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月

1月1日 海顿的新年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早期代表。主要作品:《伦敦交响乐》等。

对于弗朗兹·约瑟夫·海顿而言,这一天既是新年的开始也是巨大冒险的开端。1791年1月1日,他离开加莱,前往伦敦。他将在伦敦为英国听众演奏他最新的交响乐作品。

海顿给一个在维也纳的朋友写了封信:

我的到来让全城都沸腾了。一连三天,我在所有报纸上轮番露脸。人人都想认识我。我已经不得不赴宴六次——如果我愿意,我可以天天如此,但我不得不顾及我的健康和正事。除了贵客以外,下午2点以前我不见任何来客。4点时,我和我的主人萨洛蒙先生在家聚餐。我的住处令人愉快、舒适也价格不菲。我的房东是意大利人,是个厨师,他用丰盛的四餐款待我。这里什么都贵得要命。

我应邀参加一个隆重的业余音乐会,但迟到了一小会儿。我拿出门票他们居然不让我入场,而是把我领到一个前厅。我不得不在那里傻等着,直到演奏的曲子结束。然后他们打开音乐厅大门,组成人墙把我护送到大厅中央、被掌声淹没了的乐队前排。在那里,我被万众瞩目,享受着英国人的欢呼和赞美。据说,五十多年来,这样的荣誉无人享受。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

音乐会后,我被领到一间漂亮的大厅里,那里有两百多名业余音乐爱好者,我理所当然地被安排到前面主席台就座。但那天赴宴吃得太多,我就推脱身体不适,婉言谢绝了一些邀请。尽管如此,我还不得不和在场的所有先生们喝勃艮第红酒,互致健康。等他们都回敬后,我才得以脱身回到下榻处。

1月1日 柴可夫斯基的新年来信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I'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国杰出音乐家。主要作品: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歌剧《奥涅金》《黑桃皇后》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1877年1月2日,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写信狠狠训斥了他的弟弟莫迪斯特,因为这个弟弟不常给他写信。

我有幸做你的哥哥,但我不明白你还知不知道我这个老哥的存在。我获得了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职位,写出了好几部大型作品——歌剧、交响乐、序曲等。去年,还曾让你委屈,对我有点兴趣。我们甚至还一起到国外旅行,这让我难以忘怀。

以往,你常常给我寄来一些美妙而有趣的信件,现在看来却如美梦一场。哦,是的——你对我漠不关心,也不想关心。但我和你不一样,尽管我一向不喜欢写信,尽管现在我已经疲倦不堪(现在已是午夜),我仍然坐在这里给你写这封信,让你知道我对你的深情厚谊。亲爱的老弟,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你健康、快乐、事业腾飞……

|||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亲爱的老弟,至于我的情况,是这样的:假日里慵懒无聊,我想工作却又屡被朋友打扰。现在亲戚米沙·阿西儿和我在一块儿,他在休假。我得说,亲爱的兄弟,他是个非常逗人欢心的孩子,我们每天晚上都待在家里。

亲爱的老弟,在假期前,我和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伯爵成了好朋友,他还给我写了一封信。他听过我的第一个弦乐四重奏。兄弟,你猜怎么着?听《如歌的行板》时他居然老泪纵横,这真让我自豪!而你呢,我亲爱的老弟,不要想当然地觉得你哥哥现在是个鸟的名人了。

好了,我亲爱的兄弟,再见啦!

1月1日 作曲家兼表演家罗森宝恩

伯格·罗森宝恩(Borge Rosenbaum,1909-2000)

丹麦钢琴家。他演出的《音乐喜剧》曾经在百老汇创造了上演八百多场的记录。

当作曲家状态不佳时,表演者的演技可以将一场灾难性的表演拯救出来。钢琴家伯格·罗森宝恩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作曲家和天才的表演艺术家。

罗森宝恩出生于1909年1月3日,十三岁时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他和欧洲大多数管弦乐队同台演出过。这个年轻而沉稳的钢琴家技术细腻,还具备让人叹服的机敏和才智。

一个晚上,罗森宝恩和哥本哈根交响乐团一起演出,演奏曲目是谢尔盖·拉赫曼尼诺夫宏大而浪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罗森宝恩像往常一样,演奏得很细腻,但不知是什么乱子让观众发出笑声。被弄懵了的指挥手忙脚乱,加快了节奏,乐队演奏得越来越快,直到他们将罗森宝恩整整拉后了三页曲谱。

罗森宝恩一直负责“救场子”这类问题。当他演奏拉赫曼尼诺夫那天马行空般的作品时,观众们被他那双极富感染力的眉毛陶醉了。罗森宝恩忽然弹出一个装饰曲,一连串高超的音符发出乐章结束的信号。让观众震惊的是,罗森宝恩在装饰曲中间却迅疾停下来。他放下钢琴,走到指挥的站台前,将乐谱向后翻了三页,然后朝乐队伙伴们鞠个躬,朝观众们一眨眼,郑重其事地谢幕了。

罗森宝恩已经为自己赢得了丹麦最优秀钢琴家之一的荣誉,现在又跻身欧洲杰出喜剧演员之列。然而在1940年德国占领丹麦时,他却被迫移居美国。他不得不从头再来。伯格·罗森宝恩在美国起了个新名——维克多·伯格。六十多年来,伯格凭借他的眉毛和古典音乐周游世界,给观众们带来了快乐。

1月1日 戈特沙尔克受困冰冻列车

路易斯·莫罗·戈特沙尔克(Louis Moreau Gottschalk,1829-1869)美国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主要作品:钢琴曲《垂死的诗人》等。

1864年1月,出生于新奥尔良的钢琴家路易斯·莫罗·戈特沙尔克乘坐火车,开启了他北方诸州音乐之旅。在伊利诺伊州哈佛附近,火车被大雪困住。路易斯被战争和天气折磨得愁苦不堪,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他想尽了一切办法,这在他日记中可窥一斑。

尽管我穿厚衣服、围着羊毛围巾、戴着皮帽,尽管我一直蜷缩在山一样厚的被子下面,我醒来的时候,我的胡子还是被冻霜覆盖了。温度计在零下三十二度 凝固了!我们的鞋子、帽子统统被冻硬了,于是,不得不把它们拿到炉子下面解冻变暖和。一个老猎人肯定地说,一个异常严酷的冬天来临了。他说,印第安边远地区的麝鼠已经把它们的窝巢筑成双层,所有的鳟鱼放弃了河流而钻进了深湖底部。

车厢里,和我们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年轻的士兵病号。我急于知道他是如何挨过昨晚那个寒夜的。我有条不紊地用皮毛把自己裹好,然后去找那个可怜的年轻人。我想为他做点什么。他正在回家的途中,病得不轻。托上帝的福,在这个金钱世界里还有一些高贵的心灵。我找到了一个年轻的农民,他愿意无偿地照顾这个伤兵。

那些火车司机和司炉工比别人更遭罪,他们不得不通宵待在机车里,让炉子保持燃烧,要不锅炉里的水一准会结冰的。今天肯定动弹不了,别说密尔沃基,我连芝加哥也回不去啦。

我听说,为了取暖,女士们跳了一通宵的舞。有人在村子里找到了一把小提琴。

谢天谢地,没有钢琴——要不,我也不得不奉陪了。

1月1日 阿迪蒂的危险回报

路易吉·阿迪蒂(Luigi Arditi,1822-1903)

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主要作品:歌剧《布里甘蒂》《海盗》《间谍》等。

1853年,女低音歌唱家玛丽埃塔·阿尔博尼着手准备她的告别演唱会,纽约百老汇剧院经理非常希望她在自己的剧院演出,他让指挥家路易吉·阿迪蒂说服这位明星出演诺玛的角色 。作为回报,经理答应买下纽约最漂亮的指挥棒送给他。

阿迪蒂想得到这个指挥棒,他更想听阿尔博尼出演诺玛一角——这将是一个艺术家的完美谢幕。正如阿迪蒂后来说的那样:“我知道她对自己声音的突出运用能力在哪里,当时她的身材还不像后来那么臃肿。好啦——长话短说,我去拜访她,向她指出,若她领衔,无疑会大放异彩。”

他们聚到一起彩排,阿尔博尼随后答应在百老汇剧院出演诺玛一角。剧院经理也履行诺言,送给了阿迪蒂一根指挥棒——这也是一件艺术品。指挥棒底部,一块黄金玉镶嵌其中;另一端则有一个小巧的、弹奏竖琴的金色阿波罗,像发芽一样和主干连接着。

不幸的是,这个指挥棒在音乐会上成了累赘。“我为这个指挥棒自豪。”阿迪蒂回忆道,“我得用很大的劲儿才能将序曲上的横木条拿开,因为‘阿波罗’被摇松动了,掉了下来,叮当一声砸在一个笛子乐手的光头上。”

|||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阿迪蒂

乐队成员们继续演奏。但在歌剧的第一幕,阿迪蒂的注意力被乐谱和笛子手头上不断变大的肿包分散了。

次日晚上,阿迪蒂重返乐队,当乐手们看见他拿着一个非常简单、毫无装饰的指挥棒时,都松了一口气。从此,阿迪蒂就再也没有出过差错——事实上,对他成就的真正回报,正是音乐本身。

1月1日 瓦雷兹和黑帮

埃德加·瓦雷兹(Edgar Varese,1883-1965)

法国作曲家。主要作品:《高棱镜》《积分》《电离》《密度21.5》等。

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兹竟敢挑战常人眼里的“和平”概念。他早年在巴黎的经历,就显示了他不算太平的时光和相当的胆量。

20世纪之初,瓦雷兹住在巴黎。每次他从城市的危险地区排练完毕回家时,他的同事都要护送他回家,以确保他不会受到流氓团伙“阿帕奇”的袭扰。这个团伙频繁出没于街区,作恶多端。但瓦雷兹却坚信,一旦和那些坏蛋混熟了,他就不会再有什么害怕的。他觉得自己几乎可以和任何人和睦共处——从贵族,到平民,以至于黑帮。

瓦雷兹有一个朋友,在巴黎的一家医院做实习医生。一次,这个实习医生值夜班时,瓦雷兹临时去看他。这时,突然一个受了刀伤的“阿帕奇”成员被送来。他身体蜷曲着,为了不让内脏流出来,他用帽子紧紧压着肚子。他一副痛不欲生的样子。瓦雷兹点燃一支香烟,放进这个匪徒的嘴里。这个年轻人既愤怒又纳闷,不相信医院还有人在乎他的死活。“你别急!”瓦雷兹安慰他,“我的医生朋友是个好人,他马上就给你做手术,别担心!他会好好给你治疗的。”

几个月后,一个陌生人来到瓦雷兹家。他对这个作曲家说:“你不认识我。但我知道你是谁,你救了我的命。”此人正是那个受伤的“阿帕奇”。

“难道我没有告诉你,我的朋友会救你吗?”瓦雷兹问。

“不是你的朋友救了我。”这个“阿帕奇”说,“而是你,是你给我的香烟和你对我说话的语气救了我。我只是特地来告诉你,你有没有啥事需要帮忙的;另外,如果有人骚扰你,我会保护你的。”

从此,无论在巴黎的音乐厅还是在大街上,瓦雷兹遇到任何冲突,从来没有做过“缩头乌龟”。

1月1日 贝多芬的“阴谋”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主要作品: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埃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

据说,贝多芬将成功描述为“一分天才”外加“九分勤奋”。1809年1月7日,他在维也纳给远在莱比锡的出版商写信,告诉他最艰难的工作是在谱曲之后。

为了离开我的祖国——德国,我被迫采取形形色色的阴谋、诡计和不体面的花招。我在威斯特伐利亚王国 国王阁下邀请下前去担任合唱团的指挥,年薪为八百金币。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

我的最后一次音乐会,可能有一些报刊对我进行辱骂。任何对我诋毁中伤之词,我绝对无意隐瞒。然而人们应该知道,在这里没有人比我的敌人更多。这一切也不难理解,因为这个地方的音乐状况正变得越来越差劲。

我们见过这样的指挥,他们对指挥一知半解,正如他们不知如何为人处世。在威登 情况最为恶劣,我不得不在此地举行我的音乐会。方方面面,诸多不顺。

出于对我的仇恨,还有一个可怕的小阴谋。赫尔·萨列里威胁说,要将他们剧团中那些和我合作过的乐师开除。尽管演出中出现了几个我无法克服的小瑕疵,观众们的反应还是非常热烈的。不过,那些拙劣的文人们仍然不难在报纸上用卑劣的文章诋毁我。

音乐家对出现在最简单、最平淡乐章里的粗心大意特别恼火。有时我会猛然大声提醒他们:停,再来!这样的情况前所未有,而观众们则将此传为佳话。

1月1日 西蒙侥幸保住手指

艾比·西蒙(Abbey Simon,1920—)

美国钢琴演奏家、教师和录音艺术家。

1994年的一天晚上,七十四岁的钢琴家艾比·西蒙和他的老伴正在海牙。他们在暴雨中穿街而过时,一个粗心的司机把他们撞倒了。西蒙却比老伴伤势严重。西蒙没有生命之忧,但四根手指骨折。给钢琴家检查的医生是个直言不讳的人。

“坏消息嘛——”他说,“就是你以后再也无法弹钢琴了;好消息就是可以死马当活马医,因为我们已经没有别的什么可损失的了。”

这个“好消息”没有给西蒙带来多少安慰。他说:“我简直疯了!”

几年后西蒙回忆道:“当时我在医院照料老伴,还为自己做物理治疗,然后回家。我呆坐在那里,以泪洗面。我无法想象如何度过我的余生。”

医生的实验性治疗包括为每根手指做微型模子,然后病人通过连在维可牢板子上的棋子下棋。西蒙先是在自己手指上练习弹奏“五连音” 。看来一些损伤已成终身残疾。他右手食指拧曲着,不得不因此在每个音符上弹两次。他手掌的活动范围也缩小了,弹奏和弦异常困难。假如一个和弦根本无法弹出,西蒙便一滑而过,最极端的情况下索性漏掉一个音符。

西蒙恢复得非常好,事故三个月后,他就在卡耐基大厅演奏李斯特的杰作《超级技巧练习曲》。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替之际,他举办了五十多场演出。

治疗过程需要决心、毅力和一点妥协,也需要西蒙对大夫和治疗措施充满信任。正因为这点,在西蒙康复后,一个朋友告诉他,因为给西蒙治疗的同一个大夫毁掉了她女儿的手,她还责备过他呢。

1月1日 冒险的女高音里维埃

安娜·里维埃(Anna Riviere,1810-1884)

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高音之一。

安娜·里维埃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女高音之一。同时,她也是最为“胆大妄为”的一位艺术家。

安娜1810年1月9日出生于伦敦,十四岁时进入皇家音乐学院。七年后(她首演后不久),她嫁给了年长她二十四岁的亨利·比肖爵士。当然,安娜能够在演唱事业上蒸蒸日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和亨利爵士、竖琴师尼古拉斯·波奇萨的巡回演出。在都柏林、爱丁堡、伦敦巡演后,安娜·比肖抛弃了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和波奇萨私奔了。波奇萨因为撒谎和重婚而臭名昭著。

从那时起,比肖夫人人气不减。她不停地旅行、演出,似乎她的生活理应如此。从1839年到1843年,她走遍了欧洲的每一个城市,举办了二百六十多场音乐会。其中在那不勒斯的两年间,她就演出了二十多场歌剧。1855年,她和波奇萨远航至澳大利亚悉尼。次年,波奇萨死在那里。安娜继续她的南美巡演,后来到了纽约,在那里她嫁给一个钻石商人。

随后,安娜开始了她最危险的举动。在1866年另一轮美洲巡演之后,她和她丈夫开始了横跨太平洋的航行。他们的船因触礁失事,他们在一个小船上整整漂流了一个月才到达关岛。她的乐器、演出行头以及珠宝首饰全部都弄丢了,但这并没阻止安娜的行程。在返回英国之前,她继续前往马尼拉、香港、新加坡和印度巡演。在另一次为期两年的世界巡演之后,她终于到达纽约。1883年在纽约,安娜以七十三岁高龄举办了她一生中最后一次公开演出。

而被安娜抛弃的前夫——亨利·比肖爵士,因为给一首抒情诗《家,甜蜜的家》谱曲而一举成名。这首歌曲对于安娜而言,可能终归还有点意义。

1月1日 韦伯的严酷考验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德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歌剧《魔弹射手》《奥伯龙》《尤兰热》、交响乐《柔板与回旋曲》、《降E大调第五单簧管协奏曲》等。

卡尔·玛利亚·冯·韦伯还不满十八岁,但他已经在作曲方面显山露水,颇有建树。尽管他在指挥经验方面乏善可陈,却还是被邀请领衔布雷斯劳剧院管弦乐队。尽管他职位卑微,工资不高,却足以接济收入微薄的父亲了。于是韦伯应邀前往,两年内就发现,那个决定对于他而言,代价太昂贵了。

|||德国作曲家韦伯

其实,尽管韦伯自己浑然不觉,他在布雷斯劳开局不利。本来一位有影响的小提琴家想得到韦伯的职位,甚至在韦伯抵达布雷斯劳镇之前,此人就使出浑身解数排斥他。

韦伯的排练任务比乐团任何人都多,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孩子来说,这太苛求于他了。

韦伯最胆大妄为的举动是变换乐团的位置。本来管乐器和弦乐器一直在乐团前面,韦伯却将首席小提琴手、双簧管手、小号手、大提琴手、低音提琴手放在右边,又将第二小提琴手、单簧管手、巴松管手和中提琴手放到左边,而鼓手和铜鼓则被扔到最后。布雷斯劳的观众偏好铜管乐器,他们抱怨听不见。

韦伯还在乐团人员的新老交替上被人责难。很多老乐手——那些“冗员”,在当地观众中颇有人缘,动不得,因此没有好办法来资助那些韦伯想要的乐手。韦伯坚持改进后的乐团和精彩的剧目应该实现自负盈亏。他雄心勃勃地推行他的措施,然而,乐团董事们以投票方式否决了将会增加额外开支的每一项措施。

韦伯在布雷斯劳的严酷考验远不仅这样,他最闹心的事情还没来呢,只不过跟音乐无关了!

1月1日 那瓶子差点要了韦伯的命

1804年,卡尔·玛利亚·冯·韦伯还是个年仅十八岁的作曲家和歌唱演员,指挥方面则经验欠缺。布雷斯劳剧院乐团邀请他去领衔,他接受了这个收入菲薄的职位,部分原因是他想拉老爹一把——他是一个不成功的刻印师。

韦伯尝试着引进新乐师和剧目,但每次都遇到阻力。随后暂时的职业生涯中,韦伯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包括一次终生难忘的人身灾祸。

1806年初的一个傍晚,韦伯让他的朋友弗里德里希·威廉·伯勒到他住所切磋正在写的一部歌剧乐谱。伯勒答应了,却在韦伯回家很久后才姗姗到来。

韦伯回家时,渴坏了。他看见一个酒瓶,拿起来就豪饮一口。没想到,瓶子里装的居然不是酒,而是酸——一种蚀刻用的溶液,韦伯粗心的父亲将它倒进了酒瓶。

伯勒来晚了一步,他从窗口看见灯亮着,就敲门,但屋里没有动静。伯勒发现门虚掩着,就走进漆黑的房间。一股强烈的怪味扑鼻而来,紧接着他被躺在地上的一个人体绊倒了,这个人正是韦伯。伯勒大声求救,韦伯的父亲穿着睡衣从隔壁房间跑了出来。他们叫来医生,但由于韦伯的嘴和喉咙被严重灼伤,人们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他到底出了什么事。两个月后,他才痊愈,但他那美妙的嗓子却一去不复返了。

当韦伯重返剧院舞台时,他发现自己所有的改革都阻力重重,加上担心他越来越糟糕的演出会被观众责难,就主动请辞,离开了布雷斯劳镇。好在数年后,他从多年前接受乐团职位前写的一句歌词里获取了慰藉:“任何人生经历都是一笔财富,不会给我带来伤害。”

1月1日 亨德尔和女高音较量

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l,1685-1759)

德裔英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清唱剧《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等三十余部、歌剧《奥托尼》等四十余部、管弦乐《水上音乐》《森林音乐》等。

在伦敦的戏剧史上,1723年1月12日晚是值得浓墨重彩描写的一页。那天晚上,亨德尔的歌剧《奥托尼》首演,主演是女高音弗朗西斯卡·库左妮——一个吃硬不吃软的角儿。

弗朗西斯卡·库左妮一个月前刚从意大利来到伦敦,当时已经功成名就——同时她也是个爱耍大牌、刁钻古怪的人。在排练《奥托尼》时,她认定亨德尔的一个唱段不适合她,拒绝演唱。亨德尔可不是胆小怕事的人,他抓住库左妮的腰肢,警告她,如果她不唱那个唱段,他就把她扔出窗户去。库左妮让步了,结果《奥托尼》一鸣惊人。在余下的三个季节里,库左妮在伦敦演唱亨德尔的歌剧,大赚了一把。

但没多久,她不再独领风骚。1726年,女高音福什蒂纳·博多尼加盟亨德尔的剧团,成了库左妮的劲敌。纷争的起因是——博多尼很漂亮,库左妮却很丑,按照作家霍勒斯·沃波尔的描述,库左妮“五短身材,臃肿不堪,一脸横肉,倒也有趣”。他还写道,“她不是一个好的女演员,胡乱打扮,丑人多作怪”。

|||德裔英国作曲家亨德尔

1727年的一个晚上,这两个宿敌的争斗达到“白热化”。在演出歌剧《阿斯悌亚纳特》时,“博多尼迷”们发出喝彩,“库左妮迷”们则以尖叫和口哨回应。不久,这两个女高音竟然当着满场观众(威尔士亲王也在场),在舞台上赤膊上阵,大打出手。

那些绅士淑女们可逮着了笑料。安布罗斯·菲里普斯——他的绰号纳比·庞比更广为人知——在库左妮怒气冲冲离开英伦返回大陆前写下讽刺长诗。最精彩的讽刺文章却是约翰·盖伊写的《乞丐的歌剧》,他将两个女高音贬为宝利和路茜。1728年这篇文章发表后,轰动一时。

1月1日 歌剧里的《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

俄国19世纪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喜爱歌剧,但他也曾经拿歌剧开涮。在他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有1811年的一个场景,我们通过十九岁的娜塔莎·罗斯托娃的眼睛,可以发现歌剧呈现出的是一幅古怪而搞笑的景象。

在舞台的中央坐着一些穿着红色紧身马甲、白色衬衣的姑娘。一个胖姑娘身着白丝绸衣服,远远坐在一条贴着绿色硬纸板的木凳上。她们都咿咿呀呀地唱着什么。当她们唱完,穿白衣的姑娘站起来走向提词盒子。一个穿紧身丝裤的男演员举着一根羽状物和匕首靠近她,一边哼哼唧唧地唱着一边挥舞双臂。

他独唱了一阵子,所有人都闭嘴,乐队仍在演奏。这个男演员用手指抚摸这个姑娘的手,显然在等待强音拍出现,他好和她合唱。果然他们合唱起来,当这对显而易见的情哥情妹开始眉来眼去、伸开双臂做谢幕状时,剧场里掌声雷鸣、鬼哭狼嚎。

依娜塔莎的乡下生活经历和她现在的严肃心情看来,这一切让她觉得荒唐可笑。她跟不上剧情,听不懂音乐。她只好盯着那个被漆染过的绿纸板和那些奇装异服、在亮晃晃的舞台上晃来荡去以及你言我语的红男绿女。开始她还为这些演员们感到害臊,直到他们让她开心。她开始观察观众们的脸,想找到和自己同样的表情,但他们看起来都对舞台入迷了。那些让娜塔莎觉得别扭做作的东西,他们都似乎乐此不疲。

耀眼的灯光和观众营造的热烈气氛让娜塔莎受到感染,她渐渐进入一种头晕目眩的状态。她被一种古怪的冲动攫取了——她想冲上舞台,和那些女演员一起引吭高歌。她想伸出扇子在旁边老绅士的头上敲一下。她想靠近美丽的伊莲拉,挠她的痒痒。

1月1日 幼年阿德勒有眼不识泰山

拉里·阿德勒(Larry Adler,1914-2001)

美国音乐家、世界口琴大王。主要作品:《真爱永存》《我可爱的华伦泰》《蓝色狂想曲》《跳起比根舞》等。

对于那些乐器为乐队唯一依靠的音乐家而言,搞音乐是够艰难的。口琴演奏家拉里·阿德勒的早期生涯就如此——甚至心有余悸。

大概在1928年吧,十四岁的阿德勒离开家乡巴尔迪摩去纽约,他要去一个口琴乐队试听,碰碰运气。他吹奏了《诗人和农夫序曲》。乐队的头儿撂下一句话:“小子,你吹得太臭啦!”

最后阿德勒在路边乐队找到一个活儿。他们在芝加哥东方剧院演出后不久,被邀请到一个聚会上演出。主人是一个陌生人,他问阿德勒:“你是犹太人吧?”

“是的。”阿德勒回答。

“我是个天主教徒。”主人说。

“很好啊。”阿德勒说。

“你上学,或到教堂去吗?”

“我每天得演出五到七次。”阿德勒告诉那人,“我没空去学校。”

主人被弄火了,他让阿德勒答应他,无论有多少次演出,他下个周六也得早起去上学。他问阿德勒的父母是否健在,阿德勒说他们健在。

他又问:“你每天给他们写信,是吗?”

阿德勒说他每两周左右才给他们写一封信。

“我不喜欢那样。”主人说,“听着,拿着你的外套回家去,我可不想在这儿看见你这么一个小屁孩。回家去,给你父母好好写一封信,答应我?”

阿德勒答应了。他走过去问喜剧演员哈里·罗斯:“那个爱管闲事的家伙是谁呀?”

“过来,拉里!”罗斯说,“他拿你开心呢!”

结果主人的名字叫艾尔·卡彭 。拉里·阿德勒二话不说,屁滚尿流,逃之夭夭。他去了学校,并给父母写了一封长信。

1月1日 白宫常客卡萨尔斯

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

西班牙大提琴家。

总统先生是有名的户外爱好者,却也喜爱室内乐的精致。有时候,狂野的户外活动和雅致的室内乐同时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白宫里扎堆儿,你方唱罢我登场。

当西奥多·罗斯福于1901年入主白宫时,他将一种全新而复杂的音乐带进了这座行政官邸。他喜欢海军陆战队交响乐团、华盛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和著名的莱塞尔四重奏乐队。

然而,西奥多·罗斯福任内最值得怀念的盛会却是在1904年1月15日晚。当时,二十八岁的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演奏了选自圣桑《动物狂欢节》里《天鹅》的一首奏鸣曲以及捷克作曲家戴卫·坡伯的《西班牙舞》。音乐会结束后,总统先生搂着卡萨尔斯的肩膀,领着他四处穿梭,把他介绍给所有的嘉宾,他们愉快而不停地交谈着。

“我有一种感觉,总统先生用他的活力、能量和自信将美利坚民族人格化了。”卡萨尔斯后来评价道。不过,要卡萨尔斯描绘出关于西奥多·罗斯福那些广为报道的,诸如他策马飞奔的英姿和狩猎巨兽时的风采,却又勉为其难。

然而,总统对音乐的雅兴却未必符合那些性格粗旷、身手矫健的卫兵的口味。比如来自南达科他州德德屋、名叫西斯·布罗克的上尉,被问及对音乐会的感受如何,他是这样回答的:“对我来说,简直如坠云雾。”对这种说法,西奥多·罗斯福开玩笑说:“我最担心的是布罗克会拔出枪来,把那些小提琴家们干掉!”

对于帕布罗·卡萨尔斯来说,他是美国人的常客了。他最后一次的白宫音乐会,是在约翰·F.肯尼迪任内举行的。

1月1日 索尔巴黎折翅

费尔南多·索尔(Fernando Sor,1778-1839)

西班牙作曲家、吉他演奏家。代表作品:吉他独奏曲《魔笛主题变奏曲》《伟大的独奏》《b小调练习曲》《月光》等。

费尔南多·索尔在他的故土搞起音乐时,可谓得心应手,他明白如何以表演家和作曲家的身份安身立命。他不仅是一个天才的吉他演奏家,还创作歌剧、圣歌和歌曲。然而,西班牙并不是做音乐的主流之地,所以在1813年,三十五岁的索尔到巴黎,成为一个歌剧作曲家。

尽管多才多艺,索尔还是以吉他乐作曲家驰名。吉他被认为是最纯粹的西班牙乐器,关于吉他,在欧洲没听说还有哪儿比西班牙更内行了。索尔潜心观摩那些在巴黎上演的歌剧,觉得自己能够应付那种风格的作品,而且还可以将自己不喜欢的那种风格从大歌剧中摒弃。

于是索尔开始寻找歌剧剧本,结果发现除非自己在巴黎歌剧界功成名就,否则对他而言,要找到最优秀的歌剧剧作家太难了,他们把自己的名声看得和大诗人一样重。

索尔去拜访其中的一位——诗人马罗里尔。他打开这个抱负远大的作曲家的资料夹,听了他一部歌剧的一部分。他说,索尔的音乐太意大利化了,一点也不适合巴黎剧院。他建议索尔花些时间,找个专家研究一番,这样他也许能够写出剧院需要的东西来。

这位年轻的西班牙人顿时火冒三丈,他将巴黎那些在他看来被吹上了天的作品的瑕疵一一列举出来,又对那些听到好音乐、却无法认识到它的价值的半瓶醋们大加抨击。

这位诗人合上了作曲家的音乐夹。费尔南多·索尔,这位歌剧作曲家,至今还被认为只是一个杰出的吉他作曲家。

1月1日 门德尔松罗马记忆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

德国作曲家。主要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意大利交响乐》等。

在19世纪,很多作曲家拜谒过罗马,他们对那里的废墟的恢宏气势充满敬畏之情。然而,当二十二岁的费里克斯·门德尔松经历了他的罗马之旅后,看到的不是恢宏的建筑,更多的是满目疮痍。1831年1月17日,他给柏林的家人写了这样一封信: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

前天晚上,剧院上演帕契尼 的新歌剧。剧场里水泄不通,包厢里塞满了高雅体面的观众。帕契尼在钢琴旁就座,得到一片喝彩。他没有写序曲,所以歌剧以合唱开始。其间,一根调试好的铁砧在乐曲中被击打着。海盗出场,唱着咏叹调,掌声雷鸣。

台上的海盗和台下大厅的主唱都躬身谢幕。接下来是一些曲子,剧情变得冗长乏味。当帕契尼的终曲一完,舞台前的乐师们就站起来,高声喧哗,大笑不止,还背对剧台。挨着我坐的伯爵夫人都晕过去了,被抬了出去。帕契尼从钢琴旁消失了,一片混乱中,大幕草草落下。

接着是大名鼎鼎的《蓝胡子芭蕾》,再下来就是歌剧的最后一幕。第一幕从开场到结束,观众就嘘声四起。第二幕也一样被嘘声和嘲笑淹没了。最后,观众要经理出来,他却躲了起来。

这就是在罗马初次赏戏的严肃记述。如果音乐引起轰动,我反倒会弄晕,因为那实在是蹩脚货,不值得评判。但我同时感到迷惑的是,作为他们的偶像,作为要在国会大厦里被他们戴上皇冠的艺术家,居然被他们无情开涮。他们取笑帕契尼,用他们拙劣的模仿恶意地嘲弄他。而另一次,他们却又背着扛着帕契尼,前呼后拥地把他护送回家。

1月1日 古诺的《浮士德》计谋

查尔斯·古诺(Charles Gounod,1818-1893)

法国作曲家。主要作品:《教皇进行曲》《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圣母颂》等。

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些歌剧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1863年在伦敦上演的歌剧《浮士德》就是这样。幸运的是,作曲家查尔斯·古诺得到了一个聪明而富于胆识的剧院经理的支持。

在伦敦首演几天前,售出去的票寥寥无几。在面临惨败的前景时,剧院经理詹姆斯·亨利·梅普里森当机立断。他告诉票房经理《浮士德》将连演四天。票房经理说他简直疯了,《浮士德》上演一次都嫌多余。

而梅普里森还嫌不足,他让票房经理发布消息,前三场演出除了已经卖出去的票,一张票也不卖。然后他将那些留在毯包里面、没有卖出去的票收集起来,选择性地把他们寄给伦敦市内外的一些观众。

紧接着,梅普里森在《伦敦时报》上刊登广告,称由于某家有人去世,很难搞到的开幕晚场的包厢票可以议价转让。他还煞有介事地宣布,开幕晚场包厢票均已售罄。

这时,那些当初不愿买包厢票的观众,开始传播这样的消息——《浮士德》一票难求,物有所值。当首演那天越来越近时,越来越多的观众却在四处求票。

|||法国作曲家古诺

第一场表演,即梅普里森寄送门票的那场上座率很好,受到礼貌性的捧场。老板安排古诺在舞台上谢幕,三番五次地鞠躬——就是为了活跃气氛。

第二场演出比第一场还要火爆。皆因这位富有想象力、敢于冒险的剧场经理的非凡计谋。等那些付了钱的观众去看《浮士德》时,《浮士德》已经达到供不应求、场场爆满的程度。

1月1日 罗西尼赖床

焦阿基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代表作品:《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

焦阿基诺·罗西尼一直是最活跃的歌剧作曲家之一,但按照一个他的同代人的描述,他懒散得令人难以置信。

1824年,杰出的作家斯滕达尔为罗西尼写了一部传记。书中暗示,要把罗西尼从冬天的被窝里拽出来可比要他写曲子难太多了。

1813年冬天,罗西尼寄居于威尼斯一家廉价小旅馆。为了省掉取暖费,他居然就窝在床上谱曲。当他刚刚写完一个二重奏时,稿子从手指上滑落飘到地板上。罗西尼靠在床上,四处搜寻,一无所获,因为稿子飘到了床下面。

罗西尼突觉寒气逼人,他在毛毯下缩回来,嘟哝着:“我宁愿从头再来,也不下床挨冻。我可以立即开始,不过回忆一遍而已。”可是他脑子里一片乱麻,他坐了整整一刻钟一个音符也没有想起来,他越发恼火。

最后他突然大笑起来:“我真是个傻瓜!”

他自言自语道:“重新写个二重奏,我会写得更棒。那些阔绰的作曲家付得起取暖费,我也不能亏待自己。我可没必要为了一个丢失的二重奏,劳神起床去钻床底。即使这样由着性子,也许会给我带来坏运气。”

刚巧在他完成第二个二重奏时,一位客人来了。罗西尼让他帮忙把那个丢失在床下的二重奏找回来。他说:“我把这两个二重奏全部给你唱出来,你看看喜欢哪个。”结果客人喜欢第一个,觉得第二个节奏太快。罗西尼觉得有理,立即将此改为同一个歌剧的三重奏。他一边费力地裹上衣服,一边对坏天气骂骂咧咧的,随后下楼去弄一杯咖啡。

1月1日 逃亡小号演奏家斯蒂琪

詹·瓦卡拉夫·斯蒂琪(Jan Vaclav Stich,1740-1803)

捷克小号演奏家。

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作曲家们以拥有一个意大利名字为时髦。但当詹·瓦卡拉夫·斯蒂琪改名时,他心里并没有将时髦当回事,他只是希望他的门牙不要被敲掉。

斯蒂琪1740年出生在一个捷克家庭,父母都是农民,靠租种约瑟夫·约翰·冯·桑伯爵的土地为生。男孩斯蒂琪在小提琴方面颇有天赋,当他接触小号时,更是出类拔萃,以至冯·桑伯爵将他送到布拉格,和最好的小号手一起学习。

然而这个音乐神童却并不感恩。他性格倔强,很有主见。在他归来侍奉伯爵不久,就和另外四个乐手溜号了。伯爵勃然大怒,派他的士兵去捉拿他们。伯爵撂下命令——敲掉这个小号手的门牙,让他休想再吹小号。结果斯蒂琪始终比士兵快了一步,终于逃进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在那里,二十岁的詹·瓦卡拉夫·斯蒂琪变成了乔万尼·庞托。

十年间,庞托成为欧洲最有声誉、最优秀的小号手之一。他先后在英王乔治三世的私人乐团和各种宫廷乐团里表演。1788年,他已经非常成功,乘坐自己的多辆马车在德国巡回演出。在巴黎,庞托遇到了莫扎特。莫扎特对他的演奏很感兴趣,特地为他写下交响协奏曲。在维也纳他遇到一个年轻的德国作曲家,他写了首奏鸣曲。两人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特合作了一回。布达佩斯特演出后,一个乐评人这样评价这位钢琴作曲家:“他的名字在音乐圈内并不知名。”他又补充道,“当然,庞托大名鼎鼎!”

然而没过多久,这个年轻的钢琴作曲家就比那个为了躲避被敲掉门牙而隐姓埋名的小号演奏家成功得多,他的名字叫做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1月1日 塔蒂尼鬼魅惊魂

朱塞佩·塔蒂尼(Giuseppe Tartini,1692-1770)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主要作品:《魔鬼惊魂》等。

几个世纪以来,小提琴一直被认为是魔鬼乐器。1770年,英国音乐史学家查尔斯·伯尼偶遇到这样一个异常的《魔鬼惊魂》的故事。

伯尼的主要兴趣在当代音乐。帕多瓦市是作曲家朱塞佩·塔蒂尼的故乡。塔蒂尼去世几个月后,伯尼来到帕多瓦市,却觉得枉此一行。但从塔蒂尼的一些朋友那里,他采集到这个作曲家的一些逸事。其中就包括塔蒂尼是如何写出以《魔鬼惊魂》命名的小提琴奏鸣曲这个奇异故事的。

按塔蒂尼的说法,他在1713年的一个夜晚曾梦见自己和魔鬼签署和约,魔鬼答应在任何情况下都护佑他。实际上在他入眠后他的新仆人偷偷协助他,所以在梦中他的愿望被一一应验,甚至超越了。最后他设想,如果把小提琴献给魔鬼,就可以知道魔鬼是什么样的音乐家。但令他震惊的是,他听到魔鬼拉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独奏曲。如此高超,如此精妙,超过了他平生所有的听觉体验和想象力。塔蒂尼惊喜若狂,几近窒息。

醒来后,塔蒂尼抓起他的小提琴,绞尽脑汁地复制他梦中听到的音乐,最终却是徒劳一番。然后他写了一首曲子——也许是他最好的一支曲子,他把它命名为《魔鬼惊魂》。然而,这首曲子和他梦中的那首相比却差远了,他如此恼怒,甚至宣称如果他能找到别的生计,他会把乐器砸了,从此和音乐说再见。

看来塔蒂尼还是和“魔鬼”和解了,因为他又登台演出,并用五十七年时间从事音乐创作!敏锐而理性的查尔斯·伯尼对这个鬼故事不以为然。他说,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塔蒂尼的想象力深深受到他创作力的影响。

1月1日 英雄惜英雄

狄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Dimitri Mitropoulos,1895-1960)

希腊指挥家、作曲家、钢琴家。

1937年1月22日晚上,希腊指挥家狄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在波士顿举行第四场音乐会,这样辉煌的演出共有五场。一位年轻的哈佛学子尤其被打动,他的人生即将被这次演出改变。

在前三场音乐会上演期间,米特罗普洛斯用他的三重技能深深感染了每一个观众。在一场音乐会中,他指挥并独奏了他改编自普塞尔和贝多芬的作品。另一场,他指挥奥托里奥·雷斯庇基的《钢琴和管弦乐队托卡塔曲》并在乐队里面担任独奏。最后一场,他指挥了阿尔弗雷多·卡塞拉的歌剧《蛇女拉·当娜》。狄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居然全凭记忆指挥所有曲目!

这个年轻的钢琴家几天前见到了他的音乐偶像,当时他在一场向米特罗普洛斯致敬的招待会上演奏背景音乐。不久米特罗普洛斯就提起他看见的这个十九岁孩子,说他的才华如何了得。

在波士顿交响大厅举办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后,观众和乐队成员一致对这位指挥家大加赞赏。女士们则纷纷解下胸前的花饰,向指挥台抛洒过去。米特罗普洛斯捡起每束花饰亲吻一下,躬身达十三次之多。这位年轻的钢琴家也挤进水泄不通的指挥化妆室。米特罗普洛斯左冲右突,费力挤向他,直到把他领到一个可以私下交谈的地方——浴室!

米特罗普洛斯将他的双手搭在这个激动不安的年轻人的肩上,对他说:“有一天,你一定会让我感到骄傲的。”他提到这个青年在作曲方面的天赋,他强调艰苦的日子还在后面,还不应为朋友的奉承话而飘飘然。“你已经拥有了成功的一切条件。”他说,“现在就看你如何完成你的使命了。”

这个年轻人开始身体力行。很快,全世界的观众就知道了另外一个指挥家、作曲家和小提琴家的名字——他就是伦纳德·伯恩斯坦。

1月1日 施特劳斯蒙羞的《莎乐美》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主要作品: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璜》、歌剧《玫瑰骑士》《莎乐美》等。

理查德·施特劳斯声名狼藉的歌剧《莎乐美》描绘了一个香艳故事:希律王 的继女对施洗约翰 想入非非。这部歌剧在上演初期,近乎骇人听闻。

1907年1月23日,也就是《莎乐美》被引进到纽约大都会剧院的那天,媒体抨击这个歌剧“心理和道德病态”。而在首演前,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又和一桩丑闻联系在一起。同名歌剧蓝本、戏剧《莎乐美》的作者、剧作家王尔德因同性恋行径被判入狱两年。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剧情中莎乐美把极富感官刺激的“七重纱之舞”呈现给维多利亚时代保守拘谨的观众,还用施洗约翰挥舞的头来招摇。这出戏显得太露骨了。

在纽约首演四天后,大都会剧院董事们责难这部歌剧,并开始禁演。

|||德国作曲家施特劳斯

两天后,媒体《新英格兰观察》和《选区》也出来作梗,阻挠《莎乐美》在波士顿上演。3月,波士顿公理会的牧师们给这部歌剧贴上了“淫秽和野蛮”的标签。不知何故,本来在波士顿安排一场演出,结果州长和主教劳伦斯发表抗议,导致波士顿市长干脆将《莎乐美》取缔了事。

费城浸礼会和卫理公会采取一致行动,发布禁令。这样的情况在几个国家持续了好几年。审查官取消了维也纳的首演。在柏林,德国皇帝试图禁演它。在1910年的伦敦,议院大臣下令将一些台词删除。

然而引起理查德·施特劳斯最大不悦的,却是歌剧的成功。1905年在杜塞尔多夫时,施特劳斯被人介绍给一个出演了“七重纱之舞”的芭蕾舞女演员。让施特劳斯大为沮丧的是,当这部歌剧开始爆红时,那个扮唱莎乐美一角的笨重女高音却坚持自己跳舞。

1月1日 李斯特的疯狂派对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主要作品: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交响曲《浮士德》、钢琴曲《爱之梦》、组曲《匈牙利狂想曲》和大量练习曲等。

1848年,钢琴大师弗朗兹·李斯特在欧洲一场接一场地举办音乐会,大放光彩。这个身材修长、深色头发的大师堪称“师奶杀手”。然而有一天,这个“大情圣”却玩得太过头了。

一个朋友离开魏玛共和国,为此举办了告别聚会。宾主们用大瓶的香槟酒祝福、助兴,不久气氛就热络起来。随着聚会的继续,李斯特脱下了他的夹克和领带。他突然想起旁边的医生曾答应有机会给他听诊,于是就宽衣解带,让医生当场为他听诊一番。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李斯特

此前,这个医生也一直在喝香槟酒。他笑着,从他的外套里取出一片纸,把它折成一个听诊器,哆哆嗦嗦地放在李斯特裸露的胸膛上。

这时,沃尔夫教授想起他该给维特根斯坦公主的女儿上英语课了,就准备开溜。他刚下楼就被李斯特发现了。李斯特当时衣衫凌乱,从椅子上跳起来去追教授,想把他捉拿归“案”。他没有找到教授,就一路向另一个街角跑去。他赤裸胸脯,长发拂面。突然看见一个漂亮的姑娘站在门口织衣,他停下来亲热地和她交谈,还想拥抱和亲吻她。

这个被吓坏了的姑娘跑过庭院,穿过地窖门。

李斯特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一个正从井里打水的仆人来救姑娘,他把一桶水朝李斯特兜头浇了下去。

李斯特的朋友很快把落汤鸡一样的他抢回聚会处。这次事件变成了一桩丑闻。幸好公爵夫人出面干预,那个姑娘也证实并未被这个冒失鬼伤害,才没有对这个英俊潇洒的艺术大师的事业造成损害。

1月1日 出自单身汉的《婚礼进行曲》

19世纪,出现了一部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音乐杰作,它的作者却是一个从未去过英国的十七岁少年。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在孩提时代就通过莎士比亚戏剧,来体验英国人的细腻情感。他的家人常常通过最新的德语译本来表演莎翁作品,自得其乐,所以门德尔松在十七岁时着手创作《仲夏夜之梦》序曲,也就不足为奇了。

十六年后的1842年,当门德尔松游历英伦时,偶遇另外一个狂热的“莎士比亚迷”——普鲁士国王。国王用不容置疑的热情要求他为四部戏剧配乐,包括莎翁的《暴风雨》和《仲夏夜之梦》。

门德尔松一头扎进莎翁那魅力四射的剧情中,为1843年在波茨坦的演出谱写了完整的配乐。

在门德尔松的配乐中,最受欢迎的是以第五幕开场为背景曲的《婚礼进行曲》。当这最后一幕开始时,雅典公爵和亚马逊女王终成眷属,人们都赶来参加盛典。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的感染力被证明出乎任何人的想象,主要得益于一件事:1858年1月25日在伦敦,对于英国和德国而言,一桩婚姻完美无比——维多利亚女王的长女和普鲁士王储结为“秦晋之好”。这首进行曲对于英、德两国都完美不过。维多利亚长公主和普鲁士王子(即将成为弗里德里克三世)破天荒地让手风琴乐手在他们的婚礼上演奏进行曲。

直到今天,《仲夏夜之梦》中的《婚礼进行曲》还是婚礼中最常用的乐曲。对于新婚佳人而言,门德尔松的进行曲永远是最好的礼物——一个来自终生未娶的人。

1月1日 肖邦在上流社会

弗里德里克·肖邦(Frederick Chopin,1810-1849)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被称为“钢琴诗人”。主要作品:《第一叙事曲》《A大调波兰舞曲》《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

二十一岁时,肖邦离开他的祖国波兰,几乎没有人知道,这次离开意味着永别。肖邦在巴黎做钢琴家和教师,不到一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一封写给家乡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对此保持着谦逊和豁达的态度。

我已经步入上流社会。我和大使们、王子们、大臣们济济一堂,我都不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因为我并没有刻意而为。这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因为高雅的趣味似乎是打这儿来的。假如你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演出过,你似乎立即就成了更大的天才。如果某某公主是你的支持者,你就会发挥得更棒。

尽管这只是我踏入本地艺术家圈子的第一年,我就得到了他们的友谊和尊重。那些大腕将他们的作品献给我,我还没给他们写过作品呢。他们将我的主题曲改写为变奏曲。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听我授课,并将我和约翰·菲尔德相提并论。

如果我比现实中的我笨,我会认为自己现在已经处于事业的巅峰。但我知道我距离完美还有多远。我更清楚,现在我仅仅属于一流艺术家中的一员,我知道他们每个人都还欠缺些什么。

|||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

然而,你也许已经忘了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昨天什么样,今天还是什么样。只有一个不同,现在多了一根连鬓胡子——就那么独一根。

我今天要上五节课,你知道我在发财吗?租车费以及白手套花了我更多的钱,没有这些行头我会显得没有品位。另外,我一点也不在乎钱,只在乎朋友的友谊。

为此我祈祷——我还是你的哥们!

1月1日 年轻批评家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以及众多交响曲、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

年轻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才华横溢而又爱开玩笑,他曾和父亲游历到米兰,指望为他在欧洲的成功打下铺垫。1770年1月27日,即莫扎特十四岁生日前夕,他给远在萨尔茨堡的十八岁的姐姐南妮尔写了一封信。

我很高兴你玩雪橇玩得如此开心,我祝愿你有上千个机会出去玩,这样你就会舒心。然而我被一事困扰:你将你的爱慕者赫尔·冯·莫尔克弄得唉声叹气、伤感不已。你担心他纠缠你,不和他一起玩雪橇。那天,他得用多少手绢才能擦干为你流下的泪水啊!毫无疑问,他至少还得吞下三盎司酒石酸氢钾才能驱走他的心魔啊。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在曼图亚上演的歌剧很优秀。首席女歌手唱得不错,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如果你不看她的动作,只听她唱,你没准以为她压根儿就没唱呢,因为她无法张开嘴,只是不停地低声哼哼。第二个女歌手就像一个大兵,但她嗓音太好了,考虑到这是她的初次亮相,唱得还真不赖。

克雷莫纳的管弦乐队很好。首席女歌手还算过得去,就是太老了,看起来丑得要死。她的唱功远远不如她的演技。第二个女歌手长得还不至于上不了台面。她很年轻,可一点儿也不吸引人。男主演嗓音很好,唱得也很流畅。男高音外表俊朗,颇有维也纳国王的风范。芭蕾舞女主演还行,但丑得像一条母狗。有一个芭蕾舞女演员,台上台下,都跳得非常好,而且一点儿也不俗气。其余的,大多凑合而已。

最后,这个十四岁的作曲家郑重地写下他的名字——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暨财政部赫亨硕阁下

1月1日 橙子种植园作曲家戴留斯

弗里德里克·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1862-1934)

英国作曲家。主要作品:《布里格集市》《夏日庭院》《海之漂流》《天堂乐园》《乡村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年轻的弗里德里克·戴留斯是英国作曲家,他的一个美国朋友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他的音乐都在他心里,而他把它们写下来,却简直没法弹。”戴留斯的音乐与众不同,这点并不出人意料。但他却以一种很特殊的方式找到自己的事业——在佛罗里达经营一片橙子种植园。

二十二岁时,戴留斯渴望成为一名音乐家,却因为身陷烦琐的文牍工作而无法脱身。他在父亲的羊毛公司里供职,这工作令他越来越厌倦。当他偶尔读到一篇关于佛罗里达的文章后,他肯求父亲让他去那儿。老戴留斯比儿子所要求的更慷慨——他为儿子买下一块橙子种植园,以应不测。

戴留斯爱上了圣约翰河河岸的荒野,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这种异国的奇异生活:或泛舟江河,或捕猎短吻鳄,或聆听那些以前的农奴的歌曲。他沉醉于此,以致橙子都烂在树上了还浑然不觉。

1886年的一天,戴留斯用三天时间赶到杰克逊维尔市买钢琴。当他在琴行里挑选、调试各种乐器时,一个陌生人走近他,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他是个音乐教师——一个叫托马斯·沃德的老纽约人,他被戴留斯古怪而精彩的弹奏声给迷住了。戴留斯邀请他去橙子种植园。沃德在那里待了六个月,教戴留斯如何和声、如何对位。在戴留斯后来的回忆中,他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学到的最好的知识。

1886年,戴留斯重返欧洲,在一些著名学校更正规地学习音乐。但他已经通过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变成了一位作曲家。杰克逊维尔市的钢琴行里出现的那个音乐教师,在偏远的佛罗里达种植园中,给戴留斯播下了事业成功的种子。

1月1日 法雅的妥协

曼努埃尔·德·法雅(Manuel de Falla,1876-1946)

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主要作品:歌剧《浮生若梦》、舞剧《爱情魔力》《三角帽》和钢琴与乐队曲《西班牙花园之夜》。

很久以来,西班牙作曲家曼努埃尔·德·法雅就想以小说《三角帽》为蓝本创作一部作品。他最先的想法是写一部歌剧,但小说作者的遗嘱不允许这样做,法雅只好将其改写成芭蕾舞剧。他很早就学会了演艺事业中灵活的妥协之道。

舞蹈编导谢尔盖·达基列夫曾经建议将法雅的《西班牙花园之夜》改编成芭蕾舞剧,但法雅担心这种复杂精细的管弦乐细节和复杂的情感很难融会到芭蕾中去,所以他坚持改编《三角帽》,达基列夫便着手工作。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三角帽》没能得以首演。达基列夫授权以哑剧的方式演出《三角帽》,结果1917年在马德里如愿首演,由华金·图里纳担纲指挥。尽管演出规模被压缩了,但法雅对演出还是很喜欢的。

到了达基列夫可以编导这部作品时,他让法雅做一些增删,以便作品尽快完成。法雅答应了。这部芭蕾舞剧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是最后一首歌曲和舞蹈,那是一段灵感来自阿拉贡舞蹈的《霍塔舞曲》。为了找到创作灵感,法雅应邀参加阿拉贡一个村庄的学校典礼。仪式后,在一个俯瞰着镇广场的露台上,一位波兰著名女高音唱了一首法雅的《霍塔舞曲》。《霍塔舞曲》的精华部分并未博出彩,广场上的人们毫无反应。显然,他们根本不觉得这和阿拉贡艺术沾边。法雅感觉自己仿佛忍受了一场漫长的死亡的折磨,直到最后一个歌手唱完为止。

不过,这天晚上后的不久,法雅在村里的街道上听见一些年轻人用粗犷的当地风格的腔调唱着他的《霍塔舞曲》。这促使法雅又很快就谱写出生动地道、接近于《三角帽》的《霍塔舞曲》。

1月1日 罗德里戈的“盛宴”

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1901-1999)

西班牙作曲家。主要作品:《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等。

对于西班牙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和他的妻子维多利娅来说,1937年的冬天异常严酷。罗德里戈从小失明,并早已习惯于生活的艰辛,但由于西班牙内战让这对夫妇逃亡法国。他们蜗居于一家廉价旅馆,不得不为了填饱肚子而苦苦挣扎。

朋友把他们引见给一个富婆,她或许有兴趣买点他们的古玩。饥寒交迫的罗德里戈和维多利娅就去拜访富婆——这位潜在的买主。见面时,她向两夫妇道歉说,她正和一位朋友共进晚餐。

“你们得等一会儿。”她说,“你们已经吃了吧?”

罗德里戈就对她说他们已经吃过了,出于礼貌,他没有告诉这位贵妇人,一小盘米饭和半个香蕉就是他们的日常晚餐。夫妇俩就坐在一个角落里等着,而这顿饭看起来好像没完没了。

“来点火腿片尝尝?很不错。”女主人招呼着她的客人,“喜欢吗?”

“味道太好啦!”客人答道。

女主人又拿出勃艮第葡萄酒和橙汁鸭肉,她抱怨着:“可惜只有苹果馅的甜点、水果和咖啡。”

当这场盛宴终于结束时,这个女人对罗德里戈夫妇说:“很抱歉你们没有和我们共进晚餐。你们——不觉得现在谈生意晚了点吗?”女主人把他们打发给一个古玩商,还说:“他不会出好价钱,因为现在卖这玩意的太多了。在法国,需要救济的难民太多。”

几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罗德里戈夫妇又遇到那个贵妇人。这时的罗德里戈已经因作品《阿兰胡埃斯协奏曲》而大名鼎鼎。而以前那个贵妇人则因为叛国行为上了黑名单,穷困潦倒。罗德里戈夫妇和她共享了晚餐——土豆和白菜,对她而言,这已经是很奢侈的晚餐了。

1月1日 布索尼抵达纽约

费卢西奥·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1866-1924)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主要作品:《钢琴协奏曲》《印第安幻想曲》《小奏鸣曲》《选举新娘》《浮士德博士》等。

1915年1月31日,意大利作曲家、思乡心切的费卢西奥·布索尼刚抵达纽约,就给钢琴家伊根·佩特里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对最近的一起音乐事件表达了看法。

我在船上给你连续发了两封长信,同一客轮将信件带回了欧洲。当我把这封信投进邮箱时,满眼都是纽约海港边的高大建筑。轻雾和那种雾霭(我管它叫太阳颗粒)将清晨变得富有魔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客观上,这次抵达是令人迷惑和激动的。我也被这样的壮观景象和各种与此有关的奇妙联想感动了,然而当我们到达市中心时,我的热情有多高,我的失望就有多深。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二天之久。

我的朋友瓦尔特·罗斯威尔被明尼苏达州圣·保罗一个乐队解除了指挥职务。这个乐队由一个铁路公司资助,以显示在铁路沿线城市中圣·保罗是值得一访的文化中心。然而在明尼苏达州的城市中,圣·弗朗西斯却显然比圣·保罗更有人气,所以圣·保罗那个被认定会亏损的乐队就被解散了。有趣的是相邻的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它宣称它的管弦乐团现在已经是全州的龙头老大了,而且还在到处蛊惑……

昨天,我听了《费迪里奥》 ,被其中的音乐感染了。我真遗憾,那些歌手在演出中如此漫不经心,让每个人却还不得不听。

这儿的观众去观赏歌剧,纯粹是冲着演员、而不是冲着音乐去的…… SKMNY1K+2ORzRefDhOeGdsDlTSTi7gC6fe4zZ4HKGcd56buwcuoflW1H7Yim6nX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