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交易机制

4.1 中国艺术品交易机制的历史演进

中国艺术品市场从发端至今有着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与其相随的艺术品交易机制在不同阶段也各具特色。本章对我国艺术品交易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梳理与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现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运作机制。

依据雇主、艺术家、保护人、赞助人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艺术品市场基本可以划分为公共艺术赞助、短时间的宗教艺术赞助、私家艺术赞助和皇家艺术赞助。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关系的角度,可以将我国艺术品市场划分为自由性艺术品市场、雇佣性艺术品市场和寄生性艺术品市场。从艺术品市场买卖标的物的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艺术品劳务市场和艺术品商品市场;其中,从标的物种类的角度,还可以将艺术品商品市场划分为表演艺术品市场、文学艺术品市场和美术艺术品市场等。

对于艺术品市场历史阶段的划分,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根据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演进路径,有学者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可以分为皇家赞助的艺术品市场、宗教赞助的艺术品市场和以盈利为目的的艺术品市场三个阶段。著名艺术经济史学者李向民(1995)把我国的古典艺术品赞助市场划分为上古到北宋、北宋到清中期、清后期到民国三个时期。我们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几乎不存在哪个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由宗教力量所主导,所以,我们认为宗教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更倾向于将中国古代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区分为艺术品市场的萌芽期、皇家艺术品市场和民间艺术品市场三个阶段。

4.1.1 艺术品市场的萌芽期

该阶段的艺术品与生产及祭祀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认为,此时以生产和祭祀活动为根本目的的艺术赞助依然处于非独立、不成体系的阶段,其艺术品交易机制与其他各阶段相差较大,所以我们将其划分为独立的艺术品市场萌芽期。

追溯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关于艺术品的相关活动起源于最初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装饰等活动。并且根据已有研究,原始社会人们已经有收藏随葬艺术品的行为。

夏商周时期,祭祀活动越来越重要,从刚开始的氏族、部落重大活动,逐渐演变为国家的重要活动之一。祭祀活动被认为是夏商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活动,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以玉器和青铜器为主。夏商周时期的艺术品市场很不发达。为了维护贵族身份等级和礼制,象征贵族身份的器物只能由贵族拥有且不准在市场上流通。由于贵族的特殊地位以及对艺术品流通的限制,原始社会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艺术品市场受到了较大的抑制,到西周逐渐消逝。

西周末期,由于经济逐渐由稳定繁荣转向衰败,经济制度也有所动摇,统治者对艺术品市场的监管慢慢变得松散起来,在这一时期民间逐渐出现了一些低档次艺术品的流通。残次艺术品在市场上的交换标志着我国古代艺术品交易活动迈入新的阶段,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艺术品市场逐渐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1.2 皇家艺术品市场的兴衰

由于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环境较为稳定,经济从西周的衰退逐渐转向发展,这为该时期各代皇家积累了大量的经济财富以及政治优势,同时也催生了各代皇家的特殊地位与大肆挥霍的生活作风,加上各代皇帝对艺术品的特殊喜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由皇家主要赞助的艺术品市场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发展到唐宋时期达到顶峰,在明清时期逐渐从兴盛转向衰退,伴随着清嘉庆时期扬州盐商的衰败,我国古代主要由皇家赞助的艺术品市场彻底衰落。

我国各代皇家都延聘艺术家服务于皇家,并都设立专门的机构。秦汉时期的书法除了满足宫廷和官府日常事务的实际需求,还逐渐成为一种富有欣赏价值的艺术活动。这一时期的宫廷书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书法水平高的具有官职的善相,但他们并不是专业的书法家;另一种是俸禄和地位都相对较低、来自民间的善书者或书法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抄写诏谕文书;还有一种是宫廷中的“佣书者”,这类书法家的报酬一般按日或按月计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经济实力与秦汉相比有所下降,但艺术品的主要消费者依然是皇家贵族,不少书法家、画家和雕塑家被皇家所留用。与秦汉相比,这一时期最大的不同在于皇家对艺术的管理逐渐开始采用由专业的内行人员管理的制度,这是皇家在艺术品管理上的一大进步。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由于唐代经济的繁荣,由皇家主要赞助的艺术活动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在此期间,皇家不仅在政策制度上支持与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而且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与繁荣投入了大量的管理人才与物质财富,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到宋代以后,由于皇亲国戚的推崇以及皇帝本人(例如,宋徽宗赵佶)对诗文书画的酷爱,皇家对艺术品的赞助以及相关机构的创建也十分重视,我国的皇家赞助艺术在宋代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

据记载,元代皇家很少花费大量财力购藏绘画,其对艺术活动的支持主要体现为建立秘书监,该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画院的功能。

明代皇家留用了不少的专职画家,不管是人数上还是花费上都超过了元代,紧随唐代。但是,到武宗以后,由于明朝经济的衰败、政治斗争的加剧以及经济秩序的混乱,皇家无暇顾及对绘画的赞助,皇家赞助艺术由兴盛走向衰败。

与明代相比,清初皇家收藏略显丰富。原被公私收藏的艺术品都逐渐被皇家内府所收藏。康熙盛世期间,皇家宫中有不少名家侍奉,除本土的冷枚、丁观鹏、姚文瀚等人,还延聘了不少的外国画家,譬如著名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等。

皇家艺术雇佣以及延聘制度在本质上都属于雇佣经济活动。从劳动交换的角度看,无论是在皇宫创建专门机构供养画家还是给予艺术家佣金、俸禄,其本质都是艺术家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皇家提供艺术服务。这种交换关系是以艺术品和俸禄为交换标的的劳务交换关系,并没有真正构成艺术品的买卖关系。一方面,皇家为艺术家创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另一方面,皇家的需要即是艺术家创作的中心,因而艺术家的创作会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皇家对艺术品偏好的影响。

皇家通过经济手段从民间搜寻并购买艺术品在中国历代也偶尔有之,但由于皇家在政治与经济权力上的特殊地位,他们与平民百姓的交换及购买活动很不平等,所以类似于此的皇家赞助的艺术品市场被合乎礼仪规制的形式掩盖了。

4.1.3 民间艺术品市场的沉浮

以贵族、官僚、地主和商人为主要赞助方的民间艺术赞助活动是中国古代艺术品市场的另一条主线。这些人自身所拥有的财富优势为其艺术品消费和赞助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秦汉时期,奢靡之风日趋严重,皇家贵族与地主土豪更是大肆挥霍。他们对艺术品的追捧之风尤为严重。从现有挖掘出的该时期墓穴和保留的祠堂装饰上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达官贵族和地主土豪们花费大量钱财雇人制作画像砖和画像石,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霍去病墓前的纪念性雕刻群等。

东汉末期,随着达官贵族与地主土豪财富的不断积累,他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变得更加旺盛。他们不仅在对艺术品的收藏上挥霍大量财富,甚至悉心培养符合自己欣赏口味的艺术家,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私人赞助的民间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e1IE0Quyaj4Z3rriOlE1GbEpUFE/vKhbk7rIum5CXD6MKcGSU6F6brnyrKC54Rf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