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命起源的学说

关于生命起源的认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生命究竟来自何方?人类又是如何探索生命起源的呢?如果你也曾思考过这些问题,那让我们跟随李四光先生的脚步,一起探讨生命的起源吧。

神创论——女娲造人?上帝创世?

《圣经》中说:“起初,神创造天地”。

中国古代神话中说: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这时,女娲造人。

这些只是古代人对生命起源的大胆猜想,显然是不科学的。生命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科学答案,人类花费了几个世纪的时间才有了一点头绪。

自然发生说——“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神创论逐渐被新出现的“自然发生说”取代。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些现象:不洁的衣物会滋生蚤虱,污秽的死水会生出蚊子,肮脏的垃圾会爬出虫蚁。中国古代也有“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的说法,意思就是肉腐烂了会生蛆,鱼干枯了会生虫(“蠹”的意思就是蛀蚀树木、器物的虫子)。人们认为,生物可以自然而然地由非生物产生。这一想法就是“自然发生说”。

在现代科学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学说都被奉为“真理”。直到19世纪,法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名叫巴斯德,他设计了一个简单却令人信服的实验,彻底颠覆了自然发生说。

巴斯德把煮沸、冷却的肉汤灌进两个玻璃烧瓶里。第一个玻璃瓶是普通的玻璃烧瓶,瓶口竖直朝上;第二个玻璃瓶是鹅颈烧瓶,这种瓶子的瓶颈弯曲成天鹅颈的样子,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弯曲的瓶颈阻挡了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落入肉汤里。过了几天,巴斯德发现,第一个玻璃瓶里的肉汤已经发臭,而第二个玻璃瓶里的肉汤始终没有变化。然后,他将第二个玻璃瓶的曲颈砸碎,让空气顺利进入肉汤中,肉汤在几天后也变得浑浊了。肉汤会发臭,是因为出现了很多微生物。巴斯德的实验证明,微生物并不是肉汤自己产生的,而是来自空气,这就否认了“肉腐出虫,鱼枯生蠹”的自然发生说。

化学起源说

在鹅颈瓶实验之后,关于生命起源的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毫无进展。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们猜测,地球早期大气中除了氢气、氦气之外,还含有大量的甲烷和氨气。甲烷分子含有碳原子,氨气分子含有氮原子,而现在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都是含碳、氢、氧、氮的有机物,因此他们猜测这样的早期大气正是最初孕育生命的地方。

终于,到了1953年,有位名叫米勒的科学家,他和同事做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实验,这个实验后来被称作“米勒实验”。他们从天文学家那里了解到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并在密闭的容器中模拟出了这种环境,同时还用电火花来模拟早期地球“电闪雷鸣”的环境。一周之后,米勒和同事发现,在电火花的作用下,密闭的容器中出现了氨基酸分子,而氨基酸分子正是形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米勒实验说明,地球生命所需要的一些简单的物质,最早是被地球的闪电“劈”出来的。而这些物质,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转化,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者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物质。之后又经过“极其漫长”的演化,原始的生命才得以诞生。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地球上出现有生命的物质,是地球发展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最原始的生物是在寒武纪以前的时代开始出现的。那些原始生命形态的遗迹(化石)被保存在寒武纪以前的古老地质时代所形成的地层里面。

最早的化石?

那么,生命究竟是在多久以前出现的呢?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岩石年龄越大,经历的地壳运动越多,甚至最终变得支离破碎。即使当初含有远古生命的痕迹,也可能已经被摧毁,我们极难从中找到可以用于鉴定的化石。因此,要探寻生命最早的痕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前面提到,科学家在37.7亿岁“高龄”的石头中发现了细菌的化石。后来又发现,这种化石与今天在深海热液喷口——“黑烟囱”周围发现的化石相似。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起源于不见天日的深海。

本书引文均以绿字标出,引文均引自李四光的《天文·地质·古生物》一书。

知识卡片

“黑烟囱”

“黑烟囱”是指深海热液活动的区域,因热液喷出时形似“黑烟”而得名。在这一区域几乎没有氧也没有阳光,压力很大,还充满了有毒的气体,却有很多生物生存,颠覆了人们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认知。

生命起源于海底“黑烟囱”

为什么科学家会说早期生命可能起源于“黑烟囱”呢?因为“黑烟囱”附近的环境与生命起源时期地球的环境类似。地球形成早期,地壳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盖,有大量火山喷发,与“黑烟囱”附近的环境十分类似。科学家们发现,在海底“黑烟囱”周围,温度很高,压力很大,环境极端恶劣,但仍然生活着特殊的深海生物,特别是一些原始的古细菌。这些特殊的古细菌很可能就是地球生命的祖先。

因此,生命很可能首先出现在海底“黑烟囱”处,之后才慢慢地从深海发展到浅海,再到陆地。

探索火星——生命起源的记忆

在探索生命起源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越古老的痕迹在地球上保留得越少。经过几十亿年的风风雨雨,很多痕迹已经消失殆尽,从这些“地球残卷”里重建生命诞生的细节是非常困难的。于是,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地球的邻居——火星。

为什么是火星而不是其他星球呢?原因很简单:火星其实可以看作一个“未曾演化过的地球”。由于火星体积比地球小得多,它早早地失去了磁场,也失去了地幔的对流,从诞生到“死亡”不过几亿年。那里犹如一个静止的世界,定格了几十亿年前的景象,在离我们“咫尺之遥”的地方,静静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它的秘密。

生命是如何进化的?

在原始生命诞生以后,生命的演化突然就快了起来。最初还只是一些原始的单细胞生物,继而形成多细胞生物,之后出现了植物和无脊椎动物,接着有了鱼类等海洋脊椎动物,再后来,陆地上也出现了植物和动物,并逐渐演化成了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然而,在这样漫长的过程中,生命都经历了什么呢?或许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达尔文和进化论

1831年,刚刚从剑桥大学毕业的达尔文搭乘英国皇家海军的“小猎犬号”,开始了环球考察航行。也许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将是一段彻底改变生命科学的旅程。这位勤奋且善于思考的博物学家,船每次到了一个新地方,他就下来收集各种动植物,制作标本,挖掘化石,把自己的所见详细记录下来。

经过将近五年的航行,最终在1836年10月,“小猎犬号”返回英国。年轻的达尔文带回了一份相当丰富的“宝藏”:368页动物学笔记、1383页地质学笔记、770页日记、1529个保存在酒精瓶里的物种标本、3907个风干的物种标本……在这段航行之后,达尔文通过对各个地区生物和化石的对比观察,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而来的,生物进化的动力是自然选择。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问世,马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他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思就是说:自然界的生物处在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更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够生存下来。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达尔文继续搜集资料,充实他的理论。直到老年,达尔文也未停下对生命进化规律的思考。

思考和探索

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可能存在着上千亿颗类似地球的行星。是否每个和地球环境类似的行星都能产生生命?最早的生命长什么样子?地球上这样辉煌璀璨的生命经过了亿万年的洗礼,经历了哪些伟大的事件和变化?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仍然是未解之谜。 zxLHfsubiLtu/EDA+xaQToy2l7lp2Go7c07xBecwW5u1uovkR4swJJfQYCL4pxI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