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由“商品短缺”阶段向“资产短缺”阶段转型过渡,中国投资者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多,对安全性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传统金融市场投资工具单一、投资渠道狭窄,加之中国股票市场表现乏力,房地产投资市场门槛过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投资者的投资选择空间,以至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被严重削弱。因此,一种新的金融资产投资品种——艺术品投资逐步进入投资者的视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从零散的收藏型市场向投资型市场转变。根据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份额曾一度超过美国;至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额为643.24亿元人民币,此后连续两年排名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的第二位,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份额的24%;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中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19%,位居世界第三位。根据雅昌《2016年度艺术市场报告》,201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拍卖总成交数高达9.14万件,总成交额高达47.9亿美元,占全球总份额的38%,同比上涨8%,排名世界首位。根据《巴塞尔艺术展和瑞银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第三版,2019),201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额达到129亿美元,尽管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占有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球艺术品市场交易额的19%,位居世界第三位。由此可见,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艺术品市场。

与此同时,中国艺术品资产化与金融化的发展进程不断深化,艺术品投资正在实现由个人购买与收藏到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与证券化的方式转变。这既是世界艺术品投资的大趋势,也体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据雅昌艺术网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各机构、企业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资金达到了800亿—1 000亿元。在艺术品市场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品资产化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最突出的表现正是机构、企业等的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同时,正规金融机构不断介入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的过程中,也成为“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

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艺术品市场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价标准,艺术品定价个人色彩浓厚,艺术品交易规则混乱;而且由于艺术品在典当、担保、抵押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法律与制度的缺陷,艺术品市场难以获得广泛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市场的发展。此外,投资渠道的匮乏以及投资门槛过高也令许多个人投资者望而却步,使得大量资金游离于艺术品市场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本书是在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现状进行总结,并借鉴国际前沿的艺术品定价方式与国外成熟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经验,深入研究当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秩序混乱、艺术品定价不合理、新兴艺术品交易方式监管困难等阻碍我国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难题,并以金融学的独特视角,系统提出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品市场交易平台与监管机制的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第一部从金融学视角研究艺术品市场发展问题的专著,本书的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书全面梳理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演进过程。首先,作者从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史出发,深入研究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历史与现状。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分为过渡期、恢复性反弹期、调整期与全面构建期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分析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现状与结构,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一、二级市场结构失衡:虽然中国艺术品二级市场成交量不断增大,但一级市场过于羸弱。失去一级市场对于整个艺术品市场的支撑会降低基层艺术品交易的活跃度,拉高艺术品投资的交易门槛;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中国艺术品定价与鉴定仍沿用门徒制,其学术壁垒仍未打破,也不利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第二,本书深入研究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定价机制。作者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艺术品市场定价的最新研究文献,总结了学术界和业界对于艺术品定价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发展实际情况,从艺术品的内在影响指标、外在客观属性指标、竞争力指标等多维度,构建中国艺术品市场定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艺术品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的理性回归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影响因素。近些年来,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与规范使得艺术品投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被人们所接纳。艺术品基金、艺术品抵押、艺术品按揭、艺术品信托、艺术品“股票”等与艺术品相关的投资产品层出不穷,艺术品的价格走势成为投资这些金融产品的风向标,使其受到投资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总体结构中,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的地位和实力远不如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艺术品拍卖行业成为艺术品市场的相对寡头垄断者,进而使得艺术品拍卖的成交价格顺理成章地成了艺术品的市场指导价格。因此,对影响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其价格波动进行动态分析,并结合外部因素对艺术品拍卖价格的影响,构建一套完善的艺术品定价模型,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四,本书着重探讨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机制。作者以时间发展为线索,在评析中国古代以赞助为主的艺术品交易机制演进路径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艺术品交易形式与相关经济学理论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信息不完全与信息不对称、艺术品交易费用的形成原因、艺术品交易费用的主要形式等艺术品交易运作机制进行剖析研究,着重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品质押贷款及其证券化、艺术品份额化交易两种主要艺术品证券化运作机制。

第五,本书科学论证了中国艺术品交易的平台设计。通过对中国艺术品现有市场进行结构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中国未来艺术品交易平台的金融化设计可以围绕以下几种途径和模式进行尝试:基于维克里拍卖方式的艺术品拍卖;借由文化产权交易所公信力交易平台的艺术授权和投资产权组合的产权登记;将艺术品作为金融资产标的,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增强艺术品资产的流动性。

第六,本书系统研究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作者从经典的资产泡沫理论出发,结合艺术品市场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及艺术品市场的本质特征,深入研究艺术品市场泡沫的形成机制。结合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艺术品市场泡沫案例,从艺术品市场交易规模、交易结构、金融化程度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多维度,分析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用现代金融计量方法,对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泡沫化程度进行量化研究,进而为推进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理性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第七,本书全面分析了中国艺术品交易的风险控制与监管问题。作者通过分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系统风险、交易风险、真伪风险、价格风险、价值风险、贮藏风险以及政策法规风险,从投资原则、技术手段、制度保障以及经济环境分析四个角度进行风险控制策略设计,并从法律法规、制度体系、鉴定评估机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人才培养六个方面提出加强监管的相关建议,以期降低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参与者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健康发展。

作者深知,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由于作者自身的专业局限,也只能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入手对艺术品市场发展展开研究,并且力求在艺术品交易的量化分析上做出突破。但是由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起步与发育较晚,艺术品交易数据的统计从2003年才开始,从2007年以后才逐渐丰富,因此艺术品市场交易数据的匮乏是制约作者更深入研究的最大障碍。此外,国内的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发展也不够规范,假拍和拍假的现象比较严重,拍卖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足也严重影响了研究工作的进展,有些本应该用更客观科学的实证研究结果来证明的观点,只能留待未来去完善。

但客观而言,瑕不掩瑜,经过长达7年的努力耕耘,终于能够有今天的成果。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在课题调研、资料整理过程中的辛勤付出,他们是明雷、周思达、李帅来、邓伟、廖璨、孙杨斌、阳旸、方敏、刘姝雯、王芍、李欢、熊军凯和杨牧青;衷心感谢湖南省文化厅原厅长、著名书法家周用金先生,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艺术品投资问题专家西沐先生在课题申报及研究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湖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的同事们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此外,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张燕编辑、王晶编辑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所给予的无私帮助。

热忱期待广大关心和关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读者和各界朋友们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加以修改和完善。

杨胜刚
2020年5月22日 7lWdZTprNvkNOmBdU5riRIyTx/ATdVm8IdxdqOvYsxqdTo7Key9BgadI3GZZ3H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