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人口数量的考察

关于清代四川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纷繁而难以弄清楚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分清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来试做探索。

(一)清前期的四川人口数

清代的人口统计比之前代是较为丰富的,但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乾隆六年以前是以“丁”为单位的人口统计,“丁”实际上是一个纳税单位 ,其中到底包括多少人口很难判定,目前国内学者多倾向于丁(或户)与口的比例为1:5。按此比例,我们先估算出清初四川人口数。见表2-7。我们认为,表2-7的人丁统计很不可靠。第一,表2-7的册载人丁只是四川部分地区的人丁记录。清初进行川省人丁统计时,有相当一部分州县尚未建立政权或已建立政权却未编户,三藩之乱又一度中断了清政府对川省的统治,实际上许多州县在此之后才正式编户。表2-8是抽查列出的川省部分州县的编户时间,便充分说明了这一情况。

表2-7

资料来源:《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其中康熙九年人丁数据康熙《四川总志》卷30,康熙十一年四川巡抚罗森题本,雍正六年见嘉庆《四川通志》卷64,《食货·户口》。

表2-8

资料来源:以上各州县地方志,为节省篇幅,不一一列出。

从16个州县的编户时间来看,顺治十八年以后的14州县,康熙二十四年以后的3州县,因此,估计康熙二十四年及以前的三次人丁统计缺失州县约在20~80%不等。

第二,顺、康、雍时期的册载“人丁”数并非是16-60岁的全部成丁男子,而仅是纳赋的人数而已。据嘉庆《四川通志》,讫康熙六十一年,川省查出的户数为579309,而丁数仅275474 [1] ,平均2.1户才一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清初之所以清查户口,主要是为按人丁收税,因此,这里的所谓“人丁”只是纳税的人数记载。上举康熙六十一年的“人丁”项内,后面都有明确的纳银和纳粮的尾数,如成都府属“人丁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六丁四分三厘五毫”,叙州府“人丁一万五千零三丁七斗六升九合” 等,更证明了这一点,因而所谓“人丁”统计根本反映不出实际人丁数。

那么清初四川人口到底有多少?按表2-7估算,顺治十八年才8万人,仅为明末310万的2.6% [2] ,这从一些县志和族谱的记载看也是大大偏低的,见表2-9。

表2-9

注:上表采自李世平《四川人口史》,第149页。

在表2-9所列10个州县中除东乡和达县的县志称清初战乱后仅存1-2‰、3-4%外,其余各县皆称尚存10%、20%、30%乃至50%。所以有研究者估计,清初四川至少残余10-20%的人口,按明末310万人口计,总数应在50万人左右 。我认为这较符合实际。

我们已知康熙六十一年有579309户,按1:5折算 ,应有人口289.6万人,这样,便可以计算出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六十一年60年间的人口增长率为30‰③,按此增长率,测算出雍正六年前各期人口数。见表2-10。

③按公式 ,即30‰。

表2-10

注:修正人口数按公式P n =p(1+r) n 分别算出,即:

康熙九年人口=50(1+0.03) 8 =63.3(万)

康熙二十四年人口=50(1+0.03) 23 =98.7(万)

雍正二年人口=289.6(1+0.03) 1 =298.3(万)

雍正六年人口=289.6(1+0.03) 5 =335.7(万)

户数按5:1折算。

(二)清中期的四川人口数

乾隆元年,四川以道为单位进行户口统计,这可能是清代四川最早的较为切实的数字,见表2-11。这个统计是户与丁完全一致,即每户一丁,乾隆元年川省共有653430户(包括流寓),按户均5人估算,应有人口326.7万。

表2-11

资料来源:嘉庆《四川通志》卷64,《食货·户口》。

表2-12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载有乾隆十四年至四十一年四川人口统计:乾隆十四年人丁2506780,乾隆十八年人丁1368496,乾隆二十二年人丁2682893,乾隆三十六年人丁3068199,乾隆四十一年人丁7789791。但上述统计存在不少问题,需加以考释:第一,乾隆六年以后全国统一丁口合计,唯川省仍为“人丁”,作何解释?乾隆元年川省才有61.2万,不过13年,人丁即达250.6万,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显然,统计单位所谓“人丁”实是“丁口”之误。第二,为何乾隆十四年的人口数低于乾隆元年(约少23%),为何乾隆十八年又较乾隆十四年减少45%左右?这期间,并未出现足以大幅度减少人口的全省性的战争和灾害(中间虽有平定大小金川之战,也仅是局部战争),因此乾隆十四年和十八年的数字很不可靠。第三,为何从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不过5年时间,丁口增长了254%?这是因为从乾隆四十年起,首次认真清查户口,将大量隐漏人口编户 ,因此丁口猛增合乎情理。乾隆四十一年的丁口数是清查后的统计,较为可靠。这次清查户口川省查出丁口在300-400万之间。

根据比较可靠的乾隆元年和四十一年的统计数,我们计算出其间40年的人口增长率为22‰ [3] ,表2-12是据此计算出的这期间人口的修正数。

从乾隆四十一年至五十六年间,川省人口是平缓地持续上升,由778.9万人增至948.9万人,平均人口增长率为13.2‰。但从乾隆五十六年至嘉庆十七年的21年间,川省人口记录又出现陡升趋势,由948.9万人增至2070.9万人 ,人口猛增一倍多,平均人口增长率达37.9‰,这在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已经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是难以想象的。嘉庆十七年的数字是川省分类详列的各厅州县的户口总计,是四川布政司根据各州县呈报的户口数编制的,较为可靠。估计乾隆五十六年和以前的数字都有缺漏,因此,有必要对乾隆四十一年至嘉庆十七年间的人口统计作若干修正,见表2-13。

表2-13

注:〔1〕册载人口数乾隆四十五年,四十八年见《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考》,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六年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附录“清代乾、嘉、道、咸、同、光六朝人口统计表(1)”。

〔2〕修正数按乾隆四十一年和嘉庆十七年的统计数算出年平均增长率为27.5‰,按此增长率做出测算。

表2-14

资料来源:嘉庆十七年见嘉庆《四川通志》卷65,《食货·户口》。嘉庆二十五年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407-408页,乙表77,这个资料源于《嘉庆重修一统志》。

注:直隶厅包括叙永厅、松潘厅、石柱厅、杂谷厅、太平厅、懋功厅。

(三)清后期的四川人口数

嘉庆十七年以后的四川人口统计浮夸日益严重,到嘉庆二十五年册载人口已达2832.5万,不过7年时间,人口增加近800万,这是极不正常的。在表2-14中我们将两个时期的各府直隶州数字进行比较,从嘉庆二十五年的统计数看,全川除泸州只增加2.4%、保宁府增加19.2%外,其余都在20%以上,最高达35%,一般也在20-30%之间,这显然是浮夸的结果。人口滥报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在于人口与赋税的分离,故有地方志称:“清雍正以前,以按丁征赋,人图匿避而不得实。雍正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施摊丁银入地亩,于是户口虚实,无关政要。岁时校比保团以册申于官,州县吏以帐达于部者,皆循例估计而愈不得实。” 这样,人口的增长不仅不会加重赋税,反成为地方官夸耀政绩的资本。

从嘉庆二十五年后,我们所见的川省人口统计皆笼统数字。虽然道光十年(1830)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逐年都有统计在案,但其增长速度之快实令人惊奇。经68年的逐年累加,光绪二十四年册载人口数为8474.9万 ,占同期全国人口的将近五分之一,而且这个数字已达到20世纪70年代的四川人口水平,简直近乎荒唐。19世纪末担任重庆海关署理税务司的英人华特森(W.C.H.Watson)便指出:“四川人口已经被估计为七千万人……在中国如四川中部盆地那样的面积是不可能维持如此稠密的人口的。” 华特森的前任霍伯森(H.E.Hobson)在1891年估计,川省人口在3000—3500万之间 ,或许还较为平实。

宣统元年(1909),新成立的民政部进行了清代历史上最切实的一次户口调查。这次调查户数与口数分年查报,因而造成有些省份有户数无口数,或有口数无户数,但川省却是户口同查 。川省从宣统元年开始调查,次年报齐,据称是相当详尽,包括成都等125州县人口总数,各属船户口数,还有衙署、局所、学堂、庙宇、医院、报馆、善堂、会馆、教堂及外国旅居营业等项人数

但遗憾的是,存于四川省署的关于这次统计的档案,由于辛亥革命爆发而散失,因而目前所见的川省人口总数多有歧异,见表2-15。

表2-15

清末川省人口统计资料来源计达12种,除两种相同(即6和7号)其余都不一样。其中以海关统计最高,达7881万,最低为民政部调查数,为2300万,高低相差竟有两倍多,海关统计过高为学术界所公认,而民政部统计不全当然不足为凭。其余数字大概可分为两组。第一组为5000多万,即2、3、4、5、6、7号;第二组为4000万,即8、9、10、11号。其中第一组6、7号,第二组10、11号最值得重视,特别是10、11号最为可信,其依据如下。

6号数本系四川总督向中央的奏报数,应该是可靠的,而且据民国时期搜集四川人口资料颇有成绩的施居父称,他所得到的宣统二年144厅州县表册总数与此相同,即50217030人。但笔者在重新核算这个人口表册时 ,却发现表册所列各厅州县数累计与此不符。见表2-16。将144厅州县数累计,为4392.6万人。显然,施氏在编撰《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时,并未将144厅州县数逐个相加,因而未发现这一很大的误差(600多万),他只是沿袭了川督所报总数。当时个别州县查报户口时,“民怀疑畏,册报颇不以实” ,或“隐漏不予实数,以图预避抽丁” 。川督觉察有隐漏户口情况,或许也感到与光绪二十四年数相差太远,所以有可能在向清政府报总数时,有意将原有数字加以扩大,这个扩大数缺乏根据,故还是应以统计实数为准。

表2-16

注:原表按厅州县单列,为省篇幅相加为府直隶厅州列出,千位以下按四舍五入算。

1932—1933年,民国实业部编纂《中国经济年鉴》,据年鉴编委会称,该书最重要的收获,是整理了中外学者所重视的宣统年间人口档案。他们据内务部民国元年汇造之户籍表册及其他间接资料加以厘订,又将宣统二年、三年各省咨送调查户口报告表册,加以全部核算整理,编成修正户口总表。该表根据四川第一、二、三次汇报各州县人口总数表逐县详加核算,求得114属之人口总数。见表2-17。若表2-16笔者的累计数加上表2-17的“成都驻防”数,即为4394.5万人,与表2-17的合计数已相当接近,因此表2-17的统计虽不敢说绝对准确,但也较为可信。

表2-17

资料来源:施居父编《四川人口数字研究之新资料》第7页。

我们知道嘉庆十七年的四川省人口为2070.9万人,宣统二年为4414万人,98年间平均增长率为7.75‰ ,根据这个增长率,我们计算此间的人口修正数。见表2-18。

表2-18

注:册载人口见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附录“清代乾、嘉、道、咸、同、光六朝人口统计表”,其中嘉庆二十五年数见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407页,乙表77。

以上我们考察了清前、中、后期的四川人口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清代四川人口发展的一些规律:1.清代四川人口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顺、康、雍时期人口的逐渐恢复;(2)乾隆时期人口发展速度加快;(3)嘉庆时期人口的猛涨;(4)近代人口的持续上升。总的趋势是,经明末清初战乱,四川人口大幅度减少之后,有清一代,除个别时期外,四川人口都呈上升趋势。川陕白莲教起义、石达开入川、李蓝起义以及四川义和拳等农民战争等对四川人口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与全国情况比较,人口发展相对稳定。2.由于清初四川人口基数太低,故虽然清前期四川人口平均增长率很高,而人口增加速度却不及清后期快。见表2-19。从50万人发展到1000万人花了120多年时间,但从1000万发展到2000万人则不到30年,时间缩短了3/4多。从2000万发展到3000万用了大约48年时间,速度较之乾嘉之际有所放慢。从3000万到4000万用了大约37年时间,又有所加快。3.清代四川与全国人口发展快慢周期不同。参见表2-20。全国清初人口基数较高,由5000万到1亿人只用了33年时间,而由1亿到2亿却用了77年时间。但第三阶段,即川省由2000万至3000万,全国由2亿到3亿这个时期,全国却快于四川。全国人口在19世纪30年代达到4亿后,便处于长期徘徊的状态,而川省却处于持续上升的时期,人口由3000万发展到4000万,增加了1/3,反映出地处腹地的川省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相对独立性大而受外界的影响较小。

表2-19

表2-20

资料来源: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的记录》,《清史论丛》第1辑。注:乾隆元年以前为人丁,按1:5折算为人口。

人口的增长必然造成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这即是说粮食的提供不能与人口生产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人口压力问题。那么清代四川究竟有多少耕地,能够提供多少粮食以及人口压力严重到什么程度?下面将加以阐述。

[1] 具体统计见下表:

资料来源:嘉庆《四川通志》卷64,《食货·户口》。
注:人丁数个位以后的尾数均略去。

[2] 明代四川人口见下表:】

资料来源:康熙《四川总志》卷10,《贡赋》。

[3] GZ9eBJIgkx2C6kI2VLknKCvbAZw9xkQrqpJyaQXqfGQ5WkXhZdoDWaSImQD51C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