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时间、过程与历史

作为具体的规定,存在的统一并不呈现为已完成的、不变的形态。与静态的、封闭的世界图式相对,存在包含时间之维,其统一形态也相应地展开为一个过程。就个体或殊相而言,时间性规定在于它们(个体或殊相)作为具体的统一体,总是经历一个发生、发展、终结的过程,在这里,统一的存在形态是生成的,而不是既成的。就整体而言,时间性则在于不同存在形态之间的互动、转换。前者表现了存在的间断性,后者则展示了其连续性,二者相反而又相成。《易传·系辞上》所谓“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已注意到这一点:一方面,存在本身包含着间断的一面,因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阶段加以把握(“化而裁之存乎变”),另一方面,不同的存在形态之间又具有连续性,因而可以把握其相互的联系,并达到总体上的统一(“推而行之存乎通”)。化裁与推行、变与通的互融、一致,同时也从一个方面表现了作为统一形态的存在过程与人自身存在之间的联系。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对存在与时间的关系予以较多关注的,是海德格尔。按海德格尔的看法,只有关注时间,才能把握存在。 时间的这种意义,首先体现于此在。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时间的诸形态中,未来具有优先地位:“本源而本真的时间性(primordial and authen-tic temporality)的首要现象是未来”,“未来在本源而本真的时间性的神而化之的统一性(ecstatic unity)中拥有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所谓此在,主要是人的个体存在,未来的重要性,也相应地关联着个体的生存过程。就此在与时间的关系而言,未来这一时间向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与可能性的联系:可能作为可以然而尚未然的趋向,不同于曾然(过去)与已然(现在),而总是指向未来;肯定未来时间向度在此在中的优先性,其实际意蕴亦在于将此在理解为可能的此在:“此在总是表现为其自身的可能性。” 未来的时间之维赋予此在的“可能”品格,使其不同于既成的、已完成的存在,而是展开为一个自我筹划的过程。不难看到,时间性规定的真正意义,便在于它使此在成为一种历史中的、不断生成的存在。在这里,时间性以历史性和过程性为其实质的内涵。

就人的存在与时间的关系而言,时间的意义首先可以追溯到人的实践过程,早期农耕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已表现了“晨”“暮”“昼”“夜”这些时间概念与人的实践活动之间的本源联系。在个体的层面上,如海德格尔所注意到的,人的存在形态,包括其人格类型、才能,等等,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个体参与生活世界之中与生活世界之外多重实践活动的过程。事实上,个体从早年到成熟的时间历程,便以不断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其具体内容。在社会的层面,以类的形式展开的实践活动同样体现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工具的制造到文化创造,从政治体制到经济运行,不同领域社会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都以相应的实践活动为其必要条件;离开了人自身的这种实践活动,社会本身的存在和延续都将难以想象。在这里,存在的时间性与历史的绵延性似乎融合为一:社会存在的时间之维,在实践过程的历史展开中获得了深沉的内涵;而社会本身则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实现其绵延的统一。

从以上前提看,海德格尔对“此在”的考察的意义,首先在于试图通过时间性与历史性的沟通,从过程的维度规定人的存在。对此在的这种理解,无疑表现出扬弃存在的既成性、预定性以及终极性的趋向。按其现实的形态,存在不仅表现为多样性的统一,而且总是同时展开为一个过程,二者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存在的具体性。统一性与过程性的融合,在人的存在中得到了更为切实的体现。事实上,严格地说,本然的存在(尚未进入人的知行过程的存在)的时间向度,往往仅仅与变易相联系,而不具有历史性的涵义。历史本质上与人的活动相联系,唯有当自然在认识或实践的层面成为人的作用对象时,它才真正开始进入历史过程,获得历史的品格。在这一意义上,人的知行过程,是存在从单纯的变易走向历史中的存在所以可能的前提,而人的存在本身也相应地呈现出某种本体论上的优先性;海德格尔把以此在的分析为核心的基础本体论视为一切本体论的本源,似乎已注意到了上述关系。

在海德格尔那里,和存在与时间的沟通相辅相成的,是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按海德格尔的看法,在哲学史上,人们往往仅仅关注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存在与时间》开宗明义便指出了存在遗忘的问题。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似乎具有二重涵义:其一,人的存在,特别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此在),其二,在时间中展开的存在过程。与存在的二重意义相应,存在者既是指人之外的本然或超验对象,又是指既成的、已完成的(与过程相对)存在形态。传统的形而上学往往或者离开了人自身的存在,去勾画本然的存在模式,或者试图追寻世界的本然形态或终极形态,并将这种形态规定为不变的、永恒的对象,从一般的理念、共相、本质,到绝对精神,都属于这一类存在。当海德格尔批评以往的哲学遗忘了存在时,他的锋芒所向,似乎也主要是上述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

当然,从某些方面看,海德格尔在要求超越仅仅囿于存在者而遗忘“存在”、并以存在的关注扬弃存在者之时,似乎又同时表现出某种弱化存在的统一性品格的倾向:尽管海德格尔在批评近代哲学时,对希腊人注重自然整体性有所肯定,但在他自己那里,“此在”在时间中的展开,往往遮蔽了其作为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品格,这种统一形态既包括此在自身的整合,也表现为此在与其他存在的互融。当海德格尔强调此在的生成性时,其自我整合的一面常常未能获得适当定位,而当他将“共在”视为此在的沉沦时,此在与其他存在的统一,亦多少置于其视野之外。如前文所一再指出的,按其现实形态,存在的具体性既表现为它在过程中的历时性展开,也以过程中的自我统一为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统一性与过程性的融合,构成了存在真实、具体的形态。把握存在的这种具体形态,要求既从过程的维度整合存在,又从统一的形态理解存在过程,而这种理论视域,便构成了具体形态的形而上学的内在特征。在这里,存在本身的具体性与存在理论的具体性,也呈现为统一的形态。

在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中,对世界的把握始终难以与人自身的存在相分离。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的真正旨趣并不在于提供关于本然世界或自在之物的存在图式,而是在人自身的知行过程中,澄明存在的意义。存在只有在进入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时,才向人敞开,在人的知行过程之外去追问这一类对象,往往导致思辨的虚构。 就存在的统一形态而言,本然世界所包含的原始的统一,并不是形而上学所追问的对象,形而上学所关注的,是对象在进入人的知行过程以后所呈现的意义,这种意义既基于实然,也涉及当然。以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而言,本然的存在无所谓本质与现象之分,唯有相对于人的认识能力、方式、进程以及实践的需要,世界才呈现出本质与现象的不同意义:与感觉经验相联系的规定常常被作为现象来把握,由理性、概念等所达到的稳定、恒常的规定,则往往被理解为本质等存在形态,二者的区分和统一,同时构成了对世界的理解与变革所以可能的前提。

同样,从存在与时间的关系看,如前所述,本然世界的时间之维仅仅表现为变易,唯有在进入人的知行过程后,存在的变易才真正具有历史过程的意义。事实上,对象的时间之维,也往往呈现于人的认识与实践过程,王夫之已注意到这一点:“今夫天圜运于上,浩夫其无定畛也;人测之以十二次,而天非有次也。” 天象的运行是自然的现象,而这种变迁获得年、月等意义,则离不开人对世界的把握及变革过程。在这里,存在的规定既呈现为实然 ,从而具有实在性、真实性,又与当然相联系,从而具有价值的意义。不管是在实然的层面,抑或价值的层面,由此敞开的存在形态都不同于本然的宇宙图式,而在实质上展示为一种意义的世界。

可以看到,扬弃存在的分离和分裂,构成了形而上学所以必要的本体论前提,而离开人的知行过程、与经验世界相悬隔、并通过追寻终极的大全或向始基的还原以构造超验的世界,则使形而上学走向抽象、思辨的形态,并在方法论上陷于辩证法的反面。走出形而上学的抽象形态,意味着从思辨的构造转向现实的世界。在其现实性上,世界本身是具体的:真实的存在同时也是具体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的本来使命,便在于敞开和澄明存在的这种具体性。这是一个不断达到和回归具体的过程,它在扬弃存在的分裂的同时,也要求消除抽象思辨对存在的遮蔽。这种具体性的指向,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哲学的本质,黑格尔已指出了这一点:“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它引导我们回复到具体。” 在形而上学论域中,面向具体包含多重向度:它既以形上与形下的沟通为内容,又要求肯定世界之“在”与人自身存在过程的联系;既以多样性的整合拒斥抽象的同一,又要求将存在的整体性理解为事与理、本与末、体与用的融合;既注重这个世界的统一性,又确认存在的时间性与过程性。相对于超验存在的思辨构造,具体的形而上学更多地指向意义的世界。在这里,达到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与回归具体的存在,本身表现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vib+RyS4cNo8sZrAReuc3PNbsndYI1nhzDA0bNbFkahCndWsZG1XsHoR5Vr2N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