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國現代學者的研究

古代學者所做的研究工作,顯然是爲解讀《南海寄歸内法傳》服務的。此後,罕見學者研究該書的語言文字。到了20世紀90年代,該書的價值纔逐漸爲漢語史學者所認識,相關研究也逐漸多了起來。

近二十年來,關於《南海寄歸内法傳》語言文字的研究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工具書的引證,其二是現代注譯本的出版,其三是一批專門的語言研究論著的發表。下面分别予以介紹。

(一)工具書

兩部重要的大型歷史性語文辭書《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於20世紀90年代全部出齊。其中,《漢語大詞典》引用《南海寄歸内法傳》有14處,相關詞目爲:五禁、光像、和衆、圓心、帊、支那、癊、經行、經藏、軌範師、輪相、訛替、訶利帝母、鞕。其中,帊、癊、光像、支那、軌范師、和衆等詞目,完全依靠該書的記録來立目或釋義。《漢語大字典》引用《南海寄歸内法傳》相對較少,僅有兩處:癊、

當然,“二典”編撰時期,國内佛典文獻語言研究纔剛剛起步,對佛經文獻語言的認識還不够深入,因此,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相關研究請參看譚代龍(2011)。

(二)現代注譯本

王邦維《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一書於1995年出版,該校注本是王邦維先生通過對義淨及其思想的系統研究、參照該書的多種傳世版本及敦煌抄本、廣泛吸取海内外研究成果寫作而成。該書長於音譯詞的梵文本字對勘,是目前學界通用的本子。

華濤《南海寄歸内法傳》現代漢語譯本於1998年在臺灣出版,該書也在海内外廣泛傳播。

這兩部著作推動了學界對《南海寄歸内法傳》一書的瞭解。但是由於以前的基礎研究成果較少,這兩部著作在文獻版本異文、字義詞義的把握方面還有不少問題。

(三)專門論著

專門以《南海寄歸内法傳》語言爲研究對象的論文已發表近20篇,其中包括三個方面的研究内容:文本文字研究、語料價值研究和疑難詞語考釋。

文本文字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提出校勘方面的商榷意見,二是對《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提出標點斷句方面的商榷意見,三是對《南海寄歸内法傳》的傳世版本中的異文作比較研究。下面分别介紹。

其一是對《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提出校勘方面的商榷意見。這方面的研究有王紹峰《初唐佛典詞彙研究》、李素娟《〈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補苴》《〈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商補》等。

王紹峰《初唐佛典詞彙研究》一書(20-30頁)對《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提出了十三條文字校補意見,現將主要觀點引述如下。

1.又凡是製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豈得故爲密語,而更作解謿?譬乎水溢平川,決入深井,有懷飲息,濟命無由。

王邦維校記(以下簡稱“王校”):飲息,金本脱“息”字。

按:王校是,“飲息”就是“飲”。

2.凡濾水者,西方用上白氎,東夏宜將密絹,或以米柔,或可微煮。若是生絹,小蟲直過。可取熟絹,笏尺四尺,捉邊長挽,襵取兩頭,剌使相著,即是羅樣。

王校:剌使,敦本“剌”字抄作“頰”。

按:此校不精,此應作“刺”,作“剌”“頰”皆非是。“剌”應爲“刺”的訛誤。

3.並多縫葉爲槃,寬如半席,貯粳米餅一升1二升2。

王校:升 1 ,金本、麗本、大本作“㪷”。以下“升”字俱同此。

按:此字不當楷定爲“升”,當爲“斗”。這是一個俗字。

4.然修行利生之門,義在存乎通濟。既而根有三等不可爲一途。

王校: ,金本訛作“房”。

按:王先生謂金本作“房”是訛作,是;但其校仍作“ ”,仍然是不够徹底。其實這個字就是“局”,俗字。

5.但掩雙膝,露脛無傷。高須上蓋臍輪,下至踝上四指。斯乃俗舍之儀。若在寺中,半踹亦得。此之劑限,佛自親制,非是人意輒爲高下。

王校:劑限,石本、金本、麗本、大本“劑”作“齊”。

按:作“齊”是,作“劑”非。

6.言瘡事兼内外,首疾但目在頭。齊咽已下,名爲身患。

王校:目,南本、北本作“自”。

按:作“自”是。此句是説,首疾衹是限於頭部。“自”,衹是、衹義。

7.唯斯色類,是同所須,自餘藥物,不足收採。

王校:是同所須,金本、麗本、大本作“是唐所須”,思本作“是周所須”。

按:本文認爲此應當作“是周所須”,“是唐所須”是武周亡滅、中宗復興後的改作,改“周”爲“唐”幾乎是傳世義淨作品的一個習見的現象,“是同所須”語義不明,“同”爲“是周所須”的“周”形近訛誤字。

8.儔朋兩曜,比德雙儀。礪我惠鍔,長我法肌。

王校:儔朋,金本、思本、麗本、北本作“朋”字作“明”,大本作“命”。

按:此當爲“儔明”,“儔”“比”對仗。“德”“明”亦可對,“德”“朋”不可對。“儔明”與“比德”結構相同。

9.轉一切經時,屢訖終如。修淨方業,日夜翹勤。瑩佛僧地,希生不動。大分塗跣,恐損衆生。

按:王邦維先生失校。蓋王先生以爲就是“塗拭”的“塗”。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和尚在禮敬世尊及入大節會時,“塗足”(用種種香來塗拭足部)表示恭敬,如該書第59頁:“用摩香泥以塗僧足,燒香酚馥,元不别行。鼓樂弦歌,隨情供養。方始如前,准次飡食。食罷將其瓶水遍灑衆前,上座方爲施主略誦陀那伽他。斯乃復是兩塗西方食法。”吃飯的時候“塗足”,與後文的“徒跣”,不是一回事,其目的是不一樣的。而在另外的一種場合“恐損衆生”則是“徒跣”(赤脚)以防殺生。本例應當是“徒跣”。如該書第29頁:“准依佛教,若對形像,及近尊師,除病則徒跣是儀,無容輒著鞋履。”

10.其瓶袋法式,可取布長二尺,寬一尺許,角攝兩頭,對處縫合,於兩角頭連施一襻,纔長一磔。

王校:磔,敦本抄作“桀”,石本抄作“ ”。注釋謂:磔:磧本所附“音釋”:長八指也。

按:如此則此字應當是“ ”而不當爲“磔”。

11.可於白淨銅盞銅楪或蠃杯漆器之中,傾取掬許,安竪甎上。

王校:安竪,金本、麗本、大本作“安置”。

按:本文謂作“安置”或更可取。“安置”佛經習見,“安竪”則似乎少見。

12.今既託體勝場,投心妙法,纔持一頌,棄眇肌而尚輕;暫想無常,捨塵供而寧重。

王校:眇,金本、麗本、大本作“沙”。

按:作“沙”是。“沙”與下一句“塵”對文,“沙肌”與“塵供”對文,“眇肌”似乎没有著落,於義未安。

13.然後釋其時候,供給湯飲。酥蜜沙糖,飲噉隨意。

按:王先生校注本作“釋其時候”,本文以爲或即“擇其時候”的“擇”的訛誤。

李素娟《〈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補苴》 提出了七條意見,現將主要觀點引述如下:

1.或云人常得人道,或説死便爲鬼靈。或談不知蝶爲我已,不知我爲蝶形。既群迷於蜾臝,復聚或於螟蛉。比渾沌於雞子,方晦昧於孩孾。

王校:蜾臝,麗本、大本作“蜾蠡”。王注(八):“‘蠃’‘臝’二字同。”

按:此校可商。“蜾臝”,敦本作“螺蠃”、金本作“蜾蠃”,王先生未出校。此處當依金本作“蜾蠃”,作“蜾臝”“螺蠃”“蜾蠡”皆非。王注(八)“‘蠃’‘臝’二字同”,亦可商。“蠃”“臝”二字不能通用。

2.西方僧衆將食之時,必須人人淨洗手足,各各别踞小床。高可七寸,方纔一尺,藤繩織内,脚圓且輕。卑幼之流,小拈隨事。雙足蹋地,前置盤盂。

王校:拈,石本作“枯”;金本作“枮”。

按:此校可商,作“枮”是,作“拈”“枯”皆非。“枮”“拈”當爲從木從手偏旁相混而造成誤寫,此乃俗字中之常見情形。

3.昔有北方胡地使人,行至西國,人多見笑,良以便利不洗,餘食内盆,食時叢坐,互相䟫觸,不避猪犬,不嚼齒木,遂成譏議。

王校:䟫,敦本、石本、金本、麗本、大本作“掁”。

按:䟫,作“掁”是。掁:動詞,接觸、碰觸、碰撞之意,“掁觸”當爲同義連文。

4.凡濾水者,西方用上白氎,東夏宜將密絹,或以米柔,或可微煮。若是生絹,小蟲直過。

王校:“柔:麗本、大本作‘揉’。”

按:作“揉”是,作“柔”非。

5.或柱哭杖,或寢苫廬。斯等咸非教儀,不行無過。

王校:苫廬,金本、洪本、大本作“苦廬”。

按:作“苫廬”是。《漢語大詞典》:“苫廬:古代在親喪中所居之室。”引陳徐陵《在北齊與宗室書》:“固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匍匐苫廬,纔有魂氣。”大概因爲“苫”“苦”形體相近,抄經手在傳抄過程中,誤將“苫”抄作“苦”。

6.讀經念佛,具設香花。冀使亡託生善處,方成孝子,始是報恩。

按:䰟,金本、大本作“魂”,王先生未出校。《龍龕手鑒·鬼部》:“䰟,魅之俗字。”魅,精怪,鬼怪。《説文·鬼部》:“鬽,老精物也。魅,或從未聲。”《左傳·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莫能逢之。”杜預注:“魅,怪物。”《龍龕手鑒·鬼部》:“魅,亦鬼神怪也,人身黑首也。”《玉篇·鬼部》:“魂,亦作‘䰟’”。《邛江王奉世墓木牘》“魂”作“䰟”。敦煌寫卷S.170《失名道經》:“左三,右七魄。”S.2614《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但悦其身眼下樂,甯知冥路拷亡?”此處當爲“魂”字,亡魂,即死去人之魂靈。古人敬事鬼神,故而是不會用不敬之詞“魅”來稱呼已亡之先人的。且“䰟”不通用,故當校作“魂”爲宜。

7.然後乃求多錢之腎氣,覓貴價之秦膠。富者此事可爲,貧人分隨朝露,病既成矣,斯何救焉。

王校:分,金本、麗本、大本作“命”。

按:此校可商,作“命”是,“生命”之意。《禮記·祭法》:“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唐皮日休《讀〈司馬法〉》:“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命隨朝露”,意即“貧人之命譬如朝露一樣短暫,譬如朝露一樣隨生隨滅,一旦染病上身,衹有像朝露一樣聽天由命、順其自然,是没有能力施救的。”分,别也。“分隨朝露”,則於義未安。

李素娟《〈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商補》 提出了六條意見,現將主要觀點引述如下:

1.西天之外,大海邊隅,有波刺斯及多氏國,並著衫袴。裸國則迴無衣服,男女咸皆赤體。

按:迴,金本、大本、北本作“逈”,王先生未出校。“逈”,“迥”之俗寫。

2.斯則去繁得要,仰順聖情。自隨乍可一身,傳授恐爲誤衆。

王校:“隨,石本、金本、麗本、大本作‘墮’。”

按:此校可商,作“墮”是,作“隨”非。

3.二是不淨污,謂大小行來,身未洗淨及未洗手漱口,或身或衣被,便利不淨,咦唾等污,未淨已來。

按:“咦唾”:金本、大本、北本作“洟唾”,王先生未出校。作“洟唾”是,作“咦唾”非。

4.既洗淨了,方以右手牽下其衣。瓶安置一邊,右手撥開傍扂,還將右手提瓶而出。

王校:“扂:金本、麗本、大本作‘户’。”

按:作“扂”是,作“户”非。

5.夫教授門徒,紹隆之要。若不存念,則法滅可期。事須殷懃,無宜綱漏。

王校:“綱漏:金本、麗本、大本作‘網漏’。”

按:此校可商,作“網漏”是,作“綱漏”非。

6.幼向屏處,尊乃房前。卑則敬上,而執搦其腨,後及遍身。尊乃撫下,而頻按其背,不至腰足。齊年之類,事無間然。既解疲勞,方澡手濯足。

王校:“執搦:金本、思本、麗本、大本‘執’字作‘熟’。”

按:此校可商,作“熟搦”是,作“執搦”非。

其二是對《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提出標點斷句方面的商榷意見。

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李素娟《〈南海寄歸内法傳〉校點商榷》和譚代龍《〈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拾補》兩篇論文。

李素娟《〈南海寄歸内法傳〉校點商榷》 主要從失校、漏校、誤校之處以及標點不當而造成的詞義、句義的割裂等方面商榷討論。具體有以下幾條校注:

1.《校注九·受齋軌則》:“然後上座爲其施主説陀那伽他,申述功德,方始請僧。出外澡漱,飲沙糖水,多噉檳榔,然後取散。”

按:此句當點斷爲:“然後上座爲其施主説陀那伽他,申述功德,方始請僧出外澡漱,飲沙糖水,多噉檳榔,然後取散。”

2.《校注十·衣食所須》:“重曰:含生之類,衣食是先。斯爲枷鎖,控制生田。奉聖言則,出離蕭然,任自意乃,罪累相牽。”

按:此句當點斷爲:“奉聖言,則出離蕭然;任自意,乃罪累相牽。”“則”“乃”均應屬下。

3.《校注二十九·除其弊藥》:“且如葱蒜許服,尚自遣在邊房。七日淨身,洗浴而進。身若未淨,不入衆中,不合繞塔,不應禮拜。以其臭穢,非病不聽”。

按:此句當點斷爲:“且如葱蒜許,服尚自遣在邊房。七日淨身,洗浴而進。”“服”當屬下。

4.《校注三十·旋右觀時》:“始從平旦,一椀沉,打皷一下;兩椀沉,兩下;三椀,三下;四椀,四下。然後吹螺兩聲,更别打一下,名爲一時也,即日東隅矣。更過四椀同前,打四更。復鳴螺,别打兩下,名兩時,即正午矣”。

按:此句當點斷爲:“更過四椀,同前打四;更復鳴螺,别打兩下,名兩時,即正午矣”。更,即重複、再的意思。

5.《校注三十·旋右觀時》:“由斯漏故,縱使重雲暗晝,長無惑午之辰;密雨連宵,終罕疑更之夜。若能奏請置之,深是僧家要事。其漏器法,然須先取晝夜停時,旦至午時,八椀沉没。如其减八,鑽孔令大,調停節數,還須巧匠。”

按:此句當點斷爲:“由斯漏故,縱使重雲暗晝,長無惑午之辰;密雨連宵,終罕疑更之夜。若能奏請置之,深是僧家要事。其漏器法然。須先取晝夜停時,旦至午時,八椀沉没。如其减八,鑽孔令大,調停節數,還須巧匠。”“然”字當上屬,且其後當爲句號,“然”是“這樣、如此”。

譚代龍《〈南海寄歸内法傳〉校注拾補》共舉十四條意見:

1.含生之類,衣食是先。斯爲枷鎖,控制生田。奉聖言則,出離蕭然。任自意乃,罪累相牽。

按:引文中“奉聖言則,出離蕭然。任自意乃,罪累相牽”之文義費解,此句當斷作:

奉聖言則出離蕭然,任自意乃罪累相牽。

2.言説罪者,意欲陳罪説己先愆,改往修來,至誠懇責。半月半月,爲褒灑陀,朝朝暮暮,憶所犯罪。(褒灑是長養義,陀是淨義。意明長養淨,除破戒之過。昔云布薩者,訛略也。)

按:括號内文字爲義淨本人所撰注文,其中“意明長養淨,除破戒之過”一句中的逗號應當去掉,即“淨除”當爲一詞,不能分斷。“淨除”在這裏指的就是“陀是淨義”中的“陀”,其意義是指清除、消除。

3.師乃方便,問其難事,謂非害父母等。

按:句中“方便”後面的逗號當去掉。此處“方便”一詞充當“問”的狀語,表示想方設法的意思。如果不與下文緊接,容易産生歧義。在佛教文獻中,有時由於特定句式的要求,可能會産生這種割斷句意的現象。但此處没有如此要求,故不必加此逗號。

4.或問云:“阿遮利耶存念。”(譯爲軌範師,是能教弟子法式之義。先云阿闍梨,訛也。)“我今請白,不審鄔波馱耶宿夜安不?四大平和不?動止輕利,飲食銷不?旦朝之餐可能進不?”

按:由於此處義淨所作的注文將上下文隔斷成了兩部分,故被斷成了兩句話,實際上仍是一句話,即“我今請白”一句仍是“或問云”的内容,不當另立。

5.且如欲食白者,須就師邊,依禮拜法,而白師云:“鄔波馱耶存念,我今請白洗手洗器,欲爲食事。”

按:“且如欲食白者”不可解。在這裏,“白者”指的是告請者,應當屬下,作爲本句話的主語。另外,“洗手洗器,欲爲食事”統屬於“請白”的内容,故在“請白”後宜加逗號斷開,“依禮拜法”後之逗號亦可去掉,即斷作:

且如欲食,白者須就師邊,依禮拜法而白師云:“鄔波馱耶存念,我今請白,洗手洗器,欲爲食事。”

6.若門徒有病,即皆躬自抱持,湯藥所須,憂同赤子。

按:引文中“抱持”後不當斷,因爲“湯藥所須”乃是“抱持”的對象。如果點斷的話,則會産生歧義現象,讓人誤以爲“抱持”的對象是有病的門徒,而這明顯不合實際,且造成“湯藥所須”無所依附。

7.或名窣睹波,義亦同此。舊總云塔,别道支提,斯皆訛矣。或可俱是,衆共了名,不論其義。

按:引文中“或可俱是”後之逗號當删。此“俱”指的是前舉“窣睹波”“塔”“支提”等。作者認爲這幾個説法也有可能都是“衆共了名”,故此處不斷爲佳,否則句義不暢。

8.又復西方寺衆,多爲制法,凡見新來,無論客舊及弟子門人舊人,即須迎前唱莎揭哆,譯曰善來。客乃尋聲即云窣莎揭哆,譯曰極善來。

按:上引文中的“舊人”當屬下,充當“即須迎前唱莎揭哆”的主語。此“舊人”與前面的“客舊及弟子門人”是包括與被包括的關係,而非平列關係。且屬上之後與前“舊”字重複。所謂“舊人”,實際上是指業已在場之人。

9.或特欹拏目,其施義與此不同,如前已述。

按:上引文中“特欹拏目”之“目”字當屬下,“施義”後當點斷,即此句可斷作:

或特欹拏,目其施義,與此不同,如前已述。

或者直接將“特欹拏目”後的逗號去掉。

10.一椀沉,打皷一下;兩椀沉,兩下;三椀,三下;四椀,四下。然後吹螺兩聲,更别打一下,名爲一時也,即日東隅矣。更過四椀同前,打四更。復鳴螺,别打兩下,名兩時,即正午矣。

按:引文中“更過四椀同前,打四更。復鳴螺,别打兩下,名兩時,即正午矣”不可解,細玩文意,此句當斷爲:

更過四椀,同前打四,更復鳴螺,别打兩下,名兩時,即正午矣。

11.遥指池園,即休畏苦惰。爲開堂普敬,便罷此則,師資絶緒,遂使致敬無由。

按:此段文字頗難釋解,細玩文意,筆者以爲此句當作如下點斷:

遥指池園,即休畏苦。惰爲開堂,普敬便罷。此則師資絶緒,遂使致敬無由。

12.其木器、竹器,及皮卧物、翦發之具,奴婢、飲食、穀豆,及田宅等,皆入四方僧。

若有所餘一切衣被,無問法衣、俗衣,若染、不染,及皮油瓶、鞋屨之屬,並現前應分。

按:上舉“皮卧物”和“皮油瓶”兩處,應該斷句爲“皮、卧物”和“皮、油、瓶”,以示分别。

13.諸出家衆内,頗有一途。初學之流,情存猛利。未閑聖典,取信先人。

按:引文中“一途”後之句號當删。此“一途”意指一類,充當“初學之流”的定語。下文之“情存猛利。未閑聖典,取信先人”諸情况衹是針對一部分初學者而言,並非所有初學者皆是如此。此句號一删,則文從意順。

14.然衆生喜見,斯乃俗流,燒臂供養,誠其宜矣。可以菩薩捨男捨女,遂遣苾芻求男女以捨之;大士捐目捐身,即令乞士將身目而行施。仙預斷命,豈律者所爲;慈力捨身,非僧徒應作。

按:此段文字見於“燒身不合”一節。在本節中,義淨明確反對僧徒修行中的各種極端行爲。故上引文中的“可以菩薩捨男捨女,遂遣苾芻求男女以捨之;大士捐目捐身,即令乞士將身目而行施”一句,乃是一個反問句,句末不當用句號,而應改作問號。如此纔與作者原意相符。

其三是對《南海寄歸内法傳》的傳世版本中的異文作比較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李素娟《〈南海寄歸内法傳〉南、北刻本異文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文章認爲,除敦煌寫本、石山寺本兩個古抄本外,趙城金藏、思溪藏、高麗藏、洪武南藏、永樂南藏、永樂北藏、大正藏等都收録《南海寄歸内法傳》,刻本中的金本、麗本文字比較接近,千字文編號也相同,屬於開寶藏以後的北方系統,其他各本較接近,應屬於南方的刻本系統。李素娟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南北刻本異文的價值:

一、反映了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文獻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版本異文反映的詞彙也就代表了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語言狀况。《南海寄歸内法傳》的異文中,有些是因爲音節數量的不同造成的,主要是單音節和雙音節的同義替换,南本用單音節、北本用雙音節,如:“緣—緣事”“皆—咸皆”“蜜—蜜漿”“師—法師”“唱—唱道(唱導)”“午—午後”等。有些是單音節與單音節之間的同義替换,如:“病—痾”“洗—濯”“耆—老”等,據作者不完全統計,《南海寄歸内法傳》異文中的北本系統比南本系統更多地使用雙音節詞,反映了詞語雙音化的不同進程,單音節與單音節的同義替换,主要是新興口語詞與書面語詞或古語詞的替换、方言語詞與通語詞的替换。這反映了南北地區語言發展存在著一定的不平衡性。

二、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對語言的影響不同的地域造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特點又導致了不同的語言特點。具體有如下例子:

“緂—毯”,二者同爲織品,一爲絲織品,一爲毛織品,表意偏旁的變化是事物質地的變化或不同地域的人們對事物不同的觀察角度在語言上的直接反映。

“殯—窆”二者是南北不同喪葬習俗的反映。“飯—餅”是南北不同地域不同飲食習慣在語言上的反映。“裙—裾”是南北不同的著衣習慣和樣式的反映。

三、反映了不同地域政治因素對語言影響的差異《南海寄歸内法傳》中南北刻本避諱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力量在不同地域影響的差異,因避諱而産生的異文詞彙,則是不同地域政治因素對語言影響的差異反映。如:“昬—曛”,北本“昬”替换爲“曛”,當爲避李世民諱。“虎—彪”,磧本作“餓彪”,當爲避李淵祖父名虎的諱。“先—光”,磧本“光”作“先”,當爲避宋太宗名光義的諱。“尊敬—尊儀”,當爲避宋祖名敬的諱。

四、鑒别版本的優劣通過異文對比、語料鑒别,可以鑒别版本的優劣,而從《南海寄歸内法傳》異文中反映出,南本刻本更爲精良。如“隨—墮”,南本作“隨”可能是書手抄寫錯誤,“咦—洟”,可能是書手抄寫時更换了偏旁,變成“口”旁。“扂—户”南本用“扂”更爲準確;“勑—令”,南本用“勑”更爲精確。“周—唐”,南本爲“周”,從這一點看,南本系統更忠實於原著面貌。

綜上所述,可知《寄歸傳》南北刻本異文不僅在漢語詞彙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在語言和文化、語言和政治關係的研究方面、在文獻版本的鑒别方面也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

李先生的這項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對於明確版本異文的産生原因,對於確定異文的選擇,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方面的研究今後還可以加强。

語料價值研究

這方面的研究目的在於從語言的角度,論證《南海寄歸内法傳》文獻語言在漢語歷史發展研究中的價值。已有的研究主要從詞彙史、語法史的角度論證了《南海寄歸内法傳》的語料價值。

曹小雲《論〈南海寄歸内法傳〉的語料價值》 從兩個方面闡釋了《南海寄歸内法傳》的語料價值,現簡介如下。

1.《南海寄歸内法傳》是當時語言實際的反映。

作者認爲《南海寄歸内法傳》是初唐時代産生的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書中出現了許多唐初出現或者唐初纔大量使用的詞語,如相干、上代、龜鏡等。

2.《南海寄歸内法傳》中的新詞新義。

作者以《漢語大詞典》爲標準,從三大方面分析《南海寄歸内法傳》中的新詞新義。

(1)見於《南海寄歸内法傳》,《漢語大詞典》未收録的新詞,如翹懷、平懷、打勢、舍化、磬懷、隨情等。

(2)見於《南海寄歸内法傳》,《漢語大詞典》未收録的新義,如策勵有“勤勉”義,逶隨有“散漫隨意”義,蒙籠有“糊塗、不明事理”義,漏水有“漏壺”義,翹勤有“勤勉、勤奮”義,等等。

(3)《漢語大詞典》書證遲後,有創開、竚立、齊年、色類、勝利、樣式、故意、劈裂、目擊等等。

李素娟《〈漢語大詞典〉書證遲後例補——以〈南海寄歸内法傳〉爲例》 一文以《南海寄歸内法傳》爲語料,補充説明了《漢語大詞典》中一些書證遲後的用例。文章從四個方面作了討論,現簡介如下。

1.《寄歸傳》中已出現而《漢語大詞典》首引例引近現代用例的詞語,如:邊房、初基、倒瀉、古代、擊衝、基石、普通、人流、山莊、疏散、膝頭、直去直來。

2.《寄歸傳》中已出現而《漢語大詞典》首引例引元明清用例的詞語,如:憊、便利、礎石、佛堂、恒常、簡寂、坑壍、硫黄、所有、剃頭、現今、一通、准。

3.《寄歸傳》中已出現而《漢語大詞典》首引例引晚唐五代宋用例的詞語,如:卑幼、畢願、邊隅、遍野、常途、出賣、村莊、痱子、慢詞、爆裂、對勘、合當、海涯、軌式、梧子、綫鞋、分判、鬼靈、流派、枕囊、苦澀、門屋、部屬、肩頭。

4.《寄歸傳》中已出現而《漢語大詞典》未收入或未引書證的詞語,如:襞迭、猜卜、廛肆、充餐、緩須、禁術、虧違、平地顛蹶、安替、襯替、必其、摽誠、蒼髭、持將、純唯、大途、的辨、仿真、豐贍、覆寫、角襵、掬許、口津、豈容、强慢、青象、輕稱、情希、取散、權當、時候、酥糖、體儀、體無二准、腰縧、掩攝、准依、縱使、迮鬧。

徐時儀《語法化劄記三則》 則從“不成”從語氣副詞語法化爲語氣助詞的角度表明了《南海寄歸内法傳》的語料價值,文章認爲:

由於漢語中語氣副詞和語氣助詞都是表示語氣的,其區别衹是在句中位置的不同而已,故“不成”在反詰語氣的驅使下逐漸移置於句末,這就使其由語氣副詞進一步語法化爲一個語氣助詞。如:

豈有既出家後,師主不受十戒,恐其毁壞大戒不成?(《南海寄歸内法傳》卷三)

關於語氣助詞“不成”的始見年代,一般認爲是元明之際,拙文《也談“不成”詞性的轉移》曾認爲北宋已有用例,唯所舉用例爲《張載集·後録上》“横渠嘗言:‘吾十五年學個恭而安不成。’明道曰:‘可知是學不成有多少病在。’”,由於此例中的“不成”並不是語氣助詞,而是詞組,楊永龍先生《朱子語類中“不成”的句法語義分析》一文遂以《朱子語類》及許多宋代語料中未見有語氣助詞“不成”的用例爲據,認爲“助詞‘不成’見於宋代的説法是一種誤解”。其實,語氣助詞“不成”多用於口語,即使是《朱子語類》等口語色彩較濃的文獻也未必記載。考上文所引義淨所撰《南海寄歸内法傳》成書於武則天天授二年(691),此書現存有三種古抄本,其一發現於敦煌藏經洞,另二種藏於日本,王邦維先生《敦煌寫本〈南海寄歸内法傳〉》《義淨和〈南海寄歸内法傳〉》和《〈南海寄歸内法傳〉佚文輯考》等文曾考定其皆爲8世紀時的抄本,故根據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所載,可以説語氣助詞早在唐代已經産生。

朱慶之《對“來日”一語的漢語史和文學史考察》 在論證“來日”新義時採用了《南海寄歸内法傳》中的一條用例:

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卷4:“法師亡日,淨年十二矣。大象既去,無所依投。遂棄外書,欽情内典。十四得沾緇侣,十八擬向西天,至三十七方遂所願。淨來日就墓辭禮,於時已霜林半拱,宿草填塋。神道雖疏,展如在之敬。周環企望,述遠涉之心;冀福利於幽靈,報慈顔之厚德矣。”

朱先生認爲,“來日”指從其故土出發來外國之時。

疑難詞語考釋

《南海寄歸内法傳》一書中,有不少疑難字詞,詞義晦澀。因此,有學者重點圍繞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並取得了一些新認識。

栗學英在《〈南海寄歸内法傳〉詞語劄記》 一文中,考釋了“並”“刺”“既而”等詞語,現略作介紹:

(一)並但欲别其彼此,全無倨傲之心,不並神州將爲鄙惡。(卷三)

按:此處“並”應爲“同”義,即“等同(於),相同(於)”,動詞。

(二)刺1.可取熟絹,笏尺四尺,捉邊長挽,褶取兩頭,刺使相著,即是羅樣。(卷一)

2.且如法衆三衣,五天並皆刺葉,獨唯東夏開而不縫。親問北方諸國行《四分律》處,俱同刺葉,全無開者。西方若得神州法服,縫合乃披。諸部律文皆云刺合。五天法服,任刺任縫,衣縷不問縱横,爲日無過三五。外緣有刺三道,内葉悉皆縫合,充事表儀,亦何假精妙。亦有右邊刺合,貫頭紐腋,斯其本制。(卷二)

3.周刺四邊,當中以錐穿爲小孔,用安衣。(卷二)

4.長二肘,寬二肘,兩頭縫合,留一尺許,角頭刺著一寸。舉上穿膊貫頭,拔出右肩,更無腰帶。掩腋蓋乳,下齊過膝。(卷二)

按:此卷中集中使用了“刺,刺合,刺葉”。多與“縫”同出現在一句之中,從中可以推斷“刺”與“縫”義近,或爲免重複而用。

(三)既而按:《南海寄歸内法傳》中“既而”共出現8次,如:既而親對大師,教唯一説,隨機拯物,理無他議。(卷一,序)等,均用作連詞,從上下文意來看,其義基本都表原因,似釋爲“因爲”較爲適當,或有表讓步之意,略當於“既然”。《漢語大詞典》等辭書僅一義項“時間副詞,猶不久”,用於此處明顯不合。

作者認爲《南海寄歸内法傳》行文中有許多反映當時俗語或口語的詞,如“分數”“翹勤”“逶隨”等。這些詞語或是《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未收,或是《漢語大詞典》中已收而所舉例證較晚。作者對這些詞做了溯源考辨和詞義考證,並對一些詞語的義項加以增補。

曾良、儲小旵《唐宋詞語考釋二則》 一文對《南海寄歸内法傳》一書中的“癊”字作了深入考察。文章認爲:

《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義淨《南海寄歸内法傳》卷一“朝嚼齒木”條“粗胡葉根,極爲精也。堅齒口香,消食去癊,用之半月,口氣頓除,牙疼齒憊,三旬即愈。要須熟嚼淨揩,令涎癊流出,多水淨漱,斯其法也。”又同上卷一“檳榔、豆蔻糅以丁香龍腦咀嚼,能令口香,亦可消食去癊。”《漢語大字典》釋此例“癊”爲“心病”,誤。《漢語大字典》也沿襲其誤。“癊”當是指痰液義,請看下面例子,《南海寄歸内法傳》卷三:“又洗浴者,並須饑時,浴已方食,有其三益:一則身體清虚,無諸垢穢;二則痰癊消散,能餐飲食。”這裏“痰癊”連文,“癊”當指較濃的涎液。“痰”與“癊”爲同義詞,統言則意義不别。又《南海寄歸内法傳》卷三“經行少病”條云:“若不爲之,身多病苦,遂令脚腫肚腫,臂疼髆疼,但有痰癊不銷。”又卷三:“凡是平旦,名痰癊時,宿食餘津,積在胸膈,尚未疏散,食便成咎。”“痰癊”蓋指痰涎。又卷三:“初則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則水大積,涕唾乖常。三則火大盛,頭胸壯熱。四則風大動,氣息擊衝。即當神州沉重、痰癊、熱黄、氣發之異名也。若依俗論病,乃有三種,謂風、熱、癊。重則與癊體同,不别彰其地大。”這裏“癊”指痰涎之類就比較明顯,中國將“水大”歸爲癊,印度的“地大”即沉重,在中國也歸爲“癊”類。而“水大”(即“癊”)的特徵是“涕唾乖常”,可見“癊”當與涕唾有關,爲痰涎義。《南海寄歸内法傳》卷三:“若覺痰癊填胸,口中唾數,鼻流清水,氣積咽關,户滿槍喉,語聲不轉,飲食亡味,動曆一旬,如此之流,絶食便差。”同前:“意者以其宿食若除,壯熱便息,流津既竭,痰癊便廖。”又同前:“如其瞰粥,恐痰癊還增。”如上諸例“癊”字,明顯非指心病,而是痰涎義。

王紹峰《初唐佛典詞彙研究》一書以義淨作品爲代表的初唐佛典爲研究語料,對初唐時期的詞彙現象作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其中也探討了《南海寄歸内法傳》中的一批詞語,下面列出:

唤(51頁)偏衫(56頁)租(61頁)膝頭(62頁)下底(63頁)寺家(64頁)行(80頁)之次(81頁)博士(132頁)片(139頁)三數人(141頁)來(143頁)刺(144頁)平懷(146頁)齊(146頁)替(155頁)進止(185頁)東西(186頁)叠(188頁)捩(205頁)敢曼(207頁)要心(239頁)省緣(242頁)省事(244頁)變(244頁)乘(267頁)頭(271頁)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個主要方面之外,尚有不少學者在著作中常常稱引《南海寄歸内法傳》中的材料。另外,近年來完成的一大批漢語史博士、碩士論文,雖不是專門研究該書的語言,也同樣從該書中獲取了不少具有重要語言史信息的語料。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總的來看,經過學者們的努力,今天對《南海寄歸内法傳》一書的語言的認識,已經大大前進了一步。當然,解決的問題還有限,而且已有研究尚存在一些問題,還需要開展更多深入細緻的研究。 nP4KAI9Akk0IkOumivrXYQp0agjuuMDMmnDrOLGU3+ugKqRSnIfPVbUhjgzmRn9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