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词典类描写研究

1.1.1 北京话词典

记录北京话词汇、俗语和北京文化风俗等的词典性质的著作较为丰富。这些词典性质的著作中,绝大部分是依据现当代北京话所著,其中有一些涉及民国时期的北京话,很少涉及清后期的北京话。尽管如此,这些词典中的记录也十分值得借鉴。词典性质的文献虽只是描写,但是经过细致的考证,内容相当丰富,每个词条均有例句,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主要包括:

陆志韦(1956)《北京话单音词词汇》,陈刚(1985)《北京方言词典》,徐世荣(1990)《北京土语辞典》,陈刚、宋孝才、张秀珍(1997)《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周一民(1998)《北京口语语法(词法卷)》,高艾军、傅民(2001)《北京话词语》,齐如山(2008)《北京土话》,周一民(2009)《北京俏皮话词典》,王秉愚(2009)《老北京风俗词典》,董树人(2011)《新编北京方言词典》,刘晓海(2014)《北京方言民俗图典》等。

其中陆志韦先生的《北京话单音词词汇》可谓是新中国出版的第一部专门描写北京话单音词的著作。尽管该书建国后才出版(完成于1951年,出版于1956年),但实际上陆志韦先生在此前进行了长达15年的材料搜集工作,搜集方式主要是依据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北京话,从中提取单音节词语。因此,全书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存在于北京口语中的词汇。后该书成为日本最重要的汉语词典之一的《岩波中国语词典》的重要依据,《岩波中国语词典》中的一些例句就取自该书。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陆志韦先生所作此书的重大意义。

陈刚(1985)《北京方言词典》,陈刚、宋孝才、张秀珍(1997)《现代北京口语词典》,徐世荣(1990)《北京土语辞典》以及齐如山(2008)《北京土话》也是非常重要的著作。陈刚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直至去世,一直致力于北京口语的调查,尤其是1997年出版的《现代北京口语词典》,不仅包括当前(contemporary)北京话,还涉及现代(modern)北京话(1997:5),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徐世荣先生的《北京土语辞典》收录的词汇也十分丰富,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徐世荣先生世代均为北京人,因此对北京话极为熟悉。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常用土语,一为旧京土语。旧京土语是清末至解放前的北京土语,包括旧京特有的名物制度,风土人情,大部分都不同于当前的普通话,是地道纯正的老北京话词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十分珍贵。齐如山先生的《北京土话》尽管出版于2008年,但成稿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记录的大致是清末至20世纪40年代的北京话,后经齐如山先生的后人整理出版。其中的北京土话均为齐如山先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总结所得,不仅包括土语词汇,还包括一些俗语、俏皮话等,可信度很高。

这些词典类著作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高艾军、傅民(2001)《北京话词语》。该词典与其他北京话词典的重要区别在于,其依据的并非当前的北京话口语或作者自身的经验与经历,而是反映北京话的文献语言。从清中期的《红楼梦》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历时200多年,300多部文献。书中收词极为丰富,达9057条,每一个词条与例句都有文献可依,凡是不见于文献的词语一律不收。这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北京话词语与例句,还提供了北京话文献目录,给予了研究者很大的便利。尽管这些文献目录并不全面,尤其是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清末的北京话文献比较匮乏,并且其中的一些文献是否反映北京话还有待商榷,但借鉴价值依然很高。并且,由于该书选用的文献在时间上跨度较大,可以从中看出北京话词语发展的一些线索。另外,整部书严格遵照“北京特色”:“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推广,若干原本是北京话的词语,虽然有关著作仍作为北京土语收入,但也被其他辞书作为普通话收入,本书酌情尽量少收或不收。”(2001:1089)从整部书的编排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查阅文献上花费了很大的工夫,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态度严谨,是一部价值很高的北京话词典。

国外学者也出版了一些反映清后期至民国初期北京话的词典,在这里主要列举三部:富善(Chauncey Goodrich)(1915)《官话萃珍》,平冈竜城、张廷彦等(1937)《日华大辞典》,日本岩波书店(1963)《岩波中国语词典》。这些词典尽管以介绍汉语词汇为目的,但是使用的材料均为北京话,参与编纂的中国人也为北京出身。

富善(1915)《官话萃珍》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不仅收录了丰富的清末北京话的词汇与例句,而且编排方式具有现代字典的雏形,整齐划一,方便查找。词典中每一项目以“字”为单位,其后列出包括该字的词、词组、句子,字数从少到多,一目了然。尽管其中包括一些文言词汇,但主要还是清末北京口语。美中不足的是,该词典中的词和例句没有英文解释,因此少数词语无法确定其在当时的具体意义。但是作为一名传教士,能够对每个词的用法总结得如此详细,确实难能可贵。此书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平冈竜城、张廷彦等(1937)《日华大辞典》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词典,其中的“汉语”实际上是北京话。20世纪30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日本人为了与中国人进行日常交流,亟待学习北京话(详细情况见本书第3.3.2节)。《日华大辞典》的编纂者之一张廷彦即北京人,从清末开始,张廷彦就受聘于日本文部省,先后在日本帝国大学、高等商业学校、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汉语。其著作多署名“燕京张廷彦”,可见其确实为北京人。因此《日华大辞典》是北京人参与编纂校订的词典,实际上描写的是北京话。

日本岩波书店1963年出版的《岩波中国语词典》尽管出版时间较晚,但其所依据的语料是陆志韦(1956)《北京话单音词词汇》与老舍的作品。前文已提到,陆志韦先生的著作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的北京话词汇,而老舍的作品反映的也是地道的北京话,因此《岩波中国语词典》所反映的并不是普通话,而是北京话。

另外,波多野太郎的《中国语学资料丛刊》、六角恒广《中国语教本类集成》也收录了较多民国至解放初期北京话词典性质的著作,不仅包括日本学者编纂的著作,还包括一些欧美传教士、学者编写的著作,十分值得借鉴。

1.1.2 近代汉语词典

研究清代至民国的北京话,对于近代汉语尤其是宋元明汉语研究的参考是不可或缺的。其中,词典类的著作是极为重要的工具书,例如:陆澹安(1979)《小说词语汇释》,顾学颉(1983)《元曲释词》,朴在渊(2002)《中朝大辞典》,王锳(2008)《宋元明市语汇释(增订本)》,许少峰(2008)《近代汉语大词典》,白维国(2010)《白话小说语言词典》,白维国、江蓝生、汪维辉(2015)《近代汉语词典》等。这些词典都是经典著作,笔者在这里想重点提出的是白维国、江蓝生、汪维辉(2015)《近代汉语词典》。这部词典酝酿多年,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全书共四册,收词51000余条,字数超过900万字,参考材料不仅包括晚唐至清代以来的话本、小说、杂剧等作品,还包括史书类文献。主编白维国先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在编纂后期一直带重病坚持,正式出版前已离开了人世,编者之一的王锳先生也在编纂后期逝世,让人唏嘘不已,深感悲痛。这部词典的学术价值极高,是研究近代汉语及清代民国北京话的重要参考资料。 Y2yn//3O7C1BwQnVjDK8n6lC+3uuKUXGt3E+4jaPh+8RmlivpTgSJwlsKb0EFT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