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專人專書·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十二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6月

默堂年表

孫逸超

【内容提要】 本表考察了道南學派重要傳承者陳淵之生平出處行蹤,其中特别考證了陳淵生於熙寧九年(1076),《龜山語録》爲陳淵所録,陳瓘卒於宣和四年(1122),同時提供了陳淵早年問學龜山、游酢、陳瓘,紹興年間與胡安國交往及赴行在論學的基本時間節點,爲深入研究陳淵與道南學派早期的思想與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背景。

【關鍵詞】 陳淵 楊時 《龜山語録》 陳瓘 道南學派

對於兩宋之際道學的傳承,向來的研究重視“道南學派”。然而因爲朱子的緣故,道南學派中羅從彦的地位被放大。全祖望曾説:“朱子師有四,而其所推以爲得統者,稱延平。故因延平以推豫章,謂龜山門下千餘,獨豫章能任道。後世又以朱子故,共推之。然讀豫章之書,醇正則有之,其精警則未見也。恐其所造,亦只在善人、有恒之間。” 而事實上,就楊時門下在當時的傳承而言,陳淵無疑具有更重要的地位。關於這一點謝山曾説,“龜山弟子遍天下,默堂以愛婿爲首座” 。市來津由彦也强調了默堂在龜山門下的重要性,並着重對其思想與龜山的關係等進行了分析

因此,對陳淵的研究有助於理解所謂“道南學派”的早期特徵。而迄今爲止對陳淵的研究卻略顯不足,《墓誌》《行狀》之類皆不傳,更未有《年譜》之作,唯有明人所編《行實》,然頗爲疏舛,甚至對其生年等基本問題都没有進行仔細的研究。本表嘗試爲陳淵以及道南學派之研究作一些基礎工作。

本表集中考察陳淵之出處行蹤,以勾勒陳淵之生平概要,解決一些基本問題。至於詩文編年、交遊議論非本表所能網羅,故不敢稱“譜”,而以“年表”名之。本表以黑體逐年羅列考訂之生平行蹤,次引本年相關文獻,次加按語考訂當年行實。

熙寧九年(1076),默堂生,1歲。

按:默堂生年争議頗多。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陳忠肅公言行録》附《默堂先生行實》載:“十五年,卒。年七十有九。” 然此説實不可信。據此説,默堂當生於1067年。不可通處有三:

一,陳淵於紹興七年(1137)六月蒙胡安國薦賢良方正科,辭狀載《默堂集》卷一三。而陳淵云:“淵蒙侍讀以大科相薦……淵行年六十餘……” 如生於1067年,則此時紹興七年,當爲71歲,不當云“年六十餘”。二,陳瓘卒於宣和四年(1122)二月 ,而陳淵自稱從學垂三十年,“淵奉承左右垂三十年” ,“淵不肖,自爲兒時,已被誨育,至今垂三十年” 。則陳淵始學於陳瓘在1093年後,若生於1067年,則此時已27歲,已過成家之齡,不當云“兒時”,亦不當云“少時” 。三,建中靖國元年(1101),默堂投書龜山,龜山即許以女,三年後始成婚。若生於1067年,則是三十五許婚,三十八始成婚,以古人之婚配年齡而言亦太遲矣。

現有關於陳淵生年説法數種,吴倩以爲當生於熙寧八年,但未詳所據 。市來津由彦以爲生於1077年,其所據是“淵少時學於叔祖了齋,其後,二十五六歲,始獲承教於龜山楊先生” 。然未詳其捨26歲而取25歲之原因。李裕民亦據此條材料,而以26歲計,定生年爲1076年 ,然亦未詳其取捨。

今考,默堂與游定夫之書信云“自識先生風度,慕望不已,於今十二年矣” 。此書之作在成婚後一年,所謂“成昏今一年矣”,即崇寧四年(1105)。逆推十二年,則是1093年。是歲,默堂遊太學而始識游定夫。而《默堂先生行實》載“十有八歲,首領鄉薦” ,又陳淵自云“幾冠,遊太學” 。逆推十七年,則是生於1076年,而見龜山時爲26歲。與“二十五六歲,始獲承教於龜山楊先生”之説合。若默堂於前一年,即1092年,遊太學,則其識龟山時爲27歲矣。

元祐八年(1093),18歲。遊太學。與廖剛同舍。受學陳瓘,初識游酢。

十有八歲,首領鄉薦,名聲籍甚。

其後,幾冠,遊太學。常與友人廖用中論當今人物。

始余爲太學諸生,與正言公(廖剛)同舍,遂相爲忘年友。

按:默堂與廖剛同爲南劍州人,此時同在太學,結爲摯交。

淵奉承左右垂三十年。

淵不肖,自爲兒時,已被誨育,至今垂三十年。

淵少時學於叔祖了齋。

按:《陳了翁年譜》紹聖元年(1094)載“五月,復除太學博士”,至紹聖三年始除校書郎 。則默堂元祐八年至太學,次年陳瓘即爲太學博士,故得從學。又,陳瓘卒於宣和四年(1122)。自1093年至1122年實爲29年,故曰“垂三十年”。

淵往年在太學,時先生實爲博士。

自識先生風度,慕望不已,於今十二年矣。

始某過建陽,問道於將樂楊公。公憐而教之,既而許妻以女。道路南北迨三年,然後成昏。成昏今一年矣。

按:《游定夫先生年譜》載:元豐八年(1085),召爲太學録。元祐元年(1086),官太學録,改宣德郎,除太學博士。二年,知清河縣。元祐七年,除太學博士。八年,官太學博士。紹聖元年(1094),太學博士。二年,官齊州簽判 。則是本年游酢再爲太學博士,紹聖三年即因范純仁罷相而出爲齊州簽判。而陳淵在本年游太學,初見游酢。故云“時先生實爲博士”。

紹聖三年(1096),21歲。秋闈不利,九月離京,返沙縣。與羅從彦定交或在此時。

丙子歲,不利於秋官,既返膝下。

《九月二十二日秋舉失利出門,用中相餞,夜步河上留别》

予與仲素定交幾四十年。

按:此陳淵之跋文,署紹興十一年(1141)正月。羅從彦卒於紹興五年,上推四十年,乃紹聖三年。所謂“幾四十年”,則不足四十年。疑陳淵與羅從彦定交在本年返沙縣後。

建中靖國元年(1101),26歲。在沙縣。三月,投書楊時問學,《默堂集》卷一五《上楊判官書》。楊時妻以女。

自我識公,建之東陽。從公荆州,轉於浙江。久客念歸,各還故里。多合鮮離,前後三紀。

黄譜:建中靖國元年,權建州建陽縣丞。……三月,沙陽陳公淵投書問學。……公喜其識性明敏,遂妻以女。

按:《上楊判官書》下小注:時龜山先生爲建陽丞 。則是陳淵在建陽投此書問學,“自我識公,建之東陽”即指此。又,龜山卒於紹興五年(1135),自建中靖國元年(1101)至紹興五年共34年,約三紀,即36年。

崇寧元年(1102),春,自淮南至京師,秋,離京師。

崇寧二年(1103),遊太學。

崇寧壬午之春,余自淮南來京師。……其明年,寄食太學。

其後八年,先生在憲臺,某又適在京師。

按:查《游定夫先生年譜》,元符三年(1100)十一月游酢召還爲監察御史。崇寧元年,知和州 。則崇寧元年游酢正爲監察御史,故云“先生在憲臺”。崇寧元年九月,立元祐黨籍碑 。游酢罷察院、知和州即在此時。

前年攜手東水門,秋月夜看黄流奔。匆匆别話苦不盡,雞鳴犬吠催朝。

按:此詩作於崇寧三年至荆州謁楊時,則是崇寧元年秋即離京師,廖剛送别。崇寧二年又返京師,遊太學。

崇寧三年(1104),29歲。謁楊時於荆州。成昏。與陸思敬定交。録《荆州所聞》

始某過建陽,問道於將樂楊公。公憐而教之,既而許妻以女。道路南北迨三年,然後成昏。

始予客遊大梁幾年,而楊先生職江陵學官,使招予以來。

余舊聞之於太學。一日訪余外舅楊先生於荆州,余得之於默語步趨之間。

其後敬思亦請昏於楊氏,又四年復會於餘杭之官舍。

按:據《跋定交篇後》,《定交篇》作於崇寧三年(1104),此時與陸敬思定交。再會於餘杭官舍乃大觀二年(1108)。敬思請昏亦在本年。疑此人即陸棠。陸棠事蹟見胡寅所作《陸棠傳》云,陸棠於荆湖時得楊時許昏

《龜山語録》之作者,《直齋書録解題》載:“《龜山語録》五卷。延平陳淵幾叟、羅從彦仲素、建安胡大原伯逢所録楊時中立語。” 然胡大原生於1124年 ,《語録》至遲不過政和二年(1112),則胡大原必不在所録者之列。至於羅從彦,明人嘗考之:“按《沙陽志》,先生所輯有《楊文靖公語録》一卷,……《行實》云‘第三卷先生所録’。然卷中所名,每稱仲素,疑書於他人之筆。或者,但見此卷記先生所問爲多,遂以爲先生所録耳。……意者陳默堂所録,亦未可知。” 且第四卷之《餘杭所聞》又有陳淵自稱“淵因語後世學道不明爾”,則是陳淵所録而非羅從彦所録明矣。

李燾云:“近時有陳淵者,作楊時《龜山語録》。” 此説不爲無據。今考陳淵出處行蹤,與《語録》各録下小注一一皆合。崇寧三年陳淵來荆州成婚,與陸敬思定交,而録自三年四月至四年十一月。崇寧五年,龜山有詩送默堂謁了翁,而《京師所聞》自五年四月至六月。大觀二年與陸敬思再會於餘杭官舍,《餘杭所聞》自大觀元年三月始 。政和二年八月陳淵自蕭山往台州謁了翁,而《蕭山所聞》恰止於二年八月 。據此,則《龜山語録》實是陳淵所録。羅從彦、胡伯逢或是參與編輯,或僅是傳播者,而未曾録龜山之語。因此本表此下亦據《語録》小注定默堂行跡。

崇寧四年(1105),30歲。投書游酢,《默堂集》卷一五《與游定夫先生》。

始某過建陽,問道於將樂楊公。公憐而教之,既而許妻以女。道路南北迨三年,然後成昏。成昏今一年矣。

崇寧五年(1106),31歲。四月,謁龜山於京師。六月,離京師後謁陳瓘於明州。録《京師所聞》

楊時《送陳幾叟南歸三首》

按:此詩下注作於丙戌年,即崇寧五年。第二首下小注:是時幾叟過四明見了翁。則是龜山此時送陳淵離京見陳瓘。而陳瓘正是崇寧五年始居四明:“崇寧五年,量移郴州,……尋居四明。”

大觀元年(1107),32歲。三月,謁龜山於餘杭。録《餘杭所聞》

黄譜:大觀元年三月十九日至餘杭。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准敕遷南京敦宗院宗子博士。十二月十四日赴宗博任

按:據此,龜山於大觀元年三月至二年十二月在餘杭。

大觀二年(1108),33歲。與陸敬思會於餘杭官舍

大觀三年(1109),34歲。四月自京師至應天府。七月離。録《南都所聞》

黄譜: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到南京,二十九日交割。四年,三月十九日,朝旨罷敦宗院。四月五日如京師

按:據此,龜山於大觀三年三月至四年四月在南京應天府。

政和元年(1111),36歲。七月自沙縣至毗陵,十月離毗陵返沙縣。録《毗陵所聞》

政和二年(1112),37歲。在沙縣。五月自沙縣至蕭山,八月離蕭山往台州。録《蕭山所聞》 。陳瓘作《責沈文》貽陳淵。

陳譜:政和二年八月九日,作《責沈文》貽知默姪。

按:此時陳瓘編管台州,陳淵從蕭山來見,陳瓘作此文送之。“今漸來天台,考其學益進、聞其言益可喜。……今於漸之行,不能忘言,作《責沈》以貽之。”所署日期爲政和二年八月九日

宣和二年(1120),45歲。在沙縣。與李綱遊。五月十一日,赴南康謁陳瓘,攜李綱致陳瓘書。見蕭建功初昏於南康。

公(李綱)初自左史言事,謫居沙陽,與幾叟爲布衣交。

往者天幸執事留寓沙陽,獲與鄉里後進躬服掃除之役,日聞咳唾之音。

頃在沙陽,嘗以(了齋《默堂記》)真跡拜呈,蒙留玩數日。

頃不肖如南康時,右丞嘗與之書,見屬傳去。已而了齋有數百言復之。

宣和己亥歲,某自左史以言事謫官沙陽。沙陽,諫議公(陳瓘)鄉里也。時公在星子,因其侄孫淵往省公,寓書以通殷勤。

《送陳淵幾叟遊廬山序》:“宣和庚子仲夏十有一日。”

按:據趙效宣《李綱年譜長編》考,宣和元年(1119)十二月,李綱抵沙陽。二年五月十一日,致書於陳了翁,報在沙陽情況。十月,復本等差遣。中旬北歸 。己亥即宣和元年,庚子即宣和二年。李綱於宣和元年十二月至沙縣與陳淵等遊,至二年五月十一日陳淵攜李綱之書信離沙縣。仲夏即五月也。右丞乃李綱,叔易乃其弟李經。

去年五月,見叔祖於南康,爲留數日。

逮了翁三謫還,相見於湓江。

按:此時陳瓘謫南康軍星子縣,陳淵攜李綱書往謁。陳瓘於宣和三年春已移楚州 ,故陳淵見陳瓘必在宣和二年。

陳瓘以論蔡京奸惡得罪竄嶺表累年,既還,……建功獨往師焉,陳瓘奇之,遂妻以正彙之女。

茂德,翁之孫婿也。始予見其初昏於南康,恨未之款。後八年,訪余於永豐之官舍。

按:此書末題建炎二年(1128)六月二十日。逆推八年,則是宣和二年見蕭建功初昏於南康。

宣和三年(1121),46歲。赴毗陵。見李綱、鄒柄等。往婺州。

伏自毗陵拜遠侍側,忽復五年。……實以浮沉遠宦,塵冗卑賤,自疏門下,罪不可文。……益祈備加調護,以慰海内跂踵引領、不勝饑渴之至。

按:觀此文意,當是李綱當政時,或靖康元年(1126),或建炎元年(1127)。李綱宣和三年閏五月至無錫 。自宣和三年至靖康元年恰好五年。陳淵當是此時見李綱於常州。

淵雖在婺女,又以路費不繼,且無以籍手,未果西去……去年五月,見叔祖於南康,爲留數日。

按:“去年五月見叔祖於南康”乃是指宣和二年五月見陳瓘於南康,則是陳淵於次年即宣和三年在婺州。

宣和四年(1122),47歲。二月陳瓘卒,陳淵爲文祭之。

按:世傳陳瓘卒於宣和六年,實誤。張其凡《陳瓘年譜》已辨明其爲四年卒 。而陳淵《祭叔祖右司文》云:“維宣和四年十月丙戌朔二十日乙巳” 云云,則了翁之卒必在宣和四年而十月爲祭文明矣。陳淵以姪孫之親,必不誤。是再添一證。又,陳載興年譜即於宣和四年二月下繫“公年六十六,卒於楚州,敕葬廣陵”。且注“已上俱舊譜” 。查陳譜於宣和三年十月已云“未幾,公亦感疾”。而四年、五年俱無文字,乃徑於六年下繫“二月,公卒於楚州,敕葬廣陵” 。必是原在四年之下,而後人因正史明載宣和六年二月卒而移四年文於六年下。否則不當自三年感疾至六年乃卒。亦不當於四年、五年俱無事蹟。

宣和四年(1122)、五年(1123)侍龜山於婺州。

按:陳淵奉陪龜山先生觀修城,且云:“公(婺州守)待龜山異甚。” 此時婺州知州爲范之才:“范之才,宣和三年由朝散郎任。” 且於宣和四年修築郡城:“宣和三年九月以朝散郎任,次年重築郡城周十里爲民保障。” 龜山於宣和五年(1123)在婺州。二月,作《婺州修城記》 ,則是在築城之次年作此記文。又,范之才字文甫,乃伊川弟子:“范之才文甫、之翰申甫兄弟,富公外孫,皆師事伊川先生。” 所謂“公待龜山異甚”,不無來由。

宣和七年(1125),50歲。二月,廬陵永豐縣主簿。

淵到永豐已書三考又八月矣,代者不至。……此去鄂渚不十日可到,恨縻官守,無由一造牆仞,瞻望聲光。

今年二月,幸書三考,惟是未有代者。

趙譜:建炎元年(1127)十一月二日,命鄂州居住 。二年八月末始至鄂州。十月移澧州

按:此書當在李綱在鄂州時,即建炎二年八月至十月。此時已三考又八月。又云“今年二月,幸書三考,惟是未有代者。”則默堂初任永豐當在宣和七年(1125)二月。

江西唯廬陵爲僻左,北來之音,幾無而僅有……老兄遷擢之峻,眷倚之重……超除諫省。五六年前,諫行而言聽,輿論猶以爲遲。

向者所寓去京師不遠,兹被賜環,必已入境……第廬陵僻處江西,如坐井底,卻不得到闕之耗。

行在雖去廬陵不遠,然此地迂僻,絶無所聞

賴今上入繼大統,宗社再安……近者,諸賢皆召,以此中絶不聞邸報,不知施設復如何。

按:靖康元年,曹輔召爲監察御史、守殿中侍御史 。五六年前指曹輔於宣和元年諫徽宗輕轎微行,而遭余深、王黼貶斥,編管郴州六年 。故此書在靖康元年,亦可證陳淵此前宣和末已在廬陵。許景衡於靖康元年五月召入朝 ,“兹被賜環,必已入境”正指此事。而此時李綱、許翰等人亦相繼入朝,故陳淵説“諸賢皆召”。

靖康元年(1126),51歲。在永豐。此年攝永新縣令。

余靖康、建炎間,嘗假令於廬陵之永新。

按:靖康僅有元年,次年五月即改元,陳淵稱“靖康、建炎間”則是靖康元年已攝永新縣令。

建炎元年(1127),52歲。攝永新縣令。十月,沿檄至臨川。

予官吉之永豐簿,沿檄至臨川,見劉元承之子縣丞諴,問其父所録伊川先生語録,蒙示以元承手編,伏讀歎仰,因乞傳以歸。建炎元年十月晦日,庵山陳淵謹書。

按:此時以本官永豐簿之身份沿檄往臨川,得劉元承所録伊川之語録。

建炎二年(1128),53歲。十月罷攝永新縣令。復爲永豐主簿。

淵到永豐已書三考又八月矣,代者不至。……以許右丞意招至豫章,欲相率詣行在,又以故不果往。即日再權永新令。新官後月當來,來即歸永豐矣。此去鄂渚不十日可到,恨縻官守,無由一造牆仞,瞻望聲光。

按:本表宣和七年下已考知此書作於建炎二年八至十月。許翰以建炎元年七月十五日守尚書右丞 ,八月二十九日提舉臨安府洞霄宫 。許右丞招致事當在七八月間,因其罷任,“以故不果往”。故此書當在建炎元年九月以後。而“新官後月當來”,當於十月後罷權永新令,還爲永豐主簿。

淵受閣下之恩厚矣……自始至今十有四年之間……淵建炎間攝邑於江西之永新,實與東州周穎爲代。

按:與張浚之書作於紹興壬戌十二年(1142),因周穎代陳淵爲永新令而相識,數月後周穎薦陳淵於張浚,由是受恩於張浚。自紹興十二年(1142)逆推十四年,則是建炎二年,周穎代陳淵爲永新令。

又,作於建炎二年五月的《祭李先之祭酒文》,其繫銜爲吉州永豐縣主簿 。乃是以本官繫銜。

建炎三年(1129),54歲。十月,召入向子諲潭州幕,未果。赴張浚川陝宣撫幕,未果。

伏奉十一月八日手誨,敦諭勤懇,實出望外。非獨義當改轅,其於私計尤便。

被命即行,舟至臨江,聞金人將襲臨江。……且自臨江而西所在荆棘,故不得已歸閩。

建炎三年九月十一日丙辰:初,張浚調兵潭州,而帥臣直龍圖閣辛炳怯懦不能遣,幾至生變,浚罷之。起復直龍圖閣向子諲知潭州。至是以聞。

按:建炎三年冬金人兵分兩路來犯,江西一路乃追蹤隆祐太后。故江西皆爲荆棘。

建炎四年(1130),55歲。春,避地福州。八月末,見龜山於將樂。此時或稍前,沈度從學受業。

乘流東下,避地福唐。蓋自去年中春,至八月末,始獲歸見龜山。 頃在福唐,嘗辱(沈度)照顧。

按:沈度《默堂集序》:“余昔從公受業左右,幾二十年。” 默堂卒於紹興十五年(1145),上推二十年乃靖康元年(1126)。云“幾二十年”者,蓋不足二十年也。故沈度受業當在建炎中在福州時。

紹興元年(1131),56歲。在沙縣。十二月十四日離家赴行在。

會廖用中由省曹遷右史……速不肖參部。此月十四日離家。……康侯既有西掖之除。

按:詳上文言“去年避地福唐”,則此書在紹興元年。又言“伏奉十一月八日手誨”,則此書之作當在今年十二月。又云“此月十四日離家”,則是十二月十四日離家赴行在。廖剛於紹興元年十月十一日,由吏部員外郎守起居舍人 。胡安國拜中書舍人在紹興元年十一月二日 。是廖剛守中書舍人不久即召陳淵往行在。

紹興二年(1132),57歲。在行在。二月二十六日,充樞密院計議官 。九月一日,罷

紹興三年(1133),58歲。在沙縣。妻卒。更娶沈氏。

龜山先生云亡……淵前年了亡室葬事後,便至寧化要沈氏女子以歸,忽忽冬盡。至去年春始得一至將樂。

按:龜山卒於紹興五年四月,則陳淵更娶沈氏在紹興三年。

紹興四年(1134),59歲。春,至將樂謁楊時。

龜山先生云亡……至去年春始得一至將樂,日與梁兼濟、李光祖參隨老人杖履。劇飲連夕,略無惓色。

按:龜山卒於紹興五年四月,則“去年春”乃指紹興四年春。

紹興五年(1135),60歲。十月十五日,除樞密院編修,未赴 。居沙縣編《龜山文集》。

編修闕遠,不敢守株,遂乞嶽祠,得之。

按:據此則樞密院編修非見闕,且默堂實未赴任,即於六年三月得祠。

淵蒙喻編次龜山著述文字,不可有遺。……已囑昭祖、安止搜求,十得六七矣。

按:此乃龜山卒後不久之書,龜山卒於五年四月,故編次文字之事繫於本年。

紹興六年(1136),61歲。三月三日,監潭州南嶽廟 。主管江西安撫制置大使司機宜文字。

編修闕遠,不敢守株,遂乞嶽祠,得之。方以自幸,忽丞相以幕官見處。素荷知察,不免單騎一來,本不爲久計,倏經三時,尚此竊食。……次第春初乃獲從所請也。丞相在江西未及一年,百事就緒。

紹興五年十月十六日,李綱除江西南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洪州。 六年二月二十五日,高宗賜對於内殿。三月四日,抵江西界首,交割職事。

按:默堂於三月得祠,即收到李綱幕府任命,且赴任。經歷三時,則與黄鍰之書已在冬。因李綱三月抵江西,故云“未及一年”。

紹興七年(1137),62歲。獲讀胡安國《春秋傳》。五月,罷機宜文字。六月一日,胡安國薦賢良方正科。

《春秋傳》久欲受教,……今兹辱頒惠,仰荷不棄。……行年六十餘矣,獲見此文,豈不知幸!淵已請於丞相,再候乞宫祠有報,若許不許皆令暫歸。計所報當在端節前後。遠不出月半間。……《龜山文集》已編成六十卷。

按:所謂“請於丞相”蓋指李綱,此乃請罷李綱幕府,不論是否宫祠得允都先回鄉。樞密院編修之任陳淵實未前往。此罷任在五月端午,而編修之罷在三月,亦可證此罷任非指樞密院編修,而是李綱幕府。

胡安國《春秋傳》成於六年十二月 ,胡氏成書即上高宗御覽 ,而於七年年初即寄一部分與陳淵。此書作於七年四月,陳淵此時已讀畢所寄部分而回信給胡安國。

淵蒙侍讀以大科相薦……淵行年六十餘……

准尚書省紹興七年六月一日劄子:左朝散郎充徽猷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觀胡安國奏:“承潭州公文准禮部牒、三省樞密同奉手詔:‘中外侍從之臣各舉能直言極諫之士一人者。’臣伏見右修職郎權江西制置大使司主管機宜文字陳淵,深究先聖之微言……若獲造廷,俾攄所藴,必有忠讜,上副訪延。伏候敕旨。”五月二十八日三省同奉聖旨劄與胡安國……

按:據此,則是五月安國應詔制科薦陳淵。五月二十八日三省奉聖旨行下尚書省,六月一日省劄行下。

紹興八年(1138),63歲。七月,召對改官。八月除秘書丞

八月二日乙卯,詔右承事郎陳淵……賜同進士出身。淵時以選人監嶽廟,召對改京秩。遂以爲秘書丞。(原注:淵改官在七月丁亥,入館在八月。)

紹興九年(1139),64歲。四月,除監察御史 。五月十九日到行在。十月二十七日,除右正言 。春在嚴州見吕本中,與中朝士大夫在嚴州、臨安論學。

五月十九日到臨安。

桐江拜别,忽已五年。庚申之夏,歸自臨安,舟過蘭溪。聞大斾已離郡城,當趨衢梁。

淵中夏至下澣既到臨安,便蒙枉教,委曲周旋,至於累紙。

按:桐江指嚴州,吕本中於紹興八年年底罷職離行在,九年春在嚴州 。此是陳淵與吕本中第一次見面論學。庚申乃紹興十年,是年四月陳淵罷説書,遂歸沙縣。中夏即五月,陳淵五月至臨安後,即與魏矼等中朝士大夫講學。《默堂集》卷二二末之《雜説十三段》即此時之問答。

紹興十年(1140),65歲。二月八日,除秘書少監兼崇政殿説書 。因避祖父諱改宗正少卿。四月十一日,罷 。冬,監南嶽廟。

向蒙朝廷畀以奉祠之禄,今冬當滿,便可掛冠。

按:此書作於十三年冬,嶽廟祠官三年一任,故得祠在本年冬。

紹興十一年(1141),66歲。居沙縣。淵晚年居沙縣,所從遊者,張致遠、李郁、廖剛、羅薦可等。

柘皋之捷,真可慶者。……子猷侍親安健,養蒙亦無恙,日夕得從遊,竄跡之幸。

子猷侍老親,閒居甚安。與養蒙間得會晤。用中亦頻通音好。光祖、循義,行即相見矣。

按:柘皋之捷在紹興十一年二月十八日 。張致遠字子猷,羅薦可字養蒙 ,廖剛字用中,李郁字光祖。

紹興十三年(1143),68歲。春,避寇居古寺中。

淵今春偶遇避寇,去家百里外,寓居古寺中凡半年,其地卑濕爲甚,因得足疾。……淵年將七十……向蒙朝廷畀以奉祠之禄,今冬當滿,便可掛冠。

今歲緣避寇山中幾數月,坐臥卑濕之地,遂得足疾。……賴秋氣日清,積熱稍退。……此來祠官滿任,食貧累重,不能不再申前請。

鄉里盜賊再來,遂深入劫掠。

按:與吕本中書言“桐江拜别,忽已五年”,事在紹興九年春。此書之作已在冬季,自紹興九年春至紹興十三年冬爲五年,故此書作於紹興十三年冬

與魏矼書或在夏秋,以爲冬將致仕。至冬與吕居仁書,又因家貧不得不再請祠,而不請致仕。

與胡寅書中言及趙鼎謫吉陽軍事,故當在紹興十四年九月後 。所謂盜賊再來,乃指十三年寇盜始來,而至今年又來也。

紹興十五年(1145),70歲。卒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哲學系) vED/GLwFfyT0QmWrJG9DvxF2nnDPPy2EJOuQ2ETEY3xaKZi2+mVr+p1S7SY/YY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