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在中国春秋时期,中原文明已经知道草原国家的存在,只是未必以“匈奴”唤之,战国时期才出现“匈奴”的名称。比如说孔子称赞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都要像草原民族那样披散头发,把衣襟向左系了。”因为当时的草原民族(也包括后来的鲜卑人和突厥人)是披发的,不像中原居民那样把头发束个鬏。同时,中原人着装是以左襟压住右襟,向右系带,叫作右衽,而草原民族恰恰相反,叫左衽。

草原民族的另外一个特性是较早驯服并且蓄养了大量的马匹。在19世纪机动车辆出现之前,行动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骑马。同样,发明火药武器之前最有效的作战行军方法也是利用马匹。因此草原民族在军事上有先天的优势:一是习惯于迁徙,能够快速地调动;二是他们每个人都善于骑马,因为经常需要去打猎,所以每一个牧民都会弯弓射箭,即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士兵。所以在战争中,草原民族相对于定居的农耕民族有先天的优势。如果从整个欧亚大陆着眼,不论是欧洲的拉丁民族、伊朗的定居民族,还是中国的汉民族,在一开始应对草原民族的军事进攻时都处于劣势。本讲地图3-1展现的就是匈奴最强盛时的状态,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匈奴的势力已经渗入阴山和河套地区。

在春秋战国的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其中赵在最北边。这就意味着它是最早和匈奴发生大规模接触的中原国家。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的故事中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文明的强势弱势,不能以一时一地的盛衰而论。就当时的战争能力而言,匈奴人强于以赵国为代表的中原文明。赵武灵王因此反思,赵国的士兵穿着大袍子,远不如胡人穿裤子方便,因此他率先穿起了裤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显能看到中原文明向草原民族学习的事迹。除了服装上的改变外,中原文明还跟草原民族学习席地而坐。就当时而言,赵武灵王从国家的生存之道、兴盛之道出发,认为赵国人要想繁衍下去,就要学习胡人的长处,因此需要胡服骑射。但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人会说,这样岂不是把我们的祖先都忘掉了吗?我们怎么可以数典忘祖、背弃祖宗呢?于是赵国朝廷里面就产生了一种要不要改革的争论。以赵武灵王为代表的改革派认为只有改革才能跟匈奴一争短长,不改革则只能坐以待毙。但是多数人还没看到这一点,只有他的一个叔叔和另外一个大臣愿意接受。所以有一天在文武相聚的时候,他的叔叔穿了一身胡服就来了,很多人大为吃惊。还好他是王叔,反对派对他也不敢怎么样。于是从这件事以后慢慢地就形成了改革的风气——赵国购买了很多马匹,并学习在马上弯弓射箭。《史记》记载赵武灵王说:“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他还明确地说:“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穿胡服没关系,可是如果我被胡人消灭了,天下都会笑我。”

赵在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燕在今天河北北部和东北的交界。战国结束以后二者都成为秦朝的北方区域。匈奴在秦时已经进入河套地区了。出自西北的秦朝王室很有远见,吞并东方六国后意识到,如果想要巩固江山,就一定要能和北边的民族抗衡。贸易仅是和平时期的手段,但是如果他们真的要打过来怎么办呢?后来的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秦始皇修长城以御匈奴。关于这一段,民间有诸如孟姜女哭长城之类的传说,虽然并非信史,但是秦朝开始连通战国时期各国修建的旧长城,大量训练骑兵,却是不争的事实。 HWM21rzcE97W1Xkh6s1qNs3vIMr7bmm96UPfh5zFeK44yO5T1d+1i33SjnpxHXh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