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总序

周宪 赵奎英

南京大学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学术传统。近代以来,许多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和艺术理论家,如徐悲鸿、张大千、宗白华、吴梅等人,都曾在这里耕耘、创作或教书育人,为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经百多年的嬗变,南京大学形成了自己特色鲜明的艺术教学与研究传统,这一传统在一代又一代学人中延绵不绝,薪火相传。

在南京大学的艺术研究和教学的漫长历史中,理论研究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重要领域。从诗歌理论到书法理论,从戏剧理论到绘画理论,以致美学或艺术哲学,往往占据着艺术学的前沿阵地。晚近南京大学重建艺术学院,整合学科与人力资源,形成了以艺术理论为主要方向的学术团队。这里刊行的“南京大学艺术理论文丛”,就是团队成员近年来在艺术理论领域治学问学的成果。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学科目录调整。作为艺术学的一个基础性学科,艺术学理论门户单立。在各方有识之士的悉心培育下,这门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茁壮成长并渐臻成熟。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创办了艺术学理论专业,发展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学术共同体,越来越多的艺术学理论的专门学术刊物和著作相继问世。现在来看,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制创立,也许是中国学术界对全球学术发展的一个独特贡献。

潘诺夫斯基一百年前说过,艺术理论是为艺术史等具体学科提供基础概念的,所以甚为重要。但究竟何为艺术理论,他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界说。从德国学术传统来看,艺术理论似乎既不同于美学或艺术哲学,也有别于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但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艺术学理论则被广泛认定为包含了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三个基本分支。不管怎么说,一方面,艺术理论作为艺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其主要功能不外是面对不断变化的艺术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敏锐地做出理论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必须也依据自身学术逻辑,发展出新的观念和理论。我们出版这套文丛的初衷就在于此。这些著述凝聚了南京大学艺术学理论团队成员的思考,既有对中外艺术创作新问题的理论回应,又有对这一学科学理性的追问,同时还植根于本土历史传统,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努力提出新议题和做出新解答。

该文丛是一个开放性的书系,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学者加入,逐步形成风格独特的当代艺术理论书系。作为主编,我们感谢各位学者贡献了自己代表性的学术成果,并期待这套丛书逐渐发展成为艺术理论界有影响的书系。

最后,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杨书澜编审和魏冬峰女士对这套文丛所做的工作,没有她们的理解和支持,这套文丛的面世是不可能的。 MnDG1KfRGBPinDUYz1ziXnm07hjFcZNj3HksaydKu9wbmiQfd9j/hiXBlgLwwyqQ



上编
理论之后:走向当代反思的艺术理论

进入当代社会以来,伴随着时代状况、艺术实践以及学术生态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变迁,艺术理论也在不断面临各种危机和挑战,并日益呈现出新的面貌。审视其发展脉络,尤须从两个维度入手方能切中肯綮。其一是现代性语境。艺术理论的当代形态,在演进逻辑上是以现代社会转型为起点的。从现代到后现代,包含了社会生活在各个层面的深刻变迁。自作为总体概念的现代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艺术领域层出不穷的观念变革和实践创新,既成为社会变迁的关键表征之一,也是推动艺术理论发展的实践依据。艺术理论的当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亦是现代性进程在新时代的一种延续。其二是跨学科视野。以文化研究在20世纪后半叶的兴起为标志,不同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术研究模式。艺术研究的理论方法既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本身也是这一学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在何种意义上说,艺术理论的当代发展离开这一跨学科视野都是不可想象的。

以此为依据,当代艺术理论业已形成一个反思性极强的话语空间。其知识谱系既涵盖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诸多场域,又不得不在所谓“后理论”时代回应日益多元化的当代文化实践所引发的各种理论与现实问题。理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尤为值得关注。上编即以“理论之后”的反思立场为基点,一方面对当代艺术理论的演进逻辑进行多个面向的剖析;另一方面则对当代艺术实践予以较为深入的理论检视。在此基础上,再重点探讨其中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的艺术生产问题。总之,艺术理论的当代性不仅是由多重话语形态呈现出来的,而且必须经由文化实践的深度反思才能真正被把握。尽管中国当代社会具有明显区别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属性,但却因此更能凸显其“在地性”的一面。作为一个言说语境,这也是本书展开讨论的前提之一。换句话说,本书有关艺术理论的一系列考察和反思,均是以当代中国为基本指向的。 MnDG1KfRGBPinDUYz1ziXnm07hjFcZNj3HksaydKu9wbmiQfd9j/hiXBlgLwwyq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