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当然是人创造出来的。那么人是怎么来的呢?现在多数的考古学家都认为人是从东非走出来的。东非大裂谷出现后,气候发生变化,一些本在树上生活的猿类需要下地,在东非大草原上寻找食物。大约750万年前从猿类中分化出原始人类(hominid),他们的后裔经过长期进化之后开始用后肢走路。原始人类空出来的上肢可以做许多事,而且一旦直立行走,颈骨和脊椎可以承受较大的重量,因此原始人类的脑容量逐渐增加,头颅越来越重。
图1-1是我在埃塞俄比亚的国家博物馆拍的照片。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副骨骼,学者判断属于320万年前的一名女性,给她取名叫“露西”;她属于“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即南方古猿阿法种。猿类的前肢仍然比较长,它们用后肢走路时身体平衡还不够好,每走两三步就需要用前肢触地。英文把这个动作叫作knuckle walking(用指节走路)。露西的上肢明显比下肢短很多,已经不方便用她的指节帮助走路。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在肯尼亚的岩石上找到一些人类两脚走路的足印,时间大约是220万年前。人类出自东非的说法,主要就是根据这些证据。
图1-1 “露西”化石
现代智人(Homo sapiens)大约是10万年前从非洲走出来,先到西亚,再分散到欧亚大陆各地。学者们称这些人为现代智人,因为他们和我们已经没有解剖学上的区别,能够用很发达的喉部声带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形成了语言。这些现代人类以20—30人为一小群,四处活动,以捕捉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
那么文明又是什么呢?文明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文明作为中文词是最近一百年才开始使用的,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它实际上是英语和不少欧洲语言里“civilization”这个单词的对应词,指城市生活。“文明”这个词的意义和“文化”并不相同,但是在中文里时常被互相替换。“文化”这个汉语词也是最近一个世纪才开始使用的。当然“文”和“化”两个字在汉文古籍里就有一种意思:“文”就是“纹”,指的是陶器上的花纹;“化”是改变的意思。比较高雅的审美观和思想,可以改变和陶冶人,因此“以文化人”是指用文学、艺术陶冶人,这就是现代汉语里“文化”二字的根源。而“文化”这个现代词汇是拉丁文cultura(耕耘)的对应词;耕耘和城市生活方式都始自下面要讲到的“农业革命”,因此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大约10000年前西亚地区有些人从以打猎、捕鱼和采集果实、谷类为生转变到有意识地种植谷类和饲养动物,开始了“农业革命”。后来某些气候合宜、水源充足的地区的农业收获比较丰裕,因而粮食充足,可以养活更多的人;那里的人便开始聚居,建立市镇,使一部分人可以从事农业以外的工作,如手工业、祭祀、战斗等。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这是文明的开端。而过惯了城市生活的人就认为以其他方式生活的人是“野蛮的”,自己才是“文明的”。文明出现后,开始有了文字、法律、庙宇以及管理庙宇的人,这就形成了文明社会。既然在西方语言里“文明”和“文化”都源自农业活动,两者之间也就没有严格的区分。18、19世纪,当欧洲学者热衷于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对“文明”和“文化”这两个词也经常分辨不清。
按法国历史学者布罗代尔(F.Braudel)的说法,文明大致是指在一个大区域内,比较有长久性、持续性的生活方式,这可以包括物质文明(关于人与自然界)、政治文明(关于人和人)以及精神文明(关于人的内心)。范围小一些,时间短一些的,也更加抽象一些的(如意识形态和社会风气),称之为文化。比如说5000年来的中华文明是“文明”,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就叫“文化”。有时文化还可以更加具有局限性,比如说微软公司有自己公司的文化,但不能说微软公司有它自己的文明。当人们说文明交往的时候,指的是大规模的、长时段的两种以上不同文明的接触,包括碰撞和交融。至于文化交流,可以指不同文化的人相互切磋。比如说,一些人会唱歌剧,另一些人会拉胡琴,还有些人会跳印度舞,当他们在一起彼此观赏,相互切磋时就发生了文化交流。
人类的文明跟利用动植物是分不开的。当人们采集果实、谷类,发现某几种食物可以发芽,于是主动加以种植培育的时候,农耕便出现了;农业是利用植物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生活方式。人在打猎、捕鱼之余,能够把某些动物饲养起来,甚至把它们驯化,这就是畜牧。从畜牧开始,人就发现可以带着牛、羊、马等动物到处迁徙,这就开始了游牧的生活方式,或称游牧文明。农耕需要人定居在一个地方,至少要等到种植的作物成熟。这就是农耕的生活方式,或称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关系始终是欧亚大陆历史的一个主题,两者之间有冲突,也有互相学习,彼此融合。
全世界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于欧亚大陆上,为什么呢?第一,从非洲东部到阿拉伯半岛北方,再到两河流域,甚至再向东到伊朗高原,纬度比较相近,从非洲走到这些地方,气温不会相差太远,各地的动植物也可能比较相似,有利于这些早期人类的存活。而从非洲东北部向非洲南部甚至是美洲走的话,则路途遥远;而且因为南北向的温度改变可能很大,原来习惯采集的植物和捕猎的动物可能无处可觅。第二,牛、羊、马、驴、骆驼等大型并且又可以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主要生活在欧亚大陆上,其他地区除了南美洲曾利用羊驼之外,都没有可以驯化的大型动物。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型动物都是不能驯化的狮、虎、豹、犀牛、斑马、长颈鹿等。可以说,人类文明跟动物分不开,是我们改变了某些动物的自然进化方式,利用了这些动物,才得以发展出人类的文明。
游牧文明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人类最早驯化马匹大概是6000年前在黑海之北的南俄罗斯草原上,原本是为了吃它的肉。但是后来发现马有不少本事,就改变了它的用途。马的耳朵很长,还能转动方向,听觉十分灵敏;两只眼睛在头的两侧,视角很宽;脖子很长,头高昂时能够看得很远。(一般而言,人没有马高,两只眼睛只能向前看,侧视范围不广,因此视觉不如马。)马的记性很好,能认路,所以我们常说老马识途。马被驯化不久,人就发明了车轮,于是让马拉车,后来因为要打仗,又让马拉战车,这更凸显了马对人的重要性。再后来人发明了马镫,可以骑在马背上,用缰绳和马镫操纵它,让它冲锋陷阵,战斗结束后还靠它认路回营地。
重要家畜驯化时间表
上表列出的是不同动物被驯化的时间和地点。狗最早被驯化,大约是在12000年前(从考古遗迹看,人类驯化狗并不是为了吃它的肉,可能就是要它做伴)。羊在10000年前被驯化。马和驴是6000年前被驯化,而驴和马繁殖出骡则是较晚的事。水牛大概也是6000年前被驯化的。骆驼有两种,一种是单峰,一种是双峰,彼此不能交配繁殖。单峰骆驼是阿拉伯骆驼,双峰骆驼主要生活在中亚,英文叫bactrian camel(意为大夏人的骆驼);在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看到的都是中亚骆驼。
地图1-1显示出,农业是在全世界八个不同的地方独立发生的,分别是中美洲、南美洲安第斯地区、南美亚马逊河流域、西非、苏丹非洲、西南亚、东南亚、东亚。从农业的传播来说,北美洲和南美洲素来有联系,各自都有农业发生,但独立于欧亚大陆上的农业。非洲虽有独立发源的农业地区,但除了在非洲大陆内部传播之外,也曾和欧亚两洲有过交往。西南亚、非洲、南亚、东南亚和东亚虽然各自都出现过原始的农业,但是彼此借鉴比较频繁,因此文明的发展比较迅速。
地图1-1 农业的起源和早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