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话的历史来源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域。这里首推林焘(1987b)《北京官话溯源》,这篇论文尽管篇幅不长,但思路清晰,分析精到,是关于北京话源流的非常重要的一篇论文。论文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认为宋元以来,长期统辖北京官话区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包括契丹、女真、蒙古及满族,他们的语言均属于阿尔泰语系。北京话的前身为幽燕方言,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受到这些阿尔泰语的影响,但影响不会很大,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人口政策,持当地方言的汉族人被迫迁徙,与多种语言或方言接触,处于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开放环境中,所以语音变化较快,最终形成古音少、语音结构相对简单、内部差异小的当前面貌。
爱新觉罗·瀛生(1993)《北京土话中的满语》一书中,也专章讨论了北京话的来源问题。该书认为各阶段北京话的形成与民族融合密不可分,现代北京话的形成,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幽州地区的方言形成幽州语,到了宋代,幽燕地区更汇集了多个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族人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而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更为普遍,无论辽还是金,均学习汉语及汉文化经典,尤其在翻译汉人诗词时,往往按照自身语言的语法习惯进行改动,这就会对汉语产生影响。元代统一中国,北京话又受到了蒙古语的影响。到了明代,全国各地的汉族人又逐渐迁入北京地区,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北京涌入了大批移民,其中包括军队及其家属、匠人、官吏等,这些人又将其他地区的方言带入北京,改变了元代大都话的面貌,形成了明代北京话。直至清代,大批满族人入关,其中八旗军士中的汉军旗人将他们所操的辽东话带入了北京,与明代北京话融合,形成清代的早期北京话。
其他关于北京话源流的论述也见于一些专书及论文中,例如李新魁(1985)《普通话语音发展述略》,唐作藩(2000)《普通话语音史话》,耿振生(2007)《从历史上的人口变迁看近代北京话的递嬗延续》等。另外,太田辰夫(1950)《清代の北京语について》也简单论及了北京话源流的问题。他认为清代北京话可能不是直接传承于明代北京话,清军入关后旗人居住于北京内城,这些旗人的语言很可能成了当时的内城北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