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劳动的演变与人类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

我们谈消费商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有一个关键因素不能忽略,就是它的力量之源——劳动。消费商本身既是消费者,又是劳动者、推广者、销售者,这个群体的价值与成长,离不开劳动。

在深入理解消费商与运用消费商这件事情上,让我们先来回顾劳动的演变历程与人类经历劳动磨砺、组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过程,这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认识到让消费者转化为消费商是有坚实基础的,那就是“劳动、组织与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存及发展,必须依赖于大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有了这些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但这些社会物质财富,是劳动人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笔者发现,在扮演消费者的过程中,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收入,购买所需的物质资料。如果进化到消费商阶段,对生产力的贡献更加明显,大量消费者参与到企业的经营中,无疑会推动企业的发展。

追溯到几千年前,会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发现。在旧石器时代,人类通常是通过采摘果实、狩猎或捕捞获取食物。当时人类进一步懂得利用山洞或部分地群居在树上,以一些植物的果实和根茎为食物,并且集体捕猎野兔山鸡、捕捞水中的鱼蚌作为食物。

随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人们通过血缘关系维持着家族内部的关系。在一个家族之中,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男女互为夫妻。这样一个家族就是一个社会集团和生产单位。家族两性有分工,男性狩猎,女性进行采集和抚育小孩。

从古代的文献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远古时代树居和采集的影子。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中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特点就是洞居或巢居、采集和狩猎。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人类开始有了相对固定的生活区域。人口逐渐增多,人类慢慢认识到家族内部通婚对后代的危害,原始人群为氏族公社所取代,同时形成了族外婚制。一个氏族的成员和另一氏族的成员通婚,互相通婚的两个氏族就形成了部落。母系血统成为维系氏族存在的纽带。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知有其母不知有其父,氏族社会财产只能按母系计算,所以叫作母系氏族。(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形成背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生产中谁发挥的作用更大。)

到了中石器时代,人们劳作时以石器为代表工具,能广泛使用弓箭,已知驯养狗,在一些地方还发现了独木舟和木桨。

而新石器时代有了更多的变化,人们掌握的劳动工具更丰富、更先进,如以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石铲等为工具,还有琢制的磨盘和打制的石锤、石片、石器等。在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进入了全盛时期。婚姻制度由群婚转向对偶婚,形成了比较确定的夫妻关系。在氏族内部,除个人常用的工具外,所有的财产归集体公有。氏族首领由有威望的年长妇女担任,氏族的最高权力机关是氏族议事会,参加者是全体成年男女,他们享有平等的表决权。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共同的宗教节日和领地。当氏族内部的成员受到外人伤害时,全族会为他复仇。

在新石器时代,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发明了陶器。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道路很不相同,有的地方没有陶器。有的地方在一万多年以前就已出现陶器,却迟迟没有农业的痕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成果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开始破裂,一些氏族成员脱离自己的氏族,和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杂居,同时氏族也不断接纳外来人,逐步形成了由地域关系所组成的农村公社。

到了这个时候,原始社会基本上就已经瓦解了,不同阶级之间出现了斗争,随着阶级斗争的深化就出现了国家,来对人民进行有效的统治。许多文明程度较高的原始社会解体后都进入了奴隶社会。

到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已使用天然金属,后来学会了制作纯铜器。但是由于纯铜的质地不如石器坚硬,不能取代石器,到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人类学会了制造青铜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铜时代”。

到了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初年,铁器出现,与之相应的“铁器时代”大门打开。中国商代中期就已开始用铁,西周晚期则是铁铜石并用。

这一时期,生产力有较大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大分工。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和畜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男性逐渐取代女性取得了社会的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形成了。在父系氏族公社内,出身和世系按男子的系统计算,实行父系财产继承制。夫居妇家制度变成了妇居夫家制度,不稳定的对偶婚逐步向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过渡。妇女的地位逐渐下降,氏族首领改由男子担任,氏族议事会由各大家族的族长组成,原来由全体成年男女参加的氏族议事会,如今由全体成年男子参加。

真正带来人类生产力大发展的应该是蒸汽时代,也就是工业革命,它在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萌芽,19世纪初向外扩展,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完成,它的标志事件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用于提升生产力的机器,如珍妮纺纱机,增加了棉纱产量,此后又出现了骡机、水利织布机等机器;在采煤、冶金等工业领域,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另外,抽水马桶、平版印刷术、螺丝切削机床、富尔顿蒸汽轮船、科尔尼锅炉、矿工灯等机器也相继研制成功。

随着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诞生了,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更富有想象力的是电气时代,也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引发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接着,许多国家开始建立汽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纷纷涌现。

颇有影响力的事件是,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当然,事情远远不止这些,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以1870年为例,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了1900年,猛增至2000万吨。

另一个革命性的发明是伏打电堆,它能够产生持续的直流电。之后许多科学家不断投入研究,推动电气时代的到来。例如,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此后还有原子时代、信息时代,前者跟原子能相关,一克的铀裂变后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3吨煤或200升油所放出的能量,其爆炸力相当于20吨TNT炸药。在1942年12月2日,以费米为首的一批美国科学家建造了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它坐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校园里,人们利用原子能的时代从此开始。而信息时代来自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明应用,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的速度、信息处理的速度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在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

在这个时期,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技术、空间技术等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人造卫星升空、宇宙飞船登月、机器人投入使用、人工智能出现、互联网经济成主导等。

在几个时代的演绎中,我们发现,人的力量不断被激活、不断被放大,所释放的威力可以说越来越强悍。

我们在回顾这段人民力量的激活史上,除了劳动、组织与关系的变化外,还得提到几个关键的事件,如文字的发明、工具的进化、居住条件的改善等,这些都是人类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的。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其实就创造了象形文字,产生了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原始的字体,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这些文字与其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似。

尽管汉字仍然保留象形文字的特点,但由于汉字除了象形之外,还有其他构成方式,而且亦在某种程度上表示会意、形声等;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与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也算是象形文字,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再看劳动工具的变化,石器这里就不说了,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崭新的东西。人们把黏土加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发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的雕塑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它们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之后铁器、蒸汽机、电、计算机等越来越先进的工具出现,表现出了人类的高级智慧。其实在消费商大爆发的互联网时代,又何尝离开过先进工具的使用。

我们再看人类的创造,以纺织为例,世界各地开始出现纺织业的时间有早有晚。大约公元前5000年,已经开始了纺织生产。世界各文明发祥地就地取材,例如,北非尼罗河流域居民利用亚麻纺织;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居民利用葛、麻纺织;南亚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国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纺织;小亚细亚地区已有羊毛纺织。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纺织生产习俗,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见萌芽,距今约2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已学会利用骨针来缝制苇、皮衣服。这种原始的缝纫可以说是原始纺织的发轫,而真正纺织技术和习俗的诞生流行当在新石器时期。

居住条件的改变,更能反映人民力量的激活与劳动改变命运的现实,原始人类为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居住在山洞中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巢居”(树上筑巢)。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建造房屋。据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圆形,地穴有深有浅,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顶上抹草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间还立有木柱支撑屋顶。

(2)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

几乎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居住的条件都在变化,中国古人创造了非常辉煌的建筑奇迹,包括我们居住的房子,很多都是当今设计师获取灵感的对象。例如,现存的高达67.3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我国的古典园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明珠。一直到今天的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同样有众多杰作问世。

从浩瀚漫长的历史可以看出,生产力发展的逻辑、劳动的变化,以及人这个群体的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进的步伐。之前的积累,其实都是为今天的创造做铺垫。 mXfWNg0hGV3sMfNQ7Jg/ErEFNniXnxIzGdoesLh+uyjbUf2RrzM4Zxh7xsmShYS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