去读书,就会学得积极主动,深入细致,针对性强,而且会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同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比起来,效果当然要好得多。
读书治学也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享受。欧阳修在《读书》诗中深有体会地说:“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 苏轼也说过:“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他们说的可能侧重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学术论著的阅读与写作也一样。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特别是文科,到了年龄,也可能退休,但是他们在退休以后,仍然照样研究,照样写作,生活内容非常充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 7713—1987)指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照学界的一般理解,读书治学的水平主要是通过学术论文、论著来体现的,你写出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也就说明你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治学方法。所以本书将重点探讨怎样写学术论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并使读者了解与掌握学术论文写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