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预成图式内化为视知觉

画家的文化背景等艺术生态形成画家的预成图式,即画家的语汇表,并最终内化为画家的视知觉。画家总是倾向于画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看到的东西。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第二章“真实与定型”中曾引用康德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段话:“我们的悟性用以处理现象世界时所凭借的那种图式……乃是潜藏于人心深处的一种技术,我们很难猜测到大自然在这里所运用的秘诀。”

首先,不同的艺术家或不同个性的艺术家使用不同的媒介,所画出来的同一个地方的风景画是完全不同的,甚至还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受不同的“已有经验”或预成图式的影响。德国画家路德维希·里希特在他的自传中写道:他和他的朋友有一次到风景胜地蒂沃利画素描,看到一批法国画家用大包带着大量颜料,用巨大粗糙的画笔把颜料涂抹在画布上。他们决心反其道而行之,用最硬、最尖的铅笔把他们面前的母题细致入微地画在一张小纸上,努力把自己眼前看到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根树枝都细致入微地画下来,尽量做到客观真实。到傍晚比较成果时,他们却发现大家都尽其所能地在转录同一母题时产生的差异是如此之大,情调、色彩,甚至母题的轮廓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同个性或气质的艺术家在面对同一母题时,他们的爱好也影响他们对母题的选择,比如说性格忧郁的艺术家是如何突出蓝色等。另外,还有时代风格,也对艺术家面对同一母题时做出不同的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最后,艺术家面对同一母题时所使用的不同工具及绘画手段的不同,也对艺术家面对的同一母题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影响,比如说手执铅笔的艺术家会更加注意母题的线条方面,而手执画笔的艺术家则会更多地从块面方面观察母题。

其次,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和民族审美心理所形成的不同艺术词汇或艺术预成图式,也会影响艺术家面对同一母题所做出的不同选择。中国画家蒋彝以其“哑行者”的深思的记载,记述了英格兰湖泊区的一幅德温特湖的风景画(图1-1),他是使用中国人惯用的手法,按照中国人的眼光来观看英国的风景和人物景色的。把浪漫主义时期一个典型“如画的”描绘(图1-2)跟中国画家蒋彝的描绘做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比较固定的中国传统语汇是怎样像筛子一样只允许已有图式的那些特征进入画面。艺术家会用他惯用的手法去描绘那些母题。他审视风景时,那些能够成功地跟业已掌握的图式相匹配景象就会跃然而出,成为注意的中心。风格跟手段一样,也创造了一种心理定向,使得艺术家在周围的景色中寻找一些他能够描绘的方面。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在传统上,我们认为“有志才有路”,但在艺术上是“有路才有志”。每位艺术家都是从他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审美心理中选择词汇,但是不可能从他不知道的词汇中凭空创造艺术。“没有中性的自然主义,艺术家跟作家一样,需要一套语汇才能动手搞现实的一个‘摹本’” ,因此,“艺术家倾向于去寻找他们的风格和素养已为之做好准备的母题。” 所以,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在绘画前,他们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和民族审美心理所形成的预成图式,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他们的视知觉,在潜意识里影响他们对绘画母题的选择。

图1-1 德温特湖畔之牛(蒋彝,1936年,水墨画)

图1-2 德温特湖,面朝博罗德尔的景色(无名氏,1826年,石版画)

再次,艺术的时代风格、艺术的传统和创新、艺术的技术进步及艺术所要达到的功能(艺术的效果)等都对艺术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艺术家在创作时,这些已有的经验和心理定向(艺术的预成图式)在无形之中会内化为艺术家的视知觉,影响艺术家对艺术母题的选择和创作。从艺术史上看,古埃及的艺术家为了巫术,追求一种永恒的艺术,他们制作艺术作品的目的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完整不完整,所以他们是根据他们知道的预成图式去创作的。到了古希腊时期,由于叙事艺术的发展,以及短缩法的发现等都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艺术家不仅从他们知道的(What)角度创作,而且还从他们所看到的为何(How)去创作,所以说他们的艺术预成图式就是他们所看到的。到了中世纪,古希腊错觉主义的艺术被抛弃,物象被简化为客观清楚的传达和讲述基督教的教义,艺术家的预成图式就是图像本身。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数学透视法、解剖学及光学等的发现和进步,再加上艺术家对艺术客观真实摹仿的追求,艺术家的预成图式的出发点变成修正、调整和顺应,这是艺术家探索和处理现实的手段。

图1-3 切尔西码头(惠斯勒,灰色和银色,作于1875年左右)

最后,“预成图式内化为视知觉”,在我们欣赏大自然中的风景时,常常说这处风景像某某艺术家的风景画,比如我们常说的“风景如画”等,即只有一幅已绘出的图画才能说明在大自然中看到的一幅图画来自何处。 大自然之所以变得“如画”,是因为我们已经养成用绘画的眼光去观看大自然,去寻找“如画”的母题。18世纪的英国诗人和画家纷纷来到英国北部的湖泊地区去寻找如画的风景,这实际上就是去寻找一些能使艺术爱好者回想起他过去看过的某幅画的母题,如画家克劳德·洛兰和普森等创作的绘画就属于这类“如画”的风景画。所以说,不是艺术摹仿自然,而是自然摹仿艺术。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在惠斯勒没有画出雾之前,伦敦没有雾(图1-3)。 因此,熟悉之物永远是不熟悉事物的出发点,没有这一个出发点、一个可比较的标准,就不可能完成物象的制作和匹配。在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前,他的文化背景等艺术生态已经在潜意识里形成他的预成图式,并最终内化为他的视知觉。所以说,画家总是倾向于画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 qUYsVl5bvMH4yXdemq+6xGffah9Cf/hSCBNuD0nBh+al+GqDg/Q969/vKq4R4eg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