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沉思中的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哥尼斯堡城风光

哥尼斯堡城,历史上先后成为普鲁士公国首都、东普鲁士首府,这里是数学家哥德巴赫、希尔伯特和作家霍夫曼、哲学家康德的故乡。1724年,该地三个市镇正式合并成为哥尼斯堡城。同年,康德诞生于此,此后一生他几乎都在这座城市度过。“二战”后该地被划归苏联,现为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州的加里宁格勒市。图中教堂为康德岛上的哥尼斯堡大教堂,现为康德博物馆,康德墓就在旁边。

1925年的哥尼斯堡城鸟瞰图

中央为旧城堡,“二战”中被毁。

1701年以后,普鲁士政治中心移往柏林,但是哥尼斯堡仍然是普鲁士的学术中心,普王加冕典礼依旧在此举行,许多政府官员也仍留驻此地。

旧城堡内的庭院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18世纪哥尼斯堡城普莱格尔河上有7座桥,将河中两岛与河岸连结。城中居民常沿河过桥散步,于是提出一个著名的图论问题,即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能否一次走遍7座桥,每位于哥尼斯堡市萨特勒(马具)胡同。左图为1850年外景,右上图为1852年外景,右下图为侧面剖视图。

康德故居

左:奥地利特劳恩一家马具博物馆(作坊);

中:马具匠使用的工具;

右:一位馆内人员在制作马具。

康德的父亲是一位马具匠,母亲也来自马具匠家庭。马具匠隶属于手工业行会,康德家的生活水平在当时属于中等。康德读大学时并未申请奖学金,他的家庭能供养他上大学本身就说明了其经济状况。

康德的父母都是敬虔派信徒,他们严格的宗教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行对康德一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17—18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兴起、自然科学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康德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沃尔夫将莱布尼茨的思想系统化并在德国大力传播,对德国思想界影响重大。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则为人类构建了第一个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的科学体系。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

英国科学家,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构建了关于宇宙运行的完备的科学体系。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

德国启蒙思想家、数学家、近代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高峰。他提出单子论,发明微积分,并且与牛顿就万有引力的本质展开争论,推动了对引力本质的思考。

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 Wolff,1679—1754)

德国启蒙哲学家、数学家。他将莱布尼茨的思想系统化并进行传播,而沃尔夫的思想又经过舒尔茨进一步在德国传播,影响了康德。

沃尔夫手迹(1744年)

腓特烈学校

1698年创立,1701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加冕后授予其“王室学校”头衔,1703年后正式称为“腓特烈学校”。

康德得以进入腓特烈学校,与他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舒尔茨(Franz Albert Schultz,1692—1763)有莫大关系。舒尔茨积极传播沃尔夫的启蒙思想,使康德一家都深受影响。而且,他还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天分,将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康德推荐到腓特烈学校学习。不久,舒尔茨成为该校校长,从而更加近距离地关注这位天才的成长。尽管康德对腓特烈学校刻板的纪律和宗教教育很反感,但是这里对康德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阿尔布雷希特公爵(Albrecht von Brandenburg-Ansbach,1490—1568)塑像

他是普鲁士公国首任大公,1544年下令创设哥尼斯堡大学,使哥尼斯堡从此成为普鲁士的文化中心。

哥尼斯堡大学

内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骑马雕像。

在哥尼斯堡大学,康德得以自由听课和广泛阅读,从而一窥哲学、神学与自然科学中的诸多进展,这为他日后的成就打下了深厚广博的知识基础,而且他还在此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二位贵人克努岑(Martin Knutzen,1713—1751)。这位哥尼斯堡大学教师不仅引导了康德对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的热爱,并且把牛顿的著作借给了康德阅读,直接促成了康德《宇宙发展史概论》的诞生。

青年康德画像

1748-1754年,为了生计,青年康德在尚未完成学业时不得不前往于特申(Judtschen)、阿伦斯多夫(Arensdorf)与劳滕贝格(Rautenburg)担任家庭教师。这是当时东普鲁士青年哲学家的普遍状况,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康德的思想逐渐成形。《宇宙发展史概论》正是在这段乡村时光中写就的,随后他带着书稿回到哥尼斯堡并进入大学任教。

康德作息时间表

严格遵循时间表的康德,也是早睡早起的模范,晚上10点入睡,早上5点起床。写作仅占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而上午的重头戏则是教授四个小时的课程,40年来雷打不动。午间康德去酒吧享用全天唯一的正餐,而下午4点到7点和挚友约瑟夫·格林(Joseph Green,1727—1786)的密谈交流,准时得足以让邻居校准调表。

康德在摩迪登森林中的小屋

康德和友人聚会

尽管作息近乎刻板,但除了思考、阅读和写作,康德也和朋友们往来交流。每逢假期,他常来到距哥尼斯堡不到1里远的摩迪登森林小屋中,在此会客和写作。

教堂后面安静的康德墓及铭文

1880年康德墓重修时,为了更好地纪念哲人,人们在墓上刻上康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使人心充满了翻新不辍、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铭文现与墓分离,安置在附近广场上拐角处的一面墙上。

受克努岑影响,康德在大学里专攻哲学和自然科学,将二者结合起来,并且撰写自然科学或自然哲学论文,这些研究课题成为他大学毕业后的主要学术领域,于是有了他在前批判时期长达十余年中的自然哲学研究。

头顶浩瀚的星空是康德痴迷的观察对象,《宇宙发展史概论》正是他对星空思考的结晶。

法国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卢梭对康德具有重要影响。据说康德唯一一次放弃每日雷打不动的散步就是因为读他的那本《爱弥儿》。另外一则轶事是说,康德朴实无华的书房里长期挂着的唯一的画像是卢梭的画像。

除了头顶的星空,康德思考的另一大主题是内心的道德律令。康德的思想兴趣从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向形而上学转向,进而登入批判哲学的历史,仿佛是西方哲学史的个体重演。在道德哲学领域,康德最早接受的是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学说。1760年以后,卢梭使康德认识到尊重人的意义。将人当作目的,这是康德批判时期实践哲学的基础,从此康德的思想为之一变,自然的客观研究让位于道德的主观研究,牛顿的大宇宙哲学让位于卢梭的小宇宙哲学。纯粹的理性失去了绝对性,成为康德批判的对象。

《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首版扉页

康德有其自成一派的思想系统,并且有为数不少的著作,其中核心的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大批判”有系统地分别阐述他的知识学、伦理学和美学思想。《纯粹理性批判》尤其受到学术界重视,标志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是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被视为近代哲学的开端。此外,康德在宗教哲学、法律哲学和历史哲学方面也有重要论著。

矗立在哥尼斯堡大学校园旧址内的康德铜像

康德签名。

康德纪念邮票

根据康德临终时的样子制作的石膏像;

康德诞辰250周年纪念币。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经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使人心充满了翻新不辍、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

康德在这部书中为创立太阳、行星和恒星的生成的科学理论做了第一次认真的尝试。这是一部非凡的著作,它在某些方面预见到了现代天文学的成果。

——罗素

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在天文学中的地位,除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之外,没有其他的任何著作可以担当得起。

——恩格斯 RQNDzls4AjCvviZxixDR9SLc4UtENAOEPvqZUyfr8rSmUBsZ8MnPAuDxzRboBA2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